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六度万行>>正文内容

以无常观解读生日歌:祝你死去快乐……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0日
来源:摘自《前行广释·第一百零九节课》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然后端出蛋糕,鼓掌、欢笑。但你想起这个道理,那就成了:“祝你死去快乐,祝你死去快乐……”  ……从死亡那一点上来看,过一年就接近一年,过一天就接近一天,乃至分分秒秒在靠近。



 

  很多人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行为上一直拖延、观望,今天不行,明天;今年不行,明年、后年……始终修不了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这样的状态中耗尽了人生岁月,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必须断除这种怀着修持正法的愿望而虚度人生的现象。

  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哲白莲大师,他说:“人生犹如屠场畜,过一瞬间死亦临,今复明日久蹉跎,终于榻中呼号矣。”他把人生几十年,比作屠宰场里的旁生临近被屠宰的短暂过程,其实这并不夸张,我经常引用这个比喻。《六度集经》里也有个教证:“人命譬若,牵牛市屠,牛一迁步,一近死地。”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人的生命,就像一头牛被牵去屠宰,牛每向前走一步,也就与死亡更接近一步。“人得一日,犹牛一步……昼夜趣死,进疾无住。”人每活一天,就像牛走了一步,就在日夜更迭中趣向死亡,非常迅速,而且片刻也不停留。

  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然后端出蛋糕,鼓掌、欢笑。但你想起这个道理,那就成了:“祝你死去快乐,祝你死去快乐……”会观察的话,人跟牦牛的确没有差别,从死亡那一点上来看,过一年就接近一年,过一天就接近一天,乃至分分秒秒在靠近。

  因此,我们一定要刻不容缓地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怀里钻进了毒蛇,或者美女头上着火一样急不可待,要彻底放下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毫不迟疑地致力于佛法。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美女本来就爱惜头发,头上着火了,她肯定不会让它烧,“明天再扑吧”。《亲友书》中云:“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重要。”《十住毗婆沙论》亦云:“昼夜精进,如救头燃。”毒蛇的比喻也是如此,胆小的人不要说毒蛇,就是小虫爬到身上也怕得要命,若是怀里进了毒蛇,绝不会说“明天再扔吧”,然后继续开心地吃喝(但是国外有些人好像喜欢毒蛇,还把毒蛇像项链一样缠到脖子上,让它穿来穿去,一点都不怕,不过这是特殊情况)。同样,闻思修行也是这么紧迫,不能说“明天再做吧”,就这样一直拖着,而务必要精进,要舍弃一切琐事地精进。

  否则,红尘的琐事没完没了,昨天做的今天要做,今天做的明天也要做,明天做的后天还要做……一直持续不断、此起彼伏,犹如水的波纹一般,始终空不出一个修法的时间来。其实,你一旦下定决心放下的话,琐事也就完结了,诚如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说:“世间琐事死亦无完时,何时放下即了乃规律。”又说:“所作所为如儿戏,做无终了放则了。”

  历史上有很多出家人,正因为看透了这些,所以才选择了出家。当然也有逃避的,遇到种种挫折以后遁入空门,有这种现象。但你不能说“我不是逃避,所有出家人就都不是逃避”,这种推理不正确,虽然你不是,但别人不好说。同理,也不能说“他是逃避,故所有人出家都是逃避”,这也不通,因为有些确实是看破了。

  在看破一切所作所为、尝尽酸甜苦辣以后,毅然决然选择出家之路,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即使世人不理解,也只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所致,并不是选择本身错了。其实仔细想一想,琐事确实是做不完的,什么时候放下了,什么时候也就了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