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三主要道讲述(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0日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三校)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亲近上师的思想态度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亲近上师能获得什么样的功德,不如理亲近上师又会有什么样的罪业,随着亲师法修持的好坏,功德和过患也会如影随形地产生。那么,应该如何从思想和行为方面如法地亲近上师呢?这在《事师法五十颂》里讲得都很详细,包括具体的一些细节。

  在亲近上师的思想方面,概括来讲,有两个观念相当重要。一个是“视师如佛”的清净信心,另一个是由“忆念师恩”引发的恭敬心。

  一、视师如佛,虔诚信皈

  信心是生起一切善法的基础,是大乘道一切功德成就的根本。经中说:“信为前行有如母,出生增长诸功德。”我们要想获得成就,要想在解脱道上有所进展,就一定要在增强信心上下功夫。而在增强信心方面,没有比视师为佛更殊胜的法门了。《事师五十颂》中说:“上师与那金刚持,不能视其为二者。”《金刚手灌顶经》中也说:“行者于师,应作何观?当视如佛。”

  上师的加持如同阳光,无偏无私普照一切众生,但众生能否获得加持,则完全在于自己的信愿。你有什么样的信愿,就能获得什么样的加持。比如对于同样一位上师,有的人获得很大加持,有的人却感受不到什么加持,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各自的信愿力不一样。

  譬如你们现在看我是什么?是佛还是凡夫?其实你把我视为佛也罢,凡夫也罢,甚至魔也罢,那只是你内心的投影。不管你把我看成什么,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仍然是我,并不会因为你的看法而改变。但对你而言,视我为佛则说明你心中有佛,你就能获得佛一样的加持。

  正如有一位信念虔诚的西藏老太太,要求她经常去印度经商的儿子,带一个佛舍利回来供养。但儿子每次都忘了,后来有一次,他快到家时想起了这件事,觉得再这么空手回去实在难以交代,就从地上拾了一枚狗牙,带回家告诉母亲说:“这是我花了很大代价,才请回来的舍利。”由于老太太不认识舍利,就非常欢喜地把狗牙供到佛堂里。终于有一天,奇迹出现了:狗牙变成了真正的舍利,放射出五彩光明。这说明了万法无自性,完全取决于我们心中的信念,对于心中有狗牙的人,它只能起到狗牙的作用,老太太心中有舍利,它就起到了舍利的作用。

  因此我们修行的起步就是亲师法。乃至修持本尊法要想获得相应,也需要先修上师瑜伽。秘密主曾经向朗喀绛称大师开示说:“你应该知道,对上师还没有修得十分敬信,而说已经亲见本尊及心中生起通达,这是在撒谎……依止上师,应该视师如佛而生起信心。”须知,我们所观修的一切本尊都是上师的化现,如果不能和上师修得相应,又如何能和本尊相应?只有上师瑜伽修到合格证量,进修本尊法才能快速成就。可是我们刚好相反,往往把上师撇到一边,然后另外寻找本尊观修。如此本末倒置,如何能快速成就本尊的果位呢?密法的首要前提是对上师三宝的信皈,如果没有信愿力,我们修持任何密法都将失去意义。上师的加持力如同勾索,弟子的信愿犹如指环,如果没有这个环,上师的加持之勾是勾不住任何东西的。

  不管上师本人的证量如何,只要我们内心清净,把上师视为佛陀,就能为自己积攒功德。《萨迦格言》里讲了一位比丘,他的许多弟子都证得罗汉果位,比丘死后,弟子们用神通观察,发现上师正在无间地狱受苦。他们感到惊讶,既然弟子都能证得罗汉果位,作为上师怎么反而会堕入地狱呢?再次观察,却发现上师已经受生三十三天。他们去向佛陀请问。佛说:“堕入地狱是因为他曾造过无间罪,但由于度化了许多弟子获得解脱。以此功德而转生于三十三天。”所以上师即使没有任何功德成就,弟子只要具备虔诚的信念,也能通过上师获得诸佛的加持而证悟。

  那么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完全可以。因为人们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经常如理思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就像我们往往把心目中的恋人想像得无比美好,一举手一颦眉都是那么完美圣洁,过了一段时间,感情冷却之后,却觉得对方怎么看都没有当初那么好,如果是反目成仇,甚至会在心中把对方看得无比丑陋。这说明我们的观念时刻都在变化,并不会保持一个固化的形象,怎么不能加以改变呢?不管上师有什么样的缺点,也总会有一些优点吧!着眼在上师的优点上,久而久之,就会只见其优点而不见其缺点。那么终究有一天,你会把他视为完美无缺的佛。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信念,你就能获得诸佛的加持。何况在世人眼中,善恶美丑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杀人放火的歹徒被当作英雄崇拜,孩子的奸诈被认为是聪明而加以赞扬,佛陀的慈悲有人却认为那是愚痴,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吧!如此看来,我们眼中上师的缺点,就真的一定是缺点吗?换个角度来看又未必不是优点!

  前面讲了视师为佛的重要性。视师为佛并不仅仅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观想,从客观情况来看,上师实际上就是佛,这个观点从教理上来说完全成立。

  根据经典上的授记,一切具格上师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如《父子相见经》中说:“我于涅槃后,当化上师身,而利诸有情。”“我现上师之身时,亦现生老病死相。”《二观察续》中说:“我于末法时,现为上师身。”《金刚大持密续》中说:“于浊世末法时,我现善知识相而说法。”《金刚身密续》中说:“本是金刚萨埵者,为利益有情众生,现为凡俗上师相。”又说:“最后五百劫,我现上师相,视为金刚持,恭敬而对待。”

  如是等等,说明在这五浊炽盛的末法时代,诸佛菩萨们都化现为平常人身的形态,来度化我们人类众生。譬如宗喀巴大师的时候,具誓法王常化现为大师身边的随从,像奴仆那样听从他的差遣,其他弟子都感到奇怪:“这是谁呀?怎么总是神出鬼没?”如此看来,我们怎么敢肯定谁就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如佛所说:“在那末劫不能见佛的时候,我会显现凡俗的善知识相,不要因为见不到佛而悲痛,应当思念上师即是我。”佛足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他既然说要化现为上师而来,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我们是不是应当相信?所以。现在能饶益我们的佛的化身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上师,是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善法导师。

  有的人或许会想:“既然上师是佛的化现,怎么没见到他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我看他不是很平常吗?怎么会是佛呢?”这是困惑了许多人的问题。经常见到一些佛爷教训身边的侍者:“身体距离上师越近的人,心灵就离上师越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常在上师身边的人,看到上师的日常生活起居,就会觉得和凡夫一样的平常,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生老病死,怎么会是佛呢?于是无意中就会对上师失去信心,从而得不到上师的加持。越是得不到加持,疑心就会越大,信心就越小。虽然身体与上师形影不离,心灵距离上师却已经十万八千里了。

  这确实是我们修道上的障碍,由于受世俗习气的影响,总是习惯于从庸常的角度来观察上师,而难以生起视之为佛的信念。如何破除这些错误观念呢?这就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辩论和抉择:佛既然化现为平常相,就应跟平常人相差不多。他化现为人,就要显现出人的习性。假如他化现为人,却没有人的特征,不吃喝拉撒给你看,你可能会认为这不是正常人,说不定是佛菩萨的化现。这不就暴露身份了吗?你就会感到有所隔阂,不愿意亲近和向他学习。

  为什么佛要化现为平常相?因为这样便于和我们接近,得到我们的认同感,从而起到示范度化的作用。否则的话,如果佛化现的形象太过另类,我们就会感到有所隔阂,而不愿意亲近和向对方学习。这是众生都有的一种执著,与自己相同的就会感觉到亲近,与自己不同的就感到有隔阂。举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假如佛想度化一个黑社会分子,你说佛会以什么身份出现?我想,可能也是以黑社会的身份出现,必须要和他们一样抽烟酗酒,和他们一样吸毒,和他们一样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使对方认同,才可以慢慢地感化和度化对方。

  就像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去度化众生,他也要示现为鬼王之类的形象,而不是以佛的三十二相出现,不会以我们人类的形象出现。我们人的形象在我们自己眼中,看起来很正常,但在地狱的众生看来,感觉就不一样了:地狱的众生大都长得面目狰狞,你要是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肯定吓一跳:“这东西怎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啊?怪物,怪物!”他就有排斥的心理。要是你也和他一样长得狰狞,他一看就欢喜:“这是一个同类!”

  通过前面的思辨和推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上师不是佛的化现。当初不空成就提出疑问:“佛已经远离了生老病死,如果化现为凡俗的上师形象,岂不是又有生老病死?”佛告诉他说:“是的,我将示现为有生老病死的凡俗相来摄受众生,你们要知道那就是我,而不要视其为凡夫而生悲痛。”因此,相好庄严的佛陀与普通平凡的上师,只是外形有所不同而已,其心性在法界却是融为一体的,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有时候你可能会想:“既然上师是佛的化现,我怎么发现上师有贪嗔等许多缺点?怎么可能是具有断证功德、完美无缺的佛呢?”我们应当明白,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如《佛性论》中说:就像宝石由于受到周围色彩的影响,它所显现的颜色不一定是真色。出于同样的道理,遍知一切的佛虽然纯净无垢,但由于众生自身的业缘,只能看到显现为不净的凡俗身相。我们在上师身上所看到的缺陷,也许正是自身业障的折射。

  比如当我们的眼睛有问题,产生眼翳的时候,就会看见空中有游丝在飘动。其实空中哪有什么游丝呢?这是你的眼睛有了毛病。可是我们不会认为是自己看错了,游丝明明就在眼前飘动,怎么会不存在呢?而坚信自己所见到的是真实的。还有当我们患了色盲症,视网膜缺乏能感受色彩的感光细胞时,那就不能辨别相关的颜色。如果是全色盲,眼中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灰色的,就像黑白电影那样。这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彩色的,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的。“我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我现在的头脑也相当清醒,我看到的就是黑白的,怎么会是彩色的呢?”然而,实际上是你的眼睛有了毛病。比如物理学家道尔顿,色盲症就是他发现的。他送母亲一双棕色袜子,母亲却笑着说:“以我这样的年纪,不适合穿这种红色的袜子。”道尔顿感到很惊讶:“这怎么可能呢?我看到它是棕色的袜子呀!”然后他去找别人进行辨认,结果所有人都说这是红色的。道尔顿终于明白自己的视觉与众不同,不能识别红绿色。由此可见。我们用感官功能把握的情况,有时候未必一定是事物的真实面貌!

  这就如同你们看上师不是佛的道理一样,是因为自己的心有毛病。我们的心被业障所污染,所见的一切都是污染相,根本就不能断定眼里所见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这个业力的世界里,我们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业力的投影。自身有什么样的业力,投影出来就是什么样的景象。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样,月亮在天上本来只有一个,但通过种种缘起,在清浊程度不同的水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影像,这是水本身的问题,而不在于月亮。

  由此看来,这一切都是业力的问题,业力蒙蔽了一切。尽管指引善道的上师具有佛的一切功德智慧,可是我们的心被无明的乌云所蒙蔽,而无法感知。就像阳光虽然无私地普照大地,盲人眼前仍然是一片漆黑。业力扭曲了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只要有恶业的习染在心中存在,我们就不会看到佛的本来面貌,只能看到被扭曲了的世俗面貌。正如业力未清净前的无著菩萨,即使弥勒佛亲自显现在眼前,他也只看到一只癞狗的形象。

  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清净的。带着这副不清净的有色眼镜,所看到的一切都会变色。即使满世界去寻找善知识,所见到的还是凡夫,就是真正的佛陀站在面前,我们也仍然当他是凡夫。曾经有这样一个典故: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善星的比丘,他在佛陀身边作侍者,亲近侍奉了佛陀二十五年。但是他用一个凡夫的眼光看待佛陀,因此常常见到佛陀有过失,认为佛除了头上有光圈之外,和其他出家人没有什么区别。善星比丘邪见一起,就离开了佛陀。

  我们大部分的学佛人,特别是修学密法的人,如同善星比丘一样,学到最后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反而把失败的因素都归结到上师身上,研究上师是不是善知识,有没有加持力。而在那些成就者们的眼中,所见的一切都是真佛,不用说看似普普通通的上师,即使是看似无生命的佛像,在他们眼中也是圣洁庄严的佛。帕绷喀大师说:“我们现在所见的泥像、铜像等,当我们获得法流三摩地时,即是真正的殊胜化身;当我们获得初地时,即是真正的受用身。”从这一修证经验看来,我们眼中一切都变得低劣俗气,这直接反映了我们修证的层次。正如帕绷喀大师所说,我们现在见到的上师均现凡夫相,是因为自己尚处于初业行人的阶段。只有获得“法流三摩地”之后,才能见到上师现为佛的殊胜化身相。上师显现为佛的受用身等相,则要获得初地之后才能见到。

  因此不能亲见上师为佛,并不等于上师不是佛。在我们的业感景象中,事物存在与否是不能确定的。就像前面讲的,影响感官的微小因素都能导致产生种种幻觉,更何况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恶业,习染深重,怎么可能避免错觉和幻觉呢?无著菩萨的业力未清净之前,弥勒佛在他眼中只是一只癞狗的形象。相对来说,我们的业力更是无比厚重,然而在我们眼中,上师并没有现为猪狗的形象,而是现为人的形象,我们应当感到庆幸才对。不去努力忏悔自己的业障,却总是观察上师过失,满世界去寻找真佛来拜,这不是缘木求鱼一样地愚蠢吗?只有业障消除了,我们才会真正明白上师即佛。就像那洛巴寻找他的上师,他一路上见到种种不清净的景象,比如患麻疯病的女人、糜烂的母狗等等,其实都是上师的化现,但他并没有认出来,最后,当他绝望得准备自杀的时候,上师终于显现了。那洛巴说:“上师呀,您的悲心实在微弱,我这么虔诚辛苦地寻找,您为什么现在才出现?”他的上师说:“我从来就没有和你分离过,就像影子那样一直在你身边,因为你的恶业所产生的污染,导致你认不出我来,而只能见到种种不净的境界。”这些祖师大德们的传记,大家一定要多看,这都是活生生的修行实例,从中能得到许多启迪。

  这时你可能会想:“既然上师是佛的化现,可是从上师身上,我怎么体会不到佛的加持力呢?”从加持力这个角度来讲,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弟子本身,而不在于上师。如《蓝色小册》中说:“上师加持力的大小,不在上师在于自己。”对此经典中譬喻说,雪山之所以能溶化为雪水,在于接受了阳光的照射。同理,上师功德的雪山只有经过信愿的阳光照射,才能流下加持的甘露。我们不能根据自己获得加持力的大小,来断定上师是不是佛,这是极为愚痴的!如《噶举五法》所说:“在上师的四身雪山上,若不照射信愿的阳光,就不会流出加持的甘露,应当在信愿上多加努力。”这说明我们要想获得上师加持,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信愿两种力,即对上师的虔诚信归,以及祈求加持的意愿。

  加持力的大小取决于弟子的信愿力,要想在修行之道上有所证悟,也仍然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信愿力。如七世达赖说:“促使感悟出成就,上师加持力最大,这又依靠信愿力,因要诚心做祈求。”总之,有什么样的信愿力,就能获得什么样的加持力;有什么样的加持力,就能产生什么样的成就。因此对上师的信愿力,通常被视为产生悟性的诀窍。如果信愿力达到一定强度,证悟的觉受自然就会生起。所以温萨巴大师说:“修证悟性高与低,全靠观修信愿力。”这是他的经验之谈,说明他就是依靠这一点而成就的。温萨巴是格鲁派耳传教法的重要祖师,如同至尊密勒日巴一样,即生证取了双运金刚持的圆满果位,获得不死金刚身,但他却没有经历过密勒日巴那样的长期苦修,而是很轻松地获得了成就。那么,他成就的要诀是什么呢?正是前面所说的信愿力。

  现在,知道如何才能获得上师的加持了吗?主动权完全是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中。想要获得上师的加持,那就赶紧观修信愿力吧!这是唯一的途径。这一点大家可能也有体会,许多时候,并不在于我们修了多少法门,修了多少时间,完全是看自己有没有信愿力。有时候即使修了很长时间,内心也没有丝毫变化。可是,当那一念的清净信心产生的时候,许多觉受就相应地自然生起。

  这方面有个关于萨迦班智达的故事。班智达就是通晓大小五明的大善知识。萨迦班智达很小就在他叔叔札巴坚赞的寺院中出家,札巴坚赞是非常有名望的大善知识,他的弟子获得证悟者也很多。萨迦班智达在他叔叔身边长大,并且给他叔叔当侍者,可是没有获得什么成就。有一天他就问:“许多人都因为您的加持而获得了证悟,而我在您身边这么多年,为什么就没有感受到任何加持力,而得到成就呢?”札巴坚赞说:“你怎么会有感应呢?你一向都只把我当作你的叔叔看待,所以只能获得一个凡夫叔叔的加持;而他们都视我为上师,把我视为佛,自然获得了佛一样的加持。”然后把上师瑜伽的精髓向他传讲,让他把上师即佛的理念进行落实。他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就试着改变自己的观念,把叔叔看作上师,继而看作佛。就这样在侍奉服务当中,取得了即身成就,亲见上师即是至尊文殊,无碍通晓五明,元朝的皇帝把他奉为国师。

  这就说明在增强信念方面,没有比视师为佛更为殊胜的。对于志求解脱的修行者来说,一定要如理依止上师,而且把上师当佛来看待。要用这种正确观念来修持上师瑜伽。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上师是佛,那么是不是应当视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圆满的,对上师的一切言行都应盲从呢?不是的!虽然上师是佛,但他现在既然化现为凡俗相,以一个普通凡夫的形象出现,就必然会相应地示现一些凡夫应有的东西。作为化身佛的特性,他化现什么就要像什么,要具有对方的一切特征,而不是像报身佛那样完美圆满。因此,我们在视师为佛的同时,上师若有一些不如法的地方,也应当善加抉择取舍而不是盲从。同时要认识到这是上师的示现,虽然看似不如法,但他的内在必然是圆满的,只是因为我的业力,而在外相上显现出这些景象,并不是他真有这样的过失。《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就说,作为一个合格的弟子,对上师所言应当具有辨别取舍的智慧,合于法者接受,不如法者则应舍弃。

  这才是我们依止上师的正确理念和态度,在尚处于接受上师教言学习解脱道的阶段,要用这种观念来视师为佛。但在进入金刚乘修学无上瑜伽的时候,则应视上师为清净圆满的报身佛,一切内在及外相都是圆满完美的。这是金刚乘上师瑜伽的内涵。

  二、恒念师恩,激发敬心

  恭敬心能把我们的凡夫心融入上师的智慧心,使自心与上师的大乐法身合而为一。那么如何生起对上师的恭敬心呢?恭敬心来源于一颗感恩之心,唯有通过思念上师的恩情,才能提炼出虔诚无垢的恭敬心。

  在藏传佛教的皈依偈里,通常都是把上师放在前面。首先皈依上师,其次才是皈依佛。这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合道理,上师的位置怎么能比佛更重要呢?孰不知上师作为三宝的总集,对我们的恩情远远超过了佛陀。我们无始劫来流转于生死轮回,虽然有无数佛出世度化众生,但是都无缘得遇。否则的话,也不会到现在还没有脱离苦海。如今得到上师的摄受,引领我们进入善道,调伏我们的身心,直接带领我们步入解脱之道。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师的恩情远远胜于佛陀,做到了诸佛没有做到的事。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位尊者,他首先是依止一位比丘学法。后来有缘得见佛陀的时候,顶礼佛陀之前他先向上师顶礼。佛陀赞扬他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应该先顶礼自己的上师。因为在上师的引导之下,他才发起出离心而修行,他获得解脱的首因是上师,相对于佛陀来说,上师对他的恩德更大。

  然而现在佛陀已入涅槃,不会亲口再给众生传法,离开上师你到哪里去学解脱之道?

  我们大家都向往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有殊胜因缘,但是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引,怎么会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又如何能通过忆念佛陀而往生净土呢?远水解不了近渴,在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弥勒佛还未降临世间之时,不仰赖传承不断的上师又去仰赖谁呢?不尊重这不断的法统又去尊敬谁?连世人都知道点滴之恩要涌泉相报的道理,上师将艰苦求学所获的无上妙法,象父母对待子女那样毫不吝啬地传给我们,这种恩德如何能报答?《金刚经》说教导一偈经文的功德,胜过布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珠宝的功德,而上师系统地传授给我们成佛的全圆教法,又何止是一句经文!

  上师不仅仅是传授了解脱之道,就是我们取得的一切功德成就,从教理上讲都是上师加持而产生的,心中生起的一切证德,都是上师加持自心相续的结果。阿难有一次向佛陀汇报修行体悟:“世尊,我修行了这么久,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我取得的大部分功德,都来源于上师的加持!”但佛陀却告诉他说:“你错了,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因此,我们的一切成就和功德,都是来源于上师的加持。甚至上师的加持力要大于佛的加持力。如萨迦班智达所说:“阳光虽烈,无镜不能燃烧;佛力虽大,无师不得加持。”尽管佛光普照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如同阳光一样,不管温度有多高,也不能让木柴燃烧起来,这时如果有一个聚光镜,同样的能量就可以把火点燃,可见佛的能量依靠上师而得以倍增。

  宗喀巴大师在《功德本颂》中说:“万般功德之源是恩师。”如果不从教理上进行观察,我们通常会认为,现世所拥有的一切幸福快乐都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但是,阿底峡尊者却告诉我们说:“一切幸福快乐都来自上师的加持。”因为获得幸福快乐的正确渠道是善法,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引善道,我们怎么知道断恶修善?如果不知道断恶修善,又怎么会获得幸福快乐呢?所以究其根源,我们今生获得的一切快乐幸福,能生起一丝一毫的善念,能获得一丝一毫的安乐,乃至于有一丝凉风吹来感到清凉,都是来自于上师三宝的恩情。

  比如我们现在能识字读书,闻思佛法,这是教书师长的恩德所致;我们现在能断恶修善,趣入解脱道,这是亲教师的恩德所致;我们现在能获得灌顶,修持甚深密法,这是金刚上师的恩德所致……而这所有上师的体性在法界中是一味的,都是导师金刚持示现的不同身相,正如观修“上师资粮田”时那样,他们最终都是汇归于自己根本上师的心间。如果明白诸佛为同一法身,并由此现为上师的道理,我们就能意识到,一切师长之间的恩德没有差别,从而对法座上讲经的上师,以及自己的教书老师,都能平等无别地生起恭敬心。  

  总之,我们的一切幸福快乐、功德成就都来自上师。正如顶果钦哲仁波切赞叹他的上师:

  “他就象一艘载运众生渡过生死苦海的大船,一位引导众生登上解脱陆地的完美船长,一场熄灭烦恼火的雨,一对驱除无明幽暗的日月,一块能承受善恶力量的坚强基地,一棵生产短暂快乐和终极快乐的如意树,一座含藏广大和精深教法的宝库,一颗令人开悟的如意宝珠,一位平等布施爱心给所有众生的父亲和母亲,一条慈悲的大河,一座超越世法不被烦恼风所动摇的高山,一层充满雨水足以抚慰烦恼痛苦的厚云。

  “总之他等于一切佛。不管是看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回忆起他,或被他的手碰触,只要和他结缘,就可以带领我们迈向解脱。对他产生充分的信心,就可以保证在觉悟之道上有所进展。他智慧和慈悲的温暖,将熔化我们的生命之矿,提炼出内在佛性的黄金。”

  我们应当如同顶果钦哲仁波切那样,忆念自己上师的恩情。感恩之心能提炼出我们内在的恭敬心,从而获得上师身口意的大加持。否则没有恭敬心,我们就不会和上师取得相应,一切修持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加持!

敬师行为

  敬师行为主要表现在供养、侍奉、听从教导三个方面。

  一、尊敬供养上师

  供养上师三宝能培植我们的福德。我们的修持之所以常常没有进展,总是障碍多多,诵咒观修时心恒外驰,打坐时不是昏沉就是散乱,这都是缺少福德资粮的原因。培植福德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供养上师。一般都称上师三宝为资粮田,就是像田地那样,能为我们生长出福德的果实。如宗喀巴大师说:“对于供养上师三宝,应当时刻精进修持。如是作者,由于殊胜资粮田生长善根的力量,对于诸道的次第,心力就能渐渐开广。所以,当听闻不能忆持其文,思维不能理解其义,观修于身心不能生起觉受,在这心力微弱之时,惟有依靠资粮田的力量。这就是教授的口诀。”

  我们要想成佛,需要积攒无量福德资粮,而积福的对象没有比自己的上师更殊胜的。上师是最珍贵的福田,供养上师能迅速圆满资粮。萨迦班智达说:“千劫所修之功德,布施身手头足等,师道刹那皆圆满,乐修供奉上师法。”就是历经千劫的时间勤修菩萨行,诸如像世尊舍身饲虎、割肉喂鹰那样,布施自身头、手、足等身财所积的广大资粮,在依师过程中,随意做一件取悦上师的小事就能圆满。资粮圆满得越快,我们获得成就是不是也越快?因此要乐修供奉上师法,在积福方面没有比这更殊胜的法门了。《五次第》中说:“舍余一切供,专一供上师,由令师欢喜,能获遍知慧。”就是说完全可以放弃其余的供养方式,只供养作为三宝总集的上师,由于令上师欢喜,供者将会获得遍知一切的智慧。

  对于真正具德的上师来说,供养财物他不一定特别欢喜。但对于弟子来说,这却是一个积累资粮的殊胜方法。大家应当珍惜这难得的福缘,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做得好一些。就像土地虽然非常肥沃,但是若没有播种,或所播的种子质量低劣,也不会获得好的收成。供养自己的上师也是如此。如《事师法五十颂》中说:“对于自己受命师,舍其难舍妻与子,自己生命所不惜,何况无常之财物。”就是说为了亲近上师,连生命也可以在所不惜,何况其它身外无常之物呢!

  供养上师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弟子那感恩、奉爱的虔诚之心。即使没有任何实物可以供养,一天三次供献曼达拉,也能培植无量福德资粮。西藏许多修行者,他们把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修行中,没有积聚什么财产,一生中以乞讨为生。那他们用什么来供养呢?没有财物呀!他们就用石板堆上沙子,视为整个世界最美好的东西,观想供养给上师三宝。如此,上师也会感到欢喜,十方诸佛也都会感到欢喜。

  二、尽力侍奉上师

  敬师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见于实际行动是很重要的,要全心全意地敬奉上师,勤勤恳恳地侍奉上师。我们要想积聚功德,消除业障,没有比这更殊胜的方法了。

  在侍奉上师的时候,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进行呢?《华严经》中讲了“敬师九心”,即:视师如父母的孝子心;诚心不变的金刚心;负载重任的大地心;风雨不动摇的山岳心;忠诚服务的仆人心;谦虚恭敬的下人心;勇于承受上师负担的车轴心;能忍辱而不背叛的义犬心;为上师奔波而不厌烦的航船心。这九种心态能培养出对上师的恭敬心。要想侍奉上师培植福德,乃至获得加持,我们就应当培养这九种心态。这是作为一个合格弟子必备的要素。

  通过侍奉上师而获得成就的有许多例子。例如藏地的仲敦巴和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是从印度来的大善知识,仲敦巴是藏地的在家居土,但是阿底峡尊者的法脉却是由仲敦巴继承下来。这是很希有的事,那么多僧人向阿底峡尊者学法,他们都没有继承其法脉,而是由仲敦巴这样一个居士来继承。仲敦巴给尊者当翻译并做一些侍奉工作,他侍奉到什么程度呢?在一个下雪天,上师示现拉肚子,像小孩一样拉得满屋都是,他不顾污秽,仔细进行清理之后,端着走到楼梯的中间时,突然进入三摩地,刹那之间就证悟了。

  阿底峡尊者的侍者阿麦绛曲仁钦,也是整天勤勤恳恳地侍奉尊者,做一些打扫、烧火、做饭之类的杂务。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这样整天做事,没有时间来修法,就想向尊者请假。尊者观察到他的想法后,对仲敦巴说:“阿麦现在生起了恶念,正需要善友的帮助,你去劝导劝导他吧!”仲敦巴就去告诉他:“事师就是修行。”阿麦绛曲仁钦明白此理之后,继续留下来侍奉尊者。后来他在煮茶的时候,也是忽然入于三摩地,并且亲见诸佛的刹土。

  像他们这样整天进行侍奉工作,哪里有时间来修法?但是很奇怪,他们最终都获得了殊胜的成就。在《不可思议经》中说:“侍奉上师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上师是诸佛的法性融为一体者。那么恭敬侍奉上师,是不是就等于恭敬侍奉一切佛?是一样的!所以,他们获得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对于许多密乘行人来说,有的也比较重视上师瑜伽的观修法,希望能和上师取得相应,获得上师身口意的加持。但是,上师瑜伽的内涵并不仅仅是一些观修法。帕绷喀大师就讲:对上师的如理依止就是修上师瑜伽。任何为上师做的事都可以视为上师瑜伽的一种形式,如果能与上师共住而作依止的话,就不需要另外寻求观修法。

  对于一位具德上师来说,他在在处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整天考虑的都是如何让众生离苦得乐。如果能为上师分担一些弘法利生的事务,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敬奉上师的工作中去,融入到上师的事业中去,这本身就是在修上师瑜伽。思师所思,行师所行,这不就是最大的上师相应法吗?如博多瓦说:“你们对于善知识作各种令其欢喜的承事,分别作我的眼的代替者,或作我的手的代替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啊!”

  当然,如果没有条件来侍奉承事上师,或暂时不在上师跟前时,还是需要按照仪轨进行观修,生起资粮田,修持献浴、礼拜、供养、祈请等法。

  三、如教修行最为殊胜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亲近上师,不管是以财物供养,身口侍奉,还是如教修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令师欢喜。凡是能令上师欢喜的就尽力去做,上师不欢喜的就尽量避免。这是敬师的总原则。宗喀巴大师说:“密法一切成就的主要根本,完全关系于上师心生喜悦。因此,上师在赐予一切灌顶的时间中,总是喜悦赐予的。”大师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他之所以获得那么大的成就,完全是出于令自己上师欢喜所致。如密续中说:“一切密法之功德,均由上师欢喜生,师若有所不喜时,证验成就不能成。”当上师心中欢喜的时候,加持自然降临,而上师和本尊为同一体性,获得上师加持的同时,本尊的加持自然也随之而降。如果上师心不欢喜,就是赐予教法,修也不会得成就。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让上师欢喜呢?是不是给上师送送礼物,拉拉关系,搞世俗的那一套?不是的!要想真正取悦上师,就应当听从上师教诲,如教修行。在敬师的一切思想言行中,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如密勒日巴尊者说:“虽然我没有财物可以奉献,但是我以修行报答师恩。”用如教修行来作供养,这是让上师欢喜的最好方法,也是对上师的最大报恩。

  经典中讲:“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上师就是诸佛化现的平凡相,他总摄了三宝的一切功德,以大悲心恒时关照着每一个众生,时刻考虑的都是如何让众生离苦得乐。那么是不是只有众生欢喜,上师才会欢喜?这是肯定的了。要想让上师欢喜,那就听从上师的教导如法修行,去断恶修善净化自己,去利益众生!这要让上师看到了,他必然会绽放发自内心的微笑!因为上师把佛法传给你,其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修出一定证量,且不说解脱轮回苦海,最起码也心生法喜吧!这让上师看到了,你说他心中能不欢喜吗?按照上师的教导如法修行,这才是最殊胜的供养,是对法最大的恭敬!

  前面讲了如何依止上师的问题,这是正式步入解脱的道前基础,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不仅仅要学习,还必须要进行实修,并且修到合格的证量。因为这是一切道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如果把它修持合格了,你再继续往下按次第修心,就会很顺利地通过后面所有环节。

  讲了这么多的教授,希望大家从基础做起,一定要在依师方面筑下坚实的基础。大家一定要如理思维,运用观察修来思考和抉择这些问题。观察修就是把所修之法固定在心中,运用许多教理来作观察。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对贪欲的对象数数作意,贪欲就会愈来愈炽盛,想到烤鸭的色香味就垂涎三尺,想到黄金的贵重就两眼放光。这就是一种“观察修”。我们整天都在观察修,只不过是邪观察而已。如果把这种思维扭转过来,进行正观察,对“上师即佛”等问题依次作观察修的话,证悟的觉受就会迅速生起。

  这是《三主要道》的开篇礼赞,“向神圣的诸上师致敬”,我们重点讲了依师法方面的内容。此外在配合实修的时候,这里还包含有加行六法方面的内容,涉及到许多实际观修的窍诀。比如观想资粮田、积资忏罪、启请加持等等,可以配合三主要道的每一个所缘,进行实际观修。当大家有了一定的闻思和定解,并想实修以生起证德的时候,我们再来讲授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完整系统的道次第引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