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戒防邪淫>>正文内容

折福之举——邪淫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20日
来源:北面海论坛   作者:恒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间有一种不费一分钱,也不用费一分力而能成就最高的德行,享有最殊胜的安乐,给子孙积下无穷的福荫,令自己来生得忠贞贤良的伴侣的行为------戒淫。而淫之为祸,也是惨烈猛酷之极。现代生物学已测知人类正常的寿命应该在二百岁开外,可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得享天年。究其真正原因,多是因色而早衰。因色而直接死亡的人,在正常死亡里占着很大的比例。因色而衰,受别种疾病侵蚀而死的人则更多。还有的人虽然行为上没有明显的过失,但是意念中的缠绵比纵欲之人还绵密,以致神浊心迷,身衰体弱。很多人认为什么时候死亡,是命中注定,纯属自然。却不知道因色而衰以至不能活完正常寿命的,都不能叫命,是自己残害自己而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色欲是人的本能,常人要完全戒掉是很困难的。而把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只看你愿不愿意。作为修行者,则必须禁绝。有家有室的修行人,要求一定不能邪淫。真正的把色欲和自身的厉害关系搞清楚了,一般都会知道节制,因为人不会眼看着陷阱还往下跳。很多的时候是不知道它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随着欲望而去。还有些人即使明白这中间的厉害关系,还是受欲望和习惯的驱使。所以要真正的做到持身自洁,还是需要一些方法,培养一些习惯的。因为事到临头、色欲火炽时,人往往将一切都置之脑后。

  古人对戒色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最重要的,先要知道不正当色欲的危害,也就是从理上说服自己;其次要养成一些习惯,习惯会帮助人在事到临头时保持克制。理上的说服自己很好做到,因为不正当色欲的危害多难计数。我们看得见的如身败名裂,家散人离;看不见的如福报潜消、灾星莅临、鬼神憎厌。不单是一般人因此罹祸,多少见识不凡的英雄豪杰,本可作出一番惊天伟业,由于这一关头把持不住而沦为不肖的下愚之人,继而长轮恶道,受极大苦。因此,色欲为祸比之虎狼尤为可怕,君子自当远离(现在很多人有以此为乐,为有福、有智的愚见,却不知将来先堕畜生、再临地狱就是今日有智、有福、有乐的真实好报)。

  习惯上的培养则有几种方便观想。一种是作亲想:就是将一切自己所遇见的女性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老的当作母亲看待,大的当作姐姐看待,小的当作妹妹看待,年幼的当作女儿看待。见色心喜是一种本能,但色心再炽,也一定不敢在母亲、姐姐、妹妹、女儿身上打主意。另一种是作怨家对头观想。美色当前,人见人爱。由这种爱心牵拌,将来必定沦落恶道长受大苦。一时的欢娱竟招致亿万年之剧苦加身,由此可知佳人美色实是钩头之饵、阱上之花。君子避之惟恐不暇,怎可迷恋不舍?还有一种是作不净想。佳人貌美,不过是外面一层薄皮而已。将这一层薄皮揭去,满眼所见全是骨肉脓血、屎尿毛发。试想,谁会对这狼籍淋漓之物而生爱恋?再华丽的器皿,如果里面盛的是大粪,肯定不会有人去抚摩把玩。这貌美佳人和这盛满大粪的华丽器皿又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只爱外面的那一层薄皮而忘记了它下面所覆盖的种种呢?

  也许有的朋友说,认识到不正当色欲的危害就够了,为什么非得作一些把女性想得如此恶心的观想呢?对有自制力的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一些色心炽盛、行为放纵而又缺乏自制力的人来说,这几种观想就非常有必要。否则,没看见美女的时候他可以保持平静,一看见美女就失控造业。要想美色当前不起邪心,就要在没看见的时候经常作这三种观想,到时候自然就不会见色心邪了。如果不这样,这类人就算眼前没有美色,脑子里也会经常邪思连绵,一身邪气。恶习固结,受害的最终还是自己。

标签:命运|邪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