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翰墨禅韵 书无尽意——赵朴初先生遗墨展暨中国佛教书画艺术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贤晓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翰墨禅韵 书无尽意——赵朴初先生遗墨展暨中国佛教书画艺术展
  作者: 贤晓
  “书法之道,神凝而气静,众妙现毫端。书法亦通禅,不枯不狂静而安。”此乃赵朴初先生对书法之卓识。2009年3月28日“翰墨禅韵──赵朴初遗墨暨中国佛教书画艺术展” 在无锡灵山梵宫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举行,倍受海内外人士尊崇和喜爱。此展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协办,南京博物院、灵山书院承办。“翰墨禅韵”分为两部分,中国佛教书画展展示了国内的书画大家专门为本次论坛创作的书画作品;赵朴初先生遗墨展展出的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书法精品。
  赵朴初先生为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是著名的爱国宗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朴老1907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人家,祖上曾被皇帝赐其匾:“四代翰林”,在传统文化十分浓厚的家庭环境里,他五岁始承庭训,八岁即能吟诗属对,耳濡目染,刻苦勤勉,铸就了他诗书横溢的才智。朴老青年时期正逢北伐战争失败,国运维艰,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他从佛教教义中寻找一条以“慈善为本,普渡众生”的人生出路,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行列,千方百计地救济、安置难民,荐送几千名青年去延安、皖南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朴老仍以“慈悲为怀”从事救济赈灾和佛学研究,他追求进步,探索真理,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数十年为实现“人间佛教”的理想而身体力行、殚精竭虑。一生慈悲为怀,为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贯穿在包括书法在内的他的一切行持当中。
  朴老的书法俊朗神秀,尤擅行楷,结构严谨,深厚圆润,笔健挺拔。禅韵清雅悠远,翰逸神飞;气度雍容宽博,舒展大方。朴老书法骨韵俱全且美,从灵动的行笔中往往透出一股朴拙的金石气息,清末金石书法大家杨守敬云:“集帖与碑碣,合之两美,离之两伤。”朴老的书法就是碑帖互融互补的典例。朴老生前给人题字时常盖“无尽意”章,书斋取名“无尽意斋”,自称是“无尽意居士”。“无尽意”取意于佛教《妙法莲华经》中《无尽意菩萨经》,以“行愿,意无尽”来表明自己毕生悲愿无尽,智慧无尽,爱国为民、为佛教报恩无尽,奉献无尽的赤子情怀。
  朴老的书法中,很容易读出“和平”与“非战”的精神。在《虎年元日试笔》这幅字中朴老写道:“万里兴风,威而不猛;一年更始,和以致祥。”用笔涩而有行,结字冲和闲雅,正是一种对“和”的理念的表达。朴老一生尚和,曾担任过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缅友好协会副会长和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等职务。1951年,他代表中国佛教界主动送药师佛像给日本佛教界,打开了中日友好交流的大门;1993年朴老提出佛教是中、韩、日三国之间友好交流和世代友谊的“黄金纽带”的构想,得到韩、日佛教界的一致认同,并轮流在三国召开了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他曾在会见世宗和会议主席约翰?布伦司牧师时说:“致力于世界和平是世界宗教界的共同目标。”朴老的书法作品,还具有着广结友谊、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担当了和平使者的角色。有一年,外交部长钱其琛出访柬埔寨,行前特意请朴老写了一幅字作为珍贵礼品送给西哈努克亲王,亲王如获至宝。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也喜爱以朴老的墨宝作为珍贵礼品,各国无不争相宝重。朴老一生致力于促进祖国和平、世界和平的工作,心系民族宗教和爱国慈善事业,从他那具有庄严佛家气度的字中,很自然地体现出一种慈悲的济世之心。
  朴老非常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和佛教文化的研究。朴老在198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指出:“佛教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现实事业,佛教徒要农禅并重,在参禅悟道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研究佛学,研究哲学、科学、医学、音乐、书法和文学等;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以民间外交的形式推动国际和平和交往。”中国佛学院的创办、恢复和发展凝聚了朴老太多的心血。在《访云门寺?赠佛源上人》一诗中书道:“十方翘首宗风振,第一功劳在树人。”在1992年上海全国汉传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朴老大声疾呼当前佛教的严峻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此后,各地佛学院的兴办如雨后春笋,由此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僧,成为荷担如来家业的传薪法子。
  朴老的书法大量的还是诗稿,日课一诗以代日记,是他长年的习惯。这些诗稿,就诗来说,多为直抒胸意的“乘兴”之笔。在平常处洋溢着生活的新意与乐趣,是飘逸但不是纵逸,将激越的精神在深沉中含蓄地表达。朴老的书法看似信手而为,生于无意,但细细研究,却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每每无意之处法度井然。书法的极诣,历来就被认为是“笔笔还其本分,不消闪避取巧。”朴老的书法作品中,还有一种是无意于书法创作的便条、明信片等。这些“急就章”没有“奉命”或应酬之作,多为行草书体,书写时随意性大于规范性,看似毫不经意,欣赏再三后方知精微。朴老一直认为,艺术的领域应讲究宽容,应该有热情奔放而又谦恭温良的风度。
  最能展现朴老风采、表现其书法功力的,当是有意为书的构思再三之匾额、刊头题字、条幅、对联,这些都是力能扛鼎的大气之作。嘉峪关上的“天下第一雄关”、“司空山”、“二祖禅堂”、“甲午忠烈祠”都能看到他的笔力苍劲浑厚、豪迈凝重、雄奇奔放。为刘海粟题签的《存天阁谈艺录》,点画遒劲,浑穆雅静、沉稳自然;为《班禅额尔德尼大师》的封面题签,虽已年届八十二岁高龄,其结字仍然十分严谨,意态纵然,圆中见方、雄肆古茂。启功先生赞叹道:“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朴老晚年圆融了他佛学思想精髓的书法,真是字字如莲花,笔笔有梵音。朴老在1990年题日本良宽禅师诗碑:“禅师诗句证桥流,流到宫川古渡头。今日流还一片石,清音长共月轮秋。”诗尾加注:“傅大士云:‘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幅字用墨略重,每字各自护持,各有营阵,但整体上却是一般气象;笔画虽不复杂,但因藏头护尾、绵中含劲,多字集排则犹如武侯的八阵全图,显得意境缈远、变化万端,使观者从字纸间顿悟出“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禅机。
  朴老是真正“道融真俗,觉证生涅”,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圆融世出世法的无尽意菩萨。他爱国爱教的崇高情怀,谦和淡泊的儒雅气度,博施济众的仁者风范,勇猛精进的无畏精神,令我们高山仰止。这些都无一例外地通过“赵书”传递出来。1996年10月间朴老书写于北京医院病房的遗嘱:“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流水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短短三十二个字,写得一丝不苟、一尘不染,宁神静气、淡定自如,结字布白却似乎又能照见万象,充满了释家所独具的智慧。朴老对于人生参悟了然,笔墨间绽溢出悟得禅机后的拈花一笑,随缘任运的达观精神,令后人景仰。
  朴老的人格风范如泰山之高,如渊泉之深。正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在“纪念赵朴初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赞道:为国家兴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也为正法久住、佛教昌隆,朴老本着至坚至利至明的金刚精神,不屈不挠,摧邪伏恶,毫不退缩。1993年9月朴老所作的《拜石赞》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其曰:“不可夺,石之坚,天能补,海能填。不可侮,石之怪,叱能起,射无碍。其精神,其意态,俨若思,观自在。友乎师,石可拜”。字里行间透出其不可夺、不可侮的刚健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朴老生命的始终。
  在近70年漫长岁月中,朴老的慈爱绵长深远,源源不断地细心呵护着中土佛教的参天大树,使之根深蒂固、花繁叶茂。佛陀教导我们“以此大慈悲心及诸法空,二因缘故,能不惜内所有,利益众生,不起难行想、苦想,一心精进欢喜”(《大智度论》卷五十三)。朴老一生秉承佛陀教诲,以无尽悲愿,细心呵护着佛教、呵护着佛子、呵护着有情,点点滴滴汇成无限之波,深广难测。然点滴之水可显太阳之光,细细品味朴老一生的点滴,可以感受到他伟大的悲愿,感受到他不舍有情的菩萨精神。
  朴老如山,以其伟岸的身躯,为圣教、为佛子、为众生挡风遮雨;朴老如海,以其博大的胸襟吸纳三大语系佛教、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拓展出中国佛教发展的坦荡之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