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唯识宗>>正文内容

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讲记(8)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堪布益西彭措 讲授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3日
来源:卓玛的天空 2008-11-26   作者:堪布益西彭措 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现在人的观念和习气已经发展成这样了,单单靠布施、持戒能不能从根拔除呢?这恐怕很困难,因为已经习惯了往外追求,不必要刻意一起心动念就是向外奔,加上外在环境助长他的串习,日日夜夜都在加深,如果没有生起如梦如幻的见解,即使做很多其它行为,其实心里的邪见并没有拿掉。因此,修如梦观对现代人非常应时、应机,因为修如梦观,不是别人强迫你放下,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观察到这些物质、身心的感受像梦一样没有实义,认定它并没有东西,就可以开始止住追求显现法的狂心。

  我有这样一个想法:今天人们的实执病严重,要下猛药,要加大对治法的深度、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动摇他的观念,观念上有大的转变,行为才会开始转向。现代人的心态已经这样复杂,习以成性,如果不首先从观念上下手,让他在行为上转变有相当大的难度,古人要单纯得多,人单纯,说什么会照着去做,但是时代越往后,人心就越复杂、想法就越多,不可能简单说一两句就老老实实照着做。

  大多数的在家人都是在红尘里修行,只是到寺院里住几天,做一点外表上的修行,这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欲尘的包围当中,一接触境界就起分别执著,如果没有一种操作方便而又强力、有效的对治法,在红尘中就很难站稳脚跟修道。也就是,一个人的相续如果没有以智慧来把握,就会像无根的草一样,风一吹就卷走了,只有智慧深,才能定得住。照理说,电脑、电视、网络这些东西算是虚假中的虚假,但是人在接触时,内心没有定力,外境的诱惑又那么强,所以媒体的信息大片大片地进入内心,很快就染污了相续,别说得解脱,就连下一世得人身也非常困难。

  不作如梦观,境界来时没有不被骗走的,求取的念头一动,马上就连带引发烦恼和染污业,一天要造多少业、将来要受多少生死,到何时才能了断呢?

  贪执是由执著有实义而生起的,贪执的原因是误认有为法真实,现在反过来,如果观见有为法像梦一样虚假,就能放下贪执,所以如梦观是止贪的妙法,非常适合现代人。而且作这个观非常方便,因为它是着重在境缘上作观,只要有境缘就可以观修。这个法一切时处都可以用,不管欲尘怎样纷繁复杂,凡是有欲尘的地方就是作如梦观的地方,借红尘的境缘修炼如梦观,这就是借欲尘来修道,对那些修行好的人,红尘反而成了修如梦观的最好道场。


  由梦喻能贯通一切法

  佛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或者核心就是如梦如幻。从观修如梦如幻入手,可以贯通一切佛法。

  梦与少欲知足

  要做到少欲知足,一种方法是从因果上思维,就是认识到贪欲的过患。如果不遮止的话,欲望就会不断膨胀,引起后后种种过患。另一种方法是在更深的层面上观察,一切受用就像梦里的受用一样,没有任何实义。由此止息贪求之心,生起少欲知足的善心。所以如梦观修得熟练,少欲知足自然在里面。

  我有位熟悉的堪布,以前我们很年轻的时候,一起在大经堂辩论。他对我说:“虽然我拿不出很多理证,但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我那时去一座寺院打算好好跟随一位老堪布学习经论,到那里我打算住得久一些,就想修一个结实的房子,挖了很深的地基。当时老堪布路过时,我问他这样做行不行。

  他说:‘你心里认为行就行,你要是不满足,一直挖到山门也还是不满足。当时我感受很深。确实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心安立的。’”

  像这样,满足或者不满足除了只是自己内心的执著状态之外,并没有别的。懂得了这一点,不去贪求,也就可以安住在少欲知足当中。这是从能境的角度入手。

  从所境上看,人间的财富、地位、享受,都是梦里的活计。比如梦里经营赚钱,赚到多少,只是梦里的钱,能观察到没有任何实义,心自然就放下了。名声、地位、享受也是如此。所以作如梦观,连带就引生少欲知足的善根和行为。

  梦与皈依

  知道轮回是一场迷梦就知道皈依的意义。法界当中佛是大觉,正法是引导人觉悟的法,依法修行的僧是得到部分觉悟的人,除了佛法僧三宝,其他都属于迷梦中的法,从这里就明白,只有皈依三宝才能得到觉悟。其它世间各教派的教主,某种学说的权威,或者思想家、哲学家,皈依他们是不可能从梦中醒觉的,因为他们自己还在梦里,浑然不知自己在做梦,皈依他们只会在梦里越陷越深。现在世间的言论多数只会加深迷乱程度,让人永远醒不来。所以真正的皈依处唯一是佛陀、圣法和圣僧。

  佛是已觉悟的人,佛说的圣法尤其是般若妙法,是让人觉醒的最妙的药,能按时、按量地服用,一定能远离颠倒梦想。当了解到自己堕在长夜大梦当中,只有佛法僧是能让自己苏醒的力量,为了脱离迷梦,就发起一心皈依三宝,决不皈依其他的誓愿。

  这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引起皈依心,从生死是梦的层面上看得很清楚,其他都是迷梦的人、迷梦的法,即使皈依,也起不到作用,只会让梦更长、更苦、更恶劣,所以不皈依其他,一心坚定地皈投三宝。

  梦与细无常

  对梦里的显现很容易知道不是无因生,都是习气力所生,因缘和合就当下现一个相,而且它不住第二刹那,因为梦不可能无因住第二刹那,所以对应梦里的现象,就能决定有为法都是刹那无常。

  有为法都是梦。从梦下手观察,就是很方便的方法。推到一切有为法上,就是“举一反无量”,了知一切有为法都是细无常,这是由梦来了知诸行无常。

  梦与出离心

  轮回只是一场迷梦,推究到底看不到有任何意义。想一想,追求今生,今生只不过是一个几十年的短梦;或者求来世,而来世也只是一个梦;或者求升天界,天界也不过是一个暂时的美梦,不可能永驻,况且美梦过了是恶梦,所以最后一无所得,只是徒劳自苦而已。知道轮回是迷梦,什么实际意义都得不到就会放下,所以作好了如梦观,出离心也就在里面。

  可以打个比方,比如在某地,大家风传山上一个洞里藏了许多金元宝,大家举着火把一窝蜂赶到山洞,里里外外到处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大家摇摇头就都回去了。能观好轮回如梦无实义,顺理成章就发起出离心,就像是比喻所说的这样。

  梦与大悲心

  有了如梦观,回过头来看众生,大悲心油然而起。因为看见众生都在迷梦中受苦,本来什么都得不到,但因为他分别执著,已经成了严重的疯病,在梦里追求幻影,得了就狂喜,没有得就伤心痛苦,在无量劫当中就这样毫无意义地追求苦恼、苦恼追求。看到这一点之后,就会油然生起悲心,发愿唤醒世上所有的人,拔除他们的痛苦。

  所以作如梦观利益非常大,有智慧的利根者,首先深入修持如梦观,连带可以引发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等的功德。

  梦与四谛

  梦里苦痛是苦苦;梦里的乐不是真实的乐,它只是习气假立的,怎么可能永久坚固,所以最终一定会破灭,由此就知道这不是真实安乐,唯一是坏苦;只要还在梦中,就刹那刹那不停地妄念迁流,一直受习气的控制摆脱不了,这就是行苦。这样看到轮回是一个迷梦,由此就知道这纯粹是苦性,决定没有真实安乐。

  梦境不是无因生,是由习气变现的,这个迷乱习气就是集;梦里知道梦中的显现不存在,这是道;梦境息灭,这是灭。这样对应轮回,就知道什么是苦、集、灭、道。

  梦与二谛

  从显现和空的二谛来说:梦的显现是世俗谛,梦正显现时没有丝毫自性是胜义谛。

  梦与有为、无为法

  由梦里有所得、有所造作、有所假立的法是有为法,毫无实义,正当这时,还有一个不是造作的,是无为法。

  梦与客尘、自性

  梦里忽尔显现的法,好像是有,实际没有,这表示是客尘。客尘现时,本性不现,但仍然存在;梦一灭,客尘消,本性就显现。

  梦与菩提心

  了解到轮回是梦,是一种无的法,而自己的自性是佛,就像六祖所说:“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是佛。”既然自己本来是佛,只是因为颠倒梦想而迷了,由此就能发起出离迷梦作佛的心。或者认识到众生都在梦中,只有自己醒来,才能唤醒他们,所以就发心要觉悟成佛。因此如梦观修得好,借它作途径,就可以引发菩提心。

  梦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们的认识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一样。究竟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知道本来没有问题,就是最高明的解决问题。比如梦里有老虎追你怎么办?得不到财富怎么办?别人瞧不起、伤害你、侮辱你怎么办?在竞争中失败怎么办?怎么止息梦里的烦恼和苦……一种是在梦里赶老虎、求财富、左追右求,这就是低级的方法、很麻烦的方法。其实,醒过来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这时就会哈哈一笑:原来什么问题都没有,哪里有那么多问题。所以,知道没有问题,心放下了,就是解决了问题。

  道歌特点: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道歌就像无尽藏,深不见底、广无边际。这个意思可以体会一下,这就像我们从一个洞口进入,发现越走越深、越走越广,转入转深,转深转入,一直深到没有边、广到没有边,似乎可以无限地深入进去。所以,它的内涵是无限深、广的,没有底、没有边的。

  这篇道歌又像一口涌泉,辗转流出无量妙义,只要肯深入挖掘,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

  比如,一杯水是有限量的,喝完就没有了。一间房屋几十平方米,居住面积固定在那个量上,不可能再多、再大。这是一类有限量的法,但不是所有的法都是定量的,有一类法是无量的,像全知仁波切的道歌就是无限量的,如海纳百川,可以吞尽一切教海。大家知道维摩丈室吧!维摩诘大士的方丈室看起来四方都只有一丈,但是里面包容有余,即使把佛刹极微尘的世界放在里面,维摩丈室也不会装不下。同样,在这首短短的道歌里,诸法唯识、缘起性空、自性光明、有为无为、世俗胜义、观察修安住修、五道十地、自利他利,乃至无量无边的佛法都含摄其中。全知道歌的深妙庄严,赞莫能辞,真让人有“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感慨。宋代苏东坡有两句名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好用来形容全知的道歌,由各人的领悟不同,会理解到不同层面的意义。又像截栴檀,片片皆香;泻水银,粒粒皆圆。歌中字字微妙、句句有深义,细细品尝,回味无穷。又像是神箭手,箭箭中红心,每一句都是切中要害的诀窍。

  这样方方面面观察,才知道这是文殊智慧的流现,有着文字般若登峰造极的成就,字字放大光明,照破众生的愚暗,能让这个世界的众生迷途知返。

  实际上,从戏剧的角度来评价,这应该是人类戏剧史上最深、最妙的杰作。甚深而广大的佛法,用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达,确实十分罕见。全篇从前到后,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面上是一篇首尾完整的戏剧,实际上,句句都有所指,前后连起来就是一部道次第。大家想想,一种成佛的次第,全部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闻思修的密诀、修道的工夫境界都包含在里面,如果不是对这一切都了然在心,又怎能作出这样的妙歌!这样伟大的著作的确是无价的如意宝,具慧者就能识货,并把它珍藏在心里。不识货的话,以为只是一篇小文章,甚至会想:反正只是一篇小文章,听听就算了,我要的是大法!这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这样的道歌真是很精彩。这样活泼的形式,可以讲、可以画、可以唱、可以排成短剧、可以跳金刚舞、可以做成动画片……有眼光的人,就知道应当运用不同的方法,把这样深广美妙的佛法传播到众生的相续中,让人人都开智慧、都种下大乘般若金刚种子。当然这都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发心。全知仁波切的法要具有无与伦比的加持力,但愿有缘者都能得到尊者智慧不共的加持!


醒梦辩论歌思考题


  1、解释题目: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

  2、解释名词:迷乱。

  3、醒梦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4、“现前显现”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各自的观点,为什么说单由“现前显现”不决定是真实?

  5、“过后成空”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各自的观点。

  6、有人说:过去的法现在是不存在了,但是它过去曾经真实存在过,只是后来才消失,不能因为后来消失,就否定它在过去真实存在过。对此应如何解释?

  7、“现量亲见”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各自的观点,并说明为什么单由“现量亲见”不决定是真实。

  8、“相续长短”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各自的观点。

  9、如果由相续时间长就决定是真实,那么由这种立论会导致哪些过失?

  10、成就者具有穿山过壁、飞行等的能力,这说明什么问题?

  11、醒者说:无缘梦中也能穿山等,对这一观点可以发出哪些过失?

  12、“待缘方生”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各自的观点。

  13、列举做梦的因缘。

  14、“有堪为有”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的观点。

  15、“有无平等”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的观点。

  16、判定“有”和“无”的标准是什么?

  17、醒者说:梦里虽然没有醒时的山,但今天醒来仍见到和昨天一样的山,这说明山还是实有的。对此应如何破斥?

  18、有人说:虽然做梦时梦境里没有床,但不能由此就否认,正做梦的同时,真实有梦者躺着的那张床。对此应如何破斥?

  19、“换位无用”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各自的观点。

  20、“自心迷乱”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各自的观点。

  21、举实例说明醒时的生活也是自己心的迷乱显现。

  22、为什么说色声香味触是心的体性?

  23、为什么心和境无二?

  24、为什么说白天见一个人的正面时,当下没有背面和体内的内脏等?

  25、请详细思维自心迷现的道理,并检讨我们过去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哪些错误?

  26、怎样理解醒时的显现都是自心显现,但仍然有它的作用等?

  27、为什么说醒觉位的境界清晰、宽广和“这一切是自心违现”并不矛盾?

  28、复述成语故事杯弓蛇影,并说明其中所揭示的道理。

  29、从阿赖耶缘起的角度,论述无欺出现根身器界的原因和规律。

  30、“谁真谁假”的辩论:讲述醒梦二者各自的观点。

  31、“大法官”和“审判员”各代表什么?

  32、为什么说唯有妙慧能主裁决?妙慧裁决醒梦显现的真假,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33、为什么说“虽有多言量已足”?

  34、简释:

  未察各于自位真,察则一过为一揭。

  35、怎样定义真实?

  36、从四个角度举例说明观察时观待他方是虚假。

  37、“醒梦显现平等无别”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38、结合《辨法法性论》思考醒梦显现都是无二现的自性。

  39、为什么说“醒虽精明反更愚”?

  40、用自己的话说出“醒梦见行合一”所指的意义。

  41、详细阐述“言讫念绳系醒者,交付梦手不许离”所开示的修行方法。

  42、为什么如梦观要在一切境上作观?

  43、解释:三千破败魔、三世引导师。

  44、中下根人怎样才能生起如梦如幻的修行?

  45、为什么说“违成三千破败魔,和为三世引导师”?

  46、解释颂词:

  此后双双知无别,见谁遇谁同等作,

  从此二者争论息,二心所缘转成一。

  47、解释“似成交错而显现”。

  48、“未食而尝甜蜜味,未饮而品醉人舞,未排而赏奇妙戏”的密意是什么?

  49、“此后二者融为一,一亦融入虚空里”的意义是什么?

  50、说出以下密语指代的意义:

  慧王、调和、无畏虚空王政、虚空花园、百花、风吹、淳蜜、无尽、石女女、无老春妃、甘露、呕物。

  51、颂词“无老春妃赐予你,与伊融合享妙乐”揭示了什么意义?

  52、思维“醒梦争辩”“妙慧裁决”“醒梦和合”这三章内容,说明如何闻思修如梦如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