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CNKI收录的因明论文综述5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CNKI收录的因明论文综述5
  (2)对因明原著的翻译与介绍
  郭良鋆著有《<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照(上)》和《<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照(下)》,其中说:“玄奘大师于公元647年和649年,先后译出商羯罗主(音译商羯罗塞缚弥,Sankarasvdmin)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Dignaga)的《因明正理门论》,印度佛教逻辑学由此传入中国。其中,《因明入正理论》(Nydyapravesa)还保存有梵文原文。现有两种梵文校刊本:(1)达鲁瓦(A.B.Dhruva)校刊本,1930,收入《Gaekwad东方丛书》中。(2)米洛诺夫(N. D. Mironov)校刊本,1931,发表在法国《通报》第28卷中。吕徽先生曾经参照梵文本和藏文本对玄奖译《因明入正理论》作了认真的校勘,收入《藏要》中。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吕徽先生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张春波整理),正文采用这个《藏要》校刊本,校注则以夹注形式排入正文。梵汉对照是研究佛经的重要方法之一。从《因明入正理论》的梵汉对照中,可以看出玄类译文的忠实和简洁,尤其是在译介一种国内不熟悉的新学间时,遣词用语的艰辛。这里提供的梵汉对照,梵文原文依据达鲁瓦校刊本,但仿照米洛诺夫校刊本标出序号。每个梵文词汇下面标出汉文词义。所附玄类译文依据吕徽先生的《因明人正理论讲解》。最后附上笔者对吕徽先生的有些校勘夹注所作的补充说明,以供有兴趣的学者研究时参考。”。
  法称、杨化群著有《正理滴论》汉译本及其注释。
  郑伟宏著有《文轨<因明入正理论疏>评介 》中说:“唐代文轨所撰《因明人正理论疏》又名((因明人论庄严疏)、《因明人正理论庄严疏》和《庄严疏》。本疏写作于玄类译出《理门论》之后,具体年代不详。《因明人正理论》)(简称《人论》)的旧疏最初有神泰、靖迈、明觉三家,后来又有文备、文轨、璧公诸作,被窥基的《因明人正理论疏》称为‘古疏’。在窥基《大疏》问世之前,古疏以庄严寺僧文轨之疏最为流行。《人论》古疏除《庄严疏》和净眼的《人论》疏、抄(见敦煌遗珍)外均散失不存。《庄严疏》原为三卷。其中第三卷是依据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简称《理门论》)十四过类的内容来疏解《人论》似能破部分。它的残本在宋初被改题为《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作者也改为窥基,于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的《金藏》中发现。另外,日本也存有《庄严疏》第一卷的残本。南京支那内学院根据日本僧人善珠的《因明人正理论疏明灯钞》、明诊的《大疏里书》、藏俊的《大疏钞》等书所引轨疏之说,订正残本第一卷文句,并辑出第二、三卷佚文,再依第三卷残本作了部分补缺,大致恢复了《庄严疏》的全貌。南京支那内学院于1934年4月刊出此疏,改为四卷,题为《因明人论庄严疏》。这个本子还将窥基《大疏》作详细对照,同异之处一一标明,便于研究。应当说,辑佚和文句校勘工作总体上是做得非常出色的。”
  郑伟宏在《神泰<因明正理门论述记>评介》中说:“《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是唐初高僧神泰所撰。本书是对玄奘评讲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所作的记录和阐述。《述记》在唐以后长期失传,日本保存有残本三卷,清末随其它佛典回归中土。1923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印行,文字上作了校勘。《述记》残本三卷包括‘引言’和‘本论’两部分。引言部分解释‘因明’、‘正理门论’和‘因’的涵义。本论部分解释《理门论》的主要内容‘能立’和‘似能立’,解释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分,只提到‘倒合’、‘倒离’两种似喻,以下内容便缺失。”并认为:“《述记》是汉传因明的重要著作”、“《述记》对汉传因明的贡献。《述记》对‘大论’许多重要的因明理论作了阐发,对本论的写作背景、理论的古今沿革作了交代,对文字上的难点作了疏通,对许多实例作了讲解。本书题名《述记》,表明记录了玄奘译讲时的大量口义,当然也加上了神泰自己的发挥。”“《述记》在文字疏通、实例讲解和理论阐述方面也有一些误解,其中有的误解是唐疏共有的。”
  逸鸥在《介绍几种有关因明的书》中介绍了 《因明新探》等书。《因明新探》收入全国首次因明学术讨论会(1983)的论文和译文共22篇,主要探讨了四个专题:(1)关于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历史总结和评价;(2)因明、名辩和逻辑三大系统的比较;(3)因三相的性质和意义;(4)因明和佛教的关系。
  (3)对因明经典名著思想的介绍
  顺真在《<萨迦格言>与佛教因明》中说:“本文以佛教因明学之双重意蕴为视角,全面分析《萨迦格言》的句法结构、内在旨归。并同时简略地阐释:藏传佛教在理论构造层面的基本特征;以及萨班·贡嘎坚赞,在藏传佛教形成史上的独特地位。”
  田必伟在《宗喀巴<因明七论>中的认识论与逻辑思想初探》中说:“本文是一部介绍与评述藏传因明专著的文章。内容涉及认识论、逻辑学部分,而其中又详细的论证了认识的过程及因明的推理形式。”
  慧光在《<顺中论>初探》中说:“《顺中论》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论书,因文字艰涩难懂,故历来学者重视研究不够。本文对这一论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指出了当前学者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同时也对这部论书的译者和理论问题作了探讨,认为该论是一本解释中观理论的著作,译者应是般若流支。论中有关因三相的理论,是最早的汉译佛教因明理论,在因明发展史上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资料。”
  5.因明学
  因明不仅是古印度的逻辑,而且经过后世学人整理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与专业。围绕因明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学科,这个学科被称之为因明学。因明是有别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墨家逻辑的人类不同思维模式与推理方法,而因明学是人们整理、发展与创新因明的过程与结论。因明学以因明为主要研究对象与范畴,但因明学的全部结论与过程不都属于因明。我国学者围绕因明学的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
  (1)对因明学的整体把握
  沈剑英在《因明学的产生、发展与东渐简论》中说:“因明学萌芽子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因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印度学术文化的繁荣和辩论之风的盛行是密切相联的。”
  沈剑英在《论因明之四种相违》中说:“因明学十分注重对因过的分析,按因明学的规定,立因须三相兼备,如有违反,即成似因。似因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古今的说法也不尽一致。创立因明学的正理派(Nyāya)将似因分为五类九种,他们将推论中的各种谬误,都归纳为因的过失;直至近代,印度的正理论仍沿袭五类九种因过说,只不过名词术语有所不同而已。但是印度的古因明家却不取五类九种似因说,而将似因分为三类十一种。后来陈那(Di(?)nāga)创立新因明的体系,又改似因为三类十四种;至七世纪时,法称(Dharmakīrti)又对因过加以删订,减似因为三类七种。尽管各家对似因的分析有如是之不同,但他们都说到了在似因中有一类名之为“相违因”(Viruddha-hetuka)的过失。如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云:“相违有四:谓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等。”这就是印度古因明家和陈那、商羯罗主等新因明家所说的四种相违过。陈那和商羯罗主所概括的四种相违,历来解者纷纭,其说不一,今试为之论释。”
  波米·强巴洛卓、杨化群、宋晓嵇在《入因明学阶梯》中说:“本文根据古代印度佛教理论家陈那及法称的因明思想体系,概括地说明了藏传因明的目的和基本内容。全文共分四个部分。首先,说明了因明在佛教义理的教授、证悟和修行实践中的作用及意义。其次,介绍了陈那《集量论》和法称《因明七论》的基本内容和侧重点。第三,提出了“量士夫”(遵循正理标准思维和行动者)的概念及成就“量士夫”的条件。第四,对境(客观)、有境(主观)、概念和语词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反映出藏传因明继承和发展了法称逻辑思想的特色。”
  曲甘·完玛多杰在《浅谈藏族因明学与摄类学》中说:“何谓因明学?是指考定真伪,真诚无欺。对以确凿的论据阐述事物的规律为因明论。因明中常见的‘三相’,是指宗法、同品遍和异品遍。‘三真因’,是果因、自性因、不可得因。不管破非立是或者依理反驳,都要依据正确的三相和三真因。如有人说‘声为有法,是常,因不是造作”。这就根本上错了,声是物或物之分支,瞬间幻灭,哪有常?以上‘声’与‘常’,性质完全不同,词不达义。”
  (2)比较中的因明学
  张盛彬在《论因明、墨辩和西方逻辑学说推理理论之贯通》中说:“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因明、墨辩和西方逻辑学说进行一番贯通性的研究工作,其意义在于:证明人类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是相通的,给各种逻辑学说以科学的评价,促进逻辑科学的丰富和发展。作者在考察前人所致力的贯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推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正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类比学说乃是贯通因明、墨辩、西方逻辑推理学说的一把钥匙。文中指出,亚氏的类比学说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类比推理,它是一种论证和说服的方法,实际上是归纳和演绎连用的省略式;并以此对三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比较,指出了它们的异、同。”
  邵强进在《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一般特征》中说:“本文从宗教哲学、社会伦理及论辩术三方面考察了古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 背景,重点分析了印度逻辑思想的一般特征。笔者认为,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联系,印度逻辑思想在逻辑形式、理论目的及发展层次上具备论辩性、应用性及初等性三大特征,从而解释了印 度逻辑思想研究的现状,指明了制约印度逻辑思想的现代发展与传播的原因。”
  黄广华在《<文心雕龙>与因明学》中说:“周振甫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注释·前言》中说:“刘勰《文心雕龙》的所以立论绵密,这同他运用佛学的因明是分不开的。”王元化先生在其《文心雕龙创作论·后记》中也说:‘六朝前,我国的理论著作,只有散篇,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专著。直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才出现了第一部有着完整周密体系的理论著作。……这一情况,倘撇开佛家的因明学对刘勰所产生的一定影响,那就很难加以解释。’这些话极为精当。但《文心雕龙》究竟怎样受了因明学的影响,却都没有详细的论述。而且至今也没有见到其他关于对这个问题探索的文章。笔者不避浅陋,愿为周、王二家所论加一小注,以就教于专家。”
  6.对因明研究的评论
  学术研究的创新需要对既往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概括,从而找出某些特点与规律,以期指导新的学术研究实践。因明研究者也主要到这一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二十多年来的因明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1)对因明学术史的关注
  沈海波在《略论因明学史学上的若干问题》中说:“因明学史研究目前仍是学术界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有以讹传讹之处。本文对因明学何时传入汉地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与因明学的关系、因明学在唐代佛道之争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对因明研究的整体概括
  姚南强在《百年来的中国因明学研究》中说:“二十世纪初,随著佛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汉传因明亦随之复苏,并与藏传因明交融发展,迎来了中国因明研究的第二个春天。仔细分析起来,这百年来,中国因明又经历了一个‘之’字形的曲折发展过程。1896年,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迎回了窥基的《因明大疏》,并加以刊印,这是中国近代因明开始复苏的标志。‘五四’以後至三、四十年代,汉地的因明研习逐步形成高潮,涌现出欧阳竟无、太虚、吕澂、章太炎、熊十力、陈望道、陈大齐、虞愚等一批大师,各类著述多达几十种。在藏地,因明的研习亦久盛不衰,量论成为各寺院的必修课程。这是近代中国因明研究的全盛时期。相对而言,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尽管仍有一些零星的著述,但从总体来看,因明的研究处於低谷阶段。到了八十年代初,随著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学术界亦形成了‘绝学相继发越’的蓬勃局面。国家把因明列为抢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佛教协会等联手共举,做了很多工作,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组织编写了中国逻辑史的因明专卷,出版了《因明论文集》、《因明新探》、《因明新论》三个专集。这一时期在台湾有圣禾(水月法师)主编的《因明杂志》出版(1977~1987年),该刊主要以对因明经典的注解而著称。按不完全的统计,近五十年来,中国学者的各种因明专著多达几十部,论文上百篇,出现了法尊、石村、杨化群等一批著名学者,因明研究走出了低谷,并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百年来,中国因明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因明典籍的译介:足目《正理经》的翻译、陈那八论的译介、法称因明著作的译介、藏人因明自著的译介。此外,除《大疏》之外,汉传因明的许多重要典籍也逐步从日本迎回刊印,如文轨的《庄严疏》,神泰的《理门述记》,慧沼的《义断》、《义纂要》,智周的《前记》、《後记》、《因明疏抄》等。由此,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因明典籍系列,为世界所瞩目。二、因明经典的注疏:关於古因明的经典、关於《正理门论》、关於《因明入正理论》、关於《大疏》。三、因明义理的研述:通论性的著述、专题研究(关於陈那因明、关於法称因明、关於因明发展概说、关於玄奘的因明贡献及其《真唯识量》、关於因明的过失论)、因明义理之论诤(关於三支式的逻辑本质、关於三支式与三段论的比较、关於因三相与言三支的关系、关於因後二相是否等值等);因明的比较逻辑研究、对国际因明研究成果的译介。”
  姚南强在《因明研究四十年述要》:“近代以来,随着佛学的一度复兴,因明的研习也出现过高潮。‘五四’以后三十年中因明的译著、论著多达三十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吕徵的《因明纲要》、《因明正理门论证文》、《集量论释略抄》,熊十力的《因明大疏删注》,陈望道的《因明学》,周叔迦的《因明新论》,陈大齐的《因明大疏蠡测》等。建国以来,对因明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
  (3)对因明研究的比较
  刘培育在《20世纪名辩与逻辑、因明的比较研究》中说:“20世纪将名辩与逻辑、因明作比较研究且贡献较大的学者,有孙诒让、梁启超、章太炎、谭戒甫、虞愚、章士钊、沈有鼎、张盛彬八位学者。其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着眼于‘同’到着眼于‘异’的过程,且紧密围绕三个传统的推理进行比较。通过这种研究,为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个新的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其研究的主要教训是,某些学者在运用逻辑学对名辩思想作解释时出现了牵强附会现象,不同程度地模糊或抹煞了名辩学的原貌和特色,造成对名辩学的逻辑成果评价不当等”。
  (4)因明研究现状与发展
  黄志强在《因明研究指误》中说:“本文对我国当前因明研究中的三个比较显著且密切相关的主要误区,即混淆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论证与推理、逻辑研究与心理猜测等,进行了初步的评论,同时阐明作者在这些问题上的独到观点,其旨在于澄清谬误,引起学术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黄志强的《评因明研究中的几个误区》一文“对我国目前因明研究中的四个比较突出的误区作了较深入的评述,认为应从理论科学的角度来阐释因三相及其他因明学理论,因三相在本质上属于逻辑公理而非论式规则,因明概念与命题不能混为一谈,因明概念所指称的内涵与外延也应明确区分开来。这样,才有可能准确理解佛家逻辑的真正义蕴。”
  姚南强在《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说:“因明自初唐传人中国以来,曾经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很快走向衰微,明清以来,在汉地几成绝学,近代由杨仁山从日本迎回,才重新得以复苏,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响应‘抢救因明’的呼吁,因明的研究曾再显热潮,但好景不长,近年来又日趋冷清,前景不容乐观,因明完全有可能再度成为绝学。主要表现为,一是汉地的寺院、佛学院极少有开设因明课程的,也极少有通晓、研习因明者,囚明至多也只是少数学者和居士们的‘一头热’,而且,随着近年来逻辑学的总体上不够景气,也波及佛教逻辑,研究者寥寥。其次,在佛学界,对因明的研究也不被人们重视,例如,最近出版的两部关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回顾性著作,叙述面面俱到,独缺因明。各种的佛学丛书之类,也无因明一席之地。自1989年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以来,又有十几年未开过专题研讨会了,而在各类的中外或国际佛学交流会上,照例也是没有因明的份儿。有些佛学研究者甚至哀叹因明为‘死学问’,因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因明需要创新和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佛学和因明发展的根本源泉。其实,从佛教发展史上看,佛学和因明都是与时俱进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的。……一部因明传播、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革新、创造的历史。近代以来,在因明的研究中,仍然有所创新,例如藏汉因明的对劫比较、用现代逻辑来诊释因明义理等等,但尚未能形成新的突破。”“根据我们的因明研究和教学实践,觉得在因明创新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关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因明的创新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要注意保持佛教因明的特色,防止完全世俗化,完全世俗化也就失去了因明存在的理由。……2.在译解因明经典方面要向纵深开拓。因明的经典是研究因明的依据,也是弘扬因明的根据,新世纪在这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3.因明仍然是一门独立的佛学科目,要实现新的综合。……因明最初是逻辑、知识论、论辩术等的共生体,在其历史发展中,随着研究的深人,其内容发生了分化,例如汉传因明主要承续了逻辑思想,而藏传因明则分为‘因理论’和‘心理论’两大块,前者是论辩逻辑,后者是知识论。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历史发展、分化的基础上实行新的综合,实现新的突破。……4.吸收佛教发展中的新鲜经验和现代科学的成果,实现因明的全面创新。……5.加强因明的应用性和通俗性。因明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僧侣的作用,因明要成为学法的重要认识渠道,读经的辅助工具,提供讲经弘法的方法,并成为僧侣日常应对的逻辑、语言工具。要编写通俗的白话文的因明入门书,用例上减少深奥佛理的例子,要使僧俗大众都能读懂,并会简单应用。总之是要能读、能懂、能用。6.因明要改变,研究须领先。僧侣要成为因明研习的中坚,呼吁佛学院要普遍设置因明课程,佛教界要加快培养因明人才,资助因明研究项目,支持因明的创新和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颜华东在《简论因明研究的现代意义》中也说:“因明是古印度的佛家逻辑,它是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早在1500多年前,因明就随着佛教传入了我国。我国的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它们都对因明的研究、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中国是因明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因明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郑伟宏在《因明在近代的复苏与弘扬》中说:“如果说因明学在唐代是与 唯识学的兴衰沉浮休戚相关的 话,那么在近代,因明也是随着 唯识学的复苏而复苏,随着唯识学的弘扬而得以弘扬。……杨文会复苏因明 的开拓之功 因明在中国近代复苏的重 要标志是窥基《因明大疏》从日本回归,并于1896年刻版流通。这一汉传因明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导演者是近代佛教居士杨文会。杨文会本为儒生,学佛后便‘一心向佛’,主张援儒入佛、援道入佛。在佛教内部,他自己主张‘教宗贤首(华严),行在弥陀(净土)’,但对其他佛教宗派都能兼收并蓄而有所抉择。他严厉抨击禅宗末流不学无术,又批评天台宗把佛教传法系统 与宗法等级制度相比附。他教导学人要专心研究唯识、因明二部,期于彻底通达,认为这是振兴佛法之要门。杨文会对因明复苏的贡献是刻印流通唯识、因明唐疏和培养唯识、因明人才。……近代中国有两本有关因明的著作问世:一本是日本人大西祝著、胡茂如翻译的《论理学》,另一本是谢无量的《佛学大纲》。”
  郑伟宏在《明代因明研究概论》对明代因明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刚晓在《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中说:“佛教因明学至明代因明昱、真界、智旭诸法师 ,及王肯堂居士等的研习、疏解,而有一新的发展,但由于唐人疏释的散佚,也给明人的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包括理解上产生的误失。本文即以藕益智旭的因明学理论为重心,对明人研习、理解因明学的得失作一探究。”
  (5)对因明论著的评述
  郑伟宏在《熊十力<因明大疏删注>评介》中说:“汉传因明研习在十九世纪末于中国复苏,‘五四’以后逐步形成唐代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太虚的《因明概论》是‘五四’以后出版的第一本因明著作,只是写得简略。吕澂的《因明纲要》出版于1926年9月,这本书对我国因明研究发生深刻影响。熊十力的《因明大疏删注》(以下简称《删注》)写作于《因明纲要》之后,出版略早于吕著。书中常有对《因明纲要》的评述。”
  巫白慧在《中国因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简评<因明研究>》和叶笑雪在《精义纷披、玄机共畅——沈剑英<因明学研究>略评》中给予了沈剑英因明学研究高度的评价。
  逸鸥在《<因明论文集>即将问世》中说:“《因明论文集》将于1981年上半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选收了建国以来国内学者研究因明的论文十九篇。其中有吕澂的《佛学逻辑——法称的因明说》、《因明学说在中国的最初发展》、《西藏所传的因明》,虞愚的《玄奘对因明的贡献》、《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因明的基本规律》等。这些论文涉及了因明的许多方面,如因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因明的意义,对因明的评价,因明经典著作研究等”。
  张家龙在《<因明正理门论直解>序》中说:“《因明正理门论直解》,是郑伟宏继《佛家逻辑通论》出版之后的又一力作。”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该著作的创新与独到之处。
  曾祥云在《在历史中解读、在解读中创新——评郑伟宏的两部因明新著》中说:“作者抓住汉传因明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坚持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摒弃陈见,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启人颖思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作为汉传因明研究的力作,‘郑著’在写作体例上是独具特色的。在《佛家逻辑通论》中既有对新因明基本内容的系统阐发,也有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既有对新因明代表作《因明入正理论》的详细讲解,也有对《方便心论》、《瑜伽师地论》、《集量论》等因明名著的钩玄提要;既有对我国现代因明研究的全面总结,亦有对吕澂、陈大齐、熊十力等因明大家的思想的得失分析。作为《佛家逻辑通论》的姊妹上下两篇,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相对独立而又自成体系。‘郑著’的这种形散神凝的体系构架,在已出版的因明论著中实属罕见。显然,这种匠心独具的写作方式实包含了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