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定能使身转细而起喜乐,心力集中而起敏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定能使身转细而起喜乐,心力集中而起敏捷

  提要: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同样是人,要有平等心,区别只在智慧与觉悟上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佛言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你们心里也许想:我只要生意做得好就可以了。老师的这些教导对我个人有好处,对我事业有好处,可是成佛跟我没关系。你真的照我讲的戒定慧的方法去修,自然会圆满,圆满了你就是佛。佛不能翻译成神,佛的翻译是智慧圆满,彻底觉悟的人,你也是人,你到智慧圆满,彻底觉悟了,那你不就是佛了?

  同样是人,要有平等心,区别只在智慧与觉悟上

  当然同样是人也有区别,我们是愚痴颠倒,佛是智慧觉悟,打个比方,你们听我讲课称学生,你们是人,我做老师,也是人,大家都是人,平等平等。佛教最要紧的就是修个平等心,不要傲慢,不要自卑,可是区别还是有啊。我懂的佛法你们不懂。又比如我要开公司了,我就到你那儿学做董事长,那个时候你是老师,我是学生,演场戏呀,是不是?所以要有平等心。老师跟学生的区别只在于智慧的差别,佛跟众生的区别也在于智慧的差别,不要把佛当作神。搞神秘,搞迷信,搞玄虚,那就不是佛教。休息一会咱们来修禅定。

  带修(观息)时的指导:

  先活动一下身体,活动后再修定比较舒服,全身也不容易绷紧。


  手结定印,腰背挺直,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观想自己坐在空旷的大草坪的中心,周围是一片空旷,没树没人没房子。

  观碧空晴天万里无云。每一个观,修的时间可长可短,由你们自己安排,如果你们时间不充裕,就修短一点,时间充裕就修长一点。因为初修的人能力比较差,在一个观上修的长了,容易起妄念,妄念实在太多,可以换一个观。想清晨的空气非常新鲜,观想自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的样子。

  现在把心静下去,看住自己念头,如果念头起来了,就把它排除掉,要有耐心。

  心静下去了,自然会感受到自己在呼吸。呼吸不要管它,不要掌握它,不要指挥它,原来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以旁观者的态度去感受它,就是心里明白我现在在呼吸。如果呼吸出现不自然状态,比如呼吸太粗太短太急,你平时不是这样呼吸的,你就调整一下,让它跟平时一样,然后听其自然。我们在安静的时候总是呼吸很均匀的。

  现在可以修观息。吸气的时候,自己明白我在吸气,呼气的时候自己明白我在呼气,要松要缓,很平和,再进入细观,吸气的时候明白我在吸气,同时也明白我是怎么样吸气的,也就是我吸气的时候气是怎么样慢慢进去的;呼气的时候,也明白我是怎么样在呼气的。呼气的时候一面呼一面全身要松,每呼一次全身松一次,就会感到非常舒服。

  修禅定讲话是修不好的。我是因为要给你们指导,不得不讲话,按规定禅定是不能讲话的。

  现在观自身庄严,想我通过修禅定,我身体里边四大转化,津液遍满。作年轻想,想自己十五六岁模样;无病想,有病的想成没病;圆满想,肢体圆满,酥色想,皮肤想成非常细柔,滋润,带一点奶油色。这样想,能够老得慢,能保青春。

  然后想我今天修定完了,我要出定了,发愿回向,也是在心里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想我今天修定完了,我要出定了,出定后我要办什么事,给自己打个招呼。然后不慌不忙欢欢喜喜出定,摩擦,按摩一下。(修观息前可先修空观、调气观,空观、调气观的修法在《清涼桥》第11期,本文从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