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大藏禅要心得报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常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藏禅要心得报告
  ※ 作者: 释常尊 - 慈明佛学研究所
  壹、课程概述
  “大藏禅要”这个课程,开始于八十六学年度。当开此门课时,对我们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我们都知道‘禅法’本是非常庞杂的一门理论,从中国禅宗史上来看,各宗门之间各有其独特的教法方式,一般人普遍印象认为,习禅是上等根器人才能学习,是教人直下悟入诸法实相,因此带著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上课。但当法师将此课程的意趣与主旨在课堂上,清楚明白的为全体同学介绍时,才一扫阴霾的发现,原来看似博大的禅法,竟然也可以是有层次的,有归属范畴的课程,在法师用心将所有禅法依类铺排下,才令人松一口气的欣然接受。法师对本课程的意趣主旨作如下的说明:
  一、综合经论中的修行理论:
  综观禅法,无论大小乘皆可将‘止、观’二字的修行理论含摄在内。本课程的目的,即是将散见于经文中,但对于启发禅法了解有帮助、有建设性、重要性的各种禅观思想提出来,做一个比对整理,且具整合性的工作。
  二、鸟瞰有关禅观的经文,撷取其修行理论:
  把佛法中重要的典籍,如:金刚经、楞严经、净土诸经、中观、唯识、华严、起信论等经文的理论架构厘清,并取其修行理论的部分做一分析、比较,使其差异性与层次性能呈显出来。帮助我们易于了解每一部经,或是经典与论典之间的相关性及思想架构的同异处。
  经由如上的说明,总算了解此课程的特质所在。其实每一部经典或是论典,都把佛法的全貌赅摄进去,只是各经论所持角度不一,在对比其差异中更能呈现佛法的全貌。对比的过程更能展现种种修持法的特色,而‘止、观’理论,即是贯穿所有修行理论的核心主轴。
  贰、小乘禅法
  以“俱舍、阿含、释禅般罗蜜、清净道论、解脱道论、成实论、瑜伽师地论”,此七部经论作比对,探讨声闻乘各家止观行法的特点,作为修习禅定的参考,小乘禅法中又分定、慧二门分述。
  在禅定上老师将各家禅定归纳为:(1)体相、(2)禅支、(3)根本定、(4)定功德、(5)修定应具的资粮五种,做详细切要的图示说明,使我们很容易的由图表上看出各家的禅定架构,并且易于比对及分析。
  在智慧上法师分为:北传及南传。北传观慧的部分是以四谛观察为主轴,主要经论是以《俱舍论》与《成实论》及《阿含经》较为相近。《俱舍论》中对于修行位次,又有更具体的层次架构,对于解脱见道的问题,是以十六行相与十六心铺陈开来说明,解释得更为详尽。而《清净道论》与《解脱道论》较为相近,二论皆属南传,《清净道论》的理论架构可说是以《解脱道论》为底本,只是《清净道论》更为庞大丰富,且较为详尽;其中引述了很多的譬喻来说明。另一方面《解脱道论》的作者“阿罗汉优波底沙”,是实际体验下从禅出教,是由内证发起所著作的,“觉音论师”是采用很多的参考书,由教悟禅,这两者境界上是有所不同的。
  参、大乘禅观集锦
  大乘禅法,从唯识、中观、天台、净土、禅宗又分话头禅、默照禅、永嘉禅……等、起信论、楞严、圆觉、念佛三昧、一行三昧、梦幻(如幻)三昧对各经论之特质做指陈;如:《大乘止观》及《起信论》的禅法思想本质是属于如来藏系,而大乘止观,在修习止观时,是用唯识三性的立场来说明‘止、观’体状,入观时也是以三性立场,说明所观的现前山河大地、六尘境界,都是如梦幻虚妄不实,而《起信论》则以导信为主。其次“大藏禅要”课程所要引领的,就是启发我们细心判读的能力,将各家禅法的特质及浅深次第提点出深刻的概念。以下举出数家大乘禅法来说明。
  一、“梦幻观”
  “梦幻观”是上惠下空法师的独出创发,法师带领著我们一起探讨“梦幻”作为修行所观的“境”与能观的智心间的关系,进而契入实相的境界。也就是如《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从而悟入诸法空性。并举出:
  1.金刚经    2.圆觉经
  3.大智度论   4.中观
  5.摄大乘论   6.密宗大手印
  7.大日经
  七类十余部经典来作为说明、分析。
  所举以上经论,或许有人要说,那是对诸法实相的种种譬喻,而非观行;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之所以用“十喻”来说明诸法实相,是因为这是一种令人易于了解空性的方式,更是易于拟想思惟的方法。并透过对“梦幻”的观察,启发我们对实相、对空性的认知。“梦幻”这个字眼,在佛法中,广泛的被各宗各派,来说明真实空性与现实生命境界的关系。这是因为梦幻与现实生命境界同样具有几个特质:
  第一:它在生命境界中是存有的;
  第二:在存有的当下,它却是虚假不实的;
  第三:它同时具有‘实有’与‘虚假不实’的可变性。
  所以,梦幻是一种非常容易让我们理解空性的譬喻:它在生命境界的非实有性,可以展现出“空”的部分;他的非不有性,可以表现“假观”的部分;而从它既非实有又非不有的特质可以代表“中道”的立场。空性本身就在我们现前的当下。而梦幻观的善巧处就在于:
  一、它直接的否定我们对法的执著;
  二、它很容易让我们依喻而拟心作观,在教法与禅观有其方便;
  三、梦幻本身与法性、空性有直接相应的关系,而诸经论也与法性、空性相应,于是乎梦幻与诸经论产生了不同而又共有的梦幻观法;
  四、具发展性,可由浅入深,使我们进入甚深三昧、空性中。其实“梦幻观”是用梦幻的譬喻来体会唯识无尘。我们于梦中认为确有其事,梦醒后全不可得。而认为一切非梦的境界,与梦又是多么的相似!现前的境界刹那湮灭,灭已再不可得。如梦境相似,追思唯是影。过去的事自然无体,未来的事尚未发生。现前的事刹那不住,根本无有实性。凡夫所执取认为是实有的东西,只是在感受上和影像上建立的,如梦幻般不可得;凡夫于念念中坚固肯定的实有,不过是幻化的空华,转瞬流散,无可留驻。留下的只是谢落的影子,作为可以虚妄执著的对象!凡夫执无常为常,幻化为有,成为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默照禅
  如正觉宏智禅师语录中云:“吾家一片田地,清旷莹明,历历自照,虚无缘而灵,寂无思而觉。”
  我们心性清净的本性,有两个特质:
  1.不用去对一切境,虚而有灵敏的觉性。
  2.灵觉和不用思惟的寂静中依然有觉性。
  这两个特质,可以互相揩模,也就是定慧相资。这清净的本性,是佛度化众生诞生涅槃之处,也是我们的佛性本心,是每个人本具的。只因不能磨冶明净,就昏昧不觉,为痴闇覆藏本有的智慧,而流转生死。如能觉明照了顿破无明,则能超出无量尘劫。
  默照禅本身是属于渐修契证的,修到那儿即证到那儿,而临济宗的禅法,是属于顿悟的。默照禅在修行的契入方法上,是观一切境界,是须面对山河大地,将现前境界观破,亦是一种境智相对的照了。可说直下了达一切法空,有了这样的心智,面对每一个尘境时,能够自在任运,遇到任何境界皆能立刻汇入空性。也是一种以法界性为观察的契入方式。
  三、楞严经
  在有关禅法的修行经论中,楞严一向是被极为重视,也不容忽略的理论。它在禅修上有何独特性,能令禅宗如此重视呢?首先我们由几个方向去探究。就以净土念佛法门来说:观像念佛是在心里面有一个“阿弥陀佛”,作为忆念的对象,即是在内心取一个所缘境。但若以中观、唯识的基本架构来说,是先承认有一个外境的尘相,再起一个观,去观破六尘境相。观的对象是外在尘境,而尘境都是建立在众生的妄执上,所以一起观就是直接对治妄执。它并不否定,根与尘的作用。而《楞严经》的修持方式是:“不否定根尘境界之存在,不对治根尘境法”其作观之切入是直接把建立根尘境的关系销融掉,此时六根所对的尘境就无所凭借,而无从生起,即会入圆通三昧。
  四、一行三昧
  每一部经论谈‘止、观’都有其不同的特质。正如法师为我们介绍“一行三昧”的禅观特质时就引用了十多部经论,如:《圆觉经》、《起信论》、《六祖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般舟三昧经》、《禅源诸诠集都序》、《占察善恶业报经》、《首楞严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功德经》、《瑜伽师地论》等,其中囊括了“般若系、净土系、唯识、如来藏、瑜伽”等。将诸经论中与一行三昧有相关特质的禅法加以深入具体的介绍。先从事、理一行三昧来分析二者之不同,再从诸经论中比对,以理一行为主体,进而从念佛三昧与一行三昧之问题加以探讨。
  经由这番薰修,使自己对于佛教中大部分的经论有概略的认识,并提供我们除了本课程的“禅法”外,有更多的修行方向。因此不论是禅宗、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如来藏思想、般若思想等,只要我们肯用心去研究,都会发现其中含藏著『止、观’的修行方法,再依循自己的根器与相应的经论,作为我们修行法门的抉择。
  肆、总结
  ‘禅’从惠能大师,就给人一新耳目之感,其后祖师们学禅开悟,弘传禅法,都在一种最深刻的教育中锻炼出来,甚至除了直接参与禅师的生命过程外,很难恰当的形容,深刻的了解什么是禅。然而,这些活生生的证悟过程,在语言文字的大量流传中,逐渐失去了个别、具体的生命力。有人借用他人开悟的文字,做为自己的开悟;有人将他人的开悟,当作一种情境来欣赏,而自己却不知该如何用功。禅若不作为一种生命的淬炼,则再多的公案、言句,亦将失去其光彩与意义。
  相对于那种只是静坐,什么事都不管,以为静坐就是禅法,就是佛法,容易使人蒙蔽而不能亲见真正的禅法、佛法。对于“大藏禅要”的学习,就是要让我们从对教理的认知,什么是“止、观”方法,大乘禅法、小乘禅法、什么是默照、什么是参话头、什么是一行三昧、什么是梦幻观等理论上入手方便处。从经论教里上分析大小乘禅法的特质,也相对的衬托出中国禅宗的特色。
  现今的人,因为对于经教的解读能力较差,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的庞大,著实令人怯步。“大藏禅要”的课程,虽著重的是理论的研究、法门的探讨,但在探讨解读经论的同时,是不离开我们自己的修行,虽是藉由文句名言来呈显教理,但经由法师将它条理化,系统化,以及他个人在禅修上多年的经验,将一些不曾被人论及的问题,给予阐释说明,成为日后我们修行及研究经典教理的指南。另外,对每一位同学学习上的观察,并能适时提出,给予指导纠正,可说是把禅法真切的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令言谈语默都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调炼。老师所费的一番苦心,让我们能时时提醒自己,不只是在经教上下功夫,更要在心性上栽培自己,起心动念都能如实的向道上会。同时也,勉励著我们:“修学佛法是不可间断的,对于经教的研究、自己每天的定课,都要成为修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当这些教理成为我们的思惟习惯以后,心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