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以戒为师>> 清静持戒>>正文内容

了知开缘犯缘后之善行

       

大法王白玛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10日
来源:摘自《菩萨戒律仪论》   作者:大法王白玛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颂曰:
    对他有利身口七不善,
    可有开许其实成善法。

  当对他人获得利益成了殊胜方便的时候,十不善业中身口之七不善业有开许的机会。譬如:

  为了救度很多众生的生命而杀一屠夫;
  遇到一个快饿死的人,自己去一个富人家偷东西给他吃,使他免于死亡;
  若有一女人贪淫烦恼炽盛,若不与淫,她将死亡,为救度她而行邪淫;
  若有一人即将被杀,藏于自家而妄语说见他逃别处;
  若有一恶友欺骗另一人,将彼引入堕落险地,为救彼而作两舌;
  若有一人内心痛苦,为减轻其苦恼,或有喜欢言语之人,为引导他进入佛门,有这种必要而绮语;
  或为调伏某人而呵斥责骂等作恶口。

  如上所说皆为开缘,表面看起来为不善业,实是善法。身口七支之开缘如下作详述。

  一、杀生开缘。如果菩萨得知有一盗贼为了获得财物即将杀害许多生命,或者将杀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者他将造多种无间罪业,菩萨这样想:“如果我杀死那个恶人,自己就会堕地狱,如果不杀,他将造无间罪业,受无量大苦。我自己宁可杀那个恶人堕地狱,而不让他受无间地狱大苦。”菩萨如此思考之后,生起意乐,为将来的缘故生起怜愍心而断恶人性命。在正行杀时,自己怀着善心或无记心,不间杂恼恨。又因为没有其它方便可得,所以深生惭愧。由这样的因缘,虽然杀了那个恶人,但不违犯菩萨戒,反而能引生很多功德。

  二、不与取开缘。如果菩萨看到国王大臣等暴恶成性,对民众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心生悲愍,为利益众生,废止或夺取王位,不违犯菩萨戒,并能引生很多功德。又菩萨若看到盗贼夺他财物,或盗僧伽物、塔庙物,盗取众多物品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生起怜愍心,为了利益那个盗贼,不让他受用这些财物,从而使他免受长久的痛苦果报,随自己所能夺回财物,归还物主;或者,如果菩萨见执事人及守园人取僧伽物、塔庙物纵情受用,菩萨思维抉择其人之恶业,生起怜愍心,为了不让他因此邪受用而受长久苦恼,随力所能废除其人的职务,如上所说,菩萨虽行不与取,但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三、欲邪行开缘。如果在家菩萨见有女人熏习淫欲法,希求菩萨行非梵行,菩萨思维:“不要让她心生嗔恨,多生非福,若随顺其欲,便得自在,若不随者,她将死亡。”于是随她方便安处,并且让她学习善法,舍弃不善之业。如此菩萨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行秽染之法,但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持别解脱戒,一切时一切处不应行非梵行。《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集学论》云:“诸梵行者,为利他故,于彼应作母姊之想,远离邪行。”《律仪二十颂新疏》云:“淫欲行者,是有罪犯,无间能令堕那落迦,令多所化不信圣教,诸世间人多住此行。由见此故,大士不应习近淫欲。”

  四、妄语开缘。如果菩萨为了使许多众生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剁手足难、割耳鼻难、剜眼等难,虽然菩萨为自命难也不明知故说妄语,但是为了救脱那些有难众生,故说妄语。即菩萨观知有情义利,自己没有染着心,只为饶益有情的缘故,掩盖正知而说妄语,如此说时,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五、离间语开缘。如果菩萨观见有情被恶友所引诱,菩萨心生怜愍,为了使他得利益安乐,不让他因接近恶友而受长久损害,随己所能说离间语,使他远离恶友。菩萨以此饶益心说离间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六、绮语开缘。如果菩萨观见有情喜欢猖、吟、咏、歌、讽,或喜欢谈论有关王贼、饮食、淫荡、街头巷尾无义之事,菩萨为了使他出离不善行,安立善行,而说绮语,先使他欢喜,再以善法方便引导。菩萨如此说绮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七、粗恶语开缘。如果菩萨见有情离开正路而行非理事,为了让他出离不善行安立善行,菩萨说粗恶语,猛利呵斥责备,菩萨如此以饶益心说粗恶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所谓行非理事,《传释》说:“行十不善,或虽善知大乘道而行小乘道,及知小乘而行外道,名越路行,虽知正理而于学处不敬缓慢,名非理行。”越路行即离开正途,非理行即行非理事。

  如上所说,表面上看起来不善之行为,其实于众生有利益,为善法,佛均开许。《大日经》等经论只开许身语七支,于意之贪嗔痴不开许,因为判别善与不善唯依发心。清净心之罪障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颂云:“善意将鞋垫,置于能仁顶,他人舍弃彼,二者得王位。”《中观四百论》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萨戒二十颂》云:“具足悲心与慈心,及善心者悉无犯。”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宁玛巴大成就者无畏持明洲在《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因此,判断善恶的根据是发心,意之不善业何时也不开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