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社会万象>>正文内容

谁在穿梭全球疯狂“追日”?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7-24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杜安娜

  2009年7月22日上午,湖北荆州市纪山镇郭店村拍摄到的日食。 本报记者高鹤涛 摄

▲来自江西的三名发烧友。

德国发烧友道姆。

德国发烧友迈立希(左)和他的老搭档。

一年半前就有国外发烧友筹划这场“中国之行”

“世纪日食”折射中国天文爱好者群体发展现状

  文/图 本报记者杜安娜(除署名外)

  早在20年前,德国人迈立希(Meirich)就知道会有7月22日的这场“世纪大日食”。

  一年半前,他开始精心筹划一趟“中国之行”。来自汉诺威的这位天文爱好者非常喜欢“发烧友”这个称呼——除了在全世界“追日”外,他甚至在自家建造了一个高5米,直径3.5米的一个半圆形的私人观测台,用来观测天象。

  同样来自德国的道姆(Daumann),为了此次观日食之行不惜花费9000欧元,换算后是8万多元人民币。两位德国天文爱好者在中国的相遇并非偶然——“每当世界上有重大天文奇观,一定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两位超级天文发烧友直言,就拍日食来说,在德国他们是“顶尖级”的。

  在武汉,近日云集了来自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全国的天文爱好者,至少3000多人。一场日食实现了全球天文发烧友的集体狂欢。

  与国外庞大的天文发烧友兵团相比,中国的队伍并不逊色。北京市东城区科技馆的王萌说,国内的发烧友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两地。不过,制约天文爱好者发展的原因很多,“天文观测是一项很‘烧钱’的爱好,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花钱”。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天文爱好者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迅速。

  “一开始我就放弃了上海等地方,定下了湖北武汉”,但没想到,在武汉也没看完整,迈立希有些失望,不过他马上恢复了情绪。“失望总是孕育着下一次的希望,我已经开始筹划2012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日食了”。

  

  12岁开始迷上天文的老外

  

  从1998年开始,迈立希赶到荷兰“追日”,那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国拍摄日食。也从那时起,他一发不可收拾地进入到世界追日队伍中来。

  “1999年的奥地利,2001年的赞比亚,2006年的土耳其,然后就是这次的中国。”迈立希扳起手指一算,仅为拍摄日食,他先后去了四五个国家。

  和很多天文爱好者一样,迈立希对天文的兴趣来自小时候的仰望天空。12岁那一年圣诞节,父亲送给他一部望远镜,“看见漫天星星闪烁,它们有的距我们几百万光年,顿时激发了我的兴趣”。

  他记得,一年半以后,他用自己的钱买来第一部天文望远镜。15岁的时候,“我用父亲的一个普通相机来拍照”,后来把它和望远镜拼接起来,改造成了一个可拍天体的设备。因为那时家庭经济条件很差,直到1972年大学毕业,他才拥有自己的第一部高级相机。他记得是日本产的“Pentax”,为此花了300马克,差不多半个月的工资。

  在这个爱好上,他的投入是巨大的。1997年,他还在自家的房子里建起一个私人观测台,观测台高5米,直径3.5米,是半圆形的。迈立希开玩笑说,“我用它来观测月亮和Venus”,Venus既可以指金星,也可以指古代罗马神话故事里的美神维纳斯,而迈立希指的是自己美丽的太太。

  之后,他把这个观测台对外免费开放。在他的家乡——只有4000人口的汉诺威小镇,每年有400多人前来参观。至于自己在天文爱好上的花费,他说已经算不清楚了。

  

  组织世界最大“追日团”

  

  迈立希并不是“独行客”,他每次出门拍摄日食都会邀一大堆朋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6年,他和朋友本茨(Benzer)一起组织了624个天文爱好者去土耳其拍摄日食。“这绝对算得上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追日团’”,说起这事迈立希一脸骄傲。不过那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他足足准备了17个月。

  与传统意义上的天文发烧友不同,他并没有经历过住帐篷、“与狼共舞”等探险经历,所有行程都会经过精密的仔细安排,“比如上一次去赞比亚,我上午乘飞机去,拍完当日就返回了”。

  “如果一个人去观测,需要花费很多钱。通过组团,他们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他说,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成功的天文发现固然重要,但他也并不讳言并不打算在天文科学上有什么建树,只是一个爱好而已。“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哈雷彗星的”。将来,他可以把自己的天文台传给子孙后代,“也许若干年后会出现一个以我的观测台命名的星星”。

  

  本有可能成为天文学家

  

  和迈立希一样,来自德国的道姆也是一个痴迷天文观察的发烧友。为了这一爱好,他不计成本,足迹遍及土耳其、匈牙利、智利、津巴布韦等国家。在这个圈子里,他称得上是“最慷慨的人”——他现在所拥有的观测摄影设备,算下来差不多有三四万欧元,换算成人民币近40万元。

  “这个爱好的确需要时间和金钱”,道姆作为德国一家信息工程公司的高管,一份高收入加上工作时间的相对自由,使他能继续这项爱好。“当然,我并不追每一次日食,另外在德国,有可“积累”的公休日,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个比较集中的长假”。

  与其他天文发烧友不同的是,道姆在大学时的专业就是天文学,但毕业后他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同的路。“这是我一生的职业选择,本来我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文学家的”,他一直面带谦和的笑容。

  求学时对天文的了解,让他对人生有了不同体味,“人在宇宙中,通过宇宙加强对自己的了解,是很有趣的事”。

  道姆经历过很多次日食,但印象最深是1999年在津巴布韦。拍摄日食前他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搭建摄影设备,旁边有很多动物盯着看。“日食将要发生了,动物们完全不知所措,到处乱跑乱飞,把我们的设备全部撞翻了,直到太阳出来,它们才恢复平静。”

  那次日食只有4分钟的时间,但和他们一起观看的还有两三百个小学生,“这些孩子们完全不懂得使用观看设备,拿着涂了墨水的玻璃。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对视力的伤害不是即时的,而是永久性的”。

  这次在武汉观看日食的拍摄效果并不是最好的。但道姆说自己是第一次来中国,并没有太失望,“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神五”发射国内发烧友大增

  

  7月22日拍摄完日食后,道姆拿着相机向记者说,“你看,今天我拍到的这张全食照片是我们这一批人中最好的”,他有些骄傲。

  虽然强调自己是德国最优秀的天文爱好者,但他也承认,见过最疯狂的爱好者是在智利。那是一个海拔3000米的小镇,只有两三千居民。那天他拿着相机沿小路爬上拍摄点,上面竟然已聚集了3万多拿着专业相机拍摄的爱好者,而且基本上都是智利本国人。

  在到处拍摄的过程中,道姆认识了很多人,并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不过目前还没遇上中国的天文爱好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碰到中国面孔”。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天文爱好者越来越多。“小众的发烧友一直存在着,应该是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以后,发烧友才大面积发展起来。”北京市东城区科技馆的王萌说。

  “在北京,东城区算是天文爱好者比较集中的地方,但目前这里真正的优秀爱好者加起来也不过100多人”,据他了解,国内的发烧友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两地。制约天文爱好者发展的原因很多,“天文观测是一项很‘烧钱’的爱好,要有时间还要有钱”。

  

  国内还未成气候但发展迅速

  

  “真正的国内发烧友应该还没成气候”,王萌这次带着科技馆天体摄影小组5个孩子来武汉拍摄。他有些无奈地分析,从青少年这个层次来说,现在的家长很少同意并支持孩子们的天文爱好。“原因很多,首先,天文观察需要时间,有时间家长们都会安排孩子去补习功课,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更有利于考试得高分;然后,天文器材是比较昂贵的,这就需要有钱去投入。”

  他说,现在北京东城区天文馆天体摄影小组有二十几个孩子,最大的上高中,最小的上小学三年级,“其实进入天文馆发展业余爱好基本上不设门槛,但学生并不多”。

  王萌自己也是一个发烧友,对于成人圈子,更大的难题在于,天文观察都是夜晚,有时候还要到处“追日”。“成人中有几个有时间呢?”

  另外,长期以来,国内对天文学的重视不够,“到目前为止,学生没有相应的教材,天文知识大都是在地理课上学,很简单”。

  不过这次的“世纪日食”,让国内的摄影爱好者们近乎疯狂。广东三水的天文发烧友阿东说,现在通讯发达,发烧友们很多时候在网上召集活动,还有的以协会为单位组织活动,比如广东的南十字星会、北京的寻天会、同好会。

  人类关注天文已经有5000多年,天文学每次的发展都与观测人的细致入微密不可分——天文爱好者的热情是天文学进步的催化剂,特别是对小天体的关注。现就读于中山大学的叶泉志在2005年10月,成为第一个发现NEAT小行星的中国人。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林说,中国是一个天文爱好者的富矿,现在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但发展迅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