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佛光普照心灵之光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佛光普照心灵之光

 

  我们每一天,修行无非,就是调伏我们的心: 心之理性

  毕竟常寂

  眉间毫光

  集于心灵之光

  意思就是要对大家说,佛陀静坐之后,眉间放光,眉间放光,这也是佛三十二相之一,但是我们人人,我们都有一个心光,心的光人人本具,只是我们的心,平时放松、放散了,所以那个光无法聚集。

  看看,用放大镜放在太阳下面,那个放大镜的本能,太阳一照下去,它就把光聚集起来,发光、发热,看,照久了也是,树叶干的也会被烧掉,纸放下聚光下面,也会着火,可见大自然,只要这个热能能让它聚集起来,它会发光,也会发热。

  我们说的心光和这个一样,我们若没有让它放散,我们的智慧能够凝聚,我们的能量,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能量,这个能量自然能够会聚,会聚就有发光的机会。

  佛陀他的心境,时时就是凝聚到最究竟的地方,最究竟的地方,那就是常寂光土。 所以我们常常说,修无漏学,修无漏学就是说我们的心,平常时没有漏失掉,我们的观念没有散失掉,我们所在学的天地万物的法,能够凝聚在一起,所以三无漏学,戒、定、慧,大家应该都知道。

  我们要如何让心思不漏失,我们就要戒,世间很多的欲念,会诱引我们的心,诱引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的心思容易散失,所以我们就要戒。

  戒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不可为,我们要防、要戒,不可以去做,差毫厘,失千里,一漏撒掉,就一直都漏出去了,所以戒很重要。

  有戒我们才会有定,定才能进入毕竟常寂的地方,这样遇事见境,所用的是智慧,不是常识,超越了常识,叫做智慧,智慧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常常在静中不受杂念诱引,所看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所以这就是佛的智慧,可以来教育人群。

  他要收,要放,收放自如,这是他的智慧,他的心光,该要发光的时候要发光,该要收进来的时候就是收进来,为人、处事,应众生的根机而使用,所以这就是佛陀的身相,三十二相之一,应机、应境的时刻。

  在《法华经》这个法华会,特别将光放在两眉之间,其实佛相本来在两眉之间,就有一个很特殊的毫毛,所以光,外面的光一进来,那个光照出去,好像是眉间发光一样,这就是聚集,佛陀的全能聚集在这里,所以心灵之光。

  这是我们凡夫,还无法有这样的形象,所以凡夫心、凡夫相;佛呢?佛心、佛相,当然佛陀说,众生人人能成佛,表示我们人人也是具有,只是我们的心让它散乱了,让它散失了,所以平时的智慧都漏掉了。

  总而言之,学佛,我们就要学得,将我们的心思凝聚,用在该用的时刻,不该用的就不要散失。

  接下来这段文就说:

  尔时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照东方万八千世界

  靡不周偏下至阿鼻地狱

  上至阿迦尼咤天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段文就是说,佛陀在那里静坐的时刻,那个时候佛眉间,白毫相光,不断地放射出去,放射的地方那就是东方,东方万八千世间,很开阔,很远的地方,都能感受到佛的光,「靡不周偏」,就是很周遍,没有照不到的地方,这是佛光。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阿迦尼咤天就是至高,在这个色界里面,它是至高的地方,所以上彻,一直到有色界的顶天,下彻就是到地狱,最黑暗的地方,都能够感受到佛光。

  凡佛说经

  均有放光之瑞

  见佛光明之德

  知佛为世

  出世间之最殊胜

  特随顺众生以为显现

  「凡佛所说经」,「均有放光之瑞」,凡是佛陀要讲经时,都是有放光的瑞相,这就是要让大家看到佛的时候,开始对佛就有一种敬仰尊重,因为佛德,佛的德相,他光是坐着,就会让人感觉到佛的庄严,能降伏他的烦恼,不同的众生根机,光是看到佛相起欢喜心,自然内心的烦恼就会去除了。

  或者是有的人看到佛的德相,就会自己起了忏悔的心,有的看到能够起了,那种心思踊跃的心,这是要看佛的德,自然众生所看到的,都是这种的瑞相,起了欢喜,各种等等不同的感受。

  见佛光明之德,知佛为世、出世间之最殊胜,这个光明是一种描写,也就是佛的德行,看到佛的身相,很自然就能知道佛为世,世就是世间,或者是出世间,是最殊胜。

  这世、出世间法,佛陀无不通彻了解,所以什么叫做世间法?就是做人的道理,跟人说,你要做人,要做得圆满,所以要持五戒,能持五戒的人,佛陀再进一步跟他说,你要行十善,持五戒、行十善,这都是人间法。

  人人应该要做,能够做到持五戒,还能进行十善,想,这个世界不是很和平吗?家家都是有伦理、道德,社会一定是祥和,像这种世间法,是佛陀教导众生的方法,十善也是一样。

  不过还是在「有漏善」,就是还有人、我等等,这种人我是非,心灵烦恼还没有放下,这种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无法脱离。

  所以佛陀就又再用他的本怀,和他的境界,希望人人能够到达,和他一样的境界,所以来到法华会上,就是空是真空,到了真空那个当中,你可以体会妙有,真空妙有,就是到达了心之理性,到达究竟寂静的境界,这是佛陀,他最想要让大家能了解。

  所以佛陀他就眉间放光,让大家能知道,要讲这部经是很特殊的,这是说中道法,不能偏「有」,也不偏「空」,所以这叫做中道,在两眉中间发放毫光,这是表示中道。

  佛陀将要说中道法,大家已经在定中见佛,所以了解佛是为世、出世间最殊胜的法,所以随顺众生以为显现,这个光就是随顺众生来显现,每一部经,放光都是在不同的地方。

  又佛所放之身光

  各各不同

  此所放光

  为两眉中间之白毫相光

  其所照之境

  本经三种译本

  均为东方

  则东方众生

  之与佛有缘可见

  又东方为日所出之方

  世间之光以日为本

  故东为诸方之始

  即东方为诸佛

  因行之始

  佛陀这一回是在眉间毫光,大家能了解,绝对佛陀是为世、出世间,随众生机,要说中道实相的教义。

  再说,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就是讲经的时候都不同,此所放光,为两眉中间之白毫相光,其所照之境,就是东方,因为《法华经》有三位译师,翻译不同,我们现在多数,佛教里面所流通的,就是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经,这三部译经,同样地都是说东方,这个毫光放出照耀在东方,所以这表示东方众生与佛有缘。

  可见西方出圣人,但是法传在东方,印度,记得吗?西方取经,玄奘法师从中国到印度去,那叫做西行,向西去取经,但是法就是传来中国,世界中唯有在东方,就是在中国,佛法很昌盛,所以法传东方。

  东方意思就是世间之光,日出的地方都是从东方,不管你到哪一个国家,太阳同样是从东方起,所以说起来,东方是兴盛佛法的地方,东方也是众生与佛最有缘,所以日出东方,世间之光以日为本,有了太阳,我们世间才有光明,所以我们地球绕太阳,佛法是传东方。

  所以诸方之始叫做东方,诸佛所行的开头,也是从东方,所以东方,是真正与佛有缘的地方。

  万八千者

  以「万」

  显万德圆满之果德

  以「八」 显八正道之因行也

  「靡不周偏」者

  普照之义 此指横界而言

  下至阿鼻地狱

  上至阿迦尼咤天

  此兼竖界而言矣

  一万八千大千世界,「万」就是表示佛德圆满,是一个形容,这么开阔,大乾坤,大宇宙,佛陀是宇宙的大觉者,所以他万德庄严,「万」等于就是万千世界,如此开阔,如此圆满的德。

  「八」就是表示八正道,不管大、小乘法,世、出世间法,离不开这个《三十七助道品》,其中的八正道。

  「靡不周偏」,就是很普遍的地方,佛陀的德光,他的德的光都能照耀到,普照的意思,不管是直的,或者是横的。

  过去说竖穷三际,对时间来讲,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或是上至阿迦尼咤天那就是很高了,有色界的地方,就能够见到佛光,下至阿鼻地狱,阿鼻地狱就是最苦的地方,这就是要让我们知道,是最高的地方,人间的地方,地狱的地方,这是竖、直的,或者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普遍,当然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普遍。 所以阿鼻,就是无间,苦无休息,阿迦尼咤天,就是「有顶之义」,就是色界天中最高的地方。

  地狱

  非有定处

  非无定处

  非有别处

  亦非别无有处

  阿鼻 云无间

  即苦无休息之义

  阿迦尼咤 有顶之义

  即色界中之色究竟天

  佛陀要讲经之前发光现瑞,让大家的心事先了解,生起尊重,了解佛陀将要讲经的意义,让大家心的能量,大家赶快集中起来,不要散心,心不要散了,听经若不集中精神,还是无法体会;所以佛陀利用,这个时间坐定下来,发放眉间相光,能够普遍于人人的心地,人人心的能量,赶快集中过来,精神凝聚,好好来了解佛陀要讲的法。

  因为佛要讲《法华经》,是要释放他的本怀,现在根机成熟,开始要讲经的时候,所以他放眉间白毫相光,这个境界,希望人人能够了解,我们这个时候,也是要时时用心去了解体会。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