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9日
来源:   作者:星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

  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后来更因时空因缘改变,后代佛弟子根性不同,对佛法义理也以不同角度诠释、探究,由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逐渐形成印度部派佛教的发展。

  根本分裂: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佛陀入灭后百余年,僧团对外的弘化日广,面对各民族、语言、风俗、文化的差异,佛弟子对佛法义理及戒律行持也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僧团首度分裂成主张积极前进,以革新派比丘为主的‘大众部’,和思想偏向传统保守,以长老比丘为首的‘上座部’。

  依据北传佛教说法,部派分裂的主因在于教理上的见解不同。《大毗婆沙论》和《异部宗轮论》记载,认为僧团发展应以自由、进步为特色的大天比丘,以‘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一偈所说的‘大天五事’,表达对阿罗汉证果五项教义的新见解;持反对意见的上座部长老,为此与新进思想派比丘争论不已。在阿育王亲自协调的决议中,新进派比丘获胜,上座部长老比丘因此不得不离开鸡园寺,远赴西北迦湿弥罗国,僧团正式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另外,南传佛教则认为,部派分裂是由于佛陀入灭后的百年之间,东方毗舍离跋耆族的跋阇子比丘提倡‘十事’新说,与西方主张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引发行持上的争议。耶舍比丘获得离婆多长老协助,邀请七百位圣贤比丘为律典作一结集,并在集会上一致决议‘十事非法’;而主张此十事可行的比丘也同时举行结集,因此而造成分裂。

  佛教史上将这次的分裂称为‘根本分裂’。

  枝末分裂

  上座部与大众部根本分裂后,教团流传渐广,但由于师承不一而对义理解释不同,加上各地多样性的风土人情,各教派出现了因地制宜的主张。在各自发展论学、思想下,派系愈分愈多,到了佛陀入灭百年后至四百年间,‘上座部’与‘大众部’又衍成二十部(或说十八部)的‘枝末分裂’。

  一、上座部分裂

  《异部宗轮论》记载:上座部在佛陀入灭后约三百年至四百年初,发生七次分裂,分成十一部。

  第一次分裂出现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说一切有部。这是上座部系最大的派别,所传的论藏典籍也最多,后来被视为上座部的代表。原来的根本上座部,因势力大减而隐退至喜马拉雅山中,称为‘雪山部’。

  第二次分裂是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了‘犊子部’;后来,因对‘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一偈的看法各有不同,犊子部又分出‘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称为第三次分裂。

  第四次分裂是从说一切有部直接分出‘化地部’。‘化地部’主张‘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并说‘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此观念已具备大乘佛教思想。

  第五次分裂则指从化地部分出‘法藏部’,法藏部相当重视‘咒藏’和‘菩萨藏’,开启了后代大乘密教的先河。第六和第七次分裂时间大约在佛陀入灭后第三百年末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直接分出‘饮光部’和‘经量部’。‘经量部’的开祖鸠摩罗驮,因善用譬喻说法,而使‘譬喻’成为此部派的最大特征,被视为后来大乘佛教譬喻文学的基础。

  二、大众部的分裂

  ‘大众部’又称‘摩诃僧祇部’,是大众部的根本部派,大天为其开祖,以‘缘起观’为论点,主张‘现在有体,过、未无体’。‘大众部’的分裂前后有四次,大约发生在佛陀入灭后二百年中至满二百年间,共衍出九部,是激发大乘佛教兴起的主流。

  第一次分裂时,以‘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的主张与大众部主旨不合,独立分出‘一说部’;而‘说出世部’则以‘世间但有假名,出世间法则皆真实’另成一派;‘鸡胤部’则认为阿毗达磨是佛陀的真实教法,经律为方便教法,并主张应舍方便,依正理精勤修行,才能疾断烦恼。

  第二和第三次分裂,各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最后一次分裂则是在佛入灭后满二百年,大众部因重新论议‘大天五事’,或有表示赞成,或有表示反对者,因而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

  从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出来的部派中,有的以教理特色命名,有的以地名为部派名,更有以创始者立名者。各部派虽各自建立思想体系,但对于佛教的基本义理如‘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涅槃’等,仍持一致的看法。

  从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以‘部派佛教’称之。在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潮流之下,部派佛教展现了佛教思想发展初期的黄金时代,有如百花齐放,缤纷而灿烂!

返回目录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