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书法>>正文内容

偃师出土的魏碑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偃师出土的魏碑

  洛阳曾是北魏的都城,古人留下的碑志数量很多,书法艺术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在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的30

  余年中,留存偃师的碑碣墓志数量特多,其魏碑的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并构成了我国碑版书法艺术的宏富宝库。

  魏碑书法的特点是点画峻利、行笔迅起直收,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钩遒力送、撇捺重顿的特点。结构疏密自然,纵横倚斜,错落有致。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总结了魏碑书法艺术特点为“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这十美大体上把魏碑书法的用笔、结体和风格都概括了。

  偃师地区的魏碑,书法字体尚处于过渡阶段,字笔画和结体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不受什么拘束,故呈现出多种姿态,可将其分为3

  种类型:1、体骨峻美。《李超墓志》、《正光四年造像》、《于纂墓志》、《姜纂造像记》皆属此类。这类墓志,造像书体已基本成熟,笔划大体上已有定法,修短合度,严谨自然,笔法精熟,清健秀逸,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优雅的气势。2、高古雄浑类。如《邑主造石像碑记》、《平等寺碑》、《韩永义等造七千佛宝堪碑》、《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记》等。此类魏碑,气象雄浑朴荗,结字章法凝重,字之点画变化较小,又多深藏圭角,困而颇有隶意,显得高古浑涵,是由隶至楷过渡阶段的典型字体。3、粗犷传神类。如《王方略造像记》、《镇远将军射声校尉染府君墓志》。这类魏碑造像、墓志书法,似无法而有法,似无意而有意,笔笔变化,富有动感,其笔画动情入神,是粗犷天真之美的代表。

  魏碑书体的源流。西晋以来,由于中原战祸频仍,人口锐减,原住在西北地的民族逐渐内迁,偃师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北魏统一北方后,又进行民族大迁延。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时,曾把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陆续迁到这里定居,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就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为了巩固北魏统治,又有意识地推动鲜卑族汉化,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生活习惯的改革,经济有

  了很大发展。当时,汉文化吸收子各民族文化营养,在汉族传统的风格中融合了各民族的豪放泼辣、朴实清新的气息。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传统的书法基础上,掺用了比较粗犷刚建的笔画强线条和错落自然的结构,表现出雄强泼辣和朴拙浑厚的特有风格,明显地反映了北魏时期民族和社会以及自然风貌的特色,体现了北魏时人的审美标准。

  另外,由于历经多年战乱,“中原萧条,千里无烟”,人民颠沛流离,灾难深重。人民为了避祸祈福,求得精神寄托,加上统治阶级

  的大力提倡,信佛之风大盛,人们争相崇神安佛,建寺造塔。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石窟,从公元495年到522年,动员民工8万多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2000

  余块。由此可见,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对雕塑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偃师处于北魏的都城所在地,更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因此,偃师出土的魏碑,书风更具有代表性。当时的工匠采取直刀切入的简化刀法,比较省工,构成

  了特殊笔势,也体现了不为传统束缚、大胆、泼辣的特点,形成了北魏时期特有的书风,也为唐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偃师魏时的名碑很多,现择其主要的常析如下:

  1、《李超墓志》,全称《魏故怀令李君墓志铭》,为北魏正光六年正月刻,清初偃师乔家村出土。此墓志为正书书写,26行,行26字。此志书法结构紧密,体势峻拔,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得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它有体骨峻美之态。清石韫玉《独学庐稿》云:“此志书法独端有好法,字亦水杂伪体殆当时名手也。”据此,《李超墓志》的书艺应为偃师地区的魏碑墓志之首。

  2、《镇远将军射声校尉染府君墓志》,魏孝昌二十一年刻,正书,25行,行25字,1990年1月于南蔡庄联体砖厂出土,现藏商城博物馆。该志结体多以大角度倾斜造成欹侧之势,有摇摇欲坠之感,下部往往又能稳住重心,采取避开端庄工整的构字原则,采取了欹而正,正而欹,从错落中求稳定的方法,十分自然地表现北魏墓志独有的造型美。用笔上大起大落,不重点画的均衡,行笔迅起急收,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使人感到劲健泼辣,雄浑厚实,韵味深长。此志刻工虽不尚精,却给作品增添了质拙不拘意味。

  3、《正光四年翟光祖等人造像碑》,1984年11月偃师商城博物馆征集于南蔡庄乡宋湾村,为正光四造像,19行,行11字,正书。此造像碑书法点画清劲峻利,方圆并用,提捺分明,注重变化,用笔遒润浑厚,骨力劲健,一波三折,无丝毫粗野之气。其字结体在稳重的前提下任意变化,结体显得雍容稳重,使人感到魏碑书法艺术的潇洒严谨,意象开阔,风神萧然。造像采用圆雕和线刻等手法,造型生动,表情传神,刀法娴熟,服饰具有动感,手法和技艺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和统一。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