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5074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慧能与“无相”法

    慧能与“无相”法   作者:温金玉   内容提要:慧能《坛经》其主要内容即是说“顿教”禅法和授“无相”法。在慧能禅法中,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顿教”禅法是授“无相”的理论依据,而授“无相”是“顿教”禅法的实践展开。禅戒相对由来已久。禅宗早期祖师达摩、慧可便与代表正统僧团形象的地论派矛盾重重,这在道宣论述中屡见不鲜。至慧能独创“无相”法,提出南禅特有的戒律观,前承学界融通之...

    无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2556206.html
  • 达真堪布答:怎样才算犯菩萨的根本

    怎样才算犯菩萨的根本了? 达真堪布答:菩萨的根本是舍弃众生。舍弃众生的界限是从心里想:我能救度他的时候也不救度他,我能帮助他的时候也不帮助他。对任何一个众生只要有这么个念头的时候,就算彻底犯菩萨的根本了。那个时候在你的相续中存在的菩提心的戒体就失去了。 我们都是凡夫,有时候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没关系,犯戒以后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忏悔,然后再重新受菩萨、发菩提心。

    达真堪布

    菩萨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5262195725.html
  • 略论丛林清规

    略论丛林清规   作者:天   前 言  中国化丛林清规的建立,标志着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这颗种子,在中国这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兴盛并发扬光大。近二十年中,其历代高僧辈出,祖师涌现,为净化...,清净大海众的规矩。佛谓之律藏,儒谓之律例,百丈谓之清规。“梵语尸罗,此翻,轨则即清规也。”因清规在于促使持,佛教之戒律具足戒是必备的条件,如护双足,止恶行善的精神,相互策励,远离过失,使身心清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3063678.html
  • 开福寺史略

    开福寺史略   圆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北区新河附近,是国内比较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建筑面积约一万六千平方米左右。殿宇巍峨,规模可观。中轴线上佛殿共分三进,前为三圣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厢房从前至后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藏经楼;西边厢房有讲堂、禅堂、营旧寮等,还有不少附属建筑物。这个寺院历史悠久,是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长沙市佛教协会设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0563650.html
  • 略谈智顗的宇宙观及其特色

    略谈智凯的宇宙观及其特色    圆  汉地佛教大乘八宗,先后成立于隋唐时期。其中以智凯为代表的天台宗和慧能为代表的禅宗,传播最广,影响较大,它与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鼎足而三,或为中国佛学的主要宗派。  智凯(538-597)世称智者大师.他不但是一个活动于陈隋之际有数的宗教家;而且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人物。在现今天台宗的研究中,或说天台宗自始至终都是真如缘起论者;或说天台宗前期是业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4362079.html
  • 龙树对“空”之诠释

      龙树对“空”之诠释  -以《中论》为主-  释如  提 要  “空”在时空的普遍发扬中,不免引起副作用,面对此教界内、外而来的批难,龙树是如何诠释“空”的真义、立场以及观破世俗的虚妄,从而脱落...空,解空名不放逸。”,所以《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4上)说:“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名邪见”,又说:“信无基,妄想忆取一空,是为邪空”(转引自:印顺,<答杨敏雄居士>),《华雨集(五)》...

    释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1047910.html
  • 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

    果报体。都是因为我们所种的业种子不同,若种善种即得善报,种恶种即得恶报,若多闻熏习,持修行即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即转染污的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

    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4942670.html
  •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1)

    释如  福严佛学院研究部  提要  在笔者所知有关二谛说的研究成果当中,大致上均锁定在与中观学派的关系上。但是,有关原始佛教二谛思想的起源与开展在初期佛教的《阿含经》中与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思想鲜少有学者研究。  有关原始佛教的二谛思想,在现存《阿含经》中,只有汉译《增一阿含经》的〈阿须伦品第八〉明显地说到“二谛”一语。而有关二谛思想的内容,我们认为,从汉译四阿含所使用的诸多二...

    释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647568.html
  • 吉藏三谛说初探——以《中观论疏》对〈观四谛品〉第十八偈解释为主

    吉藏三谛说初探  以《中观论疏》对〈观四谛品〉第十八偈解释为主  释如  福严佛学院   中华佛学研究第5期 (p291-342)  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  p. 291  提要  吉藏《中观论疏》中,对于〈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四种...

    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4170871.html
  •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2)

    三十七觉品,是说第一义。(大正28,957b20~23)  对于上述的偈颂当中,在其长行曾作如下说明:  经、律、阿毗昙是名俗正法者,修多罗、律、阿毗昙,是言说正法。依名处起故,前已说。佛...

    释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64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