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二十论》简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卷。世亲造,唐·玄奘译。又作《二十唯识论》。为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本书系阐述唯识教义,破斥外道及小乘之偏见,以显扬唯识正义之论书。全书所举偈颂计有二十一颂。五字一句,四句一颂,各颂又有长行(散文)释义。本书初立三界唯识,其次回答外道、小乘对唯识说的批评或疑问,以成立万法唯识之义。与直接论述唯识义趣的《唯识三十颂》相比,本论较着重破邪,因此慧沼称之为《摧破邪山论》;二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地阐明唯识义理。

玄奘译本论之前,有旧译二本。其一是魏·菩提流支译《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称《破色心论》)一卷;其二是陈·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一卷。魏译本中,初列二十三颂,次以问答阐释颂义;陈译本则初举发起二颂,次以长行起立宗之意,后对二十四颂各以长行释之。本书之梵文原典,有烈维(S. Le/vi)之《Vijn~aptima^trata^siddhi,Vims/atika^》(Paris,□□1925)。此外,亦有藏译及法、英、德、日译本。

古来注释本书者颇多,印度有世亲之弟子瞿波等数十家,其中被传译者有《成唯识宝生论》五卷(护法撰,义净译)。在中国,唐·窥基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相关研究着述有:日本学者宇井伯寿着《四译对照唯识二十论研究》,山口益、野泽静证合著《世亲唯识的原典解明》。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三节(摘录)

《二十颂论》的唯识说要点是,‘识生似(转变)外境现’。意思是说识生起以后有一种作用,能把识的一部分转变成为心的对象。由于人们对‘识所变’没有真实的认识,把它执为外境,其实呢,外境并不存在。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执着呢?它说,这好比病目见空华,空华是没有的,凡夫(病目者)执以为真,就是遍计所执。空华虽然没有,但毕竟总有那样一个形象吧,这个形象是属于内还是属于外呢?它说这也是识所变现的,属于识内,不在识外。既然一切统属于识,所谓识的内境,唯识说的根据就建立了。

不但如此,它还要人们对唯识的原委有个正确的认识,就是说要知道‘境’是以识为性(本质)的,境不过只是认识的一部分。这样,唯识学说既有了否定(否定外界的真实),又有了肯定(对唯识的正确认识)。而且不止是对个别事物,对一切事物都应该如此认识,就是说,要把对唯识说的认识构成普遍的真理,这就是他们的所谓‘唯识观’。

以上是《二十颂论》的主要观点。此外,它还提出了种种疑难加以沟通。至于正面文章如识怎样变成境等,在《三十颂论》中才有详细的发挥。上述学说要点,是无著、世亲学的极高峰,显然对大乘初期的说法,是有极大的发展。不过也应看到,从认识论角度构成的唯心理论,在龙树时就指出了方向,所以,从龙树到世亲,他们立说的精神仍是一脉相通的。


◎附二:杨白衣《大乘佛教二系的研究文献》〈唯识二十论〉(摘录)

这是论破外教、小乘佛教之实在论的立场,显示唯识无境之立场的批判书。虽为一小论,但在理解唯识之理论上,颇值得注意。(中略)内容分偈颂与释论二部分,都为世亲所作。梵语原典,是烈维教授在尼泊尔发见安慧的《唯识三十颂释论》,而校订出版。有西藏译与汉译。汉译有瞿昙般若流支译、真谛译、玄奘译三种,又有护法(Dharmapa^la)之注释书──义净译的《成唯识宝生论》(只有汉译)。西藏译有调伏天(Vinitadeva)的注释。近代对本书的研究,有普辛、佐佐木月樵、寺本婉雅、明石惠达诸教授的研究,及烈维教授之梵本刊行,而后1932年,烈维教授又将之译为法文。在日本,还有荻原云来、稻津纪三、铃木宗忠等教授的日译以及研究。近来,有宇井伯寿的《对照四译唯识二十论研究》、山口益的《唯识二十论之原典解明》(《世亲唯识之原典解明》所收)、安井广济《唯识二十论讲义》。此中,山口博士之《原典解明》,是调伏天之注释的日译。护法之注释书──《成唯识宝生论》,由宇井博士详细研究。又研究本书时,可参考富贵原章信博士《二十论之唯识义》、结城令闻博士之《唯识二十论之研究》(《世亲唯识之研究》所收)。这些虽非原典的研究,仍颇有价值,值得参考。



◎附三:欧阳渐《瑜伽师地论叙》


《二十唯识论》者,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

(1)释四难:梦则时有一定,处有一定,作用能成。鬼则人不一定,而实无境。又以狱喻,四事皆成,而实无境。狱卒既非真实有情,亦非心外大色,更非造业在内受果在外。受果非外者,教依识种密意说根,依识现相密意说尘。了知唯十二处都无有人,则人我执空。若能更知处唯是识,都无有法。法我执空。然法空密意遣遍计有,离言法性非拨为无。以是因缘,境无识有唯识义成。以是因缘,非有分色,非极微,非和合,非和集,识外俱非,成唯识义。

(2)释所证现量难:同时意识虽是现量,一刹那后起心分别证知此现。见既过去色亦非今,证境分明,故非现量。非现量境,于理为无。以是因缘,成唯识义。

(3)释不知难:梦境非有,觉而后知。大觉证真,方知唯识。凡夫不知,依圣言量。以是因缘,成唯识义。

(4)释友教难:但诠心内自识所变,非遮心外他识有情。自他展转互为增上,令各自识变自似相。既非外境而有外识,善巧无边,成唯识义。

(5)释梦无果报难:梦劣无果,觉胜致报。非由外境,唯识义成。

(6)释意业无罪难:如鬼念力令人得梦,彼识转变令此命断,故无身语业而得其罪。意罪为大,唯识义成。

(7)释他心智难:法执所蔽,他心如自皆不如实。非若佛智离言称量,由不如实似外境现,而实非境。以是因缘,成唯识义。如是七释,唯识成立,妙义无边。方隅略示,是唯《二十唯识论》以无境唯识为宗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