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烦恼对治>>正文内容

"我”的危险(节录)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07日
来源:香光庄严四十期/83年12月20日   作者:佛使尊者 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使尊者 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 译

  现在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佛陀说的两句话: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Dukkha jati punappunam )“彻底去除‘我慢’是无上的喜乐”【译注一】( Asmimanassa vinayo etam ve paramam sukham ),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辨认它们。

  人类的问题可以说只是“苦”的问题,不论是由他人或自己的烦恼造成,“苦”是人最迫切的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受苦。前面所说的两句话中,佛陀把“受苦”与“生”相提并论:“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同时,他也认为完全放下“我”、“自我”、“我是”、“我存在”等错误观念就是喜乐。

  “生”是苦的原因,这说法很复杂,有好几层意义。大部分的人之所以难以了解,是因为不明白“生”指的是什么,而往往以一般常识来判断,认为“生”就是指出自母体的“肉体之生”。佛陀说“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是指肉体的生吗?大家想想看!如果是指肉体的生,他就不可能再说:“彻底去除‘我慢’是无上的喜乐”。在此,佛陀清楚地指出造成苦的原因是“我慢”,而当“我慢”完全破除时,就有真正的喜乐,可见“苦”其实是来自于“我”、“我是”、“我拥有”等错误观念。其次,佛陀说:“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这里的“生”很明显地,就是指我慢的生起。

  “生”是指“我慢”的生起,它绝不是一般认为的肉体的生。把“生”误解为肉体的出生,是障碍我们正确了解佛陀教诲的最主要的因素。

  [日常语言,法的语言]
  一般说来,一个字可视情况而有多种意义,主要可区分为两种:(一)一般人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日常语言;(二)描述精神世界、内心世界和法的语言,是懂得佛法和了解佛陀教诲的人所说的语言。前者是一般人所用的,称为“日常语言”;后者是了解“法”的人所用的,则称为“法的语言”。

  一般人照自己所学的日常语言来说话,当他说“生”时,是指肉体自母体出生。而了解法的人用法的语言说“生”,指的是“我慢”的生起,只要任何时刻心中生起“我慢”,“我”就出“生”了,一旦“我慢”消失,没有任何“我”,“我”当下就不存在;若“我慢”又在心中生起,“我”也再度出“生”。这是法的语言中“生”的意义──不是由血肉之躯的母亲所生的“肉体之生”,而是从精神的母亲所生的“精神之生”。所谓精神的母亲,主要是指渴爱、无明与执取。渴爱为母,无明为父的结果就是“我”的“生”──“我”的“父母”是无明、渴爱、执取等;无明、愚痴、邪见生出“我”,这种方式的“生”每一次都是苦。肉体的出生──从母亲身上诞生,只需短暂的时间,就不会“再生”(一次又一次的“生”),毕竟人的肉体只被生产一次而已。

  我们经常听人说“再生”,以及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苦;然而,“再生”究竟是指什么?是什么“再生”呢?在法的语言中,“生”指的是发生在内心的事情。依日常语言,“生”指的是自母体的出生;而依法的语言,则是指从渴爱、无明所生起的“我”、“我是”、“我所有”等观念。这是“生”的两种意义。

  日常语言用在物质世界,法的语言用在精神世界,这两种语言表示两层意义,而后者只有了解它的人才会用。我们必须关心、了解、掌握这一点,否则永远不可能了解佛陀的任何教诲。

  [我的幻觉]

  为我们带来问题的“生”是精神上的“生”──“我”的意识出“生”。一旦“我慢”生起,“我是什么”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出现,如“我是人”、“我是动物”、“我是好人”、“我是坏人”等等。当“我是什么”生起后,分别计较也就生起,如“我比某人强”、“我比某人差”、“我和某人不相上下”……这些念头都属同一类,都是“我慢”──认为有“我”存在,“生”指的就是这种念头的生起。因此,一个人可以在一天内“生”很多次、几十次,甚至一小时内,就可以经历许多次“生”。每当生起“我”、“我是什么”的念头时,就是一次的“生”;反之,就没有“生”,这种从“生”解脱的境界就是清凉的境界。所以谨记这原则: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而这就意味著痛苦、烧灼、轮回;若从这些观念的缺憾中超脱,当下就是涅槃,这种涅槃称为一向涅槃( tadanga-nibbana )或镇伏涅槃( vikkhambhana-nibbana )。

  增支部讨论过一向涅槃。一向涅槃是指当外境出现时,却意外地【译注二】在刹那间没有生起“我”、“我所有”等念头的境界,也就是由于良好的外在环境造成“我”、“我所有”的念头暂时不存在的状态。而比一向涅槃更高的层次是在我们从事某种修行,尤其是修定时,控制自己,不让“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这种暂时止息“我”、“我所有”的状态,就称为镇伏涅槃。只有当我们成功地去除一切烦恼,才能达到圆满、真实的涅槃。

  接著,我们把讨论范围设定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上。大家必须明白:任何时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当下就有“生”、苦与轮回──“我”生了,过一会儿,“我”止息了,随后又“生”,持续一阵子,再度止息,这种过程称为轮回。也因为“我”的意识“生”起了,所以苦;如果外在环境美好,以致于“我”没有生起,内心就呈现安详,这就是“一向涅槃”,它是一种短暂的涅槃,因为它寂静、清凉,所以是涅槃的“样品”。

  佛世之前的人认为涅槃就是感官的满足,因为人若能得到他所冀求的某种官能的满足,就会经验到某种程度的清凉。例如在大热天里,冲个冷水澡,便感觉清凉;进入安静的环境,有不受干扰的满足感,也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清凉。所以当时的人就大量追求感官满足的涅槃。后来,较有智慧的人发现这并不圆满,他们明白感官的满足是骗人的,于是转而追求禅定,并发现禅定的清凉。因此他们认为禅定是涅槃,尤其是四禅天,正是释迦牟尼佛觉悟之前,人们所追求的涅槃。当时的老师教导人们:涅槃就是最细微、最深入的禅定境界, 佛陀证悟前所追随的最后一位导师郁陀罗罗摩子( Udakatapasa -Ramaputra)就告诉佛陀: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苦就彻底止息了。但是佛陀并不相信、不接受、不认为这是真正的涅槃,于是离开郁陀罗罗摩子,以自己的方法继续深入地探讨,直至证悟到:完全去除烦恼执著就是涅槃。正如佛陀后来教导:“彻底去除‘我慢’是无上的喜乐”,当烦恼彻底消除时,就是涅槃;如果只是暂时没有烦恼的困扰,那是短暂的涅槃,因此就出现一向涅槃、现法涅槃与镇伏涅槃等名词,这些同样都是指某种程度的解脱。

  如果我们正确地检视自己,会发现身心并非时时刻刻被烦恼烧灼著,有时也能没有烦恼。若不是如此,我们早就被这些烦恼逼疯、逼死了,世界上就不可能还剩下这么多人!所以我们要感谢远离烦恼的短暂时刻,使我们不致精神失常、发疯或死掉。让我们公平地对待自然的法则,并且感谢自然法则的恩泽,使我们每天有一段充裕的时刻免却烦恼,如睡眠就是其中之一,当内心清明、冷静、轻松时也是。一个人如果能遵循自然的轨则,就可以避免精神紧张与心理失常,否则,就会愈来愈紧张、情绪失常,直到并发精神病,甚至死亡。让我们感谢短暂的涅槃,和由良好的外在环境所成就的涅槃,那时,没有贪爱、我慢、邪见,更重要的是没有“我”、“我所有”的念头,内心是空灵、自在的;这短暂的时刻足够让我们休息一下,因此而保持健康。

  [“生”是苦]

  如果一个富翁整天迷惑、执著于“我是富翁”,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苦,而这个富翁所有的言行都被烦恼所驱使,以致于更苦,即使晚上就寝时,也仍沉溺在“我是富翁”的念头里而无法成眠,所以说“生”为富翁就有富翁的苦;同理,如果乞丐烦恼于自己的不幸、贫穷、痛苦与困难,那就是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这两人能有片刻不再执著于那些虚幻的念头,当下就不再苦了──富翁不再有富翁的苦,乞丐不再有乞丐的苦。这就是有时候我们会见到乞丐快乐唱歌的原因,因为当时他没有“生”起乞丐的念头,不认定自己是正遭遇困境的乞丐,在那一刻,他止息了乞丐念头的“生”起,而可能“生”出演唱家、音乐家的念头来!假设一个贫穷的渡船夫时时刻刻执著贫穷的念头,划动船桨时也不免厌倦、自怜,那么此时此地他就如同掉入地狱般痛苦;但如果他能不生起且不陷入这样的念头中,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明白工作是人的本分,并且内心醒觉而安稳地工作,那么他会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我们务必要了解这深奥而隐微的真理,它的根本就在一个“生”字。“生”是苦,只要能放下“生”,就能解脱苦。若一个人一天之内经验无数次的“生”,他就得受无数次的苦,但如果他完全不“生”,就可以完全没有苦了。所以,直接便捷的修行法(佛教的核心),就是在于持续缜密地观照心念,不让它出现轮回的状态,而维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每个人必须时时小心观照、守护心念,始终保持清凉、寂静的心境,不让轮回有机可乘,那么,心会培养出涅槃的习惯,在某个适当的因缘下,就会达到绝对、永恒的涅槃。事实上,我们每天都有短暂的涅槃──外在环境良好时的短暂涅槃,它是涅槃的样品,是预尝的涅槃经验,每个人都要好好保持这种涅槃,不要给轮回、“我”、“我所有”的念头任何机会;不要让“我”的观念出“生”。请小心保持醒觉,增长观慧!不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醒觉地做,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轮回就没有机会出现,内心就会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直到完全于习惯涅槃,不再变化,这就是圆满的涅槃。

  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让我们“生”出“我”、“我所有”,并且习惯于轮回,这已变成天性的一部分,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难以拔除,这种性格有时被称为系缚(samyojana )或随眠( anusaya )。 不管怎么称呼,都是指令“我”、“我所有”生起,制造“我”、“我所有”意识的习惯。在某种形态时,它称为贪;在另一种形态时称为嗔;又一种形态时,则称为痴。不管它以什么形态,都只是“我”、“我所有”及自我中心的表现。当“我”要某种东西时,就是贪;若得不到想要的,就生嗔;若犹豫不决、迷迷糊糊地,不知道需求什么,则是痴,都是陷溺在希望与可能性里。不管是什么样的贪、嗔、痴,都只是“自我”,一旦它们在心里出现,涅槃就会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难以休止的轮回。人处在这个情况下,是很难活得长久的,幸好自然帮了忙,就像前面所说的,人很自然地会疲倦,在睡觉和其他形式的休息时,轮回的过程便自动停止,情况因而改善,得以逃过“死亡”。【译注三】

  [奉行正确的生活方式]

  在世界历史中许多证悟的人已经发现,延长涅槃的时间是可能的,他们也教导世人,抵达终极目标最直接的修行方法是奉行八正道。它是一种修行的途径,可以防止“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延长清凉与涅槃的时间,减少受苦或轮回的时间。佛陀说:“如果所有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这道理简单得令人难以相信,但大家如果深入了解,就必定相信无疑。

  “正道的生活”有深刻、重要的涵意,它代表没有“我”、“我所有”的念头。我们虽然天天过日子,但并不是过正道的生活,“我”、“我所有”的念头常常生起,一天之中甚至突然来临很多次,因此没有机会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也没能成为阿罗汉。正道的生活表示遵循八正道的生活: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圆满这八项,即在践行八正道,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正确地生活,烦恼就不可能产生,“我”、“我所有”也不会生起,久而久之,“我”、“我所有”还会像动物缺少营养般干瘪消瘦,因为正确的生活剥夺了它们的养分,使它们丧失精力,直到完全干竭,永远消失,就证得八正道的果──究竟涅槃。

  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正见与正业,让“我”、“我所有”无法生起,就没有所谓的“生”,一旦没有任何形式的“生”,就没有任何形式的苦,也就拥有佛陀所说的真正的喜乐。一个人了解这道理,并确信每次的“生”都不免于苦,他就会努力避免“生”。要知道,精神层面的“生”发生得太迅速、太容易了,确实主宰这种“生”非常困难,一个人在一天甚至一小时之内,可能经历无数次的“生”,必须小心提防!“生”是我们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此刻可以驾驭这种“生”,就可以控制肉体死亡后的“生”,所以毋须忧虑肉体死亡后的“生”,反而应认真探讨肉体死亡前的“生”,当我们还活著,这种“生”就不断发生,而且每天发生无数次,让我们学著主宰它,如果此生可以解决“生”的问题,“生”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编者按:本文是《生命之囚》一书中〈我的危险〉之重点节录,该书由香光书乡出版社 于十二月份出版,想一睹全书内容的读者可以至函该社索取。

  【译注一】“我慢”是指自我意识,即认为有“我”的存在。
  【译注二】因为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会在顺、不顺、非顺非逆之境中,生染、嗔、无记等反应故,相对于此,故言“意外”。
  【译注三】死亡是指无尽的轮回,无生无死则是逃过死亡,人在睡觉或休息时,“我执”没有生起,轮回暂止,就是“死亡”的境界没有来临。

标签:我执|般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