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7)

       

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1日
来源:显密佛网   作者: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全部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134

  5、念众生恩发菩提心

  众生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十方世界里,六道种种生类、形态,四生九有、八难三途,都要平等念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

  (“报效”,报是报答,效是效力。)

  怎么念众生恩呢?要思维:我和众生旷劫以来,生生世世互相做过父、母,互相有恩德。虽然现在经过转世心识昏迷了,彼此不认识,但是以道理推究怎么能不报效呢?

  这里的推理,是指我们不只是有这一生,从无始以来已经转生过无数次。每一次转生,都不是自己独立长成的,必定是由父母的生养才得到长大。所以,在无始以来的无量生当中,我们和众生互相作为父母,众生都真实对自己有大恩德。现在经过转世,因为住胎、出胎的苦受太强烈,让自己忘记了前世,彼此见面也互不相识。所以,除了转世而不认识之外,众生实际上对我们有恩德,既然有恩德,怎么能不报答呢?

  [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

  (“披毛戴角”,这是指旁生当中的飞禽走兽,旁生身上长毛,头上戴着角,叫披毛戴角。“蠕动”指没有脊椎的爬虫,“蜎飞”是指飞虫。)

  现在披毛戴角的,怎么知道以前不是它的孩子呢?现在蠕动蜎飞的,怎么知道不是我的父亲呢?有什么理由说这不是亲人呢?

  我们没有宿命通,前世的事完全不记得了,但“不记得”并不等于不存在。比如,我们无量劫中转世过无数次,虽然我们记不起,但还是存在。

  [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

  用人间的比喻来说明。每每见到从小离开了父母,长大了连父母的容貌都忘记了,何况前世的亲缘,现在根本记不起姓张还是姓王。

  这是我们应该惭愧的地方,自己作为无明凡夫,障蔽了了知宿命的智慧,把生生世世生养自己的父母忘得一干二净,怎么能以无明为理由而不作报恩呢?(这是没有道理的,应当尽心尽力报达众生的恩德。)

  有一首古诗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时候离家出门在外,到年老时返回故里,乡音并没有改变,两鬓却已经斑白,儿童见了不认识,天真地笑问“你从哪里来?”轮回就像这样,转世换了身体的形像,原先的至亲好友变成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众生确实很可怜,现在再不能拖了,必须依如法的方式来报达众生的恩德。)

  [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

  这些前世父母辗转变成各种各样的众生相,其实都是自己前世父母的演变,但我们却“举目是亲不识亲”。

  现在,他们正在地狱的烈火里焚烧惨叫,在饿鬼界中辗转呻吟,这样的苦痛有谁知道呢?他们的饥饿向谁诉说呢?虽然我们没有见到、听到,但他们一定在急切地求救。既然他们真正是自己有恩的父母,自己是他们的孩子,怎么能在他们无依无靠的时候置之不理只顾自己解脱呢?(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虽然按理来讲,确实众生对自己有很大恩德,必须要报。报恩,要彻底放下自己,为利有情发菩提心。真正发了菩提心,才能报达他们的恩德。)

  《弟子说》说:“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生生世世的父母亲人此时正趣入生死苦海当中,就像被涛天的洪水淹没了一样。以转世不认识为理由而舍弃父母有情,只顾自己解脱,哪里有比这更没有惭愧的人呢?)如果舍弃有恩的母亲,对下等人都不合理,何况是修大乘法的人。这样思维之后,要承担起报恩的重担。

  《弟子书》说:“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在我们刚刚诞生的时候没有任何能力,是喝了谁以慈爱给予我们的乳汁,才得以在人间存活。曾经凭着母爱千辛万苦把我们养育成人的前世母亲,即使最下等的人,也不愿意舍弃。)“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我们漂泊中阴无依无靠的时候,是得到谁的腹部而能安住呢?在我们刚刚落地的时候,是谁慈悲、小心地把我们抱在怀里?现在,这些母亲烦恼、痛苦、无依无靠,即使最下等的众生,谁愿意舍弃母亲,只顾自己解脱呢?)

  总而言之,就像宗喀巴大师在《广论》里讲的比喻,自己的母亲失去了正念,心识狂乱、两眼失明,没有人引导,正一颠一跛地走向险恶的悬崖。在这时候,自己的孩子不去救,又能指望谁来救呢?

  这里,心识狂乱是指这些前世母亲的内心被烦恼扰乱,自己无法控制而成了狂乱。双目失明是指她们没有慧眼,见不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安乐之道。无人引导是指没有真实善知识的引导。一颠一跛是指每个刹那都造作恶业。走向悬崖就是总的走向生死悬崖,特别走向三恶趣的悬崖。这时候,母亲只有指望孩子来帮她,作为孩子义不容辞应该想方设法解救母亲的苦难。这样思维之后,就要发心把老母有情救出生死,来报答恩德。

  [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

  不是佛经不能够指陈这些事实,不是佛陀不能够说出这些言语。那些邪见人并没有现见往昔宿命的智慧,他们怎么会知道呢?

  佛陀现量照见众生无始以来互为亲人,在《梵网经》、《悲华经》、《地藏经》、《阿含经》、《大日经》、《心地观经》等等的经典中,明确揭示了众生互为亲人的事实。我们看了佛经才知道,一切众生都是父母亲人,都对自己有大恩德,需要感恩图报。

  比如,佛在《梵网经》当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佛在《心地观经》当中也说:“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所谓众生恩,是指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在五道里轮转,在百千劫的转世历程当中,多生多世互相作为父母,由互为父母的缘故,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过去生生世世中具有大恩德,和今世父母的恩德同等、没有差异。)

  “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按这样看,过去有恩德还没有回报,或者因为业力生起不顺心的事,以执著的缘故,亲人变成了怨家。这是以无明障覆了了知宿命的智慧,不了知前世做过自己的父母,需要报恩,互相饶益。以因果来衡量,不饶益叫做不孝。所以,种种众生任何时候都对自己有大恩德,实在难以报答,这样的事实,叫做众生恩。)

  [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意思就是说,以上以理抉择一切的众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亲人,所以必须要报达这个恩德。)因此,大乘菩萨把蚂蚁蝼虫都看成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菩萨心里常常考虑我要怎样对这些父母作饶益,念念不忘报答他们的恩德。由忆念众生的恩德而发起利益安乐有情的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五种因缘。

  (这个问题我们讲个高僧大德的传记就会知道。)比如,阿底峡尊者听到众生的声音,就想这是母亲的声音,当狗在哀叫时,就想到是母亲在哀叫。

  又比如上师如意宝,一生当中极为慈爱众生。每一次,上师见到有人打饿狗等旁生时,上师就会流眼泪说:“这些众生无始以来做过我们的母亲,以恶业力转成旁生,已经这样悲惨可怜,你们还忍心打它们,不如打我吧!”

  在大恩上师身边有一只黑山羊,从小就跟在上师身边,形影不离,晚上也一直睡在上师的枕头旁边。上师对它非常慈悲,经常给它传授显密法要,连密法当中最深的《四心滴》、《七宝藏》,也给它念了完整的传承。后来老山羊去世之后转生到香巴拉刹土,再后来生到东方现喜刹土。

  像这些大菩萨是真正把一切众生看成自己前世的父母,常常对众生作饶益。再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也就是具有大乘成佛的佛性,平等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知道这一点之后,就会对一切众生生起恭敬心,像佛那样恭敬。这就是把众生看成未来诸佛。

  上师如意宝在《怀业时语》当中说:“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勿执自族亲友他怨敌,成苦众生商主我心语。”(三界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应当以大慈大悲平等地爱护,不要执著这是我的亲友,那是怨敌,要成为一切苦难众生的商主,把他们都引导到涅槃彼岸。)

  “常思利益,念报其恩”,实际上是心里存着一颗大慈大悲心,对那些缺乏安乐的有情,心里想:怎么能让他得安乐呢?但愿让他得到安乐;我应该想方设法让他遇到安乐。对那些束缚在苦苦、坏苦、行苦当中不得解脱的有情,心里想:怎么能让他脱离这种苦呢?但愿他早日脱离苦恼;我应该想方设法让他脱离痛苦。像这样叫做“常思利益”。

  (总而言之,这里所讲的“常思利益”,按大恩上师的金刚句的教言来讲,就是一颗大慈大悲心。大慈怎么修呢?就是要知道对三界六道的一切众生修大慈悲心。所以,修大慈心的对境就是三界的一切众生,并且对他们应当平等地修,也就是说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修大慈心。修大慈心,我们打个比方来讲,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被父母哺育,儿子反过来却对父母反抗。在这个时候,父母不顾自己的一切见行,只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生活得快乐、幸福、舒适,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来对待。同样,我们应当精勤寻求,让那些众生今生和来世安乐,善妙的各种方便。一切众生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便是自己的幸福、快乐,谁也不希望痛苦、哀伤,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安乐之因——修持清净的十种善法,而行十不善行。因此,所求和所行背道而驰。我们就需要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受痛苦的所有众生能得到各自所求的快乐、幸福该多好啊!反复地对一切众生没有差别观察有恩德报恩的心、利益的心必须要心里生起,而且我们的身口意都不离开一种慈心引发的行为,也就是说,身口意都是对众生让他们远离痛苦、具足安乐的一种方便。口中之言也好,手中之事也好,或者起心动念都不损害其他的众生,唯一真诚慈爱他们,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安乐,确确实实就是母亲对孩子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慈爱心来对待,让他们得到真实的安乐和幸福。就那颗心一样的,对一切天下六道的众生有一种真正平等周遍的慈心就叫做真实的慈心,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常时利益的修法,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对一切众生平等需要修大悲心。我们需要知道,大悲心的对境也是天下三界六道的一切众生,平等地要帮助他们,要利益他们。而且,自己的心有一种悲心引发,让他们远离痛苦、救拨他们的心态。所以我们就知道,缘梦里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们远离生死的一切痛苦,这样一种救拨的自性就是大悲的体性。这个大悲的体性我们需要思维众生的种种痛苦,或者是造种种的恶业,观察后才知道他们非常可怜。毕竟他们都是做过自己的父母,是对自己有恩德的人。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心里会生起报恩心、利他心,而且以大悲心利益他们、饶益他们。所以说,对众生修大悲心,也是非常重要,也是属于这里常时利益的一种修法。需要知道,这个修法就像要接近被杀的罪犯或者屠夫面前马上要被杀掉的旁生一样,需要想,我自己也好,或者我自己今生的父母亲也好,或者其他的六道的众生,都是凡夫众生、业力深重的众生、被无明烦恼束缚的众生,他们现在要么在善趣当中行持杀盗淫妄等等种种的罪业,要么在三恶趣当中感受苦苦等等的果报。所以,想很多方面问题再来培养自己的大悲心。在生生世世当中做过自己的父母亲,现在自己又是成了佛教徒,又是修大乘法,又遇到修菩提心的法门。在这个时候,想到自己的一切的善根、一切的安乐全部贡献给一切的六道众生,让他们时日远离六道生死的苦海,一直唯利他的一颗悲心引发再做利益,这也是成了一种“常时利益”的修法。)但是单单心里想还不够,还要发起增上意乐,就是法界一切父母有情都缺乏安乐、被种种苦难折磨,怎样才能让他们离苦得乐,我应该挺身而出、承担起这个责任,实际来做到给众生成办利乐。再进一步,为了真正实现圆满的利他,发心要成就具有无上智悲力的佛果,这就是通过念众生恩而引发菩提心。

  当然,这里的报恩还应该知道,只是给予父母有情轮回的安乐,并不足够。因为三有的安乐都是欺诳、没有实义的,而且在享受的时候增长贪欲等烦恼,造成长夜漂流生死。所以所谓的饶益报恩,从究竟来说,应该把父母有情都安置在解脱和大涅槃的安乐当中。《中观心论》说:“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如果对其他众生慈悲、恭敬、报恩饶益,想报答诸母有情的恩德,除了把他们安立在涅槃当中之外,再没有合理的方式了。)(所以需要知道,报达真正的恩德,从究竟上来说,就是发菩提心,利益他们,让他们彻底了脱生死苦海到彼岸,也就是说获得究竟的佛果才能彻底报恩,会成就功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