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道前基础>>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佛弟子平时应怎么随顺他众?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9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佛弟子平时应怎么随顺他众?

 

  生西法师:必定随顺他众:

  前面讲到平时我们行为要寂静,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经常随顺其他众生。当然随顺他人也是有底线、有标准的,而不是不管好事坏事都一概随顺,不是他人要去杀生,我要随顺;要去偷盗,我也要随顺,菩萨是不会随顺恶业的,因为菩萨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是修大善法、修大清净法的人,绝对不做这种最粗大的恶业,也不会随顺他人去做。

  此处所指的是在修持善法以及能够让众生趋向善法的前提之下,尽量地随顺他人。因为随顺众生的缘故,能让众生趋入到佛门中,也能够让自己的功德再再增长。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对于那些很善巧劝勉他人的人,或者没有请求而给自己说饶益语的人,我们应该恭敬地顶戴他,恒常成为众人的徒弟,向其他人学习修行的方式,让自己的修行通过这种方式得以进步。“宜善劝勉人”的一种解释是:我们作为修菩萨道的修行者,因为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只要是对自己修行有利的都要学习。

  我们怎么随顺他众呢?首先从我们作为弟子应随顺他众的角度讲,我们作为学习者,要去学习他人、随顺他人。比如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也是随顺上师,上师给我们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这是其中一种随顺。另外是随顺教法,教法当中所讲的,我们都要随顺。此处是随顺众生,众生也许不算是自己严格意义上的善知识,也不算功德很明显的善知识,但是如果对自己的修行有益,我们也应该对其有一种随顺的态度。

  我们有时遇到有些人,很善巧地劝勉他人修法,不管是通过身体,通过语言,还是通过讲法,能劝勉其他众生趋入佛法、修持正法、修持善业,对于这样能够善巧劝勉他人的人,我们应该恭敬地顶戴他,作为他的徒弟,改进自己的修行。

  “饶益语”,有些饶益语是我们请求上师、请求善知识开示讲一讲道理,这种是经过请求的饶益语,我们当然一定要恭敬顶戴。还有一种是“未请饶益语”,我们有时候自己觉得可能不需要这种教言来教导,但在因缘合和的前提之下,有些人没有经过你的请求,你也没有料到他会讲这些饶益的语言,但他观察到应该讲,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也应该有一个谦下的心态,去恭敬顶戴他,因为他讲的东西可能是对我真实有益的。

  有的时候我们没有请求,上师或其他道友,或一个不认识的人给我们讲饶益语,这都有可能,只要是对我们有饶益的众生,我们都把他看成佛、看成善知识。因为他做了上师善知识应该做的事情,他的话对自己修行调心的确有益,所以我们就把他当成善知识,而自己作为他的徒弟,去接受他的语言。“恭敬且顶戴”,和前面的颂词可以连贯起来。对于这种人,对于这种语言,我们应该恭敬顶戴。

  “恒为众人徒”,菩萨在修行过程当中,最害怕产生傲慢心态,如果自我感觉学了这么多佛法,觉得自己系统地学习了有传承的正法,其他的世间人怎么可能给我讲正法呢?这个也是不一定的。有些佛菩萨是以所谓正统的方式出现,示现为我们的上师和道友,如果是这些人给我们讲教言,我们会比较容易接受。但的确也有一些好像从来都不学佛的人,甚至是外道给我们讲道理。首先我们内心当中不要有一种抵触的心理,觉得我是学佛的人,本来就比你高,你凭什么来跟我说这些教言,那也是不一定的,有时候佛菩萨也会显现这种行为。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是佛显现的,但可能是在某种因缘前提之下,佛菩萨加持他们宣讲一些饶益语,对我们修行的确有利。不管是世间做人的方法,还是看似随便讲的一句话,对我们调心和修法的确有一种触动作用,都应该接受。如果菩萨有甘心成为一切众生徒弟的心态,就更容易接受全面的教言和对自己有利的教言。这样就是随顺他众的一种方式,它能让菩萨打破傲慢心,通过这样普遍接受的方式来促进自己。当然也不是说不加观察而随便接受,要通过智慧观察之后,有些的的确确是对自己修行有利的,就可以接受。

  所以要求菩萨一定要有智慧,有一定的智慧后才可以观察出别人的话对我们修法是否有意义。如果一点智慧都没有,就没有办法观察分析他讲的到底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以及从哪个方面和自己的修行有关系等。所以要求菩萨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受益。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是从菩萨本身的角度来讲,菩萨在劝勉他人的时候应该善巧,善巧和随顺他众有怎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在劝勉他人的时候,应该尽量随顺他众的喜好。他有某种喜好,我们就随着这种喜好作为趋入点,然后给他宣讲一些应做应舍的道理。如果不懂得随顺他众的善巧方法,而直接去说的话,也许对方不愿意听,就达不到劝勉的效果了,所以上师在讲记中讲了,在《格言宝藏论》当中也讲了,在世间法当中也讲了。

  实际上有些时候说话做事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有些人说,我是一个很直的人,说话很直,从来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接跟别人讲道理。有些人标榜自己很直率,实际上也有不直率的。有些人的确是不会说善巧的话,性格比较耿直,比较直率,但实际上,这是缺乏善巧的一种体现。有些人虽然说话显得不是那么直,好像绕来绕去的,说话绕有可能坏,也有可能好,关键是看他的发心和智慧如何。

  所以,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是看到一个众生的过失,马上就指出来:你这样错了,应该如何如何。众生是凡夫人,他有他的脾气,有他的性格,有他的处世方法,所以如果直接揭露他的过失,直接指出他的不对,直接说你应该这样,对方很容易直接产生一种反感:你凭什么来说我的过失!你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他如果反感了,后面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了。

  虽然你给他讲了真正有利的符合法义的道理,但是他产生了反感,绝对是达不到劝勉的效果。而有些菩萨就很善巧,知道他人有不对的地方要改正,但是在说话的时候比较婉转,使用善巧的、有策略性的方法去劝勉他人,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让众生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后也愿意听从菩萨的教导,趋向于正法之道。菩萨的目的达到了,而且结果很好,那就不用在乎他的手段怎么样。

  有些人很喜欢标榜自己很耿直,实际上有时候耿直也没有什么用。在《格言宝藏论》当中讲,性格耿直有它的利益,但有时候说话做事不注意,就会产生弊端。其中有个比喻:射出去的弓箭非常笔直,但很直的箭射出去之后,要么就伤害他人,把人或猎物射死了,要么就射到坚硬的墙上,“吧嗒”一声就折断了自己。所以太直了而不注意策略,容易伤害他人,也容易伤害自己。有的时候说话很直不拐弯抹角,说出去的话一下子就把别人伤害了,在在处处都有这样的事情。

  另外,很直还有可能伤害自己。不去观察环境,也不去观察后果,一旦话说出去之后,别人马上反弹回来,把你骂一顿打一顿,乃至于丢掉性命,都有可能。所以一般来讲,说话直好不好,我们先看发心。有时候直不太好,弯曲比较好。比如果树虽然弯弯曲曲,但是它结了很多果子;右旋海螺虽然弯弯曲曲,但它是很吉祥的。所以有些菩萨和修行者用了善巧的策略,他说话、做事不一定直接,但是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只要是利益众生,能够帮助众生趋向于安乐之道,菩萨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不一定非得要很直。

  此处颂词讲“宜善劝勉人”,一个讲究策略、懂得劝勉他人的人,也要在随顺他众的情况之下再做这个事情比较合理。 “未请饶益语”,就是说别人没有请求而宣讲的饶益语言,自己观察到有必要,也可以给别人讲。但讲的时候也要尽量随顺众生的根基、喜好,随顺因缘,随顺时节。如果这些因缘都具足之后,即使别人没有请求,我们也应该随顺他的情况,去宣讲一些饶益的语言。

  当然,我们在劝勉他人,宣讲饶益语言的时候,的确还是要看情况。自己是个一般的人,有时候观察到别人可能需要一些道理,但是自己的威望不够,或者别人对你没有佩服的心态,这样也许不一定听你宣讲的话。尤其是用很重的语言去讲,可能别人完全不听,而且可能会反弹。所以我们要看情况说话,如果自己是善知识有一定的威望,在一些场合当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宣讲随顺他众的饶益语,这完全是可以的。有些时候虽然给别人讲,但别人不一定接受,此时应该暂时放一放,这对自他也许都有利益。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前面两句是对于菩萨自己来讲,应该随顺他众,而且菩萨修行的时候也应该有恭敬谦下的心态,经常从别人那里吸取修行的智慧。不单在佛法当中,而且在世间也这样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在一起行路的时候,里面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怎么学习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果他说的话、行为或者思想是善妙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随顺去接受;“择其不善而改之”,如果他示现的是反面的材料,比如说话走路的方式不如法,那么我们看到这些之后也可以反省自己,改变自己。总而言之,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参照,都可以让自己的善法增长,恶业减弱。

  懂得观察、懂得学习的人,即便是在普普通通的人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教言,他再不断地去学习。不懂得学习的人,即便是上师善知识给你讲法,示现一些行为,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和感应到。作为菩萨应该有随顺的品格,应该有一种观察的智慧,有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在在处处学到很多。不仅是对学富五车的人,对证悟很高深的人,对一般的世间人,有时候甚至对一些小孩嘴里说出来的话,从乞丐嘴里说出来的话,对他都会有触动和启发。

  禅门中有一个公案,某大德到处云游参访善知识、学习正法。一天,一屠夫正在卖野猪肉,很多人买,这位大德刚好路过这里,听到一个人说:给我挑块最好的。这屠夫回答:兄弟,这野猪从头到尾哪里不是最好?这位大德听后,一下就开悟了!所以,如果懂得观察、学习,具有善根、智慧的人,即便是屠夫和顾客随便一句话就使他悟入一切万法的真理!我们总是向外攀援,希望寻找最好的佛法,其实一切万事万物都是遍满法性的,一切万法都是普遍贤善的,都是遍满佛性、遍满如来藏的,怎能说这是最好或那不是最好呢?其实,只是我们分别心的作用,如果你发现了真理,一切都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发现就会有差别,有最好的或不是最好的差别。

  菩萨有智慧就可以从万事万物中得到启发,虚心向一切人学习,对修行有利的智慧功德,从一切世间人、物上都可以得到,这是一种很善巧的方式。当然,首先我们要具有谦下的心态和基础的智慧,这样就可以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真理,发现实相!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