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两知室随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慈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两知室随笔

  慈模

  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学佛旨在圆通,奈何触途成滞。因以两知名室,藉资警惕,偶有所感,随笔记录,备后日之省悟耳。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皆知此二语乃诸葛武侯之名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此精神;所不同者,在其目的之为私为公而辨别其善恶耳。但公私两字之分野,亦颇易混淆;论其究竟,即有公私,已非上乘。儒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然行远必自迩,必能小而无内,方可大而无外。倘徒托空言以标榜,则不堪闻问矣。

  (二)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此老氏之主张,古时无币制,日中为市,各随所需,交易有无。及后币制兴起,乃有度量衡之设,狡黠者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大小不齐,从中渔利,争端以起;故有剖斗折衡而民不争之言。其实老氏所欲剖折者,岂真有形之度量衡乎?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为其真意之所求也 。

  (三)忠臣义士,必出于孝子之门

  得其本者,必有其末;根基厚者,不摇其本;此理之必然者也。遇艳妇于密室,值兼金于旷野,同为大丈夫之试金石。未有屈降于利欲而能特立于声色者。此狄仁杰与管寗所同为人称羡而流传于千古。我国修齐治平,古圣之训,允宜发扬而光大者矣。

  (四)三十六着,走为上策

  世人每以此为临阵脱走之辩词,是诚未解此语之真义。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布;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是真正的三十六着也 。

  (五)朝闻道,夕死可矣

  儒者之教人也:在父言慈,在子言孝;兄友弟恭,夫顺妻贤,朋友以信。释氏之言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其言性则同,但世人能其一者,未必能其全,抑又何故?须知山野之人,日事跋涉,行百里而无喘。雄辩之士,则口若悬河。技精之人,能巧夺天工。固举世皆然,业习之有异也。夫同者性也本也,异者业也习也。尽一生之业习而如是,倘多生历劫,业习愈久,即本性愈晦,而业习愈显。故有生而智愚贤不肖之别。达尔文之进化论,及一般优生学改良学说者,竟执此以论。故科学愈进步,战争愈激烈,皆此舍本逐末为之厉阶。我国昔儒主修身养性,而后可齐家治国。佛氏则曰,明心见性,方可度已度人;皆是教人先获其本,然后治其末,即儒者曰自诚明,佛法曰悟后起修也。善财童子已入大智文殊之门,仍复五十三参方获究竟圆通者,即属此类。

  一般之人,未获根本大智,以衣食奔走,先事百工技术,以谋生计,日积月久,世智辩聪,愈积愈多,本性益见晦塞,终至利欲薰心,颠倒是非,倘执此不悟,则一旦身亡,势必带此业习而轮回不已,良可悯怜。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者,闻此本性(根本大智),等于佛法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业习既除,即入涅槃之门,依此起修,乘愿度生,圆满福德,在儒者则曰自明诚,佛法曰先修后悟即是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