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南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译:大马伦迦经(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6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译自《中部》第64经。世尊询问五下分结的问题,具寿马伦迦子回答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和嗔恚为五下分结。世尊用婴儿的譬喻指出其观点的不足,并由于具寿阿难的劝请,开示五下分结的缠缚与舍断,同时也教导通过证得禅那,出定后观照禅那法而舍断五下分结的方法。

 

玛欣德尊者译:大马伦迦经 在线阅读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大马伦迦经1

  129.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德林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称呼比库们:“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诸比库,你们是否忆持我所说的五下分结 2呢?”

        如此说时,具寿马伦迦子对世尊这样说:“尊者,我忆持世尊所说的五下分结。”

  “马伦迦子,那你是如何忆持我所说的五下分结呢?”

  “尊者,我忆持有身见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忆持疑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忆持戒禁取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忆持欲贪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忆持嗔恚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乃如此忆持世尊所说的五下分结。”

  “马伦迦子,你这样是忆持谁所说的此五下分结呢?马伦迦子,外道遍行者们岂不是可以此婴儿的譬喻来诘难:‘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有身〞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有身见呢?他只有有身见随眠潜在3而已。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法〞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对诸法的疑呢?他只有疑随眠潜在而已。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戒〞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对戒的戒禁取呢?他只有戒禁取随眠潜在而已。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欲〞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对欲乐的欲贪呢?他只有欲贪随眠潜在而已。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有情〞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对有情的嗔恚呢?他只有嗔恚随眠潜在而已。’马伦迦子,外道遍行者们岂不是可以此婴儿的譬喻来诘难?”4

  如此说时,具寿阿难对世尊这样说:“世尊,这是时候!善至,这是时候!请世尊说五下分结,听了世尊[所说]后比库们将忆持。”

  “那么,阿难,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具寿阿难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如是說:130.“在此,阿难,无闻的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知圣法,不受圣法调教;不见诸善士,不熟知善士法,不受善士法调教。其心被有身见缠缚5、被有身见打败6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有身见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有身见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其心被疑缠缚、被疑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疑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疑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其心被戒禁取缠缚、被戒禁取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戒禁取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戒禁取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其心被欲贪缠缚、被欲贪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欲贪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其心被嗔恚缠缚、被嗔恚打败而住,对已生起的嗔恚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嗔恚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

  131.阿难,具闻的圣弟子见诸圣者,熟知圣法,受圣法调教;见诸善士,熟知善士法,受善士法调教。其心不被有身见缠缚、不被有身见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有身见之出离如实了知;此有身见并随眠已被他舍断7。其心不被疑缠缚、不被疑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疑之出离如实了知;此疑并随眠已被他舍断。其心不被戒禁取缠缚、不被戒禁取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戒禁取之出离如实了知;此戒禁取并随眠已被他舍断。其心不被欲贪缠缚、不被欲贪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欲贪之出离如实了知;此欲贪并随眠已被他舍断。其心不被嗔恚缠缚、不被嗔恚打败而住,对已生起的嗔恚之出离如实了知;此嗔恚并随眠已被他舍断。

  132.阿难,有道、有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不由该道、该行道而想知、想见,或想断五下分结者,无有此事!阿难,犹如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不砍树皮、不砍肤材而想砍心材,无有此事!同样的,阿难,有道、有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不由该道、该行道而想知、想见,或想断五下分结者,无有此事!

  有道、有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由该道、该行道而想知、想见,或想断五下分结者,乃有此事!阿难,犹如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砍了树皮、砍了肤材而砍心材,8乃有此事!同样的,阿难,有道、有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由该道、该行道而想知、想见,或想断五下分结者,乃有此事!阿难,犹如恒河水涨满齐岸,鸦雀可饮。此时一羸弱之人前来:

  ‘我以手臂横渡此恒河水流,将平安去到彼岸。’他不可能以手臂横渡此恒河水流而平安去到彼岸。同样的,阿难,若在说有身灭之法时,其心不投入、不净信、不确立、不解脱者,应如此知其犹如该羸弱之人。阿难,犹如恒河水涨满齐岸,鸦雀可饮。此时一有力之人前来:‘我以手臂横渡此恒河水流,将平安去到彼岸。’他将能以手臂横渡此恒河水流而平安去到彼岸。同样的,阿难,若在说有身灭之法时,其心投入、净信、确立、解脱者,应如此知其犹如该有力之人。

  133.阿难,哪种道、哪种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在此,比库远离依9、舍断不善法10,止息一切身的粗恶11,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然而其处还有12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他观察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13。他使心脱离那些法。14他使心脱离那些法后,心集中于不死界15:‘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爱尽、离贪、灭、涅槃。’他住于其处16,得达诸漏尽17。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18、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就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再者,阿难,比库寻、伺寂止„„成就并住于第二禅„„第三禅„„成就并住于第四禅。然而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也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再者,阿难,比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无边的虚空’,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然而其处还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也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再者,阿难,比库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无边之识’ 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然而其处还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也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再者,阿难,比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什么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然而其处还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也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尊者,若以此道、以此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然而为何在此有些比库是心解脱者,有些是慧解脱者呢?”

  “阿难,我说于此乃是其根的差别19。”世尊如此说。具寿阿难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大马伦迦经结束——

  玛欣德比库敬译

  2009-09-21

  ——————————————————

  1 大马伦迦经 (Mahà mà luï kyasuttaü ):译自《中部》第 64 经。

  世尊询问五下分结的问题,具寿马伦迦子回答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和嗔恚为五下分结。世尊用婴儿的譬喻指出其观点的不足,并由于具寿阿难的劝请,开示五下分结的缠缚与舍断,同时也教导通过证得禅那,出定后观照禅那法而舍断五下分结的方法。

  2下分结:下分(orambhà giyà ni):即能导致投生到下方欲界生命者。结(saü yojanà ni):结缚,即烦恼。

  3潜在 (anuseti):未被断除而潜在,即潜伏着的结缚。

  4在此,世尊询问结,马伦迦子长老也回答以结,但世尊却批评了他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长老持有错见故。他的错见是:只有在行动

  的时候才与烦恼相应,在其他时候则不相应。所以世尊指出他的错误。

  5被有身见缠缚 (sakkà yadiññhipariyuññhitena):被有身见所捕捉、所击败。

  6被有身见打败 (sakkà yadiññhiparetena):被有身见所侵入。

  7这一句是针对有些人认为“结与随眠不同”而说的。他们的错见认为:就如在说“有菜的饭”时,饭之外另有菜一样。如此说“并随眠”是针对被有身见缠缚之外另有随眠。对此应以“连头一起披”来反对,因为除了头之外确实没有另外的人。又对于“那结即是随眠,所以世尊用婴儿的譬喻来诘难长老也是错误的。”并没有错!为什么呢?为了分析这样的错见故。所以,这些烦恼以结缚之义为结,以未断除之义为随眠。当知如此才是世尊所说的“并随眠已被他舍断”的意思。

  8这一句是结合譬喻来说明的:当知砍树皮犹如修定,砍肤材犹如修观,砍心材犹如证圣道。而行道则是世间、出世间相结合的。

  9  远离依 (upadhivivekà ):即远离五欲功德。

  10舍断不善法 (akusalà naü dhammà naü pahà nà ):舍断五盖。

  11止息一切身的粗恶 (sabbaso kà yaduññhullà naü pañippassaddhiyà ):止息一切身的懈怠。

  12然而其处还有 (so yadeva tattha hoti):即在入定的时候,还有由定产生的色法等生起。

  13其中,无常和毁两句是说无常相,苦等六句是苦相,敌、空、无我三句是无我相。

  14他使心脱离那些法 (so tehi dhammehi cittaü pañivà peti):他使其心从那些标明为三相而照见的禅定里面的五蕴法中撤离、解脱、抽离出来。

  15心集中于不死界 (amatà ya dhà tuyà cittaü upasaü harati):至此还是处于修维巴沙那的阶段,乃通过听闻、赞叹、学习、施设为“此是寂静的涅槃”,如是将心集中于无为的不死界。因为道心直接取涅槃为所缘,故不用再这样说“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只需以行相通达它而将心集中其处即可。

  16他住于其处 (so tattha ñhito):他以所缘的三相修观而住立。

  17 得达诸漏尽 (à savà naü khayaü pà puõ à ti):次第地修习四种圣道而得达。

  18依其法贪 (teneva dhammarà gena):对止观的欲贪。止观的确能令所有的欲贪灭尽,能够成就阿拉汉,不能则成不来者。

  19根的差别 (indriyavemattataü ):根的不同。这句话是:阿难,你没有圆满十种巴拉密而通达一切知,所以你不明白他们。但我已通达,所以我明白他们。在此确实是由于根的不同。对于通过修止而行者,有一些比库以心一境性为先导,他们称为心解脱者;有一些以慧为先导,他们称为慧解脱者。对于通过修观而行者,有一些以慧为先导,他们称为慧解脱者;有一些以心一境性为先导,他们称为心解脱者。两位上首弟子皆以止观为导而证得阿拉汉,其中法将为慧解脱者,马哈摩嘎喇那长老为心解脱者。当知如是为根差别的原因。

----------------------------------------------------------------------------------------------------------------

玛欣德尊者

玛欣德尊者简介

  玛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尊者才华洋溢,博学多才,毕业后于广州市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其间曾到西双版纳、五台山、西藏、缅甸等地考察参学。尊者自2002年7月至缅甸帕奥禅林出家受具足戒后,在帕奥禅师严谨且有次第的禅法教导下完成了帕奥学程,现在尊者是身为帕奥禅林的业处指导老师之一。近年来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讲授“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玛欣德尊者通晓巴利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义注。尊者也兼通英语、缅语等,能以多种语言教导禅修,指导过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持戒精严,曾多次在帕奥禅林向华人僧众讲授戒律。

  教禅:尊者教禅多年,经验丰富、禅风严谨,严格依据佛陀在经典里的教导,以及帕奥西亚多从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统禅法,针对不同禅修者的实际情况,以种种方便善巧,应机教授。

  讲法:尊者讲法细致柔和、生动详尽,巧设妙喻、直指人心。近年来,已在各地讲授过《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八城经》、《盐块经》、《应作慈爱经》、《大吉祥经》、《清净道论》等众多经典。

  译经:尊者致力于把三藏圣典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中文。其译经有四大特点:辞句信实、语义通达、行文优雅、质量俱丰。

  作品:《大护卫经》、《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比库巴帝摩卡》、《沙马内拉学处》等,同时,尊者的著述还包括《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阿毗达摩讲要》、《止观法要》、《您认识佛教吗?》等关于禅修、教理和入门的书籍。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