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三主要道讲述(七):死无常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6日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三校)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死无常

我们即使能认识到具缘人身的珍贵价值,但是有四种错误的认知,会妨碍我们去发掘人身的这种价值。其中主要的一种错误认知,是执诸法无常为恒常。这是导致我们贪著现世、懈怠修行的最主要原因。我们要想消除对现世的贪著,精进修行,就必须破除这种错误观念。因此需要对无常进行观察。无常分为广义的诸法无常和狭义的死无常两种。这里修持的重点是观察死无常,即生命的无常规律。这是我们舍弃现世的教法心要,是斩断我们贪著现世的一把利剑,是促进我们精进修行的最佳动力。

  什么是死无常呢?就是我们得到了这么难得的人身,可是它并不能长久,终究会有死亡的一天,并且死亡随时都会来临,我们时刻都有死亡的可能。在死亡来临之际,没有任何现实的东西能起作用,哪怕是最疼爱的妻儿,拚搏一生积聚的财产,甚至与生俱来的身体,这时候我们都要弃之而去,唯有独自一人孤零零地离开。面对死亡,现世所拥有的一切都解决不了问题,都对死亡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只有修持解脱之道。

  我们必须要对这方面有所认识,认识到生命的微脆,不修法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然而,我们似乎认为自己是不死的,是与世长存的,总是这样自己欺骗自己。因为恐惧死亡和自我欺骗,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深深的忌讳,总会尽力避开这个话题,小心翼翼地把它隐藏起来,连听到“死亡”两个字都认为不吉祥。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我们即使能避免谈论死亡,也不能避免死亡本身。既然避免不了,何不鼓起勇气正视呢?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死亡?因为它极有力量,能激励我们追求解脱,推动我们精进修持直至成佛。为什么密法里常用人骨制成的法器?这不是用来恐吓他人的,而是为了忆念无常。为什么有的人会专门选择尸陀林修行?也是为了能时刻想到无常,以鞭策自己精进修持。如《人行论》中说:“何时住此无畏处,亲身无常往尸林,昔人白骨纵横处,我身可怖亦如是。”密法里有一些修法需要在尸陀林这样的地方修。当我们在尸陀林修法时,看到眼前腐朽的尸骨,就会想起它也曾经和我现在的身体一样,同样为死者生前所珍爱,别人轻轻地碰触,他都会叫疼,这个身体哪儿稍微长得不如意,他都会感到苦恼。这一生几乎就是在为这个身体活着,整天珍爱它,保养它……可是,生前如此爱惜的这样一个身体,现在不也变成了这个样子吗?我现在这个身体和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个身体终究有一天也会死亡,心识也会无奈地弃它而去,也会变成同样的一堆白骨。从这层意义来讲,我现在不也是一具会暂时活动的“尸骨”吗?既然如此,贪恋现世又有什么用呢?

  西藏在过去大多是实行天葬,尸陀林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果遇到天葬的话,无常的感觉会更加强烈,看着天葬师把尸体削开剁碎,然后召唤兀鹰来啄食,一会儿的工夫,整个人最多剩下点残渣。所以在那里修法,你能时刻体悟到生命的脆弱,你不会有别的念头产生,只有一心一意地修行,是真正地为了解脱而修行。因为你不敢肯定自己什么时候也会变成那样!看看眼前的白骨,再回过头想想自己的死期,你不会再对世间有任何执著。所以,有人专门选择在这种地方修一种施身法,以断除对身体的执著。反正身体迟早会毁坏,与其死后让天葬师剁成肉泥喂鹰,何不自己先把它布施出去,利用这个身体来积攒资粮呢?当然,这不是像释迦佛割肉喂鹰那样,真的把肉体舍出去,而是一种思维上的观修。这种施身法能迅速积攒资粮,并且能迅速体悟无我的空慧。

  所以说,观察死亡能斩断我们对现世的贪著,是推动我们进入佛法大门、寻求解脱之道的重要契机。佛陀之所以舍弃王位而离世修行,就是缘于对死亡的思索。在他作为太子悉达多的时候,由于目睹了世间的老、病、死等无常现象,而问父亲净饭王:“如果您能让我永远不死,我才可以放心地继承王位,如您所要求的那样享受现世欲乐。”答案是否定的。出于对生命无常的体悟,为解除死亡对自己和众生的威胁,太子才得以出家修行,并终成佛果。

  我们应当时刻忆念生命的无常。每当想起或看到他人的尸体,就要同时联想到自己将来的结局,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思索和恐惧,我们才要修行净化自我,才要努力去断恶行善,从而超越死亡!我们不要认为死亡无所谓,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家可以问问自己,假如死亡现在就来临,你能否做到坦然面对,死而无憾呢?

  世上只有两种人不会惧怕死亡。一种是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另一种是对死亡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你所谓的不怕死,正是因为对死亡的不了解,认为人死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或者像那些亡命之徒的自我安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真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吗?我们知道要想获得人身,最起码要守持五戒,你生前造了那么大的恶业,还想在下一世得到人身?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幻想。

  亡命之徒为什么敢胡作非为?因为他不明白善恶业果的道理。他不知道人死后并非什么都没有了,心识还会继续流转轮回,生前所造的恶业会随之而去,仍然需要他本人来承担,心识最终会感受到恶业成熟后带来的苦报。特别是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在临死之时都非常痛苦,挣扎得面目都扭曲了,死后的尸体都让人感到恐惧,让人看一眼都心惊肉跳。尽管他的身体已像朽木般无法动弹,但散发出来的气息都让人们感到害怕,你想一想,他本人的内心又是何等的痛苦!因为在死亡时的中阴阶段,他生前所造恶业的种子被触发,他的意识里就会产生冤家债主追逐砍杀等种种恐怖景象。甚至还在身体四大分离的时候,心识就感受被水淹、火烧、狂风吹荡等剧烈痛苦,只是他已无法向人们表达,你不知道而已。

  仔细想想那些可怕的场景,当自己也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你还能这样自信地说“我不怕死”吗?

  真正能做到不怕死亡的,只有那些修持有素的行者,才能做到生死无惧。有一位一生虔修的喇嘛,他临终时非常欢悦,说:“无常出现时我不会害怕,因为即将舍弃这老迈不堪的肉身,而成就圆满自在的本尊光明身。”所以,修行到最高层次的人,能以喜悦的心情面对死亡。中等者不会感到害怕,最次者也不致于追悔而死。由于他已经修持清净正法的原因,临终时就可以问心无愧,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有的甚至还在活着的时候,他就在一遍一遍地反覆体验死亡。通过修持金刚乘无上密法,死亡的历程每天都在心中预演,到了真正死亡的时候,他就会像游子返乡那样的熟悉,犹如回归到慈母怀中那样的亲切。

  佛法里之所以非常注重死无常,决不是用死亡来恐吓你,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正确地面对死亡,对死亡有所准备,从中获得解脱。否则的话,死亡来临时就会手忙脚乱,产生极度恐惧,那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所以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认识死亡,对死亡有充分的准备。噶玛巴曾说:“现在必须怕死,临终时才会无所畏惧。”密勒日巴尊者也说:“我因畏死逃上山,通达本心空性理,今死纵临亦无忧。”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都可以和死亡见面,死神就如同相熟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死亡,才会知道如何生活。如果对死亡都不了解,又怎么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指导人生呢?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生与死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生命的两个不同层面,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我们只有通过对死亡的修持,才会让人生活得更洒脱,不会感到空虚和迷惘。经常看到关于濒死的例子,那些已经进入死亡边缘,然后却又复苏的人们,都有一套清醒的价值观念,他们明确知道人活着的意义。

  如果对无常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尽管我们看起来是在修法,这种修持也不会是清净的。曾经有大德说:“如果没有生起死无常,修密集金刚亦为浅;如果生起了死无常,仅仅修四皈依亦为深。”对此,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四皈依偈是人们普遍都修持的,基本上每个藏民都会念诵。而密集金刚是无上密的父续之王,可以说最为深奥精妙。许多大师穷究一生也难窥其奥,直至宗喀巴大师才真正阐述明了它的真义。这两者如何能相提并论呢?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修学佛法能获得什么样的成就,并不在于法门本身,而取决于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尽管密集金刚是即身成佛的大法,如果没有生起死无常心,你的修持必然会流于现世利益的目的,那就如同用大炮轰炸蚊子,徒然浪费资源,不可能发挥法的真正效用。如果我们生起了死无常的心态,必然会舍弃对现世的执著,并且有一种紧迫感推动着你,使你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修法,不会产生沉掉的过患。这时哪怕仅仅念诵一句皈依偈,你也是在真为生死而修,念一句就有一句的收获,念一句就能积攒一句解脱的资粮,念一句就靠近解脱一步。那么你终究能获得解脱。

  佛法所要解决的正是生死的问题,如果不是为了生死,我们大可不必走入佛门里来。你要满足世间的一些东西,满足财色名利方面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获得。释迦佛示范的就是一个托钵乞食的苦行者形象,他在财色名利方面一无所有。大家现在能走到这里来听法,相信在心灵深处,多少都会有一点对解脱的渴求。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目标却未必那么明确,对现世的执著多少都会有一点。大家一定要观照心灵深处,把这一点点的执著断除掉。这就需要进行智慧的观照,来如理抉择这些问题。

宗喀巴大师以他文殊菩萨的智慧,为我们抉择出了“三根本九因相”的“念死”法门,只要如理思维抉择,我们必然会生起无常的观念,彻底破除对现世的贪著。三根本就是:一、必死无疑;二、死无定期;三、死后唯有佛法能起到利益。每个根本的结论都由三种因素推断而得,一共有九种因相。

一、必死无疑

  我们先讲第一根本“必死无疑”。必死无疑又分为三个内容:(一)世上没有不死的生命;(二)寿命有减无增;(三)没有修法的时间。这三个因素就决定了我们的结局是必死无疑。

  (一)世上没有不死的生命

  我们可以观察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不死的生命?没有!没有任何人能改变死亡的规律。哪怕是上至天界的天人,下至世间的伟人,他们能叱吒风云,却抵挡不了死神的光临。秦始皇作为一代枭雄,到处寻求不死之药,他最终也化为了一堆白骨。

  即使是获得超越生死之金刚体的世尊,在这世间所显现的殊胜化身,最终也要示现无常而入涅槃。如《无常集》中说:“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凡夫?”虽然佛已经降伏了生死魔,获得生死自在,但是为了让懈怠者能够精进,佛教导弟子说:“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这是如来最后的教言!”随后示现涅槃,向世人显现了无常之理。当时散居在各地,已经获得生死自在的阿罗汉们,听到佛涅槃的消息后,也大多相继入灭。

  像这些超越生死的圣者也要示现无常,何况是作为凡夫的你我之辈,又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会死呢?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我们还能在这儿听法,百年之后又在哪里呢?肯定会全部去世!世上没有任何人能不死,不要说我们,就是现在这世上所有还活着的人,百年之后也都不复存在,这是肯定的吧?既然如此,我们自己又怎么会例外呢?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改变死亡。死亡要是来临的话,我们无法用快跑来逃避,无法用钱财来贿赂,无法用权势或力量来抗争。在《无常集》中说:“那些具足五种神通的仙人,虽然能行空飞越万里,但所经之处没有死亡,像这样的地方他们也终难抵达。”如果逃走可以解除死亡的威胁,那么获得五种神通、有种种神变的仙人,应该能逃出死神的魔爪,然而仙人也终将经历五衰而死。如果权势或力量可以让死神退却,那么狮子作为兽中之王,应该有能力与之抗争,然而狮子也终将蜷起利爪而死。

  世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避免死亡。如经中说:“什么地方没有死亡的侵袭呢?没有这样的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在天上或大海,乃至于躲避山间,都没有死亡不能到达之处。”我们是肯定会死的,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身体,走到哪里去,用什么方法,最终都无法躲避死神。

  经中譬喻说,就像有四座坚固的大山,触天接地,从四方迅速挤压过来,在轧碎一切草木和有情的生命之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击退它们,也没有丝毫可以逃脱避免的机率。这四座大山是比喻什么呢?比喻病、老、衰、死。老迈摧毁我们的强壮,病痛摧毁我们的健康,衰败摧毁一切圆满丰饶,死亡则连我们的命根都摧毁了。当无常来临的时候,摧毁的恰恰就是众生的寿命。

  (二)寿命有减无增

  如果我们的寿命可以增添,即使死神来临,也能设法进行拖延。然而,我们的寿命长短是前世善恶业的综合结果,这一世已经很难改变了。扣掉已经过去的岁月,寿命已经所剩无几,并随着每一刹那的消逝,寿命正在不断减少,死亡的那一天必然会到来。即使是在躺下准备睡觉的时候,我们仍然在不断地向死亡的深渊狂奔。

  我们的寿命在不断地损耗减少,却没有多余的可以增添。正如格桑嘉措所说:“我们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敲着丧钟向坟墓里迈进,连刹那的暂停都不曾有,如同赛马那样向死亡之地狂奔。这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啊,生者行走在死亡之路上,就像死囚正前往押赴刑场的途中。”如果我们对世俗稍微勤奋一点,对名利比较执著一点,那我们的脚步就迈得更快,看谁先跑到生命的终点站,获得一个骨灰盒的奖品!

  要是认识到这残酷的结局,谁还会愿意往前跑呢?但不跑是不可能的!我们明知前面是死亡的火坑,不想往前跑,也有人在催着你往前跑。“岁月催人老”。白天和黑夜在不断地交替运转,时间不断地流逝,逼着你不得不往前跑!

  佛在经中譬喻说,正如有一个人在无明的旷野中,被狂象追赶,他惊恐万状地拚命奔逃。恰好跑到了一口井边,看到有一支树根延伸到井里,他就抓着树根往井下爬,但是井底盘着一条毒龙,于是只好悬停在井壁边。这时井上却跑来了两只老鼠,一白一黑,不断地啃咬他抓住的树根。往下爬,毒龙要吃他;往上爬,狂象等着他;不上不下,树根却要被老鼠咬断。你想一想,他如何能摆脱这个险境?这下就彻底绝望了吧!

  这个陷入绝境的人是谁呀?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这幅景象正是我们自己的真实写照。狂象比喻无常,井比喻生死,毒龙指死亡,树根指寿命,黑白二鼠比喻白天黑夜。无常的狂象驱使我们奔向死地,并随着时间流逝,昼夜之鼠吞噬寿命的树根,我们终究要落入死亡的毒龙口中。

  年轻人的树根也许还比较粗壮,能支撑一段时间。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树根已经只剩那么一点点了,眼看就要落入死神的口中。你想一想这个情景,是多么的惊心动魄!你现在还追求那些世间法方面的东西,有什么用呢?随着你那一丝“树根”被啃断,一切都将烟消云散。所以真正值得关心的问题,只有生死的问题。对不对?作为老年人应该清醒清醒,要真为生死而发菩提心,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修行。而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年轻人也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说不定你的老鼠特厉害,一下子就把树根啃断了,这也是有可能的吧!你看那些躺在坟墓里的,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通过观察和推理你也能知道,不管是家庭里还是社会上,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都比年轻人少得多,这差额的部分哪里去了?因为他们没有能够寿终正寝,提前受到了死神的召唤。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一定能侥幸活到老呢?

  (三)没有修法的时间

  虽然我们的寿命极为有限,而且正不断迈向死亡,但是如果有时间来修持佛法,依靠佛法的力量,也许能脱离死神的掌控,获得一定的生命自主权。然而我们忙碌一生,几乎没有修法的时间,根本无力对抗死神。甚至还来不及修法,就已经向死神阎罗报到了。

  假如我们的寿命有六十岁,则前二十年处于成长之中,不会想到修行;中间的二十年又要忙于生计,维持家庭,没有时间来修行;最后二十年即使想修行,却已经老迈不堪,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正如祖师们所说的,“未知未知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一生的传记,不过如此而已。”我们的一生就这样度过,哪里有修法的时间呢?

  再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计算。我们一生中的三分之一是在睡觉,其余时间还要工作、吃饭、聊天、娱乐等等,那么你还剩多少时间呢?我们每天总共就二十四小时,睡觉用去了七八个小时,一日三餐包括买菜做饭,要占用近两个小时,再加上工作用去八个小时,我们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在这剩余的时间里,又要做很多无意义的事,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来修法?

  即使能挤出一两个小时修法,在这一两个小时里,又有多少时间是在认真修持呢?许多时候不是昏沉就是散乱,很难做到与法相应。比如在念诵一百遍嘛尼咒中,能够做到清净专注而诵的,也许就三五遍而已。所以在一天的修法之中,真正能做到一心专注、与法相应的时间,平均起来也就一两分钟,甚至只有数秒钟。这样算来,一年中修法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才三百多分钟,相当于五个多小时。

  假如我们修法十年都没有间断,累计也就五十多个小时,才两天多的时间。在这十年中仅仅只有两天能发挥作用,只有这两天可以用来和死神谈判。十年和两天相比,实在是太悬殊了,怎么能对抗死神呢!如此看来,我们是否对自己必死无疑更加“坚定”了信心?

  二、死无定期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死呢?如果能确定死期,还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计划好用多少时间来处理世俗的事,用多少时间来修持佛法。然而这是不可能的。难道死神还会提前下达一个通知给你,告诉你什么时候死吗?所以是死无定期,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死期,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

  死无定期的原因又分为三个:(一)寿命长短不定;(二)死的因素很多,活的因素很少;(三)生命脆弱,毫无保障。

  (一)寿命长短不定

  按照《俱舍论》中讲的佛教宇宙观,这个世界分为四大部洲,我们是处于南瞻部洲。在经论中说,其它洲的人寿命大多是确定的,而南瞻部洲人的寿命则长短不定,最初可以达到无量岁,末代时则短至十岁,没有人能预知死期。尤其是现在这个浊世时代,人们的烦恼炽盛,灾难、病疫频繁,能正常活到寿终的很少,寿命长短更是无法确定。

  有的人也许认为,“只有老人才会死,我年纪轻轻的,怎么可能会死呢?”然而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没有死,才出生的婴儿就有死的,甚至有的还来不及出生就胎死腹中。这是很常见的事。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放纵,坠胎的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有的能活几十岁,有的才活十几岁,有的甚至只活几天,谁有把握一定能活到老呢?很多比你年轻的人已经死了,这是肯定的吧!现在各种疾病、灾难、事故那么多,医院里每天都有年轻人死去,他们昨天还充满活力,今天却已经不在人世了。

  虽然经常听闻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在影视报刊或现实中,也常常见到死亡的场景发生。就是自己身边的亲友,也一个个被死神夺去生命。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有那么一天,同样的事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也会像他们那样走向死亡。我们已麻木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

  许多人等不到完成事业的那一天,就留下未竟之事而死去。在这之前,他们丝毫不会想到自己将会死亡。有的人在床上计划着第二天的事,第二天却再也没有醒过来,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有的人在睡眠中死去,有的人在吃饭时死去,有的人在工作中死去,有的人在游玩时死去。即使能侥幸平安活到老,也同样无非是死,老死而已。

  类似的死亡将来肯定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什么时候来临却是未知的。死神并不会提前通知我们说:“喂!你的时间快到了,现在应该准备走了。”它会在某一天像霹雳一般突然降临,使我们仓皇失措,无奈地留下未竟之事撒手而去。再有怎么伟大的宏图与梦想,都随着命赴黄泉而付之东流。

  死神就像隐藏在人群中的杀手,时刻寻找机会,准备着对我们发出致命的一击。如果知道有这样一位索命杀手正虎视眈眈,你还能安然而卧吗?我们有时候需要清醒一下,问一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那该怎么办?”现在上床脱了鞋和袜,你能确定自己明天还会醒过来吗?如果呼出一口气,却不能吸气,那你就死了。死亡是如此简单,生命就存在於呼吸之间。

  如此看来,我们并没有明天不会死的把握。既然连活到第二天的把握都没有,又怎么能肯定自己会一直活下去呢?然而,我们的观念却常常颠倒。对于即将来临的后世,往往认为那是遥遥无期的事。对于即将离开的这一世,却紧紧抓住不放,制订出许多美好的计划,设想自己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正如《无常集聚经》中说:“几多胎中死,几多嬉时死,几多行行去,几多垂垂死,几多少年亡,纵令依次老,无非同归死。”总之,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寿命长短,死神来时不会预先通告,我们只有修法,时刻做好和它见面的准备。

  (二)死的因素很多,活的因素很少

  我们的死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从内因看,人的寿命是前世业报的结果,一旦善业享尽,恶业现前,死亡必然来临。从外因看,利于我们继续存活的顺缘并不多,能致死的因素却比比皆是,任何一种小病都足以致命,外在的种种天灾人祸,也会轻易地夺走我们宝贵的生命。

  经中说有八万种各类死缘,在我们周围虎视眈眈,就像苍蝇盘旋于腐肉周围一般,时刻都在伺机夺走我们的生命。还有如雾气笼罩般的无数疾病,无数的魔障与非人等等,全都在周围觊觎我们的生命。

  例如现在的交通事故太常见了,我们行于道上,说不定会被后面的车辆从身上轧过。乘坐车船等交通工具,也难免会有颠覆碰撞的危险。即使在家里也不安全,现在的地震、火灾、水难、盗贼多多,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临门造访。

  除了这些外缘之外,我们体内的四大只要稍有不平衡,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就有可能夺走我们的生命。现在各种疑难杂症层出不穷,各种不治之症也越来越多,你怎么能保证自己一定不会患上绝症呢?

  不仅内外死缘众多,活缘也常常会变成死缘。我们赖以存活的因素,唯有空气、净水和食物三者,但这活命的东西,有时也会带来致命打击。就以维持呼吸的空气来说,也许睡觉前忘了关闭煤气,第二天再也不会醒过来,就那么悄然逝去。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吧!饮水则被环境污染,吃东西却食物中毒。像这样的悲剧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如此一想,在这遍布死亡陷阱的世间,我们居然能平安活到现在,实在是稀有难得之极。生命就像狂风中的烛火,时刻都有熄灭的可能。我们之所以能存活到现在,完全是出于自己前世的愿力、福德,以及诸佛的悲心加持。

  (三)生命脆弱,毫无保障

  即使如前面所讲的,死因多而活因少,但是如果我们的身体坚不可摧,死因再多也不会对生命构成威胁。然而恰恰相反,我们的身体非常脆弱,脆弱到什么程度呢?如同水中泡!水中泡的生灭是在刹那之间,一触即灭,一阵风袭来它就会破灭。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一阵风吹来,都有可能让你致残,中风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的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有句话说:“人生实难得,正法又难遇,此身如聚沫,无常大鬼吞。”难得的人身我们得到了,可它犹如水面上聚集的泡沫,并不能坚固,还有“无常”在吞噬它,刹那之间就会破灭消散。你想想,这样的身体能不能长久?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肉身非常微脆,微脆到一片柔软的草叶,都有可能把皮肤划伤。一根小小的鱼刺,都有可能要我们的命。

  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经常颠倒想而已。“人生无百年,长作千年计。”人的一生最长不过短短百年,但人们却不会这样去想,而是认为自己似乎是永远不会死的,是长生不老的,把这短短百年当作千万年来计划。正如古代的那些帝王,连百岁也难以活到,却常常自称“万岁”。实际上生命是无比微脆的,生死之间只有一息相隔,如果一口气接不上来,生命就会立刻消逝,这是非常迅速的。如《亲友书》中所说:“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入二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稀有!”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入睡的时候,粗重的呼吸停止了,只剩下微细的风息在口鼻中继续流动。在粗重的呼吸停止之后,又能苏醒过来不死,这实在是极为稀有的事!

  我们不要把死亡想象得很遥远。其实白天还很清醒,到了晚上就处于迷乱的梦境中,这和死亡时的中阴身有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是第二天还能活过来,但这和转世又有多少区别呢?因此,我们应当思维死无定期,从而生起立即修法的念头。就像有一个仇敌要来索取我们的性命,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但是什么时候来却不知道,只有从即日起就积极防范,时刻做好迎战的准备。

然而我们大多没有这种紧迫感,总是把死亡想象得很遥远,常常这样欺骗自己:“法是一定要修的,但是现在没时间,等把这件事办完后再修吧!”但是世俗的事情就像波浪一样,一浪接着一浪,永远没有止息的时候。即使完成了这一件事情,另一件事必然接踵而至。要想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圆满,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往往在事情未完之前,死神的身影就已经出现了,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修法的时间。

  三、除佛法外,一切都无助于死亡

  既然我们已经必死无疑,并且死无定期,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我们就彻底绝望了吧!在这种情况下,做什么事才有意义呢?——只有修持佛法。除了佛法,一切都无助于死亡。(一)钱财权势对死亡不起丝毫作用;(二)亲眷对自己的死亡无能为力;(三)自己的身躯也终究要舍弃。

  (一)钱财权势对死亡不起丝毫作用

  我们穷尽毕生的精力积聚财产,但在死亡的时候,这些东西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这个世间,也许你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财就能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所谓的亲情、爱情等等。但是恰恰在死亡来临之际,钱财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你用再多的金钱贿赂死神,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死神并不会买你的账。

  黄泉路上你也带不走分文钱财。除非把钱财转化为善业资粮,在临死之前进行布施或供养,把钱财转化为功德,这种功德是一种善的能量,能让我们有机会受生到善道。至于你想把钱财带走,那是不可能的事。从显教的角度来说,人死后的中阴身不过是心识幻化而已。一个是物质的世界,一个是精神的世界,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你怎么可能带得走呢?

  人们也考虑你带不走,所以市场上有卖纸钱的,认为把纸钱烧成灰后,亡者就能带走受用。那么能不能带走呢?烧完后灰飞烟灭,你能带走什么?同样也是没有用的。现在有的人就更愚痴了,烧纸做的冰箱、电视等等,甚至烧一些纸做的男女童仆或小姐给你。这就如同对死者的一种嘲弄:你生前不是什么都贪爱吗?争权夺利拚斗一生,现在统统烧给你,你也无法带走,只能饱饱眼福而已!中阴身要是看到了,它会更加生气。“你烧这些给我有什么用?你明知道我带不走,偏偏还这么嘲弄我?”你不但带不走,还会被这个贪心和嗔心牵引着,往饿鬼道或地狱道里狂奔。

  既然钱财不管用,还有什么管用呢?权势管用吗?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够伟大的吧!他焚书坑儒,人们在路上相遇连话都不敢说。以这种强权威势,能对抗死神吗?他遍寻不死之药,药没有找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具尸骨。混世魔王希特勒,指挥纳粹军队横扫众多国家,所向披靡,最后也无奈地饮弹自尽。所以,权势对于死亡是没有丝毫用处的。当死神到来的时候,你权势再大也没有用,死神可不归你管辖,他不会听你的。恰恰相反的是,三界众生的寿命都掌握在死神的手中。

  (二)亲眷对自己的死亡无能为力

  既然钱财无益,那么亲眷能不能起到作用呢?仍然不管用。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你的死亡也丝毫帮不上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你死去。

  在黄泉路上没有人愿意和你结伴同行,也不可能和你结伴同行。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就像夫妻之间,不管平时是如何恩爱缠绵,相依相偎,时辰到时还是要无奈地撒手而去,独自一人漂泊在黄泉路上,到头来白白恩爱了一场。世人所讲的恩爱都是有条件的,其本质就是一种贪欲,一种占有欲,如果对方没有任何值得贪恋的地方,比如面对一个丑陋不堪的人,你还会爱对方吗?肯定是不会的。同样地,当我们成为一具丑陋的尸体时,一切恩爱也就自然消散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残酷!常常见到现实中有的夫妻,活着的时候恩爱无比,可是爱人刚死不久,转眼间就投入到别人的怀抱。正如古人所说那样,“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因此,人们常常感叹地说:“所谓白娘子与许仙、朱丽叶与罗密欧那种生死与共的爱情,对现实社会来说,不过是一种梦想而已!”人们的心识是在不断的流转变化之中,就是自己也无法捉摸,比如你知道你的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吗?我们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都无法把握,却幻想永久的爱情,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把这种夫妻间的关系,转化为修行道上的伴侣,倒是还有一定的意义。

  佛陀曾经开示他的父亲净饭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只有你一人独自前往,你的嫔妃、眷属、文武大臣不会跟随你,如影随行的只有自己的业。”古代有的帝王就不明白这一点,要求陪葬,让那么多人陪他一起去死,希望在死后仍然有人服侍他。这怎么可能呢?只会增加你的恶业,增加你更多的冤家债主!要知道我们在死亡的时候是不能自主的,业力就像一阵风似地吹着你,让你不得自在。虽然在死后的中阴阶段,人人都会具有一些神通,譬如神足通,除了金刚座和母胎之外,可以穿越一切坚硬的物质,可以刹那到达任何一个地方。可是尽管有神通,但神通难抵业力,仍然要受业力的制约,你的神识在业风的吹荡下漂游不定,不是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的。比如那些殉情而亡的夫妻,虽然希望死后还能在一起,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生前造的业不一样,这个业风的风速、方向也就不一样。仍然被吹得分散开来,随着各自的业力各奔东西。

  相伴一生的夫妻尚且不管用,亲友、子女等亲眷就更不用说了吧。在死神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家眷是带不走的,他们对你的死亡也无能为力。这时一定要把所有的家眷、妻儿统统放下,放下对他们的一切执著。特别是夫妻间的贪恋更要放下,这是导致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没有这种贪恋的情欲,中阴身是不会入胎受生的。世人不也常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吗?他也知道这是导致生死流转的主因,但偏偏认为这是神圣而浪漫的,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明明知道前面是火坑,他也心甘情愿地往里扑。这就是众生知见颠倒的一种表现。

  (三)自身的身躯也终究要舍弃

  即使是与生俱来的这个躯体,风风雨雨同舟共济这么多年,最后也要无奈地弃之而去。这个身体是我们一生中最珍爱的了,每天精心打扮,百般呵护,整天给它看好看的东西,听好听的音乐,吃好吃的美味,无一不是为了让这个身体去享受,这一生几乎就是为了它而活着。

  我们把一切幸福快乐都建立在这个身体上,并寄托了全部的希望,可是它却不是那么的忠诚可靠。它终究会慢慢地衰老,直到有一天被称作尸体,让人看到就害怕,碰到就恶心,最后不得不把它扔到停尸房里,白白地疼爱和保养了这么多年。

  如此看来,在死神来临之际,亲眷、财势、身体统统都不起丝毫作用。那么还有什么能起作用呢?——唯有佛法,除佛法外别无依靠。我们踏上死亡之旅的时候,旅途上的向导、路粮就是正法。如果我们生前没有修法,仅仅为了衣食而奔波,那和路边死去的老狗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死去也是一种悲哀!所以帕绷喀大师说,我们应该像回家的游子那样,不作长留他乡的打算,只想着如何打点回家的行装,对现世没有丝毫贪恋,决意只修正法!

  死无常是舍弃现世教授的心要。只有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才能推动我们真正迈入佛法的大门。你不会再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不会再去浪费时间。因为生死无常。你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来临,只有抓紧时间做好一切准备,就像是和死神赛跑一样。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死亡的威胁,你还会修佛法吗?肯定是不会修了。“反正我有的是时间,现在正是享乐的时候,修行的事以后再说!”你就会有这样糊涂的想法,对不对?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才能受到激励而修持佛法,追求超脱生死的解脱之道。如此,我们才会有成就的可能。譬如天人,虽然天人由于太享乐而难以修行,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他们能提前七天知道自己的死期,同时也知道死后会堕入三恶道。你想想看,这七天的日子他是多么难过。如果值佛出世,有机会听闻到正法,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肯定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与法相应。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常常有这样的公案,那些临死的大人一听闻到正法,马上就能获得解脱,次者也会受生于天道,恢复一切福德和寿命。所以你说解脱难不难?不难呀!如果也能像他们那样精进修行,你可能早就成就了。

  我们之所以要踏上解脱之道,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死无常的推动!这几乎是打开佛法大门的唯一钥匙,是推动我们进入解脱道的主因。因此,佛法里面是非常的注重死无常。佛在《大涅槃经》中说:“一切足迹之中,大象的足迹最尊贵;一切正念禅中,念死的法门最珍贵。”帕绷喀大师也说:“能劝导我们进入佛法的大门者,除念死之外,别无他法。”如果没有死无常心,一切修持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佛法,不会生起相应的觉受。为什么有人精勤修法却没有感应?因为没有生起死无常!没有生起死无常,你就不会那么真切地希求解脱,修法不是昏沉就是散乱,徒然浪费时间。为什么祈祷三宝得不到加持?因为没有生起死无常!没有生起死无常,你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祈祷不会产生丝毫力量。持咒也是像鹦鹉学舌一样,有口无心,徒扰四邻而已。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死无常,你才会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造一些黑白业,甚至整天想入非非,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一个妄想接着一个妄想,然后说自己没有时间来修法。

  那些即生取得殊胜成就的大师们,他们就是时刻想到无常,才在有限的短短一生中,即生取得了殊胜的无上成就。密勒日巴在山间的时候,衣服和糌粑袋破了,连缝补的时间都没有而精勤修法,正是念死无常的缘故。贡穷巴的禅房前有一棵蒺藜树,树上有许多芒刺,他每次出门都要被扎伤,但每次想要把这棵蒺藜树伐掉时,他就忆念起无常:“谁知道下一刻是否还能活着,何必浪费时间在这上面!”于是在他的一生中,那棵蒺藜树始终都没有被伐成。这些大师正是死无常修到了合格证量,才会珍惜活着的每一时刻,用于精进修行。因此,他们的生命才充满了喜悦,真正的做到了生死无惧。

  为了不贪著世间而修清净正法,人身难得和死无常的证德是必须生起的。一旦生起合格的证量,我们就会对现世的一切都不再感兴趣,整天想的是这个人生如何才能不至于被虚度,而让它有价值有意义。我们只会考虑这个问题。这时哪怕大地上遍布黄金,一切人都变成仆人,你也无动于衷。就像正在呕吐的人面对美食一样,不会有任何食欲。你一心所专注的,只有修持正法。这就是死无常带来的证量。

  总之,只有生起死无常的觉受,才能生起舍弃现世的心。只有舍弃现世,我们修持佛法才会生起道用功德。例如以前有一位格西,患了麻疯病,怎么治也不能痊愈。在一天晚上,他悲伤地想到:“我有了这个病,无论如何也会被逐出人群,总之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贪恋这些财产又有什么用呢?不如都用来作善事,然后到山坳里去隐居,去一心修法诵嘛尼咒。至于饮食,则可以向过往的行人乞讨。”就在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吉祥的梦,梦醒之后,发现麻疯病已完全消除。这说明只有当我们真正舍弃现世,一心向往解脱的时候,佛法的功德才能得以显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