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情爱问题>>正文内容

看似无情却有情-由“色戒”谈佛教的爱情观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3日
来源:佛光山资讯网 人乘 专题-与佛陀谈情说爱   作者:柳成荫(在家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一部电影“色戒”,不是李安导演的那一部,而是2002年上映,印裔法籍导演潘那林(PAN NALIN)拍的,男主角是华裔印度人古萧,女主角是钟丽缇。电影原名叫“Samsara”,是轮回的意思,也可指我们这个(生死轮回)的世界,也就是相对于“度彼岸”的“此岸”;这是少数论及佛教爱情及情欲的电影。简单地说,故事是讲一位五岁就出家的喇嘛,到了二十五岁,受到情欲的诱惑,还俗入世,结婚生子,而后又穿回僧服。

  当然,这部电影尚不足以代表佛教对情欲的看法。但从这部电影,可以讨论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的生理现象,出家人能不能加以抑制?男主角达世有了梦遗,师弟为他流下眼泪,因此鄙视他;他师父也问他师弟说:“达世还是会做梦吗?”,暗示梦遗现象是可以抑制的;这似乎有些矛盾,因为这么一位优秀的喇嘛,闭关修行三年,被封赠堪布头衔,却还是无法抑制梦遗。师父叫他去见独居老人,说“该做选择了”,可以推测达世不是特案,这个方法应该曾经用到别人身上。独居老人给达世看春宫图变成两个骷髅,作用类似于不净观的法门;但对达世却起不了作用,达世回应:“有些东西是要拥有之后,才能舍弃”,这是很有趣的,很可以讨论的议题。

  第二是出世入世的问题;达世五岁开始就过著出世的生活,但是没有入世焉能出世;他还俗入世,体验了七情六欲之后,再回来出家,这时对他而言才算真正的出世。这样的说法固然是事实,却也不能一概而论,仅是对达世还俗的一种诠释;因为从小就出家的喇嘛,并不是每个人都跟他有相同的问题。而达世说的“有些东西是要拥有之后,才能舍弃”,也仅是他个人的观点;以他当时的情况而言,心已为情欲所困惑,这是最好的选择,“剪不断,理还乱”,他师父也不得不随顺因缘,放手让他淌一趟浑水。

  有些人拥有之后,就再也放不了手了,尤其情欲,更容易让人深陷而不能自拔;达世后来可以抽身而退,可以说是修行多年的底子发挥了作用,也可以说是他的个性使然。入世走一遭,对达世再出世的修行是加分还是减分?或许让他知道了到底是满足一千个欲望来的容易,还是克服一个欲望比较容易。这里联想到一个疑问,如果达世留在俗世,他能够修行吗?出家修行容易,还是在家修行容易?这不是简答题;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修行始于在家,完成于出家;在家修行不容易,然而挑战越多,累积的资粮也越多,修行是不怕难的。

  佛陀时代的弟子,大都是有了俗世的一段经历才出家的,他们大都已经体会到有些东西还是不要拥有的好,即使没有拥有,还是可以放弃的,而不坚持“有些东西是要拥有之后,才能舍弃”。从小就在寺院出家,是不是在修行上比较占优势,以现行的大乘佛教环境而言,出家众必须接触人群渡众,可能有些人会像达世一样,要逆向走一趟入世的路再出世,届时可能更耗时耗力。

  第三个问题可以统称为耶输陀罗情结。达世的太太贝玛跟他讲的关于“悉达多出家修道,丢下妻子耶输陀罗及儿子罗侯罗,世人可曾想过耶输陀罗和罗侯罗”的那一段话,一方面提醒我们“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女人的伟大就在于忍气吞声,奉献牺牲;背后的女人没有得到掌声或世人的注意,这是人之常情,无关乎当事人;但是她的奉献是不会被埋没的,佛教说成就他人的修行是有其功德的。

  回头来看达世的穿回僧服,他的觉醒固然值得赞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是不负责任的。这时候的达世已经不是单纯一个人了,拥有之后,跟随而来的有“我所”——我所拥有的妻子、我所拥有的孩子、我所拥有的家庭、我所拥有的其他种种,这些“我所”还会有其自己的“我”和“我所”,如此一环扣一环,一网连一网,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达世不能一声不响的拍拍屁股就走人,这样是不合乎情理的。贝玛提到耶输陀罗,我们不能拿佛陀的出家来相比,佛陀当时受到父王层层保护,不可能让他把话说清楚而正正当当的出家,而且佛陀的出家动机是发现了生老病死苦之后,想要求得解脱之道。达世则是享受了情欲的满足之后,知道了苦,才想要退回去,情况并不一样;再说,他穿回僧服的动机,也是可议的。以佛教的作法而言,达世必须把俗事做了适当的处理后,才能再出家的。把出家当成逃避痛苦的避风港,不是正道。

  贝玛跟达世说“你对佛法的心,如果比得上对我的爱与热情,你必能即身成佛,即世成佛。”给了达世一头棒喝,非常震撼。也让我们得以反省为甚么修行了那么久还不能成佛。达世最后是出世还是入世?让观众自己去想,看你用甚么角度去体会“人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把它丢入大海”;丢到哪个大海,或者大海只有一个。

  第四个问题是片中没有直接谈到的,关于佛教怎样面对情欲与爱情的问题。达世与师父造访村庄,在贝玛的家中过夜时,达世的师父似乎并没有阻止贝玛躺在达世身后给予抚慰,似乎想藉此安抚达世的心,却失败了。不过其真正的用意,我们无从了解,究竟电影只是在叙述一个故事而已,并没有加入任何诠释或批判。

  对于爱情,佛法没有加以否定,事实上佛教不否定任何东西,而是教你认清一切事物的实相;当你真正体悟到一切事物属于缘起性空的本来面目,你就知道怎样看待一切事物了;这是佛法上所讲的“智慧”。因此佛教的修行没有要我们放弃爱情,而是以智慧正视爱情,而放下爱情的执著,也就是说以健康的态度享受爱情,不痴迷于爱情,当失去爱情或是爱的对象时,也能以健康的态度面对,不致失去理性,伤心得死去活来。一般人可能会说爱情是盲目的,哪能保持健康的爱情;以健康的态度面对失去的爱情,不是很冷淡无情,不像爱情了吗?正因佛法教我们健康的爱情观,可避免盲目的爱情所带来的伤害,所以说佛教对于爱情,看似无情却有情。

  出家的修行人,要断绝情欲,在环境上与外界隔离,这是不用讨论的。然而佛教在禁欲上,不是采取单纯禁止的手法,而是讲根本道理给你听:“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等;佛法告诉我们诸法缘起性空,色无常、苦、空、无我,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此,所以对这些色受想行识等身心的现象,要认识其因缘,不要执著,这也就是“智慧”;从心性上彻底明了之后,自然从根本上断绝情欲;否则光用压抑的作法,是很痛苦很难消受的,而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这套佛法也适用于在家的修行人,与出家人的差别在于没有禁欲的要求,也就是说对爱情和情欲是开放的;基本上在家居士还是一样正常的生活。佛教要在家居士把家庭照顾好,建立幸福文化,才好修行;在家居士守“五戒十善”,基本上是做人的伦理道德,也是幸福文化的基础,而唯一关于情欲的戒律是“不邪淫”。在家居士只是在心地上下功夫,净化人心,慢慢减轻对情欲的执著;修行到了证得阿罗汉果位,自然就会出家了,因为那时身心已经跳脱俗世Samsara(轮回)的层次,不再受其羁绊了。

  以佛法来讲,情欲与Samsara是一体两面,这部电影的中文取名为“色戒”,有其隐含的意义——戒了情欲才不会轮回,因为电影内容就是讲一个因情欲而堕入Samsara轮回的故事。然而佛教的修行不是直接抑制情欲的,而是从根源阻断情欲的,好比不用一味的砍枝叶,而是从大树的根砍断,枝叶自然不再长出来。修行证得阿罗汉果位,就好比断了大树的根,跳脱了Samsara,这是小乘佛教的修行目标。

  大乘佛教的修行课程与目标是,心中有爱有情,但没有情执,而把爱与情扩大为大爱,也就是“慈悲”,“慈”就是予人快乐,“悲”就是拔人痛苦;而且是不限对象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我与有情众生是一体的,不管有缘无缘,我对待一切众生平等、慈悲。每个人的修行程度参差不齐,要达到这个最高目标,首先要由修“智慧”下手,逐渐去掉我执,达到无我的果位,这就是小乘的阿罗汉果位;而大乘则更由“无我”的“智慧”进一步体悟我与众生一体,而往广渡众生的目标迈进;所以有人说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慈悲”与“智慧”,而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才能广渡众生;只要发心行菩萨道,学习菩萨救苦救难,广渡有情众生的精神与作法,就是发心菩萨,可以渡众生。行菩萨道,一切以利人为出发点,利人而利己,自渡而渡人,这是大乘佛教广渡众生的最佳写照。总而言之,智慧与慈悲的佛教,对于爱情,看似无情却有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