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命自我立>> 和尚与钻石>>正文内容

第40节 财富之源,无限经济(1) ——《当和尚遇到钻石》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0日
来源:   作者:麦克尔.罗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二部分 享受财富 安顿身心 第40节 财富之源,无限经济(1) ——《当和尚遇到钻石》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如果你仔细思考经济学,以及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等各种经济制度,你将发现,其整个思想概念可以总结为:我们如何分享我们的资源,如何分享我们的财富,以及分配资源与财富的规则。如果你再做更深一层的思考,你将发现,我们所有的制度,都有两个相同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区分“你”“我”来“分享”事物;第二个前提是,我们必须想出一个分享事物的制度,因为物资是有限的。如本书所揭示的,你现在可以把这两个前提都抛诸脑后。让我们回到《金刚经》,看一看来自佛陀的醍醐灌顶之语:   
    何以如此?喔,须菩提,想一想菩萨行布施,却不执着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行布施所积聚的功德。这种功德,喔,须菩提,是你无法轻易思量的。①   
    如往常一般,让我们求助于邱尼喇嘛,解释这段经文的意义。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执着于事物本身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特质的人,仍然能够透过类似布施等行为,累积功德。   
    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从“事物本身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特质”的锁链中解脱,并且继续从事布施等行为,那么他所积聚的功德,肯定比以前更广更大。为了强调这一点,于是佛陀说,何以如此?喔,须菩提,想一想菩萨行布施,却不执着于布施所受的福德,而积聚的功德。这种功德,喔,须菩提,是你无法轻易思量的。事实上,它很难去思量。   
    然后,佛陀继续宣说:   
    喔,须菩提,你认为呢?东方的虚空广大,我们可不可以思量得到呢?   
    须菩提回答,   
    喔,世尊,不可以。   
    世尊又说,那么,南方、北方、上下、四维的广大虚空,我们可否思量得到呢?十方的广大虚空,我们可否思量得到呢?   
    须菩提回答,喔,世尊,不可以。最后,世尊说,那么,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事物表象所行的布施,其所获得的福报功德也如十方虚空那般不可思量。②   
    这段经文传达的某些概念十分明显,但至少有一个概念不明显。佛陀首先想要传达的思想是,“功德”或善业或特定铭印的力量(业力)是无边无际的。第二,为了获得不可思量的功德或力量,我们“行菩萨道的生意人”必须“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来行布施”。“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来行布施”究竟是什么意思?“菩萨”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所谓无限经济的整个基础。   


    财富的真正来源   


    我们先说明何谓“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来行布施”。   
    这其实只是综合了本书所有思想的一个简单概念而已。任何一个称职的生意人都会承认,“商业策略是不可测的,是谁也拿不准的”的事实。   
    有时候,一个保守稳健的财务政策失败了;有时候,非得稳健保守才行得通。有时候,一个冒险的财务政策成功了;有时候却一败涂地。不论你是精明干练的生意人,或才干平庸的生意人,结果如出一辙:有些精明干练的生意人飞黄腾达,有些则一败涂地;有些才干平庸的生意人失败了,有些却成功了。   
    如果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没有一种标准是安全可靠的。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这个事实明确指出了,我们尚未找到财富的真正来源,我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创造财富。   
    如果你仔细思考,你将能够发现,世间的财富分配所蕴含的深奥真理。财富随着个人的得势与死亡而来来去去;随着国家帝朝的兴衰起落而来来去去;在繁荣昌盛的时期,财富散布整个世界,在经济萧条或战乱时期,则普遍贫穷。   
    个人的发明,例如盘尼西林或枪支或个人计算机,能够有效地增加或减少全世界人口的财富,然而尽管效力再大,也不过几年的光景。   
    我的意思是,财富的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它从来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财富的量是不停变动的。这也使我们开始怀疑“财富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发展出分享财富资源的优良制度”的概念。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或许我们可以找出财富的真正来源,那么我们就能够增加整个世界的财富;也就是说,或许每一个人就能够拥有足够的财富,或更多的财富。   
    我们已经证明,一个咆哮的上司是我们自己的观感所创造出来的产物。在此,让我们再次运用相同的逻辑。就技术层面,以及严格的科学层面来说,一个咆哮的上司,事实上只是一大团颜色(主要是红色!)、形状(大部分时候,在你面前舞动)、分贝(高分贝),以及元音与子音(abc、ㄅㄆㄇㄈ,不断地向你飘来)。你的心,在过去种植的铭印的影响之下,把这些形状、声音解读为一个令人厌恶、大吼大叫的老板。   
    切记,那个坐在你身边的人(他可能不是很喜欢你)或老板的妻子,可能认为同一组形状和声音十分讨喜可爱。如此一来,“令人厌恶”以及“讨人喜欢”就不会是老板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必定源自他处,否则我们所有人都将一致认为老板令人讨厌或讨人喜欢。   
    而事实上,这个现象的惟一解释是:老板令人厌恶或讨人喜欢,皆由心造。此外,显而易见的是,尽管一切皆是心的作用,但却不是出于自主。一个咆哮的上司或许是心创造出来的观感,但是我们似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打开或关闭心的作用。   
    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个东西迫使我们产生那样的观感;那是铭印从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的结果。   
    显然,无论一个咆哮的上司是否完全是自生的,或只是一个特定观感所造成的结果,都不影响他存在的事实。我的意思是,他生气了,他将要扣除我的假期奖金,无论他的愤怒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是我心中铭印成熟的结果,他都会扣除我的奖金。   
    “他是我的观感”的想法,确实有所助益,但却无法改变当时的情况,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然而,在我决定如何面对咆哮的上司的时候,“他是我的观感”的想法确实助益良多。也就是说,我问自己,我真的想要再看他大吼大叫吗?因为,如果我同样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回敬我的上司,那么我种下的铭印,将在未来迫使我再经历相同的情境。   
    只有种下一个迫使你面对咆哮上司的铭印,才能够制造一个咆哮上司的观感。而惟有顶撞上司,才能在心中种下面对咆哮上司的铭印。然而,这个原理跟经济学有何关联?   
    扩展布施的层次   
    如果铭印的理论是正确的(的确如此),那么如果我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拒绝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响应上司,那么在理论上,我就能够阻止类似的情境再度发生。   
    然后在未来某一个时候,当老板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我们两个人——我和坐在我旁边的人(记住,那个人很不喜欢我,看着我被老板斥责,他高兴得很),都会觉得老板很可爱,很讨人喜欢。   
    如果你仔细思考,你就会豁然开朗:那个办公室中的财富、快乐或福利,在没有人牺牲,没有人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加倍了。我的快乐并非建立于同事的损失之上。   
    此刻,我们拥有了双倍的幸福快乐。同样地,金钱也以相同的方式运作。   
    当你布施之时,用双手、用时间、用金钱帮助任何一个生命之时,你在心中种下了一个特殊的铭印;你的布施行为被意识记录下来。你的意识总是开启着,分分秒秒地记录着你的一言一行。这个布施的铭印停留在潜意识,如同植物或树木一般,不断地蓄积力量,成长茁壮。待时机成熟,铭印进入意识层面,影响——甚至创造你对周围世界的印象,甚至对自己的观感。   
    商业交易和商业决策如同一面空白的屏幕,无论它们是否发挥作用,无论它们是否获致成功,诸如商场趋势、聪明才智、冒险的程度等等外在因素都不是关键,过去的铭印迫使你对买卖交易或决策产生的观感,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事实证明,外在因素不是决定交易或决策成功失败的关键。   
    例如,使用相同的策略,不一定都能过关斩将;或一些新产品炙手可热,一些旧商品开始被淘汰。   
    另外,为什么人们突然认为,画家安迪?沃荷(AndyWarhol)绘着的漫画书的一个场景具有非凡的价值?   
    为什么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涂鸦完成的毕加索的画作,会成为无价之宝?   
    为什么一些白痴歌曲或电视节目大红大紫?   
    而一些经过认真推敲,富有思想的歌曲或电视节目,甚至更白痴荒谬的歌曲或电视节目却惨淡收场?   
    这其中必有原因。决定成功与否的因素,完全非我们所能想象。   
    如果所有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任何成功的冒险事业(不论是聪明的或愚蠢的投机冒险)以及创造巨额财富,都仅仅是善的铭印(善业)的结果。换句话说,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获致财富,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过去,种下了致富的铭印。而这种特殊的铭印,惟有透过布施的行为才得以种下。   
    如我们所了解,这种布施始于,也应该始于一种有限的形式,例如,你先从你的公司或家庭着手,仔细地观察他们的期望与需要而行的小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news@fjdh.cn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