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文化教育>>正文内容

道德功德与青年[文珠法师讲]

       

3-24-1994 讲于澳门综艺馆嫱鍉中心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8日
来源:文珠法师作品集   作者:文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3-24-1994 讲于澳门综艺馆嫱鍉中心

 

  今讲此题,可分为五点说明:一是道德的含义,二功德的意义,三青年的定义,四青年道德的修养,五青年功德的进修。

  一、道德的含义

  道谓道路,以通达为义。是指人行为必经的道路,亦可以说:是指人行为一定的规则。德者得也,是指人的行为循一定的轨则所得的结果。综合而言,道德,是人所应循的正道,此正道能使人行为合情合理合法,结果必有良好的收获,谓之道德。故古人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道,觉道,大道以及康庄大道。人能循正道,觉道,与康庄大道迈进,洁身自爱,努力向上,必定行有所得,因名道德。

  至于道德的含义,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一样,但目的各异。因为佛教与儒家的道德观念,基本士都看重于人格的善美与完成。不过儒家之目的,在于人伦的建立,由独善其身,进而兼善天下;佛教则主张保持人身不失,以进修出世圣道,最后目的,是在成佛。所谓人成即佛成。

  (一)儒家的道德思想

  代表儒家的孔子,其道德思想以仁为主,智勇为副,所以说:“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则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再加上信,作为人伦五德。无论是君臣,是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处之道,一以仁为本,以义礼智信为辅导。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可见儒家对仁的重视。

  孔子以仁为主的道德思想,至孟子时代,益见发扬光大。孟子以为人之初,性本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但可惜人皆因物欲的诱惑,致使本善之性,发生恶化;所以主张抑制物欲,使人止恶向善,回复本性的至善,以完成人伦的四德(仁义礼智)。因此说:“人之过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人由家庭幸福,推展至社会幸福;由父子关系,进而为君臣关系:由兄弟手足之情,扩充为友谊之情;由夫妇的敬爱,发展为全人类的互相敬爱。所以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是以君爱臣,臣忠于君,是道德;父慈子孝是道德,兄友弟恭,夫妇相敬,朋友守信,皆是道德。果能将此人伦道德推行于世,使人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生活规范,各安其所安,各行其所应行,自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日社会之所以父子相争,兄弟相残,夫妻相讼,朋友相害,宾主相欺,甚至家庭破碎,社会混乱,皆是人伦道德沦亡的恶果。

  (二)佛教的道德观念

  佛教的道德观念,范围极广,除了人道的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作为人伦道德的基础外,还有善道恶道之分,有漏道及无漏道之别。善道,指五戒十善,是通往人天的正道。严守五戒,奉行十善,将得人天福乐,故五戒十善是人道的道德。恶道,指五逆十恶,是通往地狱、饿鬼、畜生的邪道;作五逆十恶罪,将失人身,堕落三涂,故恶道是不道德的邪行,此道不通于德。

  无论是善道或恶道,不管是得是失,皆是堕落生死,不得解脱,困居在六道轮回旋转不息,因名为有漏道。

  至于无漏道,是指佛的正法,依佛的正法修行,得道而不失谓之德。故佛教道德,是重于佛法的修证。二乘圣人,先由五戒十善的人道,进入正见,正思维等八种圣人觉悟的正道,使自己在八正道的进行中,灭恶生善,除妄想,去执著;断烦恼,了生死,而通往出世涅槃,获得真理生命的归宿,谓之自利的道德。

  大乘菩萨,则以六度四摄等法门为道,循此大道进修,断无明,证法身,使自他共同通往佛的菩提觉道,结果获得断智恩三德,故名道德。因为佛教主张人由私德修养,推展至公共道德的训练;由私我利益,扩展为社会大我福利;从小乘自利思想,转向大乘利己利人的精神,广修六度四摄,实践三聚净戒,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利益有情戒,成就利他之德,是名恩德;“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摄律仪戒,获止恶之德,是名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摄善法戒,得积善之德,是名智德,以智德证佛法身,以断德证佛报身,以恩德证佛应身,结果:“无上菩提誓愿成”,得佛三身,证佛三德,通往佛果,得成佛道,是一切道德之最,亦人生品德修养之至极。

  二、功德的意义

  从字义释,功是功能,德即是得。人凭意志力量,致力于一种专业的运行,引生一种特殊功能,使人达到预期成绩或愿望谓之功;人凭功业力量,循一定途径向前推进,结果有所得,名之为德。但人的意志有善恶;恶的运行,无益于人,不能称功,虽自食其果,罪有应得,但非善功之德。是以功德二字,仅限于善因善果,大乘义章言:“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胜鬘经言:“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云:“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可知功德与道德不同,道德据因行言,著重于行为修养,功德就结果论,偏重于行为修养的结果。若修人天道因,得人天道果,是有漏功德;修出世道因,得偏空涅槃果,是无漏功德。菩萨修佛道因,得佛道菩提涅槃之果,是佛道无上的功德。

  有漏与无漏功德皆有限,唯佛道功德既广大无限而又永恒,是以涅槃经中,师子吼菩萨赞佛偈言:“如来无量功德聚”。浴佛功德经言:“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华严经普贤菩萨言:“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正显示佛果功德,非少功少德,或是有漏功德可以成就,必须经无量劫勤苦修因,循道德正轨前进,积功聚德,直至因圆果满,始可具足佛道功德。因此,学佛人除了培养私人道德,推行社会公德外,还要广修功德,发愿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积极于功德的积聚,以及佛道的修证。当知,道德是个人修养,人格的雕刻;功德是公共的福利,对社会的贡献。;

  道德是自觉,自励,功德是觉他利他。学佛人应从自觉自励的道德行为中,去立己立人,达已达人,甚至舍己为人,积极入世救世,广修功德,直至功德圆满,二利究竟,以遂学佛成佛之目的。

  三、青年的定义

  年,是岁月的符号,青年该是,指经历岁月不多,人生履历末深的年轻人言。年轻人,是人生旅程的开始,人生前途光明,事业成功与否,全视乎青年时期的思想,行为,以及品德修养、学识进修而定。因为人在青年时期,犹如一张白纸,可绘成各式各样美妙的图案,供人欣赏。又如一块金属,可铸造种种用途的器皿,给人使用。但当开始绘画或铸造时,必须具备坚强的信心,不屈的意志,不拔的毅力,不退的雄心,以及敢于进取,勇于牺牲,善于创业的精神,否则,难免功败垂成。

  所以,青年应该是意志,信心,毅力,勇敢和创业的精神,综合于一体。凡是有坚强的意志、信心、毅力,以及进取创业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可名之为青年,都是社会中坚,都是民族元气,时代灵魂,都应该荷担时代的任务与使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可惜,现代一般青年,大都意志薄弱,缺乏信心,雄心,更缺乏朝气与魄力,好逸恶劳,不耐艰苦,不肯吃苦,加上社会风气,诲淫诲盗,尚武好斗,打斗电影,黄色书籍,举目皆然。致使血气方刚,勇气有余,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受其感染,被其诱惑。何止贪图享受,爱慕虚荣,且好勇斗狠,丧德败行,小小年纪,就会杀人,甚至杀害父母。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将类于禽兽世界,实在可悲。

  今后,为了人类前途的幸福与安全,更为了拯救徘徊于堕落边沿的青少年,当务之急,该是在灌输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加紧青年德性的培养,道德的训练。进而导之以佛法,诫之以因果。鼓励青年人,立志励行,在尊德性,做学问外,更要进修佛法,积功聚德,利己利人。

  四:青年的道德培养

  至于青年道德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一)扩展仁慈的德性

  仁是仁义,慈是慈悲,仁义是儒家道德的基本,慈悲是佛教道德的精神。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姜太公亦说:“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因为具有仁义美德修养之人,必然“律己常带秋气,处世恒带春风”。不但“待人必于有过中求无过,持己常于无过中求过”。且能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是以不为个人得失的困扰,不为情欲的占有危害他人,反而能尊德性,重仁义。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正是基于仁爱之心,可惜儒家祭天地,拜鬼神,主张三牲(猪、牛、羊)酒礼,甚至日常生活不离食肉,仁爱仍然有限。佛教的慈悲,目的是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众生,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因此,提倡素食,实行戒杀放生,爱护一切生命。如果青年人懂得居仁由义,以道德作为行为标准,进而学佛的慈悲,爱护众生,平等拔苦与乐,持不杀生戒,不因口腹之欲,杀害生物,更不因贪欲的满足,而谋财害命,残杀无辜,则何独阻止社会一切谋杀,残杀,凶杀,暗杀等罪恶发生,还可止息战争,导致世界和平,是以佛教的慈悲,既可培养青年仁爱之心,更可扩展青年内在的德性。

  (二)坚立正义的意志

  意志对青年人特别重要,古云:“有志者事竟成”,曾文正言:“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肯立志,都能做到。”反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国大文豪苏东坡亦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以曾国藩主张士人第一要立志。但志患不立,尤患不坚,更患不正。故青年人立志之初,当审情度势,衡量自己的天才,兴趣,以及经济环境,然后决定立志之目标。志既立,就应切实做去,始终不渝,不畏难,不怕苦,不因环境威胁或利禄薰心而改变初衷,不因名位权势或私欲占有而作奸犯科,误入歧途,实行“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放下个人忧悲苦恼成败得失,去为正义而努力,为人群谋幸福,奋振自励,苦干到底。可惜现代青年,大都意志不坚,稍遇挫折,即萌退志,或为名利所惑,贪慕虚荣,挺而走险,致使社会呈现混乱不安。如果青年人皆受持佛的禁戒--不偷盗,坚定正义的意志,保持清廉的情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事正当事业,谋取应得利润,过著合理生活。

  (三)保持身心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事业的基础,亦是青年道德修养之一环。因为身健心康,则体格强健,精神充沛,可负担人生的重任,完成时代艰巨的使命;不致身衰力竭,障碍事业进展,或招致壮志未酬身先丧的遗憾。心健康,则人格健全,而能正心诚意,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致被物质诱惑,色情迷惑,而邪思邪淫,丧德败行。今日社会呈现一片凌乱,非礼强奸,乱伦邪行,时有所闻,此皆人之身心不正常,不健康之过。何况邪淫结果,病菌传染,身患绝症,大好青年,自此断丧前程,能不可惜?是以佛制不得邪淫。如果青年人能受持不邪淫戒,寡欲知足,克己复礼,使自己生活有规律,行动有礼貌,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恒抱乐观的态度,磊落的胸襟,加上适当的运动,以促进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然后面对现实,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以遂生平的意志,以完成人生的责任,则人类前途,必然福乐无限。

  (四)培养诚信的美德

  诚信,不仅是做人美德,亦事业基石,成功秘诀。古今中外,所有功绩彪炳一时的伟大人物,无不具备诚实与信用的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除正心诚意、老实可靠外,更要谨慎语言,不说谎,不欺诳,不轻诺,不谗害妒谤,言必有信,言必合理,所谓一言九鼎、一言而为天下法。当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既可兴邦,亦可丧邦。

  古之君子,除立德、立功,还要立言。佛则制戒妄言绮语,不得两舌,恶口,搬弄是非,辱骂他人。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自己固然后悔莫及,而被欺骗辱骂之人,更含恨在心,常思报复。试问敌人环待左右,将如何安心?怎得平安?朱子言:“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陈盾公言:“言语之过,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切须检点”。西哲苏格拉底讲得更妙,他说:“天与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人多见,多闻,而少语言”。因为言多必失,是以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特别是妄言绮语,更不应言。

  佛经说:“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罪毕为人,常受诽谤。”大智度论说:“妄语之人,受十种恶报,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非人得便,三虽实话,人不信受。四圣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生为人,常被诽谤”。故佛将妄语列为根本大戒之一,而教人真语,实话,且以身作则。所以金刚经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凡佛弟子,皆应以佛为榜样,说话诚实可靠,合情合理,绝对不可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诳惑世人,以遂一己名利之欲,更不可为求名闻利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否则,大妄语成,必堕地狱。如果青年人能戒妄言绮语,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辱骂他人,而培养诚信的美德,言行一致,则其前途光明远大,自不待言。

  (五)发掘本具的智慧

  智慧,是困难的克星,是剪除烦恼的利器,是创功立业以及明心见性的先导。但此智慧,绝非世间一般的知识,更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因为世间人的知识与聪明,皆含有贪嗔痴的毒素,都参杂名利的野心与自私的欲念。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正智。是以无论处世做人,大都仅凭主观的错觉,妄想的冲动,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结果,制造罪恶,启发争端,导致世界混乱。目前世界上很多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的人。或运用科学头脑,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通通都是聪明的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不知仁义更可贵,只知物质的占有,不知发展精神文明,因此都本著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贪图富贵,角逐名利……所以,世上聪明人愈多,社会呈现也愈来愈乱,主要原因,是聪明人缺乏智慧的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

  佛教的智慧,是内在本具、纯真无妄的本觉智。非外来灌输的知识,或妄想执著的主观意念。所以佛的智慧,既能理解宇宙真相,明白人生意义,更能促进人性觉悟,使人自觉自奋,自立自励,扩展德性,长养善根,进修圣道,广集福慧,从自己道德修养的自利行为中,推展利他的工作,再从利他的德行中,完成自利的愿望,使人际关系,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甚至共趣佛道,离苦得乐。如果青年人,能崇尚仁义,克己复礼,不好淫邪盗,不妄言绮言,不饮酒,不吸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慎思明辨;进而研究佛学,发掘内在本具的智慧,在智慧光辉照耀中,如因识果,分析邪正,明辨是非,严持佛的五戒,不杀生而培养仁慈的德性,不偷盗而坚立正义的意志,不邪淫而保持身心的健康,不妄言绮语而诚实可靠,不饮酒而提高理智,发掘正智,以塑造美满的人格,保持宝贵的人身。然后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以智慧度愚痴,不但净化身心,服务社会,改善人间,以发挥青年人生命的潜能与光辉,且能完成青年人对自己对他人应尽的责任。

  五:青年功德的进修

  功德,有有漏与无漏之分,亦有自利与利他之别。青年人进修功德,当从基础做起,先有漏后无漏,先自利后利他。自利功德,以皈依三宝,与佛化家庭为基础;利他功德,则以弘扬佛法为根本。现分别解说如下:

  (一)皈依三宝

  三宝,指佛法僧三宝。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法,是佛亲证的真理,及所说教理行果、离苦得乐的方法;僧,是住持佛法,弘扬佛法,代表佛法的僧团,亦即共修佛法的出家二众。佛法僧皆能令人迷途知归,令人止恶行善,离苦得乐。皈依三宝,正信三宝,当获得佛力加被,真理启示,以及僧宝的督促与辅导,止息妄念,远离邪恶,断烦恼,了生死,转凡成圣,觉悟成佛。青年人在绝对信仰归投依靠三宝的虔诚意识中,必然努力止恶修善,净化身心,开拓智慧,走出迷途险径,转向光明觉道。结果,获得理解真理,远离邪恶,转迷为悟之功,及断惑证真,发掘智慧,完成佛道之德。所以皈依三宝,就是进修功德以自利。不过,此功德限于正信,而非迷信。否则迷信,求助反得过,破坏善根,招魔堕落,千万不可。

  (二)佛化家庭

  家庭,是社会组合的主要单位。家庭幸福,社会必然安定繁荣。可惜现代人往往忽视家庭对世界人类的重要性。加以人类的爱心日渐缩少,人性的私欲日益扩大。致使爱国家,爱民族,爱家庭之爱,竟变为爱自己之爱。特别是青年男女,喜欢新潮,喜欢自由,自主,不喜欢大家庭,讨厌旧礼教,往往提早结婚,组织小家庭,实行二人世界,以摆脱大家庭的束缚,不受旧礼教的困扰。开始,两口子沐浴在爱河中,不知人间何世,的确恩爱甜蜜。但人总要面对现实,何况人生旅途,绝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一旦间题发生,逆境来临,便彷徨无依,不知所措。两口子若能提高理智,和衷共济,互忍互让,共度难关,问题自可迎刃而解。可惜人性弱点,便是固执己见。在各执己见各走极端时,势必形成水火不容,导致婚姻触礁,家庭破碎,制造社会问题,增加公众负担;儿童失教失养,变成小流氓。社会上一些问题青年,大都来自破碎家庭。由于失去家庭温暖,欠缺父母教导,心理无法平衡所致。

  因此,本人认为佛化家庭,不独重要,而且是自利功德之一。因为青年夫妇,共同信仰佛教,皈依三宝,在享受爱情与物质生活外,加上佛法精神辅导,法喜充满;共同以五戒十善为生活准则,以佛的八正道为家庭德目;亦以八正道来培育下一代的品德,为世界人类雕塑社会栋梁,培训产生明智果敢舍己为人的未来主人翁;给人类前途带来光明与希望,其功德之大,真是无可比量。

  何况佛化家庭,知因识果,当逆境来临,夫妇皆知是宿世其业使然,除忏悔业障外,还能衷诚合作,分担苦难,不致互怨互恨,各走极端,弄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更何况佛化家庭,凭借三宝加被,自可远离魔障,如意吉祥。若能进而发菩提心,修行六度四摄,布施修福,散播善种。或本乎佛教慈悲博爱精神,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则佛化家庭,将有促进家庭幸福之功,为社会建立良好基础之德。是以佛化家庭亦是进修功德之一。

  (三)广修功德

  青年人皈依三宝,佛化家庭,凭借道德修养,以及受持五戒十善的功德,雕塑美满的人格,与保持人身不失外,还要努力研究佛学,积极广修功德。例如,若能实行布施,以度悭贪,必有济世利物之功,广集福慧之德;若能实行持戒,以度毁犯,必有防非止恶,修改行为之功,以及长养善根,建功立业之德。若能实行忍辱以度嗔恚,必有取消仇恨,化敌为友之功,降伏烦恼,证无生忍之德。若能修习禅定,以度散乱,必然止息妄念,有超越生死之功,悟证涅槃解脱之德。若能修学般若,以度愚痴,自有断惑证真之功,深达实相之德。

  此外,诵经持咒,礼佛忏悔,都有消除业障之功,增长福慧之德。或建寺造塔,塑像,都有供佛安僧之功,自利兼他之德。或自己弘扬佛法,或请他人讲经布教,或印赠佛经,流通正法,都有广度众生之功,绩佛慧命之德。总之,只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在处处,举手投足,无一不是功德。只要肯广修功德,必然积功累德,圆成佛道,以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使现实苦恼缺憾的短暂生命,变为福慧具足、纯乐无苦、真实而又永恒的生命。

  我认为青年人,年富力强,有朝气,有魄力,本质纯朴天真,心地善良,若能教之以礼,导之以义,励之以德,扶之以正,加以良好的学校与家庭教育,使青年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必然成为时代精英,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可惜目前世界各地教育,大都偏于知识灌输,忽于道德培训。而一般家长又为生活,为事业而忙碌,疏于管教,致使一般青年,根本不知人伦道德是何物,更莫论人生的责任,以及广修功德矣。再加上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声色犬马,充塞社会,茶楼舞馆,卡拉OK,处处林立,试问血气方刚的青年,生长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面对物质诱惑,色情迷惑的现实,又怎能洁身自爱,不致误入歧途呢?

  今后无论为了净化社会,抑或为辅导青年,都应注重青年人道德的修养,给予青年人佛法的启示,使之实行仁义礼智信的德目,以敦品励行;奉行佛的五戒十善,皈依三宝,佛化家庭,广修功德,利己利人。以杜绝青年人不道德行为,止息社会罪恶案件不断发生。由私德扩展为公德,由自利行为,进而利他,则人类前途,将充满光明,将有更美好的明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