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禅宗>>正文内容

东方禅修与西方科学相结合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4日
来源:美佛慧讯 第一二零期   作者:张贵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亲爱的法友,你如何能向盲者描述色彩?同理,你如何能向从未习禅者解释禅修?根本的问题在于,禅修对大多数人而言,仍是一神秘谜团。本文的宗旨即在于填补这神秘的鸿沟,同时将主观的个人体验、内省的东方禅修与客观的西方科学嫁接起来,用科学研究的发现和理论证明传统东方禅修完全符合科学。

  传统的东方禅修

  基本上,禅修是一种修行,目的在于建立心智训练的技巧,以探索心灵力量的潜能。心可有力探索内心更深的层面,深到意识的最根本层次,观照它如何生起万事万物。禅修一词,巴利文为bhavana,意为修行、培育、开发、观察。心智训练的技巧在于调伏心智,改变内心的习性,从内在做彻底的转化。

  我们修习心智训练有如从日常生活的游戏中,学著如何处理每日遭遇的挑战。若要善巧开发心智训练,必须仰赖感官──六根。我们运用意识的觉知功能,学习如何守护根门,以增长正知 (awareness)。所谓正知,即经典中所称的智慧或内观智慧,修习观禅(毗婆舍那)可开发智慧或正知。

  心智是什么?它不是一样东西或一种事物,而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的)事件,如同一具隐形X光;虽看不见,却有作用。“心理活动”事件,呈现流转变化的运转过程,具有作用的心念活动。我们的肉眼太慢,捕捉不到心的快速运动和自然产生的现象。然而,能知的心是能够经由心智训练来体见它自己。以心观心,这便是禅修之基本道理。

  心智可分为两大部分─意识和心所。如果说心是水,意识即是水流,而心所则是水性,由水流变化而起的流动状态,可用来比喻心所为反映意识的流转变化。若将一颗石子投入静止的池中,所激起的涟漪改变了水的流动。这是石子触到水的直接结果。在此一比喻中,石子是所缘,水流代表意识,而涟漪则象征心所。所谓的三科,即所缘境(外尘)接触六根门而生起心识。然而,在禅修中,最好不要去管什么是心识、心所。禅修者若持续努力,假以时日,他将直接体验这些的分野,而且远超出一般凡俗的认识。

  心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想要掌控心,绝对捕捉不到它,要抓,抓不到;不抓,它则自己上来。如果我们学著放下执取,心将会自然显露本来面目。在此举一例来说明:在水池中,如何才能捉住一尾滑溜溜的鱼?若用渔网追在它后面,恐怕很难,水一混浊,它便迅速游开。最好将网子放在水中,耐心等候,等鱼慢慢游入网中, 再一举收网。这底线是:禅修者停止追逐之际,学会放,不去抓,真正的平静才会来临。换句话说,日常习性中寻觅、掌控、执著的欲望使我们无法净化心灵,见不到实相。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不执著并不易修习。禅修者必须练习并获致正念的技巧,全然活在当下。觉知一切法刹那刹那相续变化,缘生缘灭。此时此地,来来去去, 看到当下之后,才学会放下,走在清净道上,迈向自由自在、八风吹不动的境界。

  东方禅修与西方科学

  约300年前,科学思想家一致认为地球表面是平的,当我们看到历史上,世人曾秉持那样的认知地球,平坦地球的观念似乎愚蠢荒谬。想想看,我们甚至会自言自语:这世界的观点怎会如此错误?然而,当时正是如此。

  今日,我们知道多些了,不但知道我们星球的真实形状,而且还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我们是如何学到这些事物的呢?基本上不外好奇、实验、观察和揭露。我们人类经由此一过程学习,小至婴儿在这美丽新世界中,学习如何应付并发展能力,大至基因遗传工程师的新发现,我们都是运用这个方程式的全体或部分来学习。

  2500年前,传统的东方禅修,运用这样的过程来检验并学习内心世界。西方科学运用这些学习原则,来探索周遭的物理世界。历经数世纪的实验、观察和揭露,东方禅修与西科学结合为一,而且相互提升、学习,更可说是相互支援!在艺术、音乐、宗教、医药、太空科学、电脑技术等种种领域,这两种观点携手所揭露的珍贵事实,改变并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促使我们对身处的宇宙从事更伟大的发现。

  东西两种观点的完美结合,主要集中在专注和观察两种价值上。专注(作意于所缘的定禅)和观察(以正念为主的观禅)是佛法两种主要修行方法,也是成就禅修的基础。今日,禅修界和科学界结合为一,我们最高兴的是,来自西方科学研究的发现,进一步肯定了禅修训练的基本原则。这类科学领域的突破主要来自神经科学研究和量子物理的发现。

  神经科学与专注(禅定)的价值

  神经科学非常迷人,多采多姿,在此一领域内,脑部功能的研究肯定了基本禅修训练中的定和念。运用今日的科技来研究脑部、脑神经系统的路径以及流经这些路径历历可见的能量,印证了佛法修行无可限量的价值。

  神经科学实验有许多脑波方面的研究,运用电脑科技可以目测追踪脑波传导到全身的情形。数以千计各行各业的许多修行者参与了实验,每一个人都显示出独特的特征;每一个案都发现心所,心态和观点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和生活。适宜的心智训练和调顺将大大改变生活方式. 不少实验是以资深禅修者为受试者,从追踪脑波与生命统计来看,大多数个案都显示有血压降低,心跳频率变慢,老化现象减缓。

  曾有一知名的实验,扫描测试拉小提琴时的脑波变化,若负责旋律的左手调案琴弦时,脑波活动大量传向左手的大脑;但负责节奏的右手拉弓时,却没什么脑波活动。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始发现原来受测的音乐家全神贯住于旋律的左手,弹奏节奏的右手活动则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因此左手的脑波大量增加,这是由于专注有以致之!这样我们已经可以明白禅修者之所以有传达能量的能力。

  为进一步说明禅修中专注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想一想简单的走路:在缓慢行禅时,有经验的禅修者,若将心专注于脚的动作变化上,便可开发止和定。如专注于脚步动作所产生的身体觉受,则可生起观或智。正念专注于所缘本质的变动及不同所缘的选择,可决定禅修的方向以及成就与否。对未经心智训练的大众而言,日常生活中的走路,因为是自动驾驶式的行走,而没有正念专注于所缘上,即使走了一辈子,也无法生起定力或观力。

  量子物理与心智训练技巧

  神经科学展现心智专注的价值,量子物理则更深刻印证人类感官观察的价值和影响。在西方科学史上,这是首次将心智与物质连接起来,建立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主客关系,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之能所关系,更有甚者,现代科学中的量子理论巩固并印证了正念和不执著等心智训练的技巧。

  量子理论和现代物理,几乎对十七至十九世纪沿袭下来的每一项古典物理理论,都提出了挑战。在这段期间,物质和机械的物理理论是西方思想的主流,伽俐略、 哥白尼和牛顿等科学大师是当时广为人知的名字,他们对天体和星体运动的科学探究方法,电力、磁力、引力、动能的现象说明,与古世纪的自然哲学家完全不同。 甚至遗传学、进化论、细胞生物等生命科学和心灵研究也是宇宙机械观点的一环。

  到了20世纪初期,量子物理和相对论对古典的、物质的宇宙观提出全新的看法,直到今日,科学家仍在努力厘清量子世界的完整内涵,量子理论对人类生命整个宇宙产生了全面性的影响,它支流广布,改变了我们对空间与时间、物质究竟的本质,以及宇宙演化的观念。最令人震惊的是量子物理突显出观察者的地位,而将我们的内心与观察所得的外境嫁接起来。

  量子物理中有一著名的原理:“非局域性”(non-locality)或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此一原理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其实,无论空间和时间距离多远,它们都是极度相关,互相影响的。虽然此一原理的完整意涵,尚未完全发掘出来,却已足以巩固心为身的先导的理论,而且晚近医学研究,真的证实了心智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我们也比较明白从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所得到的资讯从未流失,可以抽取(贯穿阴阳的五度空间)。空间和时间的量子是相互连接的(相对论时空互换的四度空间),因此生/死的过程是相同的,只是其变化过程互为逆转,有如一人登入进住旅店(生)与退房(死)。

  在量子物理中,所有事物未被观察之前,所呈现的不是一种现象,观察到的现象才是现象。观察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影响,在量子理论中非常重要,因为在量子(次原子)层次,现象为人观察到以前是处于叠置、过渡状态(Superposition),叠置状态并不显现出现象的特定状态,而是即将要过渡到另一种存在现象的集合场域,其中有无限的潜力和机率,法相万千,变化流转不息,缘起性空。一旦以感官去观察,仅仅用眼根去注视它,这无限的潜力和机率立即瓦解,而成为一特定形式,可能是电磁波、微小粒子或其他的能量形式。在瓦解的那一刻,感官资讯中99%都被过滤掉了,剩下的1%表现出个人观察结果的主观认知和体验,同时这观察结果取决于观察者的心智状态,且由内心所欲寻求的目标所控制(相由心生)。观察者又更进一步扭曲所观察到的现象,创造出扭曲而肤浅的外观,然后将这外观诠释为“真实的实体”,心的造作,假名施设。在量子物理中,以感官认知来观察现象的过程,称为不确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名言,道尽一切不确定原理显现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观察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缺陷:即是烦恼的根源─六根感官的局限性,以及内心的观点─认同我们所见到的。如上所述,观察所得到的99%的资讯都被挡掉了,我们能认出来的剩下的1%,我们会视其为实相,而不能理解到我们所目击的只是整体图象的一部分,犹如盲人摸到象的身躯,便误以为那就是整只象了。总之,实相被感官认知过滤掉了,你所见的不过只是跟你有关的假相,而非实相。

  观禅是参与观察的过程,你自己来看,观察自然实相的本质。身心活动过程被禅修者选取为禅修的所缘,并被当作心智训练的工具。禅修者观照的心专注于他所选取的所缘,并以意识的了别辨识功能来观察所缘的本质。意识不但参与了观察的过程,也在决定观察结果上居于关键的角色。在觉醒的道途上,经由修习,深化意识或正知的层次,从而开展实相的进阶历程,如同整个光谱,从妄相到粗相,然后从细相直到最终亲证实相,有如揭开舞台布幕,一层又一层,最后终于呈现布幕背景的整个舞台景象,这是一条从发觉表相乃至亲证实相的旅程。有趣的是,25个世纪以来,传统的东方禅修一直鼓励人们以这种原理来修行,而西方科学直到最近70年间才加以证实。

  实相是如实见到法不间断地生起消失,来来去去不息之流转。一般的感官认知,譬如说在肉眼的观察下,身体的活动过程从外观看起来似乎是实在的,然而从生物学的观点,身体过程是不断变化的状态。身体细胞和组织不断坏灭,从数分钟到90天就一个生死循环。在量子的层次,所有物质都是由瞬息变换的粒子和能量所组成。从深度的禅观直接亲证,所有现象都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组不息变化的过程。从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从一刹那到下一刹那。万事万物本无物,诸相非相,仅是瞬息变换的流转过程。未经训练的心灵为无明妄相所苦,为虚妄的认知阻碍,而不能亲见实相,这样便在认知与实相之间划下一道鸿沟,因此,在禅修中所得到的心智训练,目的即在于拉近表相的认知与实相本质之间的鸿沟。

  禅修学生应该了解:观察所缘所得到的体验或认知,全视观察者内心之状态而定,未经训练的心创造出的“实相”大不同于经过训练的心智所看到的,在最深度的禅修中,禅修者可以碰触或改变自己能量的活动和结构,因而改变自己经验的轨迹,由此一揭露,我们或许可以开始解读许多古代的神秘,如气,瑜珈呼吸法,精神疗法等等。

  发现不确定原理和非局域性原理,给禅修者奠立重要的洞察见地,这些原理表现出观察者在宇宙活动中的角色。是的,禅修是观察者参与观察的过程,但却不涉入所观察的过程之中。身口意三行是内心造作的诸行,由内心捏造出来的,被观察到的现象实是反映观察者的内心状态。如要观察到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必须以正念和不执著的心来观察,方不致以概念扭曲了该现象(不增)。同时,正念意味完全置身当下,如实观察自然实相的本质,本来如此的真面目,完全正知此时此地(不减)。正念的技巧是在禅修时,方法上保持正确的禅修态度,运用四不原则:不期待、 不判断、不抱怨、不比较。

  如欲见到实相的本质,我们必须不涉入所观察的过程并放下执著,这样,我们才能解除过去累积而来不善巧的内心习气。有许多想法、兴趣、目标、预设概念使我们无法如实视物。判断、期待、思考、控制、欲望和排拒…所有心行都是因缘和合且由三毒(贪、嗔、痴)而生起,它们直接影响观察结果,扭曲了我们观察体验到的现象,所以心智训练是一个关键,所以我们必须以四不基本规则来接受各方面的训练,这也是正确禅修态度,以及正念和不执著的技巧在禅修中所以重要的原因。

  因此,对认真的禅修者而言,讯息已经很清楚了,不再追求寻觅(抓/取),才会有真正的平静,放下执著其实是无为而为(Pure acting in do-nothing mode),没有造作(Effortless),让事情自然发生。菜中不加盐添醋,只品尝原味原汁,不增不减。让我们引用金刚经中著名的句子来说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修习佛陀所教导的专注、正念、放下等心智训练技巧, 顺行“法、法次、法行”的轨迹,修行学习使用来自大自然的体用,证解体、相、用本已俱足的自然实相法。

标签:科学|禅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狗子与佛性
下一篇:参禅应该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