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佛教与印度帝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印度帝王
  历来宗教与帝王的关系密不可分,宗教能影响帝王的统治理念,辅助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帝王则能帮助宗教普遍推广。所谓“上行下效,风行草偃”,随着在位者的信仰,百姓起而效之,对于国家制度、社会净化、伦理秩序、道德规范、人心安定等,都具有相当的助益。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中记载佛陀开示仁君圣王的治国之道,为后世留下典范。历史上以佛法治国的帝王不在少数,他们宣扬佛教,勤政爱民,功业厥伟,为当时的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等,留下辉煌的一页。经中提到,以正法御世,使国土丰饶、人民安乐的领导者,称为“转轮圣王”。佛法安定了民心,相形之下,帝王也以正法安定国家,这些都说明了佛教与帝王的关系。
  印度历史上信仰佛教的帝王
  佛陀成道后,游化诸国,弘扬佛法,许多印度大国的君王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进而成为佛教的护法,如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等,他们信仰佛教,恭敬三宝,将佛法的真理应用在治国安邦上,健全社会,福利百姓。佛陀涅槃之后,仍有许多国王,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等,他们遵循佛陀教法,将国势带领到另一个高峰。今就印度历史上信仰佛教的国王介绍如下:
  频婆娑罗王
  悉达多太子为了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离开王宫至苦行林修行,途中经过摩竭陀国,巧遇国王频婆娑罗王。王见悉达多太子庄严相好,心生欢喜,又得知他是迦毘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为求真理出家修行,决定分半国请太子治理。太子修行志向坚定,婉拒了国王的美意。于是频婆娑罗王与太子约定,请他在成道后,先到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度化。
  佛陀成道后,依约前往王舍城,为频婆娑罗王说布施、持戒、生天与四圣谛等法。王宫里的人听闻妙法后,心开意解,皆发无上道心,频婆娑罗王立时证法眼净,得正知正见,获法无畏。王流下欢喜感动的眼泪对佛陀说:“敬爱的佛陀,再也没有比领受您给予人世间希有的甘露更值得欢喜庆幸的了。我身为太子时,便发了五个愿:一、能承袭王位;二、祈求国内有正等正觉的开悟者;三、希望供养佛陀;四、能得闻妙法;五、能证悟佛陀教法。现在,我的愿望都圆满实现了。”
  《频婆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中记载,频婆娑罗王誓愿终生护持佛教,尽形寿行四事供养。他在迦兰陀营建了佛教的第一座寺院“竹林精舍”,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清净禅坐、说法的居处。据说,佛陀就在“竹林精舍”过了六次的结夏安居。频婆娑罗王可以说是佛教最初的外护,也是一位深具善根,热心护法的国王。
  频婆娑罗王晚年被儿子阿闍世囚禁在牢狱中,对佛法深具正见的国王,明白此为自己因缘宿业所感,毫无怨言。目犍连尊者每天以神通力到牢狱探望他,为他授八关斋戒,佛陀并派富楼那尊者为他说法,信仰的力量不断在国王心中源源涌起。
  皇后韦提希夫人遭此巨变,痛苦不已,祈求佛陀为她开示人生苦难的解脱之道,佛陀于是宣说了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微妙法门。同时,被幽禁在牢中的频婆娑罗王,因心眼通彻无碍,遥见佛陀,头面顶礼,慧力豁然大增而证了阿那含果。
  频婆娑罗王的遇难事迹,是佛陀讲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也为后世众生开启了净土修持的法门。
  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是憍萨罗国的国王,建都舍卫城,又有“舍卫国”之称。
  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起初并未信仰佛法,他质疑佛陀何以如此年轻便能证得正果,佛陀为他开示世间上有四事不能轻视: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龙;三、是星星之火;四、是沙弥。因为太子长大,身为一国之君,造福、遗祸都在他一念之间;小龙长大,能翻云覆雨,也能兴风作浪;星星之火稍有疏忽,便会燎原;沙弥虽小,虔心向道,假以时日,将成为人天师范,广度众生。佛陀的这番话震撼了波斯匿王,摄服了他的贡高我慢。佛陀又说:“身为国王,要爱民如子,宽大为怀,济弱扶贫,安慰烦恼的人,不可听信谗言,应当要为众人谋福利。”佛陀的教化,像阳光似的破除国王愚暗的心,并心悦诚服的皈依佛教。
  经典记载,波斯匿王深受肥胖之苦,每次顶礼佛陀时,总是气喘如牛。为此,请示佛陀如何解其大患。佛陀为他开示:“肥胖的原因有五种:一、多吃;二、贪睡;三、耽于享受;四、不劳心;五、不工作。佛陀更进一步说了一首“节食偈语”,希望王在进食之前称念,自然能减肥,偈语是这样说的:“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波斯匿王依教奉行,每天节制饮食,体重终于渐减而得轻安。
  佛陀知道波斯匿王对世间财物、美色、情感执着不放,因此,只要有机缘,佛陀总是适时地给予教化。当国王因祖母过世,痛不欲生时,佛陀对其开示道:“色身对老化、病苦、死亡、无常四件事无法抵抗,应当把握有限生命,为自己为亡者广植福田。”
  有一次,波斯匿王听到佛陀为死去儿子的梵志开示:“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感到不解,学佛多年的皇后末利夫人为他解释道:“佛法有言,人生烦恼来自恩爱不舍,有家忧家,有财忧财,殊不知人生短暂,世间无常,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贪恋世间,终将招致苦果。”国王听了以后,若有所悟。
  波斯匿王对善光公主疼爱有加,他以为女儿的荣华富贵都是来自自己的庇荫。不料,深信佛法的公主竟回答,福德因缘是来自过去世的播种。波斯匿王认为公主大逆不道,将她下嫁给一个乞丐。想不到乞丐原来也曾是官家子弟,只因家道中落,才沦为乞丐。于是,夫妇两人同心协力整顿破落的家园,重振家业,成为当地首富。波斯匿王终于深信因果业报的道理。
  在佛陀谆谆诱导下,波斯匿王逐渐修正言行,成为虔诚的佛教护法。憍萨罗国与摩竭陀国同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同时也是当时印度十六国中,国力最强盛的两大国家。佛陀在舍卫国宣说了《阿弥陀经》、《阿含经》、《贤劫经》、《大宝积经》、《金刚经》、《弥勒上、下生经》等多部经典,前后住了二十五年,可见佛陀在此地的弘化,波斯匿王的护教功德,影响极大。
  优填王
  优填王是跋耆国国王,跋耆国与当时的摩竭陀国、憍萨罗国同为古印度的大国。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
  有一年夏安居,佛陀到三十三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许久不在人间,优填王因为思念佛陀而卧病不起。大臣们商请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带着工匠至天上端详佛陀的金容妙相,回来后,用栴檀雕刻了一尊高约五尺的佛像。国王见了欢喜不已,病也随之痊愈。这便是佛像雕刻的滥觞。
  三个月之后,佛陀从忉利天回来,众人皆前往向佛陀顶礼,而旃檀佛像竟起立前去迎接佛陀,佛陀微笑的对佛像说:“辛苦了!以后末法众生就得靠你教化了。”相传,这尊佛像的像模曾传到我国,三国时期又东传至日本,即是嵯峨清凉寺所供奉的栴檀瑞像。
  优填王很谦虚,常常思惟己过,并向佛陀请示身为国王的真实功德。佛陀为此说了一部《佛为优填王说法政论经》,列举出国王的十功德、十过失、五可爱法、五衰损门等,并且告诉优填王,果能依此实践正法,便可称为“法王”,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皆来护持,境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祚无尽。优填王欢喜而信受奉行,成为一位仁君。
  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他在母胎时,即被预言长大后将弑父害母。频婆娑罗王为此惊恐不已,在孩子出生不久,便将他从楼上摔出去,奇迹似的,婴儿只折断了小手指。国王认为孩子未出生即与自己结下恶缘,便取名为“阿闍世”,意即“未生怨”。
  阿闍世长大后,受提婆达多的蛊惑,知道自己过去这一段因缘,于是将父王幽禁起来,夺取王位,并帮助提婆达多陷害佛陀。提婆达多最终难逃果报现前,堕落地狱,阿闍世也因弑父等种种行为,心生懊悔,但身体已遍长脓疮。在听从御医耆婆的劝告后,他来到佛前忏悔。佛陀为他开示法药,使其心开意解,病体痊愈,从此皈依佛陀,成为佛教的大护法。
  有一次,阿闍世王欲攻打跋耆国,派遣雨势大臣向佛陀请示。佛陀以权巧智慧为阿难开示:跋耆国以“常开会议、上下和合、尊重法治、以礼教化、孝亲敬师、护持宗教、接应四方”等七种妙法治国,因而国家富强,百姓安乐。佛陀更进一步说明,身为一国之王,须具备二种“五可爱法”,才能获得人民爱戴:
  人所爱敬、自在增上、能摧冤敌、善摄养身、能修善事。
  恩养苍生、英勇具足、善权方便、正受境界、勤修善法。
  聪明的雨势大臣明白跋耆是仁治之国,不可破,便回国向阿闍世王禀报,因而免去一场争战。阿闍世王几度欲与波斯匿王交战,也因佛陀开示而言和。
  佛陀灭度后,阿闍世王仍然继续护持、发扬佛教。大迦叶在王舍城外七叶窟结集圣典时,阿闍世王发愿为大檀越,供养一切资具,这是佛陀灭度后第一次的经典结集,对后世佛法的流传,贡献相当大。
  阿育王
  阿育王原是一位凶恶暴虐的王子,又不得父王的欢喜,性情更加粗暴骄纵。登上王位之后,作风强悍,四处征战,丝毫不体恤军人、百姓的辛劳。阿育王的弟弟帝须,学佛多年,曾对他屡加劝导,虽然阿育王也皈依佛门,但仍然置若罔闻。
  阿育王一心扩张领土,以统一印度为目标,在一次大举入侵羯陵迦国,目睹遍地伤亡军民,突然醒觉到自己的好战,竟造成他人悲惨的局面,不由得心生悔悟。由于这番醒悟,阿育王的信仰变得更坚定,决定以佛法治国。
  改变后的阿育王,施政与正法相应,根据佛法,颁布政令。他将所有正法刻于全国各地的石柱或山岩上,这些石柱不仅具有宗教与历史的价值,后来更成为印度佛教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尤其以狮子吼的石柱,到现在仍被视为国势强盛的象征,印度独立后,将它定为国徽阿育王也委派“正法官”弘扬正法,教诫百姓要做到:敬长;爱众;真诚;施舍;护生;容忍;广作善行。他爱民如子,宣传战争的过失,获得各国友善的关系。
  阿育王对佛法相当护持,并且大力弘扬。他曾经参访蓝毗尼园、鹿野苑及佛陀涅槃的双树林;在各地广建寺院;将佛陀舍利骨分为八万四千份,在全国重要城市建八万四千塔以便分藏供奉;他召请目犍连子帝须上座遴选一千多位高僧,在华氏城举行经典第三次的结集。阿育王最大的贡献是派遣高僧至世界各地传教,东到缅甸,西至大夏,南及锡兰,北达中亚细亚。其结果使得西北部分犍陀罗及中亚细亚发展成北传佛教系统,东南方则成为南传佛教系统,对后来佛教的发展影响甚钜。
  由于阿育王对佛法的虔诚信仰,百姓也随之笃信佛法,佛教俨然成为当时的国教。他在位时,统辖范围包括北印度全部,南、东纵横数千里,是印度有史以来治绩空前的统治者。阿育王并获得“正法阿育”的美名,而传诵千载。
  弥兰陀王
  西元前三二六年,亚历山大帝率军占领西北印度,印度开始受希腊人统治。到了西元前二世纪后,弥兰陀王在西北印度建立了由希腊人统治的王国。
  大夏王弥兰陀,博学多闻,通晓世间一切学问,他的聪明才干,英勇谋略,被当时印度人称为“全印度最伟大的君王”。尤其善与各家议论,所向无敌。他听说已证得阿罗汉果的那先比丘,修证兼具,便派人将尊者迎请到宫中,共同论法。
  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的论法内容,成为后来著名的《那先比丘经》(即南传小部经典的《弥兰陀王问答书》),在佛教文学史上占了极重要的地位。那先比丘以各种善巧方便,解说缘起、无我、业报、轮回、涅槃等佛教基本教义,使得弥兰陀王心悦诚服,而信仰佛法。那先比丘与弥兰陀王的论辩,代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可说是一场极具风度的东西方对谈,彼此共结美好因缘,也在历史上传为一段佳话。
  弥兰陀王皈依三宝后,建了一座“弥兰陀精舍”供养那先比丘。他以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治国,深受人民尊敬。此外,又曾铸造绘有轮宝的货币,并且刻上随法者的文字,流通极广,由此可知王对佛教的关心。
  据说,弥兰陀王晚年时,将王位让给儿子,出家为僧,证得阿罗汉果。圆寂后,遗骨分散各地,受人供奉。
  迦腻色迦王
  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原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后来受到马鸣菩萨的感化而皈依佛教。除了尊奉马鸣菩萨为其思想、精神的指导者外,迦腻色迦王对摩吒罗及遮罗迦二位高僧也相当敬重。
  迦腻色迦王的武功相当强盛,在位期间,是贵霜王朝国力最强大的时候。由于他的开疆辟土,国土东到葱领,西至安息,达于咸海,南抵印度河流域,北向中亚、伊朗等,开启东西文化要道,再加上对佛教的护持,致使佛法普遍弘传,高僧辈出,促进了大乘佛教的兴隆。
  迦腻色迦王另一大贡献是,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在迦湿弥罗国举行第四次经典结集,将当时部派佛教教义紊乱的情况,作了一次大统一,著名的《大毘婆娑论》便在此时产生。此外,国王还下令将结集抄本送到各地,促成佛教的广为流传。由于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护持,佛教后来经中亚传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到韩国、日本等地,成为现在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在印度佛教史上,迦腻色迦王与阿育王并称为护持佛法的二大帝王,佛教史上并有“阿育王第二”之称。
  迦腻色迦王效法阿育王,将佛法融入政治措施,并鼓励佛教艺术的发展,由于其统辖地区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因而创造出著名的犍陀罗佛教美术,是印度佛教艺术最灿烂的时期,影响后世极大。
  戒日王
  戒日王是七世纪时,中印度羯若鞠闍国国王。他在位时,征服五印度,拥有象军六万、马军十万,垂政三十年,兵戈不起,文治武功都很兴盛,历史上称之为“戒日王第二世”。
  戒日王皈依佛教后,大力保护佛教。他致力宣扬佛法,弘布四方,建立数千个舍利塔,于五印度的城邑、乡村建立精舍,备饮食医药,广施贫困,以安定人心。此外,戒日王相当尊敬出家僧人,曾一年一度集会各国的沙门,行四事供养,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我国留学印度的玄奘大师,学成将归国时,戒日王特设无遮大会,并请大师讲论大乘教义,与会者包含十八国国王、大小乘僧人、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五万人,是一场印度史上史无前例的学术会议。
  戒日王有“剧作家”、“诗人”之称,对学术、文化的提倡,不余遗力。曾作“拉塔纳瓦利”、“清容妇人”及“纳加难陀”等三出戏曲及“八大灵塔梵赞”。其中纳加难陀是讴歌佛教慈悲、牺牲精神的五幕恋爱剧,为梵语佛教戏曲中的杰出作品,对佛教文学、音乐的推广影响相当大。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历史上几位英明盛世的君主都曾受到佛法的感召,推行佛教,足见佛教影响帝王治世尤深。随着婆罗门教的复兴,佛教几经教难后,佛陀教法已在印度本土消失,印度也不再出现盛世。而今佛光照耀世界各地,印度则不见法水流传,只剩昔日遗址,留予后代佛子朝圣礼拜。
  除了对圣迹的保护,我们也期待这块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能再出现转轮圣王,让佛法重新在印度发扬光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