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学习真禅法师的弘法经验推进当代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仲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习真禅法师的弘法经验推进当代佛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刘仲宇
  恍惚之间,真禅大和尚圆寂已过十年。十年,不过一瞬,但却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
  真禅法师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佛教界的重要领袖人物,他的弘法活动,在中国佛教界,特别是上海佛教界,有重要的影响,在广大的信众之间也有很高的威望。正当佛教界的发展环境大大改观,佛教界的弘法活动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就,弘法条件日益改善的时候,他却离开了,这是深以为憾的。在真禅法师和其他高僧大德的努力下,经受了“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佛教界渐渐恢复元气,并适应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在阐扬佛法、建设佛教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为后人提供了众多的经验和更多的课题。今天我们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他们开创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支柱,更加坚实,以期让佛教中的优秀成分在新的时代,服务于信众,也参与到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之中去。在这方面,学术界和佛教界可以共同努力,但是也有许多事是学术界不能代替而只有佛学界才能克成的。作为一个研究宗教的学者,我个人对于佛教界如何继承真禅大师的遗愿,进一步弘扬佛法,抱着关切的态度,也愿意就法师弘法的经验,说一点自己的认识。
  真禅法师对于佛法的研究和弘传,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弘法一面说,也多有建树。他的弘法经验,是当代佛教界的重要财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当代如何弘扬佛教的优秀文化,发展当代佛法思想,都是很有价值的。
  一、精熟经典是当今弘法的浑厚资源
  真禅法师的弘法活动,遍于欧美,更多在东南亚,尤其是在我国台港地区,皆留下行迹。他每到一处,谈起佛法,总是娓娓道来,极少引经据典,却又不离经典所阐。这是与他平时精研佛经分不开的。经典之说熟之于心,临事则随机取用,不做作,不勉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是很高的境界。
  真禅院法师6岁人佛寺,8岁起开始学习《妙法莲花经》,16岁于宝华山隆昌寺依德浩长和尚受具足戒,随即留山结夏安居,修习《毗尼律仪》,不久又人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学习,夜晚常借殿堂烛光读书,自此开始,一生好学不倦,尤其对华严宗思想深有体会。如《真禅法师》一书所述,他的佛学思想继承其师应慈法师的传统,对华严宗的思想及《华严经》的义理深有研究。他撰著的《华严经与华严宗》一书,可说是他佛学思想的代表俾。他一生经弘扬华严为己任,多次在各地寺院讲演《华严经》。该书又介绍说:
  真禅法师认为,看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佛教是否发达昌盛,主要不是看佛教寺院的多少和信徒的多少,而是要看佛学研究者的多少和研究水平如何。因此他常在繁忙和法务活动和国际交往中,抽出时间撰述佛学著作。他深深感到,数千年的佛教文化遗产,亟待整理,当代出现的一些新的佛学理论,也值得进行研究。
  很显然,真禅法师的学问依据是从经典中来。佛经,是他学佛资粮,也是弘法的雄厚资本。潜心读经,是他成为一代名僧的关键环节之一。
  所谓弘法,即弘扬佛教优秀文化,第一是要让世人,让信众懂得佛陀教导的真谛。对信众而言,这点尤其重要。他们信佛,学佛,需要有人随机接引。而接引之人,便算是师了。为师之要,首先要自己学有所成才行。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昔贤朱子曾有著名的一诗曰:“半亩方塘一鉴田,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是儒家大贤,但谈的哲理,却是天下可以共之。一条没有源头活水的河,终必腐臭污浊;一个没有学问根基的人,终必辞尽义穷。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而接通源头活水的途径,各人根器不同,缘分不一,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是若没有对佛教的一些根本性的经典下过工夫,恐怕谁都难以成就。即使像禅宗六祖那样的创一代宗风的人士,虽不识字,最初却仍从听人诵《金刚经》有悟,方始人佛门。古代如此,当代更是如此。真禅法师能够应时而动,随机而发,在不同场合讲佛理,弘佛法,没有从年轻时即苦下读经功夫的积累,是不可想像的。
  所谓弘法,又需随时精进,不断地加深对佛教文化的认识,特别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佛学思想,这又非得熟研经典不可。七八十年前太虚法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若是没有对佛教经典了然于心,尤其是对大乘菩萨行深有体悟,岂敢凿空妄说?即使有人敢于乱出妄语,又岂能赢得广大深识之士的支持,数十年后仍为广大佛教徒所采纳和应用?综观太虚法师一生,从事佛学研究,佛经整理,兴办佛学教育,从未止息,“人生佛教”思想,只是他全部研习佛经参悟出的结品。从太虚等高僧身上,我们看到了佛教的发展与研读经典的关系。同样的,在当代世界里要让佛法中的众多资源活起来,使之造惠当代信众,回答当代人心中的迷惘,也必须在精研经典的基础上。现今的情势,与太虚大师当时已大有不同,但要断承其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没有真正对佛经下过工夫,恐怕也难有成就。真禅法师弘扬人间净土思想,也是与他一生的精研佛典不可分割的。
  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弘法的根本在佛典,佛教在现代世界中要想别开生面,离开了佛经的研读,也便成了无根之木。
  二、面对社会才有弘法的广阔空间
  真禅法师的弘法活动之所以取得大收获,有大影响,除了对经典烂熟于胸之外,极为重要的一点是面对当代社会。所谓面对社会,是要正视国情、社情、民情,从当代的实际出发,利用佛教文化中的深厚资源,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当代社会,有其极富活力的优势,物质文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快捷。但是这一时代,也有它的问题和困惑,离人们憧憬的理想境界,尚遥不可及。以人间佛教思想为说,要想建立人间佛国或人间净土,其任重道远,是不言自明的。
  就现代化的积极面说,现在的中国人,从现代化中得益当然是主要的。物质生活的改善,所享受的民主权力的提升,文化生活的多样性,等等,无不得益于现代化的进展。那么,进入现代了,佛法还有没有用武之地,有哪些主要的用武之地,都是摆在每一位有志于弘法的佛教徒面前的问题。真禅法师显然是在肯定佛法的当代意义的前提下,下力气去弘法的。而其弘法活动,也是针对了当代人的需求。他讲“佛法与人生”,贴近着现代人的生活,他指出,佛法与人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说,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国家,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其次,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义等等,一共提出了在当代仍须施行的五大教义,这些说法,正是就当代佛法与人生关系问题提出的。也可以说,在他圆寂前问世的那本《佛法·社会·人生》整个就是谈在当代如何弘法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是谈当代对于佛法还有哪些需求的。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国都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差距拉大甚至于两极分化问题,物质家园日益丰茂的同时精神家园的萎缩问题,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等,都是现代社会里普遍出现过,或正在出现的问题,作为后发展国家,这些问题也在我国逐渐地显露出来。这类社会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忧虑,世界上的各种文化系统也都对此加以关注。而佛教界的关注,有着自己特定的角度。这是因为佛教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真禅法师生前的许多论著都是针对着现实的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比如他讲“佛法与做人”、“佛法与社会道德”,就是针对了现代化过程中道德水准下降的现实。
  因为讲佛法有针对性,才显示出它打动人之处,显示其真谛的顽强生命力;也因为讲佛法有针对性,才显示出佛教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前面讲过,要想弘法,第一要精读佛典,那是为使自己接通源头活水,不断地在“经律论’’三藏中汲取资粮。但是,只有针对了现代社会和人生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资粮才能派上真用途,被激活起来,发挥出佛教文化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研佛典,使自己接通源头活水是体,针对具体问题谈如何解决的思路,是用。体用一源,原无二致,但人对其体其用,领悟不一,努力使之统一,是需花大力气的。
  真禅法师生前,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已有部分显露,也有一些是在其圆寂之后更显突出。比如世界和平问题,地区冲突问题,反恐问题,全球性的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上如何发挥佛教的优势,从佛法中找到对治之方,非常重要,也非常不易。这些问题的层出不穷,正说明弘法的任重道远,需要经常加以关注和研究。上面说的都是世界性的课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关注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民众的疾苦和痛痒。比如,近年逐渐引起各界人士关注焦点的贫富差距拉大,甚至有两极分化之虑的问题,就很值得佛教界重视。中国的基尼系数增大,越过了国际上较为公认的0.39的警戒线,有的说已达到0.43。这是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于这种状况,佛教界正有用武之地。÷是运用佛教文化中宣扬众生平等、自利利他等思想,去教导信众,劝诫世人,使自己影响所及之区,能够对此有密切的关注,树立正确的观点,另一方面,则是用自己的真实行动,资助社会弱势群体。真禅法师生前,一直强调“关心和支持资生福利事业,是我们每个佛教徒的神圣职责”,表示,“在我的有生之年,将继续不断地努力,资助上海市残疾人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他确实也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他的宏愿正在由新一代的佛教徒接过去,玉佛禅寺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捐赠正逐年增多。佛教界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不仅直接能给一部分人以帮助,更重要还在于它具有的社会示范作用,多少含有劝善的功能。
  总而言之,只有关注当代问题,回答当代问题,才会有佛教应用的广阔空间,也才有当代佛教发展的广阔前景。
  三,吸取现代各学科的营养,使弘法活动能够与社会各阶层对话
  上面讲的这些,是真禅法师弘法的重要经验。体用一源,本来无疑,但在具体的弘法活动中,还要注意到从大家关切的话题说开去。有了普遍关切的话题,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金刚经》中说,是法平等无有差别,佛法所欲资济的对象在一切众生,不问阶层,不问贫富,也不论知识的深浅、学历的高低。因此,不能只采用一部分学术界人士才能懂得的艰深语言,也不能只讨论高层次的佛学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信众的需要,为服务好他们,便必须采取人们熟悉的语言,讨论共同的话题。而这样做,便需要经常了解现代语境的变化,到现代人熟悉的知识领域中汲取营养。这对于出家人来说,相当不容易,但是不管怎么不易,还是要有人去做。否则,佛教文化的丰富性,佛教文化应用于当代的积极功能便会大打折扣。一句话,要想弘法,就要融人现代语境。我们看真禅法师的著作,便会发现他所关心的问题非常普泛,话题也极多,仅从《佛法·社会·人生》一书看,其所涉的话题便十分广泛,讲做人,讲修性养生,讲科学幻想,讲社会道德,讲哲学,讲医学,讲文学、艺术,等等,当时人们所关心的所讨论的话题,不少在其中都可以找到。特别是其中一篇讲《佛法与科学幻想》的文章,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佛教与科学,本来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过去,现在,乃至于今后,都不可能完全地放在一个平面上讨论。然而,两者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又有其统一性。佛教的思辨水平,在世界宗教之林中,是甚为突出的,其想像力之丰富,其在想像中不断突破旧有的经验,都极为引人注目。真禅法师从佛典中找出许多与现代科学和科学幻想一致的东西,指出两者的相同或相似,有不少还是佛经中的构思更为超前。作为僧人,熟稔佛典是其本分,而要了解科学,则需有科学知识的积累。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幻想重新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是翻译的还是本地人写的科学幻想的著作,都甚受欢迎,正是这时,法师谈了他的看法。这一看似寻常的话题,却为挖掘佛教中科学要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真禅法师,可能没有想得很多,但在今天,东西方都有人出而讨论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却又显得新鲜。当然,科学和佛法都是发展的,对于佛教经典和当代科学中的一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可贵的一点是僧人不回避科学,敢于参与到当代话题的讨论之中。举一可以反三,当代的许多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下逐渐凸显出来,诸如网络问题等,今天的佛教徒能不能像当年的真禅法师一样,就新的话题介入讨论呢?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真禅法师的弘法活动在他住持玉佛寺的17年中逐渐走向高潮,其内容相当丰富,经验也非一篇短文所能概括。仅从上面的几点,已足可看出其中有许多极为宝贵的内容,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总结,去推广。法师当年的许多愿望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说明佛教弘法的环境和条件都有了重大的改善。玉佛寺的僧人们对于弘法也有了自己的新的策划,如出刊物、办网站、成立译书馆等,都是极有力度的举措。当年他提出“佛教的希望在青年”,而如今的年轻僧人正在将他的希望变为现实。在这样的时候,进一步总结他在弘法中的经验,更显得必要。在他的精神的鼓舞下,在其经验的引导下,相信佛教在当代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