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智慧禅---Sayadaw U Kundali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智慧禅---Sayadaw U Kundali
  An Inward Journey Book
  Sayadaw U Kundali
  Saddhammaransi Meditation Centre
  鲁乃
  佛教修行林
  印赠
  一九九八年修订本
  Inward Path PubliShcr
  Penang.Malaysia
  智
  慧
  禅
  Printedfor Free Distribution iy
  Buddhist Hermitage Lunas
  Lot 297,K6 Seberang Sungai
  09600 Lunas,Kedah
  Malaysia
  All RightesResrved。
  No part ofthis book may be rpmdued in any manner
  without writlen permission from the publisher.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contact th publisher,
  IsBN 983—9439—13.8
  Inward Path Publisher
  P.O.BOX 1034
  10830 Penang,Malaysia
  Uewly RevisedEdition:
  (IJ018/98)2,000 copies 1998
  Book Layout & Design by
  Inward Path Publisher
  Printed in
  Penang,Malaysia
  智慧禅
  许多到来学禅的人都想要知道什么是观禅。
  以下是Saddhammaransi Yeiktha修禅中心最尊敬的师父为前来这中心学习修禅的人给的开示。这是『观禅的基本修持训练』的第一讲。
  许多习禅者都想要尽快的取得更高的内观智慧。倘若你们想要修习及尽快达到最高的境界,你就得细心聆听并遵照『观禅的基本修持训练』来修习。
  『观禅的基本修持』
  共分三种:
  (一)坐禅
  (二)坐禅
  (三)日常活动中的禅修
  (一)坐禅
  先开始解释坐禅。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再选择一种能让你舒适地坐上一段时间的坐姿。你可以是把脚摺叠着或是盘膝而坐,重要的是你应选择一种能让你坐上一段长时间的姿势.当你对坐姿满意之后,就请保持背脊及头部的挺直。然后,合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上。
  吸气时你得仔细及连续地注意腹部的『升起』及『扩展』的整个过程。吐气时,你也得注意腹部逐渐『收缩』或『沉下』的过程。
  这样,在吸气及吐气时你就能连续地由始至终去注意腹部的扩展及收缩了。
  但是你不应只集中注意力在腹部的形状而已,应该用心地谛视呼吸的整个过程一看着吸入的气如何从里向外施加着压力。你应该尝试去感受或去察觉这从内施加的压力,而不应只把注意力滞留在腹部上,因为腹部本身只是一 种名相(Pannati)而已。『毗钵舍那』(观)指的不是名相或观念.而是它的实相(Paramatha).
  空气从内向外的施压是实相.这是在你进行呼吸时“如如实在地发生着”的现象。你须要尽量仔细地注意所吐出的气,在它被缓缓地推出时。腹部也同时渐渐收缩。
  因此,你得要对吸气及吐气这两个过程的发生保持正念。你将发觉到.当吸气时腹部会缓缓升起.此时你就得默念『升起、升起』并连续的观照整个升起的过程。过后,在吐气时,扩展的腹部就会缩回原本的状态,这时你就得默念说『降下、降下、降下』并连续的观照整个降下的过程。
  当你正念地注意这两项动作时,你就会更加的集中注意力在那使腹部扩展及收缩的力量.如果你觉得『升起』及『降下』这两个目标没效,你可以增加多另一点.而默念(升起、降下、触摸)。
  在要去了解触点时。你不应该允许自己被四肢的形态或接触着的物体牵去:反之应该专注在触觉所感受到的软硬上,并默念升起\降下\触摸
  若是这三项仍不能 使你专注下来,那么你可以再加入另一项正念的目标.即默念『升起、降下、坐着、触摸』。
  当你坐着的时候你会察觉到上半身竖直著的,肌肉绷紧。你得完全的不去想起头部、身
  子.手脚的形态;反之你得察身体里绷紧着那股气体的力量.推动着你的身体维持着坐姿、同时你也得要察觉到坐着时坚硬的感觉。这即是『触摸』了。
  因此,现在你有四种可作为心识的目标,那就是:升起、降下、坐着及触摸。当你的心注意它们时,你的心也就会平和下来。当心平和及安静时.你的定力就会变得更强,『内观』也就会升起。如果你认为『升起、降下、坐着、触摸』的方式有效的话.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集中你的定力。但假如你的心太焦虑的话.你也可以依据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观照三项或两项的心识目标。
  初学者的念头会不停地四处游荡徘徊.时而游荡到塔去了,时而到寺院去了.有时,甚至到菜市场或家里去。当这发生时,你应该注意在心里对你游荡的念头,并对自己默念『游荡、游荡;想象、想象;计划、计划』。要是定力够强,游荡的念头将会在你好好地、准确地及严格地观察后,就消失了。
  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你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观察到你那游荡的念头,但稍后正念被建立之后.这些游荡的念头就很快地便会消失了。其实,不只是游荡的念头会消失,观察这些念头的正念也会消失,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永存不变的。这就是无常(anicca)。所有组成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所有组成的事物的生起和败坏都发生在一瞬眼之间。明显的,这全部都受制于『生灭』的理则。所有的存在最终的败灭或消散,只是苦的显现而已;而这些苦是没有任何办法消除的,同时,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消除它.你是拿它没办法的』就是『无我』(anatta),它是没有任何力量或方法能控制的。此时此刻你将会体会到,所有组成的事物都只是无常,所有组成的事物都是苦,所有组成的事物都是无我的。
  当你继续把定力集中在『升起,降下,坐着,触摸』,大约半小时或四十五分钟之后,四肢就会开始刺痛、疼痛或麻痹。当这发生时,你得要尝试把本来专注在『升起,降下,坐着,触摸』的定力专注在这痛上。
  在观禅里,痛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专注在这痛上以使它消失掉。第二是采用一种激进的方式使它消失。
  第三便是去谛思及体会这使你痛苦的痛之真相。
  第一种方法把定力集中在疼痛上面,使它消失,目的只是希望痛楚可以解除,获得逸乐。这目的是受贪欲所驱使的,即贪欲逸乐。观禅的目的并非逸乐,而在于止息内心里的贪欲。如果你熄灭不了内心里的贪欲(lobha),你将不能够体悟到它的本质。所以你不应从这方法去谛思。
  用第二种的选择去除疼痛也不是很好的方法,因为这方法带有嗔恨。换句话说,它是含有嗔恨成份的动力,而观禅是不允许有空隙让嗔恨攀入的。
  第三种方法是如何把心的定心专注在痛上─看清楚它是如何升起。及它的本质是什么。
  当痛来的时候,通常习禅者都令全身绷得紧紧的。你应该让身心都放松下来。千万不要
  忧虑地自问,“我是否整个小时都会像这样子?”,或“以后我是不是一直都会像这样子的痛下去?”
  在应该来的时候,疼痛就会来,而你的责任只是要对这疼痛保持着正念。你得要保有耐心;耐心是最重要的。只有靠着它你方可证得涅盘。耐心在观禅里是最重要的条件。在身心方面也得要保持冷静及放松,不要绷紧。把心集中在疼痛上,并且想想看在什么地方你可以准确地观察它们,然后去感受它-疼痛在什么地方最明显?是在肌肉里吗?或是在皮肤上?或深入在血管中、骨骼中抑或骨髓里?你得很用心地专注在身体上疼痛正在发生着的部位,对自己默念『疼痛、疼痛;刺痛、刺痛』.并要清清楚楚地知道它在那里发生及到底有多痛。浅尝即止的观照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你能对这些疼痛、麻痹及刺痛保有正念.你将发觉到这些疼痛愈演愈剧.愈来愈难忍受。一如疼痛会愈演愈剧.它也会自然地退却、消灭。但你却
  不可因此放松你的定心,你还是得持续认真及殷切地保持正定.并默念『疼痛、疼痛;刺痛、刺痛』.直到它们一个个地消失或转移地方为止。
  当你精进及有信心的修禅时 ,内观(insight)就会显现了。定力愈强、愈深入,疼痛一生起,就会消逝。你将会发觉到,疼痛其实是并不持久的,而你所修的观禅及对疼痛的知见亦然,也是不持久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不会长久永存不变的,它们全都是无常的、过度性的。生灭是如此的迅速,而要从无常中获得护卫是不可能的。从此,我们得知:
  疼痛是无常的
  疼痛是苦的
  疼痛是无我的。
  在禅修时,四周都会有让你听到、看到及嗅到的事物,特别是时钟的声音、鸟儿的鸣叫声、敲击的声音、人声或车声。听到这些声音时,你就默念『听到、听到』,不要让它牵着走.如果定力是够强的话。这些声音会变得不可分辨,或者会被隔音,或者变的刺耳,又或者嘈杂不清。逐渐的你会发觉到,当你默念『听到、听到』时。这些声音就会慢慢地消逝一对听觉的知见及正见亦然。
  你所听到的声音会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消失;又或者是说话的音节会与下一个音节脱节而变得不具任何意义。例如。『各位先生』这句话听起来可能变成『各…位…先…生…』,断裂而不连续。就如声音的会消逝一样。对听觉的正念与禅观亦然.会自然的消逝。这就是无常.它不是永恒不变的。 ,
  声音的发生和消逝是如此的迅速,这明显的.就是苦。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制止声音的发生与消逝,这就是无我一不可控性。
  这时.你会开始领会到.声音是不能永存不变的;观禅的知见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你也不能对它们的发生或消逝作任何改变。这就是从观禅里你将领悟到的知见。
  在坐禅里所提到的『升起、降下、坐着、触摸』都与身体有关,所以称为身念处。疼痛、麻痹及刺痛都与感受有关,所以称为受念处。『游荡、游荡;计划、计划;思考、思考』与心有关,所以称为心念处。『看到、看到;听到、听到;嗅到、嗅到』与佛法的理则有关,所以称为法念处,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四念处都是包括在坐禅里的。
  (二) 走禅
  走禅共有四种注意的目标。
  走禅的每一步都得详细和严格的注意。而每一步又可以分为一项、二项、三项或六项注意的目标。
  第一种方法是把每一个走步作为一项注意的目标,并对自己默念『左步、右步』;『左步、
  右步』,把心专注在走步的前进动作上,但别把心专注在脚部上。换句话说,你的心不可执著于脚部的形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你的注意力是放在脚部的缓缓前进的过程,而不是在脚部上面。第二种观察方式就是把脚步分为两个的注意目标。在这情形里,你得观察脚部缓缓的提起。你得放弃对脚部的形貌的执着,因为它的形貌只是一种名相(pannati)而已。你要能察觉脚在缓缓提起时的动作的实质。要晓得脚部正在提起,要察觉它的实相(paramatha):身与心的一切过程一一『提起、放下』。
  第三种的方法是观脚步的动作三个过程的目标一『提起、推进、放下』,『提起、推进、
  放下』。在提起脚步时,你应当细心的注意脚部缓缓提起的动作。脚部慢慢地向前推进,你得对这动作要能察觉。之后,脚部慢慢地下降时也同样的要去察觉之。
  这三项目标都得要敏锐地观察与严格地注意,当脚部慢慢地一寸一寸在提起时,你要能感知到它的提起使脚步越来越轻。当把脚部向前推进的时候,你就会觉察到它缓慢的前进动作。然后,在把脚部放下的时候,你将会体验到,随着脚部往地面越降越低时那沉重的感觉。当心具备了这醒觉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已开始具备了某程度的内观或透彻
  的知见了。
  轻盈的感受是火质,它具有温热的素质。风质则是动或动作的素质。沉重的感受是土
  质,它具有粗或坚硬的素质。而水质则是具有流动性。对这身心现象的知见与体悟表示你
  已对身心过程的本釆真实性质开始有透彻的了知了。
  上述所说的是走禅的第三种方式一『提起、推进、放下』.而第四种方式就是对每一步作六个动作的目标在观察一一『开始提起、提起、开始推进、推进、开始放下、放下』.
  当你开始把脚提起来的时候,是脚跟先提起来的,然后才是脚板的提起,然后才是整个脚的提起。
  在开始推进你的脚时,你得要知道你的脚的动作是向前而不是向后。然后,在你要把脚踏下时,你向前的动作会略为调整一下。过后,在开始把脚放下时,它是缓缓地把脚放下的,最后,才是脚触到地面,这时脚踏下的整个过程才算完毕。另一种观察脚步的六个目标是『提起、升起、推进、放下、接触、按下』。
  在脚跟正在提起的时候,你得要醒觉这个过程的本身,并默念『提起、提起』。然后,脚板向上升起,你得知道这是『升起、升起』。接着,在把脚推进时,你就得注意这是『推进、推进』。推进之后就是脚的放下。这时你得小心仔细的观察脚的慢慢放下到地板上.并注意这为『放下、放下』。在它们被放下的时候.你得要察知并感触到脚部与地板的接触.同时默念『接触、接触』。最后,由于另一只脚要提起。你得把这只脚按在地板上,你就注意这为『按下、按下』。这就是观每一步为六个目标的走禅最后的一项解说。
  (三)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修禅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时也应保持正念。不是修持坐禅或走禅的时候才如此。但在回到宿舍进行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或小活动时,如开门、关门、铺床、摺被单、更洗衣服、安排及准备餐食、进食、喝水或其他活动等,都得要保持正念。你不止要对这些事情觉醒而已,你也得注意自己如何用餐。当吃午餐时,你得对自己默念L看到、看到』。当你伸出手来拿食物的时候,你就默念『伸手、伸手』。在接触到食物时,就默念『触到、触到』。在准备午餐时你就默念『准备、准备』。在拿取食物时,默念『拿取、拿取』。当你弯曲头部时你就默念『弯曲、弯曲』。当张口时.你就默念『张口、张口』。当在咀嚼时,就默念『咀嚼、咀嚼』。当在体味到食物的味道时,就默念『体味、体味』。当在吞咽时.你就默念『吞咽、吞咽』。这正是马哈希禅师(Mahsi Sayadaw)本身所修持的正念。所以你们都得对这些活动保持严格的、正确的及殷切的正念与觉醒。
  遵从的和勤勉的修禅者,如真的要修持好一口饭的话,就会发现到在开始时,要对每一个动作都一一去觉察是不容易的。有时候,他们会忽略了一些动作,但不要因为这样而感到气馁。不久.当正念或知见的力量变得强大加深时,你那透彻的智慧将使你能够紧随着每一个动作。
  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正念时,你得先去观察生活中最显著的一些活动。举例说,要是你的伸手是最显著的活动,那你就注意默念『伸手、伸手』。如果弯曲头部是比较显著的活动,那你就默念『弯曲、弯曲』。要是咀嚼比较显著的话,则默念『咀嚼』。
  你必须只集中正念在于一项最显著的动作而已。若你已能专注一项显著的动作,那你可以尝试把正念轮流地转移到别的动作上,直到你的禅观进一步加深,之后你将能征得内观。
  我们的恩师马哈希禅师(Mahasi Sayadaw) 曾经说过。『咀嚼』是特别显著的动作。
  当我们默念『咀嚼』时,只有下巴是在动着的而已。要是你能觉察这下巴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容易及很好地观这咀嚼的动作。
  我想,吃午餐的练习过程现在大约也已经讲完了。『坐下、触摸、弯曲、伸直』都只是小细节而已。
  当要坐下的念头变得显著时,你就默念『想要坐下了、想要坐下了』。当你已经坐下来并保持着坐姿后。你就默念[坐着、坐着』。你得放下对头部及对手部的执著,并将自己慢慢逐步的往地上坐下,同时去观察当身子下沉时那变重的感觉:对这整项身心的过程作观。
  之后,当要站起来时,你就默念『要站起来了、要站起来了』。你的心有要站起来的念头由于有风质.即流动的素质,所造成的。风质在把你推起来的时候,你就默念『力量在贯注、力量在贯注』,『手在支持着身体、手在支持着身体』。当你感到力量已充满到某一程度时,你会开始逐渐感觉到身体在手的支撑下正慢慢地升起,当已感觉到自己已经站住时,你就默念『站着、站着』。
  名字只纯粹是一种名相(pannati)而已。但你所应体解的是那慢慢升起的每一个步骤。你得好好地准确又平谨的去观察它,这慢慢和逐步站起来的动作过程是实相(paramatha)。站起来时,修禅者们会知觉到轻盈。在坐下时,他们会感到略为沉重。
  修禅者在站立时会觉察到它变轻,在坐下时则变重。起身造成身体变轻,那就是风质和火质(vayo dhfitu和tejo dhfatu):坐下造成身子变重,那则是地质和水质(pathavi dhatu和apo dhatu)。
  当修禅者已经体解到身心现象的真相.这意味着他已获得对身心过程的证悟了。
  虽然那正在成形及正在败坏的事物不能清楚地看到;但对从身心现象的无常性,已经
  确知了.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行为或动作是无常的;对正念的知见也是无常的;心与身的现象亦然。
  任何生起的现象都会消逝,这就是无常(anlcca)。身与心现,象的生起与消逝是如此迅速及烦人,所以它是苦的(dukkha)。我们如何才能获得保障以免于苦呢?我们没有办法保障自己免于苦;也没有办法制止它的生起或消逝,这就是无我(anatta)。
  当你已经知道了无常、苦和无我后,这意味着你对现象的普通特性samanna lakkhana已圆满了。如果对现象的普通特性samanna lakkhana已圆满,你将可证得你所想要获得的透彻内观了。
  弯曲或伸直的动作在日常活动里是小动作。在要弯手臂时仔细的去注意手臂举起时所感到的轻盈。在手臂要伸直时,这伸直的动作就发生,这时手臂慢慢的变直,并感到愈来愈重,逐渐的沉重的往下放。这些完全自然的现象,修禅者们都会亲自的体验到。
  弯曲及伸直的过程并不是永久的,对这动作的正念亦然,都是无常的。
  这些都是不可被消除掉的,所以它是不能被控制的。
  因此,如果你殷切地及严格地修习禅观,你将会证得珍贵的『透彻的知见』或[内观』。
  愿你们都能获得所要追寻的珍异的、神圣的及珍贵的内观智慧。
  在聆听了『禅观的基本修持训练』的讲解之后,愿大家都能依照着它去修习,获得贪欲、嗔恨及无明的熄灭,因而证得汲汲地追寻着的涅盘境界。
  ───────合十────────.
  助印经书功德芳名录
  RM500。Subang Jaya Meditaion Centre
  RMlOo.星期二供僧组佛友,叶联发,
  黄荣夫妇合家.星期二供僧组佛友,
  黄志德,无名氏
  RM60.60.已故周亚莲
  RM60.黄幼刺方亚九合家
  RM50.江日文,江致辉
  KM40.巫群,巫建成,巫玉萍
  RM30.林细妹
  RM20.朱美芳,李铁汉,郑瑞和,
  吴卿银。谢月英,黄国炜
  RMlO.林修玉,陈兰贞,罗连山,
  王金铁,吴家铨,吴家旺,吴韵蕾,
  胡峻豪,陈玉贞,已故麦冠发,
  已故吴瑞海
  RM5.林秀桃,罗美枝,胡峻豪,田佳穗,
  方兴吉,陈春丰合家,罗美庄合家,
  黄叔源合家,郭健兴,黄桦玲,
  己故罗汉祥.无名氏
  RM3.林秀琼RM2.方智莹,方智恬,
  方智萍,方智玮,方慧婷,方艾凌,
  方兴秋,方兴福,熊忘安,熊天放,刘虹
  愿所有助印者以其功德
  弃除内心的污秽.
  成为证得涅盘的助缘。
  禅师在一九二一年出生于缅甸的Waw市镇。他九岁时在Waw寺院出家为沙弥。禅师曾在多间寺院学习.其中较为出名的两间寺院为Shwehintha和Maydhini森林寺院。
  一九五六年.禅师享誉为授经师,一九五八年再次获得另一个授经师的名衔。早期.禅师每天教导越二百名僧伽。为期二十年。禅师在已故马哈希大掸师指导下习禅一年后.决定教禅。一九七八年.禅师成立 The Saddhammaransi Meditation Centre。目前,该中心每天约有二百位习禅者在修行。
  坤达拉禅师是一位多产作家.他曾经出版过多本佛书。在马哈希修禅中心,禅师是其中一位僧团顾问。近期.禅师在信徒的邀请之下.赴新加坡、英国、法国及美国主持禅修课程及弘扬佛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