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唐朝禅宗对茶文化的杰出贡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维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长沙]茶叶通讯,2004年第2期

43-46页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佛教二千多年来的历程,其实质就是古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和茶文化等广泛领域。
早在晋朝,佛教就与茶结缘。相传晋朝名僧慧远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唐宋之际,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发展。唐朝对“三教”始终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针。
唐朝虽尊道教为国教。但据有人统计,大唐帝国22位皇帝中,对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有17位。虔诚笃信佛教并迎佛骨舍利者有高宗、武则天、肃宗、德宗、宪宗、懿宗6位皇帝。送佛骨者有中宗、代宗、僖宗3位皇帝,佛教得到了大发展。
唐朝佛教的大发展,还表现在创立了佛教宗派。在诸派别中,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影响最大。禅宗认为不需要长期苦修,主张顿悟成佛说,他既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和道家主静说思想,是两种文化融合贯通的产物。同时他结合了中国社会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中国化的宗教,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到晚唐几乎取代了各派宗教而垄断了佛坛。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我国寺院多建造在深山幽谷森林繁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山区。而且我国是茶的原产地,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侣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故素有“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谚语。如:1、四川蒙顶仙茶。据史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蒙山,亲自植茶,这是佛教僧侣值茶的最早记录。在唐朝每逢春季采茶季节,全山72寺和尚祭拜之后,才能采制供佛。"南岳云雾茶。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寺庙林立,如广济寺、铁佛寺、圣帝殿、衡岳庙等等,茶叶全由寺院僧尼精心制作。2、武夷茗茶。早期均由各岩僧人焙制。天心岩永乐禅寺,采茶日全体僧人设坛诵经,焚香礼拜,初为供神圣物或坐禅之用,并非以贸易为目的。3、南海普陀茶。南海普陀素称“佛国”,是我国佛教著名四大圣地之一。茶树均为寺院种植。普陀佛茶与灵隐寺佛茶称为江南佛门二大名茶。4、径山禅寺茶。唐朝代宗年间法钦禅师曾结庵于余杭径山“宴座”峰。“钦师曾手植茶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1
茶是经济作物,在唐朝大兴饮茶之风的社会背景下,茶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农产物中最具典型,因而种茶可获得较丰厚的利润。寺院广种茶树,也促进了民间茶园的发展。

(2)推动了茶叶技术的进步。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亲眼看到西山寺僧人创造了一个茶叶新品种,写了一首赞美诗:“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倾余。2陆羽创造的是蒸青饼茶,社会上饮用的也都是这种茶,而西山寺僧人则创造了炒青散茶,佐证常德是我国炒青绿茶的发祥地。
大诗人李白在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游今南京时,遇宗侄中孚禅师,侄以茶敬赠,白氏大喜,作《答族侄僧中字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云:“曝成仙成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3这种茶小蒸、小炒、小捣,用太阳曝晒而成。说明唐朝僧侣对制茶技术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断推出新品种。这种日晒茶还得到居人的赞赏。明朝屠隆说“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4

(3)皎然率先提出了“茶道”这个词。他不但专攻佛经,而且对茶文化造诣很深,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茶道”一词就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创造性的率先提出,诗曰:“……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5这是一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禅宗“静心”、“自悟”的宗旨以“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贯穿到茶道之
中,是诗化了的茶道。茶中有道,悟茶也悟道,把饮茶从技艺欣赏提高到精神享
受,我认为佛教对茶道的影响,主要是禅宗思想的影响。皎然把茶道与佛理结合起来,是他的一大贡献。

(4)皎然是“茶百戏”始作俑者,他在《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中云: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 。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6此诗描述了他在李萼家与潘述等友人夜上饮茶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茗爱传花饮”,即在品茗过程中用传花的方式,花传到何人,何人就得饮茶赋诗,以品茗助诗兴,以诗兴增友谊。我认为五代时期的“汤社”和宋朝的“茶百戏”是这种高尚文雅游戏的延伸和发展。

(5)禅宗倡导了禅院茶礼。唐朝百丈山(属江西)怀海禅师 (724-814)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禅宗的特点,折衷大小乘戒律,制定了丛林清规(即《百丈清规》),把僧人坐卧起居、长幼次序、饮食坐禅和行事等等都作了严肃、明确的规范;并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为寺院培植茶树发展寺院经济创造了条件,但该书已散失。北宋曾根据该清规编纂了《禅苑清规》对寺院行茶之礼有如下描述:“院门特为茶汤,礼教殷重。受请之人……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版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惶错乱。如赴堂头茶汤……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收盏橐,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突出表现了禅院茶礼的繁琐,严谨的规范程序,对后世乃至对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饮茶习俗的传播。
与陆羽同时代的封演,著《封氏闻见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
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传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沦、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不仅说明了坐禅和饮茶的密切关系,也说明禅宗对茶传播的作用。致使“田闾之间,嗜好尤切”,饮茶习俗,风靡全国。
元稹说:茶,“慕僧客,爱诗家”。在唐朝一些不显赫或宦海失意的官吏,多借助寺院大兴茶集、茶会和茶宴。这些形式多为无拘无束,畅叙胸怀。内容多为品茗赋诗,谈经论道。目的多为宣泄积郁,修心养性,互相沟通,增进友谊。由此逐步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民间茶道。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功不可灭。

(6)禅宗思想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我国是诗的国度,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吃斋念经是禅,运水搬柴是禅,吟诗作画也是禅,诗禅兼收,并行不悖,所以唐朝诗歌的创作闪烁着禅宗的思想。
诗僧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形成于中唐。唐僧诗的风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王梵志、寒山等为代表的通俗派;二是以皎然,灵澈等为代表的清境派。唐朝诗人中从思想倾向佛性,行动信仰佛教,诗歌中仿照佛语者为数不少。在盛、中唐时期的诗人,大多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互相酬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有的诗人笃信佛教,倾心禅宗,如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钱起等等。另一位受佛教思想很深刻的大诗人白居易。有人说,白氏“元和体”浅切诗风的形成与他佞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礼佛、敬僧、读经、参禅。贬谪江州
(九江)司马时,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7 58岁借病辞官到了洛阳,与嵩山如满和尚结香火社,过着“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的半隐居生活。
在唐诗中以禅心、禅理、禅趣入茶事诗的颇多,为节约篇幅、略举一些,以摘句为主,并注明出处以便有兴趣者杳考。
皎然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8
王昌龄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9
李嘉佑 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罄长。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10
武元衡 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11
吕从庆 老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歆。12
柳宗元 涤虑发真照,还原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13
司空图 茶爽添诗名,天清莹道心。
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14
元好问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7)禅宗在南方的发展,对华茶外传密切相关。华茶首先传入朝鲜半岛:唐高祖李渊武德5年(622年),在给高丽王武建信中明确表示“柔怀万国”睦邻友好的期望,对朝贡、僧侣及贸易实行优惠政策。并特设“宾贡进士”,允许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以致朝鲜纷纷派遣留学生、僧来中国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新罗遣唐使有18次之多。据《安徽通志》载,24岁的新罗国皇室子弟金乔觉剃发到九华山化城寺学佛修业75年。他在《送童子下山诗》中有:“烹茗瓯中罢弄花”句15,反映了他有饮茶的爱好。回国时不定会带些茶叶,那时还是宫廷中的奢侈品。
华茶传入日本:唐朝,日本遣唐使有14次之多,大批留学生、僧来华学习传统文化、佛典和典章制度。僧人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把饮茶习俗传回。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元年(729年)在朝廷召集百僧讲解《般若经》,特赐百僧茶,为日本饮茶之始。高僧最澄禅师贞元20年(804年)到浙江天台山留学,酷爱茶事。805年回国带去中国茶种,撒播日吉神社旁的台麓山,成为日本种茶的开拓者。另一位高僧水忠于唐大历5年(770年)来中国,在长安西明寺等地学法,生活约30多年,直到永贞元年(805年)回国。他受中国茶文化感染很深,精通唐朝茶道。

不论是传到朝鲜半岛的茶礼,还是传到日本的茶道,其思想背景是佛教,其思想核心是禅。茶道从禅宗而来,同时也以禅宗为依归,禅宗对华茶的外传其功大矣。
己故赵朴初先生说得好:“中、日、朝三国佛教徒共同构筑了黄金纽带,这条纽带推进了三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增进了三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参考文献
1、续余杭县志
2、刘禹锡集,230页
3、李太白集
4、茶说
5、《全唐诗》卷821
6、《诗归》卷32
7、旧唐书•自居易传
8、《全唐诗•饮茶歌送郑容》卷821
9、《全唐诗外编•题净眼师房》卷l
10、《全唐诗•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卷206
11、《全唐诗•资圣寺贡法师晚春茶会》卷316
12、《全唐诗外编•游多宝寺》上册
13、《全唐诗•僎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卷351
14、《万首唐人绝句•即事二首(之一)》卷下
15、《文史知识》1994年第4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