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茶·佛·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田悦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茶·佛·禅

田悦阳

陆羽(唐)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方的巴蜀一带,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区,据文献记载,这些地区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西晋时,茶开始在长江中游和华中地区传播。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高度繁荣带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发端于古印度的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传入中国内地,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走上了佛教本土化的道路。中国内地的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乘分为8个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和禅宗。而8大宗派中又以禅宗和天台宗影响最广、势力最大。

魏晋时期,品茗吃茶被逐步引入到佛教当中。及至盛唐,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耐人寻味的是,茶文化也恰在此时中原各地广泛传播,于是,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自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以后的佛寺建筑中,有不少的名称与茶有关。佛寺专门招待贵客的品茶之处叫“茶寮”或“茶堂”。一些规模较大的寺庙设钟鼓楼各一,左钟右鼓,如设两鼓,则要分设于北面墙角,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西北角的叫“茶鼓”,“茶鼓”响时,表示寺院招集僧众来饮茶。寺里院专门负责煮茶和献茶的僧人叫“茶头”,每日在佛前供奉茶汤,称为“普茶”,而化缘得到的茶则称“化茶”。若寺院做斋会,富户以茶汤助缘,供应斋会信众,则称“茶汤会”。

自古以来,不少僧人持经品茶,精研茶艺,留下了不少佳话和诗词。唐代僧人大多好茶,有的僧人甚至吃茶成癖好。晚唐时期,禅宗巨匠从谂禅师80岁高龄行脚到河北赵州,在观音院驻锡达四十年之久,化行燕赵,弘法利生,建立宗风,法流天下。禅师门风高峻,宗主一方,时人不敢直称其名,尊为“赵州和尚”或“赵州古佛”。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著名公案,如“吃茶去”、“庭前柏树子”、“洗钵去”等等,表现了超越奇特归于平凡的平常心。历史上,茶与僧与禅之间富于佛理禅趣的佳话不胜枚举。

茶所以和佛教特别是禅宗结下如此之深的不解之缘,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茶有兴奋中枢神经、驱除疲倦、利于清心修行的功能。禅宗的修行者坐禅时除选择寂静的修行环境外,还特别强调“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声、调息、调心,饮茶往往能够达到“五调”的修行要求,因此,禅宗僧众尤尚饮茶。由此,逐步形成了佛教禅宗的禅茶文化。

禅茶在冲泡过程中,往往先是焚香合掌,向菩萨祷告,然后用纱布将茶叶包起来放入铜壶内煮沸,然后再慢慢地品茗。整个过程强调“禅茶一味”,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此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中国宗教》 田悦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