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道前基础>>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如何善巧地做自己当做之事?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0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如何善巧地做自己当做之事?

 

  生西法师:善行自己之事

  那么我们应该要善行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善行就是应该善巧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颂词当中讲: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颂词讲到了和别人谈话的方式:第一“出言当称意”,应该要符合对方的心意或者根机来说话;第二“义明”,我们在说一个问题的时侯,应该把名、意义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义明;第三个是“语相关”,我们所说的话语应该和所表达的意义相关、相扣;然后是“悦意”,尽量地让对方欢喜、让对方悦意;“离贪嗔”,指我们讲话的动机,最好是离开贪心和离开嗔恨心;“柔和”,我们在说话的时侯,声音要尽量柔和;“调适中”,就是不管是高低也好,还是多少也好,应该有个适度。这里讲到我们在说话时的一些善巧和技巧。

  一个菩萨在讲话的时侯,第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心,第二,应该有一种智慧摄持。有些人讲话天生讲得好,有些人可能先天讲话的技巧不是很具足,但是通过后天的训练,比如去学习一些讲话的技巧,慢慢也能让自己越讲越好。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好像是英国近代的一个国王,以前说话经常结结巴巴,通过系统的训练之后,最后可以发表很好的演讲。还有很多人,刚开始说话的时侯不行,后面通过自已的努力训练,也可以把话讲得很好。那么作为一个菩萨来讲,有没有必要在方面去努力啊?实际上这是修行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说话,尽量让自己所说的话更加有意义,这些方面应该去调整。

  颂词“出言当称意”中“称意”的意思,就是看对方的喜好,或者看对方的根基、意乐去讲话。世间人讲话的时候,他可以试探对方的一些喜好,在了知对方喜好之后,就顺着对方的意乐去讲,最后就可以达到他的目的。作为一个菩萨来讲,说话的时候也要知道对方的根基意乐——到底对方对哪个方面有兴趣,喜欢什么东西。如果是佛陀讲话的话,(当然佛陀有这种智慧,佛陀的遍智就直接照见对方的根基意乐),所以他会相符对方的根基意乐去讲话。所以很多时候佛经、公案中记载:佛陀讲一次法,有时是一句话,就能够让弟子证悟初果或者阿罗汉果,这都是因为佛了知弟子的心意、根基、意乐的结果,当然这么高的标准我们是做不到的,菩萨虽有智慧神通也做不到像佛一样。但是作为一个平凡的修行者来讲,作为一个准备修菩萨道的菩萨来讲,这个方面还是应该多观察,多注意里面的一些技巧。如果我们通过试探、询问,了知对方的喜好、根基之后,也可以通过相合对方心意的方式去出言,以便于在说话的过程当中,引导对方趣向真正的正道,引向正确的方向,这就是说“出言当称意”。

  世界上有一些很会说话、善于察言观色的人,那么菩萨会不会变成这种喜欢察言观色、跟随不同人的喜好来说话的人?从表相上来看也许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发心不同,本质完全不一样。有些世间人巧言令色,说一些讨别人喜欢的话,带有一些自私的目的。但菩萨在讲话的时候,完全是以慈悲心、菩提心而引发,然后再去和别人讲话,所以发心不一样,他是为了利益对方、利益众生而去讲话。所以这样相合对方心意去讲话,完全是出于一种利他思想去做的,也是能够让对方安住在善道中的一种必要,所以完全不同。

  第二个就是“义明”,义明就是要把意义明确。为什么要义明呢?因为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没有什么目的、或者意义不明、随便瞎扯闲聊,这是没必要的。我们说话,一定要把所说的意义突出来,一定要让意义很明确。只有意义明确了之后,这样的谈话才可能有意义,否则,这个谈话不一定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所以此处要讲义明。

  然后第三“语相关”,语相关就是我们所谈的话,尽量和意义连贯、相扣,这些方面很明显。或者说我们在讲一些理证、教证,讲一些比喻、公案等等时,尽量地和意义完全相合,和它的顺序相关,这样去做的话,自己讲话的时候能够起到语言的作用。

  我们讲佛法的时候也是一样,所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应该把这个意义明确,别人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颂词或一句话所表达的是这个意思。所讲的语言尽量和它的意义相关,以意义为中心去讲。所讲的公案、比喻、理证和意义也要有关系,像这样的话,菩萨讲的话都能够真实地利益众生。

  还有一个就是“悦意”,讲话的时候让听的人非常悦意,这是很重要的。会讲话的人,讲完之后对方很高兴,如果不会讲话的人,讲完之后对方会很不高兴。也有些人是前世的因缘,如果讲者本身和对方有一种前世的业缘,讲什么话对方都可能不一定高兴,和怨敌讲话,怎么讲对方可能都是不会满意的。还有一些人确实是说话的技巧不完备,所以讲完之后让对方不悦意。此处是说,尽量地让对方悦意。在修菩萨道过程当中,每一个菩萨都可能会有缺陷,有缺陷我们就要做到尽量好,带着一种让对方悦意的目的去讲话,可能要好一些。

  然后是“离贪嗔”,讲话的时侯如果带着贪心、嗔心,有时侯就变成绮语,或者因为有贪有嗔的原因,讲话也会变成罪业。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侯,要尽量以慈悲心、以慈爱心去讲话,或者以利益众生的动机、修法的动机去讲话。不管和对方讲话也好,或者自己讲法也好,尽量离开贪心和嗔心,所以离贪嗔主要是指动机和意乐。

  然后是“柔和”。在讲话的时侯,不要经常说粗语,或者态度很僵硬,尽量讲柔和的语言。有很多菩萨、修行者,因为内心很柔和,所讲的话也很柔和,只要听过这些菩萨讲话的人,都觉得非常舒服,非常满意,所以说话要很柔和。但有些菩萨有必要通过粗暴的语言去调化众生的时侯,就要另当别论。从一般、普遍的情况来讲,众生都喜欢听柔和的语言,没有一个众生想听粗暴的语言,或者粗口、粗话等等,都是不喜欢听的。所以如果能够柔和地讲话,也就能够影响对方的心,能够利益众生。

  “调适中”,就说我们在讲话的时侯必须要适中。这个适中有很多种,上师讲义当中也讲了。比如说高低适中,你讲话的时侯声音太高了,太高了震耳朵、或者就像在发脾气、好像在骂人一样,像这样太高了也不行。然后太低的话,别人肯定听不到,你讲了半天,别人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这样浪费了别人和自己的时间,而且事情也没讲好,太低了也不行,高低要适中。还有快慢要适中。如果特别快,别人都没办法反应过来你讲什么。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太慢了的话,你要表达的意思以正常的速度是两分钟表达完,如果太慢的话要十分钟。还有多少要适中,在讲话的时侯如果都是长篇大论,像这样讲得太多也没必要,太少了也表达不清楚,所以说多少要适中。

  当然这里面也分析了,有些前世有善业的人,说话的方式很善巧,天生就有这种福报的显现,这方面基本不需要学习。还有一些人没有先天优势的,在讲话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点缺陷,这就只有靠我们去改正、调整了。第一,我们的心态上要调整;第二要有智慧。如果一个人慢慢具足了智慧之后,他也会懂得怎么去控制讲话的多少、高低、急缓等问题,可以有一种掌控的能力。

  所以自己必须要首先具足智慧,有了智慧之后,语言就变成了绳索——《中观庄严论》讲:语言、名字,就象绳索一样,你要怎么用都行。你要用它去捆东西、捆这个、捆那个,逃生也可以,所以绳子就看你怎么去用它。那么语言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有了智慧,有了好的发心,那么语言也是随便你各个方面去使用,怎么使用它都有一个适度的量。

  一方面我们要尽量注重说话的技巧,一方面也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智慧、善心。当然,如果我们实在是经过努力了,但说话的技巧也不是改善得很明显,这就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做到真诚。虽然可能你讲得不是很清楚,或者讲话时有很多缺陷,但是你有一颗真诚的心,通过真诚的心去讲话,很多人都能够理解。所以我们如果其他方面做不到,就尽量做到真诚,这是很重要的。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