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以戒为师>> 清静持戒>>正文内容

戒的精神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0日
来源:中台世界   作者:文/见牟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千多年前,世尊欲涅槃时,阿难尊者问:“世尊!您灭度之后,末世众生当以何为师?”佛陀恳切的告诉世人:“以戒为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在临将圆寂之际,也告诉我们唯有将戒律持守好,出家众这一领大衣,才能够永久保守,可见“戒”的重要性。在佛教中,不管是在家众、还是出家众,都有其应当发心持守的戒律,如在家五戒、八关斋戒与出家沙弥戒、比丘戒等等。

  一般人往往认为戒律是一种约束,认为持戒之后,做很多事情都不得自在,何必自讨苦吃。其实戒律是在去除我们的习气和执著,透过戒律的持守,能够“防非止恶”,让我们无犯恶行。佛法告诉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造作了恶业,自然将来就要受到恶报。如杀生,将来必得短命多病之报;偷盗,则终受贫穷下贱之报。由于每一条戒所遮止的内容不同,只要能持一条戒,就能解脱一项毁犯该戒所带来的恶果,所以戒又称为“别解脱”。所以,持戒能够帮助我们解脱造恶所要承受的恶报,如果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就知道持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正因为众生有毁犯的习气,所以持戒才会觉得不自在,就像是国家的法律,对行事正当的人来说,并不会觉得是约束,反而是一种保障;而对小偷而言,便觉得碍手碍脚。透过持守戒律,戒除毁犯的习气,最后必能得解脱自在。

  此外,戒律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佛法中的究竟之理,是菩提、涅槃。菩提心、涅槃性是指定慧等持的这念心,修道学人莫不以修定、修慧以契入这念妙明真心为究竟。而要修定、修慧,又必须以持戒清净为前提,所谓“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尸罗就是戒,持戒清净,所得到的禅定才是正定,在定中启发本具的智慧,照破心中的无明烦恼,最后就能契入这念妙明真心。所以《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由此可知,持戒实为入道之基石。

  在佛法中,不论是大乘、小乘,以及禅、净、密、律各宗,都是以持戒为根本。在小乘来说,注重的是持身不犯。大乘佛法则更进一步,由戒相回归到戒体,所谓“戒体”,就是本具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大乘佛法直接在起心动念处修,要我们这念心不起恶念、不住两边,时时觉察、觉照,这才是最微细、最高的持戒。因为身、口的造作都是从心而起,心若能够不犯戒,身、口一定无犯。要知道戒律就是要帮助我们安住实相,这也是戒律的精神所在。若能对大小乘戒律的不同处有所了解,通达戒律的开遮持犯,就不会因为固执不精,成为错路修行。

  世尊曾经比喻戒法就像是渡海浮囊一般,我们要度过烦恼的大海,必须藉浮囊之力。犯戒之人,就像是浮囊破了洞,一定是沉沦于烦恼业障海中。所以,唯有持戒清净,才能够安稳的到达涅槃的彼岸。《遗教经》中,佛陀告诉我们对于戒法,要“如闇遇明、贫人得宝”这样的珍重。老实持戒,不啻现前三业即得清净,亦能感得未来殊胜庄严的果报。

 

标签:戒律|自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