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则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了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得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即使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

  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要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现代人心理问题很多,这些心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有些人求助于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的治疗只能起到一种疏导和缓解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灭除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今天这个问题得到了疏导,得到了暂时的解决,明天又会继续制造新的问题,心理并不能得到彻底的康复。

  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么?是无始以来伴随着我们的无明,和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健康因素:如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等等。所以我们要从佛法入手,通过勤修戒定慧来熄灭贪嗔痴,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贪嗔痴在佛教里被称为三毒,就是三种危害我们精神健康的毒品,它时时都在伤害着我们的心灵,左右着我们的人生。

  现在吸毒的人很多,我们知道毒品对人构成的伤害主要是在身体上的,但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很密切,在身体受到伤害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也会随之受到伤害。我们对于毒品的危害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全世界都在为了人类的健康而抵制毒品。

  但危害到我们健康的精神毒品是无形的,它潜伏在我们的生命里,反映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到使自己都难以察觉。我们常常不由自主被它推动着,造下种种恶业,不仅影响到今生的幸福,更影响到未来的生命形态。

  世间的一切,因为和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相应,都可能变成毒品。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使我们每个人都对"自我"产生高度的执著,又因为对"自我"的执著,带来了种种烦恼。

  因为执我,进一步执著我们的事业,进一步执著我们的家庭……一旦事业受挫,一旦家庭解体,都会对精神构成极大的伤害。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因为无法接受感情的挫折和事业的失败而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

  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具体到和自己发生关系,如果不是具体地落实在自己的身上,结果会完全不同。世界上每一天都有人在破产,每一天都有人面临家庭的破裂,可我们很少会因为别人的挫折和失败感到切身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什么挫折与失败一旦和自己发生关系之后,就会构成那么大的伤害?原因就是我们对"我"的执著。

  同样的一个孩子,他的健康,他的学业,他的发展,做父母的感觉会和外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父母对儿女有一种强烈的感情上的执著,而这种对"我的孩子"的执著,同样是来自对"我"的执著。

  而我们对金钱的执著,对地位的执著,对名誉的执著……对世间的一切执著,都是生长在我执的土壤上。我们把整个身心都安住在我们的执著之上,一生都在为它欢喜为它忧。

  先贤告诉我们:"人到无求品自高"。怎样才能无求?没有了对自我的执著,自然就无所求。无所求也无所谓得失,没有了得失之心,人生也就能因此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对世上的一切,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都要运用智慧去观照,从因缘的角度正确地透视它们,才能活得自在,活得洒脱。否则处处都有牵挂,走到哪里都不得自在,这就是佛法关于解脱的道理。

  除了对幸福的追求,几千年来,人类还致力于生存价值的寻找。我们来到世界,总要为生存找到足够的理由。

  一般人只会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亲人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小时候,我们觉得在为自己的父母活着,为了他们的希望去读书;长大后,我们又要为妻子儿女活着,为家庭的生存去奔波劳碌。有的人胸怀更宽广一点,他们会为了更多的人活着,为更多的人谋求利益。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生的目的都比较现实,比较短暂。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我们所认为的人生意义无非基于现世的生活:有人觉得书读得好就是意义;有人觉得事业成功就是意义;有人觉得受人尊敬就是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看来,人生就是要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吃再多的苦都可以,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人有三不朽人生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能够成为圣贤,使自己的名字万古流芳,使自己的事迹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所在。可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和所处的时代有关,若是抱负得不到施展,就退而著述,也就是立言,在人间留下几本书,也不枉过一生,其实这些也还是基于现世的考虑。

  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生命怎样才能更有意义?佛陀教导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我们在人世的这几十年,只是生命的一个片段,一生过得再风光,死后也同样化为尘土。再则,世事无常,昨日的君主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之囚,过去如此,现在同样是如此,所谓的事业和功名都非常短暂。

  学佛能使我们将眼光放远一点,不仅从现世的生命着眼,更考虑到未来的命运。所以,我们不能以几十年的成败论英雄,不要为了今生的享乐,为了今生的风光,而造下罪业。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一无所有而来;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是两手空空而去。我们走的时候可以带走什么?我们的儿女?我们的财富?还是我们的事业?哪一样我们也带不走。

  短暂的人生很快就会过去,即使再有钱,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世界首富,死后又可以带走什么?一样也带不走。如果懂得合理使用自己的财富,懂得用自己的财富造福人类,才能为未来的生命种下更多的福报。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生生世世伴随着我们的,那就是我们的业力。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为来世留下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是最关键的问题。

  从前,有个富翁快死了,想想很难过:娇妻美妾,房宅田地,一下子要丢下所有一切独自走上黄泉路,未免太孤单。于是找来小老婆说:现在我要走了,平时我对你最好,你能不能陪着我一起走?小老婆答:没错,平时你是对我最好,可我这么年轻,怎么能和你一起去死呢?然后他又找来第三个老婆,她当然也拒绝了富翁的请求。再找来第二个老婆,可她也不乐意:平时你对她们那么好,她们都不肯陪着你走,我也犯不着和你一起去死。三个人都不答应,他只好找来原配,原配说:虽然你平时对我关照不多,但既然我已经嫁给你了,也只能跟着你走。

  这四个老婆就代表着我们的财富、事业、家庭以及业力。我们平时最关心的是什么?无非是财富、事业、家庭,可这些,到你走的时候,有什么可以陪伴你?古代的帝王们,为自己建造庞大的陵墓,用数不尽的财宝甚至活人陪葬,希图再现生前荣光,除了给自己增添更大的恶业,又何曾为他们的死亡带来任何利益?

  而我们最不关心的就是业力。只要对眼前有利,就不管使用的手段是正当与否,也不管造下是善业还是恶业。但我们要知道,当你离开人世之时,只有业力是跟着你一道去的,就像那个平时最受冷落的原配夫人一样。

  世间的富贵荣华都是虚幻不实的,人生的吉凶祸福更是变化无常的。没有学习佛法的人,即使他的眼光再长远,比起一个学佛的人来说,都是近视眼,因为他所能看到的,最多就是一生短短的几十年。

  学佛的人,不仅要对今世的生命负责,还要为未来的生命负责。

  学佛的意义就在于完善并提升我们的生命素质。人生难得,它的珍贵在于给了我们一个修行的机会,使我们通过今生的努力为未来种下善的因缘,使未来的生命能够生生增上。

  生命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人生幸福,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从不健康的、充满烦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智慧的、觉悟的人生。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使更多的人走向光明的解脱之路。

  所以说,人生的意义还在于,你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同样是人,对世界、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完全不同。虽然大多数人的个体生存,不会对世界构成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却有那么些人,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许多人活得痛苦不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过去的暴君,现代的战争狂。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充满了血腥和恐怖。而另一些人,因为他的存在,给世界带来幸福、智慧和光明。

  我们学佛,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不仅要自觉还要觉他,这样才能使我们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我们完善自己,同时也在利益他人;我们帮助别人,同时也在完善自己。修学佛法,首先要认识到人生的意义,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利用这一生来完善自我并造福人类。

  佛法修行的基础就是做人。

  世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教我们做人,比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仁,就是要有慈悲心;义,就是要有德行;礼,就是要循规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导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誉,要言行一致。和世间的德行相比,佛法中也有类似的教导,佛陀要求我们遵循的五戒十善,就是人天乘修行的标准。

  凡夫从学佛到成佛的次第可以分为五乘。乘的概念和楼房一样,从第一层上去,层层递增。在佛法修行中,最高的一层是佛,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是声闻缘觉,最后是天道和人道。

  五乘又可分为三士道:即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上士道通过菩萨乘的修行最终成就佛果;中士道是声闻乘的解脱道;下士道是关于人天乘的内容。作为出世间的解脱道,佛法又不完全等同于世间的道德标准。

  世间的道德只是停留在人天乘。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仅仅修五戒十善,那不管怎么努力,还是跳不出三界,不能脱离生死,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内最享乐的是什么地方?是天上,所以一般宗教都将天堂作为人生最好的归宿。他们认为,人间充满着缺陷和痛苦,充满着不幸和污浊,一旦升到天堂,就可以远离这种种的不如意,永远在那儿享乐。

  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不同。从环境的享受来说,天堂的确比人间好;但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天堂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一个人升到天堂后,就会沉溺在五欲的享乐中不能自拔。

  俗话说:贫穷布施难,富贵修行难。没钱的人,你让他布施很难,因为他没有条件;可有钱的人,你让放弃享受去修行也很难,因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往往会使人失去修行的动力。所以,佛教认为天堂虽然美好,但因为天人不能修行,所以并不是修行人的理想选择。

  而且,一旦天上的福报享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天福享尽必然堕落。在这一点上,佛教和其它宗教也是不同的。一般宗教认为升到天堂就意味着永生,但佛教认为,天福也是有限的。一般宗教都崇拜上帝或是神祗,佛教承认不承认上帝呢?佛教也承认上帝。其他宗教认为上帝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佛教中,上帝多得不得了。光是欲界天里就有六个上帝,色界天里就更多。

  一般宗教认为上帝永远都是上帝,而且可以主宰一切。但佛教认为,上帝在福报享尽后也会堕落,也会在六道中轮转,并不具备主宰一切的能力。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间比天堂更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从修行的角度而言。人间有苦有乐,正因为对痛苦有切身的感受,我们才会想尽办法去摆脱痛苦,追求解脱。在摆脱痛苦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对宇宙人生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佛陀之所以能够成为觉悟者,能够亲证趣向解脱的真理,也正是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而来。

  阿含经告诉我们: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佛陀是以人的身份成佛,而不是以天人的身份得道。天上的人太享乐了,他们无法体会痛苦,也就没有修行的动力。而不修行就无法开发智慧,更谈不上解脱。智慧、解脱、真理都在人间,而不是在天上,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所在。因此,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人。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大乘佛教的立足点比较高,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当菩萨,但是修学大乘佛教的人里,真正有菩萨心肠的并不是很多。相反,大多数的人,修学佛法只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为了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修行,很难说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菩萨。

  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很多人觉得,只要学习大乘的经教就是大乘行者,而学习小乘经教就是小乘行者,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

  我们判断一个修行人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关键是看发心。如果你发的是出离心,修行只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那就是小乘的自了汉。如果你发的是菩提心,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解脱,更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那才称得上是修学菩萨道。  佛法的修行是有次第的。即使我们发的是菩提心,还是要以小乘的出离心为基础;而出离心又要以增上心,以人天乘为基础。也就是说,想要学做菩萨,还是应该做好一个人。

  那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这就要用人天乘的德行来衡量。很多信徒学修达到一定程度后,会求受菩萨戒,这种发心固然非常好,但必须明确,菩萨戒同样离不开人天乘的五戒十善。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加上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及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十善虽然只是人天乘的标准,但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严格地说,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

  可是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杀生也做不到,不偷盗也做不到,就想做菩萨,又有谁会相信?菩萨能杀生吗?菩萨要慈悲一切众生;菩萨能偷盗吗?菩萨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菩萨的修行是以人天乘为基础,菩萨戒则是以五戒十善为基础。

  在我们的修行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经大论虽然学了很多,大道理也似乎懂得很多,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五戒十善。我们很少以五戒十善来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很多大乘经典,如《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等等,对阿罗汉及声闻乘的修行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我们要知道,佛陀是为了要那些声闻弟子进一步回小向大才批判他们。事实上,那些阿罗汉的人格和德行都非常了不起,凡夫若与之相比还远远不及。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佛经里批判他们,也跟着批判他们。

 
   学佛的人发心要高,但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必须从人天乘开始。或许有人会说,我不想修人天乘,我想直接做菩萨,这样可不可以呢?如果没有人天乘的基础,菩萨乘就好比是空中楼阁。所以,只有完善了人天乘的德行,才有进一步修行的可能。

  人是果报生,虽然引业使我们得生为人,但各人的满业不同,而福报不够也会障碍我们的修行。或者得到了人生,但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或者虽有机会听闻佛法,可因为没有善根而不能生信;又或者,天生就是白痴,没有能力学习佛法;再或者,虽想学佛,但每天都要为生存奔波,没有时间可以修行。

  所以,学佛要有暇满的人生。我们要成办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首先必须获得具足修行机会的人生,必须有善知识的正确引导。
  
  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也不知道死往何去。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无法知道自己将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可以选择的话,一定会选择环境优越的国家,选择富有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行都很出色的父母。如果我们可以选择的话,应该不会选择贫穷落后的国家,选择既没有文化,道德水准又差的父母,使自己连基本教育都无法保障,使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面临艰难困苦的挣扎。但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只能随着自己往昔业力的推动投生世间。


  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同样无法决定自己要到哪里去,来世是升到天堂?还是继续做人?或者干脆到地狱去走一趟?我们没有能力为自己立下一个遗嘱来安排这一切。

  不要说来生身不由己,多数人现在就身不由己。我们在这个世界,为了生存、事业和家庭,不愿干的工作还得去干,不愿意接触的人还得去接触,除了忍耐,没有办法可想。我们现在作不了主,未来就更作不了主。众生真的非常可怜,因为我们连自己的主也作不了。

  虽然人间有苦有乐,但痛苦总是要更多一点。连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也对人生发出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人的一生就像清晨的露水般短暂,而曾经经历的日子,痛苦远多于欢乐。

  现代的人生活比较丰富,痛苦是否会因此而减少呢?当痛苦到来的时候,我们常常出于本能,以各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以各种娱乐来躲避痛苦。无聊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看电视,可以去跳舞,所以现代人对痛苦的感受不是很强烈。但不去正视痛苦,并不说明痛苦就不存在,更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们这个有漏的世间,无论是外在的环境,还是我们内在的身心,都是痛苦产生的根源。

  现在,地球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人类对自然的不遗余力的破坏,已经使人类开始品尝到自己亲手种下的这颗苦果: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臭氧层出现了空洞。而由此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正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水土的流失使水灾空前泛滥;森林的减少使沙漠向城市逼近;野生动物的灭绝又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人际关系也是我们痛苦的一大根源:心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爱别离苦;离别的人天各一方,"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是求不得苦;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却低头不见抬头见,所谓冤家路窄,又是怨憎会苦。

  我们的身体更是时时伴随着痛苦,"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色身的成、住、坏、空无时不在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痛苦和折磨。我们不愿意衰老,可又不得不老;我们不愿意死亡,可又不得不死亡。

  即便外在条件都很优越,但只要我们的内心还有烦恼,一样会活得无聊,活得痛苦。

  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认识到人生是苦。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生起出离心,因为出离心是基于对苦的认识而产生的,就无法摆脱痛苦的煎熬。

  所以,我们既要利用人生为进一步的修行打下基础,又不能过分地贪著和留恋人世。贪著和留恋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如果我们执著于人间,那一切的变化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认识到人生是苦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发出离心,认识到这世界是不可靠的,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可靠的。

  净土法门教我们发愿:一是要愿离娑婆,一是要愿生极乐。如果说我既喜欢极乐世界,又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那能不能往生呢?阿弥陀佛来接你了,你说:"不行呵,我舍不得离开,我过几天再来,我再享受一阵子再来。"结果,对人世的贪著就会障碍你往生。

  所以,出离心是解脱的基础。而现在大部分学佛的人,都缺乏出离心。修行要从出世到入世,没有出世的基础就没有资格谈入世。如果我们没有出世的超然,一旦入世,往往会迷失方向。
 
  在修学佛法中,次第非常重要。要从人天乘、到声闻乘,再到菩萨乘,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个阶段的基础打扎实。同样,由下士道、到中士道,再到上士道。下士道是我们凡夫;中士道是解脱的圣人;上士道是圆满的圣人。而最圆满的圣人就是佛,如果说佛也是人,那和我们凡人有什么区别呢?

  佛是人格、智慧都完全圆满的人。凡夫在认识上有很多困惑和障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不知道自己的生前死后,不能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佛陀具有清净无碍的智慧,他在认识上不再有任何困惑;凡夫有种种的烦恼,有贪心、嫉妒心、我慢心,而佛陀彻底断除了一切无明和烦恼,了无挂碍。学佛就是要把我们生命中不健康的因素彻底地去除掉。

  太虚大师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偈子,是关于成佛与做人的关系:

  "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佛陀代表着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佛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太虚大师进一步告诉我们,成佛并没有离开做人,人格彻底完善之后,修行也就成就了。

  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为了做人服务的,我们可以根据佛陀的教法来树立不同人生时期的目标。我们的目标越高,对自己的要求越高,将来的成就也就越高,这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我们学佛只是去佛堂拜一拜,供上两个水果,就开始和菩萨谈生意:保佑自己家庭和睦;保佑自己生意兴隆;保佑孩子考上大学。如果你是带着凡夫心态来学佛,那你的行为还是充满了贪心,那你永远都只可能是可怜的众生。

  有了出离心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发菩提心。真正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用佛菩萨的德行来要求自己。所以,我们立志要高,志当存高远,但落实到具体修行处,还要从最基础的做人开始,为我们学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