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沈祖荣副局长在江苏省佛协道风建设动员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14日
来源:江苏民族宗教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各位法师:

  五月姑苏,风光旖旎。酝酿已久的江苏省佛教加强道风建设动员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了,我谨代表江苏省宗教局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国泰民安香火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与其他宗教一样,佛教在我国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省是佛教大省,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省佛教再获生机,一座座寺庙拔地而起,不少寺院建得美轮美奂,设施堪称一流。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弘扬佛教优秀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居安思危、盛世危言,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前我省佛教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不少僧人道风不正问题。正如赵朴老曾经指出的: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寺院财富的增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有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的拉帮结派、聚讼纷争;有的刚愎自用、私欲膨胀。这些不良风气势必会败坏佛教的形象和声誉。佛教界有识之士和广大信众对此感到痛心疾首,他们觉得为了保持江苏佛教的健康发展,必须响应中佛协《关于加强道风建设的决议》,进一步加强江苏佛教的道风建设。为此,省佛协制定下发了《江苏省佛教协会关于加强道风建设的意见》,并决定专门召开加强道风建设动员会议,为开好这次会议,省佛协作了认真筹划,精心安排会议内容,刚才明学会长作了很好的动员,会上还将组织道风建设经验交流,请专家来讲课。我局也非常重视这次会议,王军局长将到会作重要讲话。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使这次会议开出效果,不流于形式,我讲二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加强道风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核心问题。赵朴初先生强调:“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 道风的好坏,关系到佛教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是佛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寺院是僧众修学的道场,是联系信众的纽带,是弘法教育的殿堂。“僧乃六和上士”人天师表,众生之楷模。信教群众行为规范、心灵净化全在于僧尼的引导。因此,佛教自身建设中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至关重要。

  坚持正信是宗教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合格僧人的必要条件。佛教如果失去了正信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意义。一诚法师说:加强佛教信仰和道风建设是自身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信仰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正信,加深对佛教教义教理的学习。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作为核心得到始终如一的贯穿,就谈不上道风建设,道风建设是信仰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强道风建设首先是要求僧尼具足正信,勤修三学,坚定信念,纯正信仰。释迦牟尼放弃王室优越的生活是为了寻求正信,玄状法师西行万里是为了取得真经,鉴真大师不畏艰难六次东渡是为了弘扬正信,只有坚定信仰、保持正信,才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能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爱国爱教。其次要坚持正行,就是要按照佛经上说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持,去除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正信正行表现在外的精神面貌、言行举动,体现出的性格特征,形成的风气就是道风。好的道风体现僧尼的信仰素质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好的道风关系到僧尼能不能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方向,发扬佛教在促进经济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好的道风直接影响信教群众的信仰素质,是引导信教群众坚持正信正行的关键。总之,道风的好坏关系到到佛教的自身建设,是佛教在新的历史阶段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展现于世,以什么样的方式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群,以什么样的动力促进佛教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问题,我们希望佛教界的朋友们要高度重视道风建设,居安思危,审视度势、防微杜渐,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度,从吸取历史教训的深度,从弘法利生、普渡众生的广度充分认识加强道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自觉加强道风建设。

  二、贯彻意见,狠抓落实

  道风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今年省佛教工作的重点,这次会议既是一个动员会,也是一个工作的部署会议,加强道风建设的工作交流会,各位主持要切实把这次会议精神带回去,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和个人修行中。认真对照中佛协《关于加强道风建设的决议》和省佛协《江苏省佛教协会关于加强道风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以学习戒律、坚定信仰,典型引路、弘扬正气,整肃僧仪、纯正道风,加强规范、提升素质的工作思路,进行部署,抓好落实,切实推进道风建设。

  首先要抓好学习。学习是坚定正信的基础,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纯正道风的前提。各地佛教协会和各个寺庙要集中一定的时间组织僧尼认真学习,要落实好学习内容、安排好学习时间,切实把学习作为道风建设的基础工作。要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大局,明确新时期僧尼的责任;要学习法律法规,特别是宗教方面的法规,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懂法、守法和依法管理寺庙,依法进行宗教活动的水平;要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僧尼的道德水准;要特别重视学习佛学经典、清规戒律,明确学佛的目的,端正学佛的态度,明确僧尼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处事原则。通过学习树立依法为师、以戒为师的自觉性。自觉主动地“以法为师”,认真学习佛法,端正态度,坚定信仰、纯正信仰、坚持正行,真正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自觉主动地以戒为师,戒律是佛法昌盛的根本,也是加强道风建设的根本保证。要以戒律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守戒持戒,不仅要在众目睽睽之时,保持心正行端,更要在独处时保持戒慎之心,养成清净超然的僧格,行一切善,止一切恶。通过学习,提升认识,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规范意识。在学习中要引导僧尼发扬江苏佛教的优良传统,以典型为榜样,坚持原则,弘扬正气,以大道心砺己,以平常心处世,以菩萨心行道;做到以爱国爱教为荣,以勤修三学为荣,以守戒遵规为荣,以团结和合为荣,以勤俭节约为荣,以无私奉献为荣,以服务社会服务、人群为荣,以利乐有情为荣,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行为,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道风。

  其次要查找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对照《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以查找;二是要对照佛教戒律和丛林规约加以查找;三是要对照《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等中佛协以及省佛协制定规章制度认真查找。各级佛教协会领导和寺庙的住持要带头自查存在的问题,自我破析存在的问题,依戒依规指出存在问题的危害性,进行教育、提高认识。

  第三,制定措施,切实整改。各寺院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认真制定整改措施。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突出问题,要重点研究,着力在解决问题,转变道风上下功夫。要建立加强道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首先要加强学习制度建设,通过学习时事政治、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佛法、学习清规戒律不断提高僧尼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坚持寺院僧人的修持制度,要按照中国佛教协会的要求,坚持僧装、素食、独身六字方针,坚持早晚功课、参禅念佛、过堂用斋等修学活动。要完善寺院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完善、改进和规范财务管理,推进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加强财务监督、财务审计,切实管好寺院的资产。要根据宗教事务条例,中国佛教协会的各种制度要求和清规戒律完善对僧尼的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对僧尼认定、日常管理和考核。要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宗教活动和僧尼行为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僧尼的行为,用制度来止恶行善,用制度来保持良好的道风。对于个别违犯戒律、败坏道风者,应视不同情况,予以教育和必要的处分。省佛协要加强对道风建设的指导和督导,适时选择道风建设好的寺院召开道风建设现场会,进行道风建设经验交流。还要对全省寺院道风建设情况进行抽查,对重点寺院和窗口寺院道风建设进行指导。各市佛协要组建道风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道风建设的组织、指导和抽查,保证道风建设活动取得成效。道风建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寺院主持的素质和道风,我希望主持们要带头高举以戒为师的旗帜,纯正道风,正信正行,带动我省佛教界的道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僧尼的素质,展现我省佛教的良好形象,迎接第二届佛教论坛在我省举办,促进我省佛教健康发展,促进我省佛教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讲话|动员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