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命自我立>> 和尚与钻石>>正文内容

第37节 终极的经营法门 ——《当和尚遇到钻石》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0日
来源:   作者:麦克尔.罗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二部分 享受财富 安顿身心 第37节 终极的经营法门 ——《当和尚遇到钻石》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我不相信,在美国,有哪一个经理人员不清楚地明白“意义非凡”与“毫无意义”之间的差异。我们的心时常被财物或自私的人际关系所占据,但是很快地,我们的心又开始对这些事物感到厌倦——对于任何有思想的人而言,这些事物的毫无意义是必然的。古老的佛教典籍指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有发掘“什么是真正的充满意义”的欲望,而惟有找到答案,否则我们无法获得幸福快乐。对于何谓真正的、终极的意义,《金刚经》有相当清楚的说明。   
    我们先引用《金刚经》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起始:   
    须菩提,那些在菩萨道上,拥有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如此思维:   
    我将使所有的一切众生进入涅,①诸如依卵而生的生命;②在母腹中受形成胎的生命;③因温暖潮湿而形成的生命;④无所依托,仅因其业力而形成的生命⑤等等;有色、⑥无色;⑦有想、⑧无想、⑨非有想非无想等等。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众生,不管是哪一界的众生,只要有“众生”之名者,我将把他们全数带入无余涅,⑩断除他们的所有烦恼。   
    然而,即使我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把他们带入无余涅,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真正地获得救度,进入涅。   
    这段文字背后的观点是清晰的,但是其中许多用语却不容易明白。让我们看一看邱尼喇嘛如何解释,以及如何应用于公司管理:   
    《金刚经》说道:须菩提,那些在菩萨道上,拥有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如此思维: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众生,不管是哪一界的众生,他们是无数无量无边的。如果有人依照出生的形态来区分众生,那么可以分为四种:依卵而生的生命;在母腹中受形成胎的生命;因温暖潮湿而形成的生命;无所依托,仅因其业力而形成的生命等等。   
    同样地,还有欲界与色界的有情众生:有色。另有非物质之实体:无色。   
    此外,“有想”是指除了居住在大果天和有顶天之外的众生。“无想”是指居住在大果天的众生。再者,生于有顶天之众生,属于没有粗略想的非有想,以及仍然存有细微想的非无想。   
    简而言之,只要有“众生”之名者,我将把他们全数带入无余涅,断除他们的所有烦恼。在涅之中,没有障碍,没有痛苦。   
    总结来说,诸菩萨为了众生立下誓愿,带领众生进入没有生死的涅盘,成就佛的法身。   
    基本上,发此誓愿的人分为两种。第二种人早第一种人修持慈悲之道,发愿保护众生远离三苦,这使得他首次感到要带领众生进入最终涅。已立下带领众生进入涅的愿望,因此他把心专注其上,持续增强其誓愿。   
    别去理会世间有多少种众生;根据佛教古老经典的记载,在整个宇宙之中,有许多界以及许多生物是我们无法知晓的。这段经文的重点在于,佛陀描述一个人立下誓愿,要使宇宙中的每一个生物都获得完全的快乐,也就是最高层次的涅。   
    在佛教中,这种誓愿被认为是所有快乐的源头,然而,这跟经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这段经文的末尾又如何解释?在末尾,佛陀说,即使我能够把每一个众生带进涅,获得全然的快乐,但是没有一个众生能够真正获得涅之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他交换   


    切记,我们一直在谈论赋予生命意义,包括你的事业以及私人生活。在前一个章节,我们探讨了死亡,或尽头的概念:事业的尽头、公司的尽头,以及你生命的尽头。死亡是生命的一个事实。我们将从生命的尽头回顾我们的人生,评价我们的人生。你必须能够回顾人生,而且不仅仅说你赚取了财富,不仅仅说你能够尽情地创造并且享用财富,你也必须能够说,在你赚取金钱的同时及其后,你改变了世界,你让世界有了些许不同。   
    这或许是佛教经典最深奥的秘密:一个简单的、每天实行的法门,使你的生活与事业充满意义,而不仅仅只是权力、财富、活力逐渐崩溃瓦解,迈向衰老与死亡。这个法门也是最佳的管理工具。   
    在安鼎国际钻石公司的钻石部门,十多个不同国籍的工作人员在同一层楼一起工作是常有的现象:来自泰国的红宝石和蓝宝石专家;斯里兰卡的黄宝石专家;印度籍的绿宝石分级师;来自中国的珍珠拣选人员;来自波多黎各以及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宝石配对师;以色列的钻石采购人员;来自越南和柬埔寨的宝石镶嵌师傅;巴贝多籍的品质控制与有色宝石采购人员;来自南美盖亚那的采购协调人员等等。   
    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宝石拣选分级室中,同时听到10种不同的语言,那将是什么样的景况了;还有在中午用餐时间,10种不同国家的食物的味道从微波炉中散发出来;而且同时尊重10种文化的礼仪规范,例如,双脚不可对着泰国人;不要给来自印度古哈拉省的人任何长在地底下的食物;在广东人的婚礼上,别忘了买一点金饰送给新娘当作礼物。   
    然而,钻石部门运作得如同一个一人部门般和谐。我可以坦白地说,和他们每一个人共事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尽管部门人员的背景悬殊(最令人沮丧的是,每一次一说美国笑话,没有人觉得滑稽好笑,而且没有人在美国土生土长,所以你把一些老的电视节目、老歌等等拿出来大谈特谈,也没有人搞得清是怎么一回事),尽管我们之间有明显的代沟,但最后我们之间还是建立了深刻的爱与尊重。这份情感,使得钻石部门的运作如同上了润滑油的机器一般顺畅。而其中绝大部分的原因,仅仅是原本应该出现的私人问题从未发生。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有此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秉持部门成立之初即奉行的哲学;而这套哲学的精髓即是古代佛教徒所修持的法门——自他交换。如果你真心希望事业或部门成功,我建议你尝试这个修行法门。它非常简单易行,强而有力,而且不花费任何金钱和时间。它只是一种态度,自上而下开始——从你开始,然后往下传给所有的员工。不需要写在备忘录上,不需要通知,也不需要开会宣布。   
    稍早佛陀提及证悟成佛的誓愿,自他交换即为其核心要义。它包含了3个主要的步骤,而第三个步骤则解答了佛陀何以说“当你带领众生进入涅,事实上,没有一个众生进入涅”。这个深奥的修行法门已经超过2500年的历史,我们将用古典的方式呈现,同时援用现代的、真实生活的范例。  

 
    从自我中抽离   


    我喜欢把第一个步骤称为“蒋巴法”。蒋巴是一个年轻羞涩的西藏僧人。他住在位于新泽西州的小小蒙古寺院之中,我也曾在同一个寺院完成许多训练。蒋巴是一个厨子;他也清理草皮,照料年纪较长的喇嘛,并且持续不断地、默默地、无私忘我地处理上百万件工作。   
    每当访客出现在紧临住持房间的小小厨房时,他便开始修持蒋巴法。他对着你修持,但你浑然不觉。当他带着满面的笑容打开门,随着笑容所辐射出来的阳光覆满你的脸庞的时候,他已经是在修持蒋巴法了。到底什么是蒋巴法?   
    蒋巴是在色拉寺的主寺接受的训练,蒋巴受教于两位最杰出的高僧——罗萨格西(GesheLothar),以及图登天津格西(GesheThuptenTenzin)。   
    当你踏进厨房那一刻,蒋巴便要你挨着厨房餐桌边坐下,然后慢慢地架起炉子,从冰箱翻找食物,在你说明何以造访寺院的同时,为你张罗吃的喝的。当他在厨房内穿梭之时,他注视着你的眼睛,以及你的身体语言。当你的眼睛扫视厨房的时候,你的眼光是否停留在炉上的水壶,或者当他触碰冰箱的把手之际,你的眼中是否流露迟疑之色;他就是这么观察,知道你想要喝点热的,或是喝点冷的?在厨房餐桌上有一碗糖果,较远的地方放了一堆饼干,炉上则是供应不断的汤,你的眼睛最常走到哪一种食物?   
    在几分钟之内,蒋巴就把你摸得清清楚楚的了。他知道你喜欢茶或咖啡,冷的或热的,加牛奶或加糖或什么也不加,饼干或面条,以及一大箩筐关于你的喜爱与憎恶。下一次你再出现的时候,你将发现,在你开口之前,蒋巴已经把你最喜爱的饮料放在桌上了,为什么?因为他记得,他把它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来记得。他把它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完全是因为他真的希望给予你所想要的事物。   
    简而言之,蒋巴法就是学习如何敏锐地观察其他人的需要与喜好。如此一来,你就能够给予他们最向望的事物。这听来有一点天真,但是花一些时间训练自己去观察他人的喜好和需要的简单练习,将为你的整个事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商业的本质,以及公司生活的本质在于,经理主管人员倾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全神贯注于手边的、立即的议题;他们总是各自寻求表现,各自邀功。最近一次,你和另一位副总裁一起合作,表现出色而共享假期奖金是什么时候?自我中心的结果,使我们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忽略他人。   
    蒋巴法,自他交换的第一个步骤,即是把我们从专注于自我中抽离,开始关心他人。这个练习将为工作流程及财务状况带来立即的利益。它也在你的心中植入了最强大、最具利益的铭印。以下的段落说明如何把蒋巴法应用于工作之中。   
    由造作变成第二天性   
    当你在部门内行走之时,观察你的员工。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成为公司营运的财务专家是很重要的;通晓影响事业的重要职业规章是很重要的;以及熟悉提供我们所需生产原料与服务的供应厂商的状况是很重要的。   
    现在,你必须刻意训练自己成为另一种专家,那就是察言观色,洞悉周围人士的喜好与憎恶的专家。你必须知道每一件事,每一个可以让他们开心快乐的细节,例如,如何调制他们的咖啡;他们喜欢哪一种椅垫;他们偏爱哪一种钢笔;他们有几个孩子,孩子们的名字,以及孩子们的近况;他们上一次度假是什么时候,去哪里度假,他们玩得开不开心等等。   
    然后你回办公室坐着,记忆每一个亲近的人的细节。如果你必须做笔记,那就做吧。我发现,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很管用。在你下班返家途中,你可以再把档案调出来,重新回顾你所记录的内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news@fjdh.cn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