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禅宗>>正文内容

内观智慧禅——大波浪、小波浪的流转过程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2日
来源:美佛慧讯 第一二六期   作者:张贵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是什么? 法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法博大精深,超越文字概念,若引用禅修老师的话来说,要深度描述“法”一字, 恐要花三十天以上的时间。

  总而言之,“法”一词基本上有三种意义:

  一、世尊乔达摩的教法——佛陀只教导一件事:大自然实相的本然/法性(性,相,体),运用大自然的力量(体用),就在当下今生,由烦恼中努力趋向圣乐和解脱。佛陀所教导的自然法性是遍一切性,而且与宗教无涉,佛教中的佛或法,道教中的道,基督教中天启的神性,科学中“一法见万法”的一体性,都是指同一件事,只是概念用词不同。

  二、自然现象——根据自然法则,一切事物现象自行生灭,并无幕后的主宰或创造者在操纵自然现象,一切只是持续自然发生的无我性(法无我)。心理或生理活动,名/色法的流转过程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三、真理或实相——实相的法性(性体),或称自然实相法(Paramatha Dharma)显示一切事物本无物,唯是变迁的过程尔。所有事件、活动、自然现象以流转、变化的过程呈现,实相一直嵌在一切事、一切处的当下,我们可以在身心之中,而非身心之外,发现真理实相。

  世俗谛——是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凡俗世间;胜义谛则指表象、事件、活动之下的内在根本机制及运作方式,例如,看电视或观赏电影时,银幕上虽呈现连续的动作和色彩,其实,科学告诉我们:画面是由极为高速的电子粒子激射而构成,这些高速粒子反映出表面图象之下的内在根本运作方式,由于裸眼无法捕捉这些粒子的高速,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世俗谛的表象。感官认知蒙蔽了真实的状相,观察者的感官认知经验,是虚妄谬误的常见,视事物为连续性,未见无常、瞬息变异的实相。事实上,外观的表象是由迁流变异实相的变化所形成。

  概念构成的表象和实相的真理,犹如两个层面或两个频道,两者不能分割,因为两者所呈现的是同一事件(活动),这便是禅修的道理:拉近表象与实相的鸿沟。我们运用内观禅来观察身心活动,由感官认知或直接体验而来的观察,全凭观察者的内心状态而定(能所/主客关系的相由心生),当修行体验越深,了别所观察的事件会有如光谱般地展现,初为无明所产生的虚幻表相,到变异特性的自相,进而瞬息迁流的共相,最终是证悟境界的本然实相。量子物理和测不准定理也都指出,所有事件/活动的展现端视修行者的内心状态而定!这样说来,禅修即是心智训练的技巧,用以调顺内心。这种训练是以减少不清净的五盖来培养增强心智的善巧,并使内心不受贪、嗔、痴三毒的污染。

  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各种念头、情绪、欲望生起,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周遭的外在世界,感官经验便往往觉察不到内在的生命,正如大白天由于阳光太明亮而看不见星星。这些内心经验仍在潜意识中继续进行,对生命造成强而有力的影响,正如佛陀所言:“外见世俗,内见其法。”内观禅以体内的身心活动为觉知的所缘,观察其自性,如何刹那生起灭去。其实所缘并不重要,而是在背景中运作了别的觉知,能观的心比较重要,如以正确的心态从事观察了别,任何所缘都是正确的所缘。一旦觉知越来越深,能观的心会自己观察自己,以心观心,把自己当做觉知的所缘,观察自心如何对周遭外在世界、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如何心行造作的产生烦恼。

  我们平均要花半秒钟让深层意识的心智处理接收进来的感官刺激,成为概念意识的认知/体验,脑中有各种不同的神经元活动、与觉知的生起息息相关,例如,看见可爱的小宝宝产生一种脑部活动的模式,看见祖母又是另外一种,对同一所缘和观察者而言,内心能够产生各种不同感官意识的体验,感官认知结果有赖于观察者内心的觉知状态,包括某种能多多少少改变我们认知和情绪的状态,会让世界看起来大大不同。换句话说,在禅修的道路上,内心是可以受训练而走上灵性觉醒的新发现之旅。
  在禅修的道路上,外界的因缘条件不见得总是有利,内心状态也随著信心和意志升降而上下波动,起初,我们努力保持强力而持续的正念,其后,禅修便成为发现之旅,每一生起的体验都经过细密观察,心智犹如显微镜,放大倍数,越来越高,才发觉我们误解生命自性如此之久,终于发现了生命的秘密,每一次的体证,都越来越接近生起和灭去波动的止息(心行安息),这便是究竟实相,灭苦之后的圣乐。


  大波浪、小波浪的流转变化

  修习正念内观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全然安住当下,观察所缘的法性,看所缘如何刹那生,刹那灭。何谓刹那当下?其定义为微细高速的生、住、灭——个周期时刻。任何现象、事件、活动都显示不断变异的法性,都是周期性的循环不息,大波浪中有无数的小浪,由这一刹那到下一刹那,不停变化流动。名/色法的活动过程,刹那不息流逝的法性,显出了无常的实相,有如狂乱的流水,这过程显示出自然现象的动态层面,观察所缘(事件或活动)及其运作时,从头到尾整个过程,称为自然现象的动态过程(Dynamic Process of Phenomena)。细密观察一切事件和活动,显示出无间流动过程中的动态运转,根据名色法层层转化的刹那缘起,稍纵即逝的法性,显示出一切法,一组法生一组法因果相续的运作。

  就胜义谛来说,内观禅其实就是层层波浪式的流转变化,一切法中,上升的必会降下,生起的必会灭去,有过得好的时刻,也有过得不好的时刻,此处此刻,当下一切处、一切时都是循环反覆的,全在生灭的过程中,正如大浪中有小浪的生灭。名/色法有别但同时作用,名法迁流过程中,色法在另一迁流过程之中。以内观智观察名色,直接体验迁流中的流动型态不同,如水乳交溶流转,或油水分开流动,例如观察疼痛时,我们会发现疼痛有两种不同流动,生理上的觉受变化是粒子和能量的流动,由于疼痛带来的内心苦受则是另一稍纵即逝的流动,这两种名色有别的活动同时携手出现,与所缘如影随形。

  在所观之境和能观之心的流动之外,禅修本身也是一种流转过程,一种经由探究、找寻和舍弃组成的循环周期,周而复始。

  1.探究——聆听和沟通,以接纳、放下的心态探索内心未知的领域。

  2.找寻——在灵性觉醒途中,总会发现自然现象的展现,永远有更微细的现象生起,在新发现的旅程中,我们因认知所缘的体验而更接近自然实相。

  3.舍弃——弃舍也是种修行工具,为进阶到更深细的境界而必须学得的心智技巧,自然法则就是凡生起的必定灭去,粗的消失,细的生起,如此周而复始,净妙才会生起。

  观禅有如显微镜的倍数放大之后,过去的粗显认知消失并被弃舍、更新、更精细的认知生起,观察自然现象的结果端视观察者的心所而定,所以在修行中,所改变的并非所观的所缘法性,改变其实来自能观的心,和缘起过程所生起的心所,在由粗到细的循环周期中直接体验和认知,当会契入法相,开花结果。


  善摄六根——拔除烦恼

  日常生活中,外在世界经常绵密轰炸我们的六根,尤其是眼、耳、意根门, 举例来说,声音冲击耳鼓而开始耳门心路过程,未经训练的心会对声音起一连串连锁反应,对任何一种声音,有人可能觉得悦耳,随之起舞,有人觉得是噪音,甚不悦耳,产生负面反应,内在的心向外看,对声音做出反应和评断,内心于是被声音带走而引发烦恼和痛苦。反之,经过训练的人向内看,看到耳门心路历程的法,烦恼在哪里生起,哪里就是修习内观禅之处。若能守护六根,则“听仅是听”的实相,经过训练的心能够超越概念,不会受苦。

  让我们来微观耳门心路过程,听的现象如何从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一个刹那到另一个刹那。在物理科学上,深层意识平均花半秒钟来处理进来的感官刺激,而成为有觉知的认知/体验,听的现象可以分解为一连串过程,声波在空气中一波波的传送,耳鼓的震动如水流,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不断地将讯息从内耳送到脑部,像点燃火药一连串的闪烁。

  在《阿毗达摩论》中描述禅修的直接体验,实际观察心路历程来看,耳听活动是不断变化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层层流转,耳门心路过程由四组过程组成,首先,你听见声音,这是耳听过程中的第一组,当声音冲击听觉感官,耳门会产生听闻;其次,听闻转至意门心路过程,第二组称为意门审度过程;第三组,你整理所听到的声音形式,与记忆中的耳门心路过程比较模拟,最后就是命名/假名施设过程,形成概念,以上四组心路显示出的是一个耳识,这便是耳门心路过程发生的经过。

  如果每当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心想时,你都内观六根生起的现象或活动,便会观察到一切所观的境与能观的心,都是一个刹那到另一刹那,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这意味运用正念观察当下,学著放下执著,改变内心习性,不增不减,那么你会观察到眼见的会消逝,耳闻的也会消逝,一切迅即消逝。当第三、四组耳门心路过程不再生起时,概念不生,剩下第一、二组心路就是如实之相,“耳闻就是耳闻”,一旦如实耳闻,也就无须渴求、嗔恚、依恋,如果没有依恋,则不会有贪爱和取著,这就是内观禅的方法,由密护根门而斩草除根、拔除烦恼、克服贪嗔痴三毒。


  意识——一切的根源

  禅修是内心训练的技巧,运用内心这个强而有力的工具,来探索心智的更深层次,直到意识的根源。意识不能说是你的意识还是我的意识,它就是自然的能量,它是一连串生起灭去的事件,瞬息变异,如瀑流串联一般。再回来谈以上所说的耳识心路过程,当所缘触到耳根,耳识便自动生起,能观的心觉知所缘,耳识在三个不同层次背景的意识中运作,由最深层的有分识,到异熟心识(潜意识),最后到觉识(上意识),我们在此再用水的譬喻来描述心流。

  水是我们都熟悉的元素,水与其他自然流动的普遍法性有极其相似之处,水流(法性)由未来流至现在,再流进过去,每一事件都如大浪中有许多起伏生灭的小浪。心识与水流相似,平静或激动的心态如水性的状态,水性代表意识状态的心所,这些心所因意识的改变而生起。心识犹如水流一层层的变化状态,上一层的水流系由下一层暗流变化而来,不同深度的水流有如深层的意识,表面上流动的水流如上意识,汹涌暗流代表异熟意识(潜意识),开心眼所看到的异熟心识,近似关掉声音看3-D电影,彩色立体的心眼景像,一幕一幕生起而后消失,此种景像即是业能,决定心所为善或恶(业力),临终时,此种景像会决定往生何趣,这相似于基督教的末日审判。我们务须具足正念来观察水流,明光的本觉显示出:水底层水泉流动冒出来的地下水流,水泉的水流代表有分心中最深层的意识,有分意识在这种深度的地基,近似于无梦、深度睡眠中的意识有分流。超越死亡的有分流连结生与死,生就是死,其变化过程只是相反而己。

  这里再一次运用耳听的过程来整理一下,前面说过,从耳根认知声音到心中形成概念,一秒钟都不到,我们辨知声音到形成概念,端视声音振动所经的意识层次的品质,意识的品质又视意识最深层的业能和业行而定,有关自性、生命、法性,业的甚深法教,皆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耳识和其他五根识,感官认知反映出来,这就是“法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甚深法义!


  觉知 – 心灵觉醒

  内观禅的目的是从修习正念而发展觉知,以觉醒状态来观察,了别正在发生的现象,因为每一当下时刻都有现象发生。唯一可以侦知内心活动的方法,就是以内心觉知来观察心,其实,觉知是了别的心路过程,由意识的作用而来,心智训练的缘起过程中,正念为因,觉知为果,换个方式说,即是用心智开发正念的修行,觉知会自然生起。

  基本上,觉知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心路过程,第一种是经由会思考的大脑而展现的显意识觉知,需要用到六根门,在这种过程中,觉知与根识认知所生起的思想和概念有关,每一上意识觉知的状态都有一个脑部活动模式为对应,见、闻、尝、嗅,触等这些是五根识心路过程,我们运用根门从周遭世界收集资讯,它们属于感官、概念化觉知的范畴。
  第二种层次,称为纯粹觉知(Bare wareness),由开发直觉第六感而来,这是超越概念的觉知层次,我们藉由“心触碰所缘”的“感觉”(Feel, 非苦/乐心受)来了别,在这个层次,我们不再绝对依赖会思考大脑的根门,而更进一步,开始一种更精细、更直觉的观察和直接认知,它不经由五根门的筛选过滤,不会形成概念。

  第三种层次,证悟、如实知的本觉(Pure Awareness),是由证悟实相或正知、明光而来的本觉,最精细微妙、不藉由六根门的如实观,运用大自然的力量(体用),如实的本觉。我们不但如实观察,了别注意力所在的所缘,也明白过程中的法性如何运作,其实,这时我们已成为过程本身,明白了这一层之后,“万事万物本无物,诸相非相,仅为变异过程尔”。处于这种觉知层次时,我们目击高度空间微妙无量的法性(法相万千),这是形成一切事物的基础。

  当我们完全依赖根门的感官认知经验时,会出现两种基本缺陷,其一是根门的局限性,观察不到纯粹体验的全貌;其二,我们会加上一些东西,例如,如实体验加以概念化的假名施设,因所得到的有限资讯仅建立起不完整的实际状相(盲人摸象)。 当我们仅依靠根门时,所观察事件的99%成份都被过滤掉了,剩下的1%我们认为是事件的真实状相,其实只是极小一部份,例如盲人摸到象身,仅凭身触的证据,会形成完全错误的大象概念。

  觉知是观察了别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观察觉知完整的存在经验,不增不减如实观、如实知。随著觉知力加深,对实相的认知也更深,在日常生活上运用智慧处理事务变得更加善巧。藉著开发并训练正知,绕避经由根门认知的缺陷,而更加了解自己和周遭世界。


  结论

  修习内观禅,侧重于观察所缘的变异本质,而在每一体验中都看到三共相,藉著修习,我们观察一切事物的动态过程,而见到事物如何运作,目睹佛陀所教导的甚深缘起。起初聚焦于出入息或身体感受这个自己选择的所缘,当修习更深入,觉知将扩展至一切体验,就没有特定所缘了,修行成为无所不包的觉知,我们所参与的任何活动都成为禅修所缘,这便是正知的善巧,这使“法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更耐人咀嚼。

  更精确地说,正知是一种觉知,心智敏锐侦知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行之前的起心动念,我们若愈能觉知心智怎样在背景中运作,便愈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正行、正语、智慧。

  真正的快乐与证悟来自见法,见到每时每刻生活中自然实相的正见。无明的生活中,往往不太觉知自己的意业、语业、行业,成为酝酿贪爱、执著、敌意的温床,而贪、嗔、痴三毒是一切执著的根源,禅修有助我们发展正知,以针对真正需要采取行动,避免执著造成更多痛苦的过患。

  戒(道德)、定、慧三学是佛陀说法的三大面向,佛陀早已指出了道路,就看我们如何学习禅修,将教法转化成行动的教理行证。最后,修习内观禅的究竟目标就是运用大自然法性的力量,而成为证悟的圣者。智慧、道德、神通由于见法而合为一体,让我们走上净化的内心的道路,直至彼岸,拔除一切苦!

标签:内观|禅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