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断疑解惑>>正文内容

香巴拉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2日
来源:佛学文摘/2007年/第3期   作者:唯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想起那次旅行,实际上缘起于这样一个主题:寻找香巴拉。

  什么是香巴拉呢?

  这原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理想世界的所指,其意为保持乐源。据说在古印度北方的某个神秘之处,大概隐藏于西藏北方的雪山之中,地形浑圆,雪山环绕,状如八瓣莲花,每瓣有河流贯穿其间,中央有大雪山如莲花之蕊,周围有群星般的城邑错落有致,其实整个国土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曼陀罗。传说还认为这里没有贫穷和苦难,充满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幸福和安宁。无论国王还是人民,每个人都是成就极高的修行人,都依照佛法培养慈悲心,开发自心,因而具足智慧。所以在经典中,香巴拉被认为是藏密五部金刚大法的本尊之一 ——时轮金刚的净土。

  净土乃佛教中形而上的地理概念。顾名思义,即清净的环境。西藏人把净土称作“德瓦坚”或“形康”。

  至于西藏的山川大地,是一个自体所形成的小宇宙净土。包括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它是观世音菩萨的第二个净土。其余别是浮屠舍利塔、立体结构的曼陀罗、喇嘛与成就者的住处及他们的内观世界——通过清净的内观,可以化现任何形式的躯体与环境。在佛教已经传播一千七百多年的西藏,人们深信,西藏的全部土地,是地球上最接近、最真实的净土。现代人往往将西藏视为西天最后一块净土。而香巴拉则是净土中的净土。

  在西藏的唐卡和壁画中,香巴拉通常被表现为一个单纯的三度平面的空间,色彩古雅,线条细致,内容却十分复杂而精微,在充满神秘美感的诸多风景,如大团淡云、奇邈远山的环绕下,烘托出一个由结构均衡、布局严密而风格独特的大小建筑构成的世界。这是诸佛的法界,完美无瑕;也是人类理想中的家园,洋溢着祥瑞气氛。从而以天人合一的境界,向每一个观者述说着深远的教义和生动的传说。

  我曾在安多藏区一个古寺的墙上见过这样的香巴拉。尽管画面斑驳陆离,依然令人叹为观止。最让人惊异的是,右下角描绘着经书中讲过的战争场面。那些铠甲裹身的正义之军,竟手持类似现代武器的步枪之类,尤其是,从中发射的颗颗子弹的弹身里面,充斥的不是火药,却是一朵朵鲜花,一朵朵怒放的、缤纷的、美丽的鲜花!——这就是藏人的想象力!

  然而,香巴拉究竟在哪里?——除了在那些极度理想化的绘画中和特殊的经典中。

  西藏的上师们肯定地认为,它存在,的确存在,但无法用任何感官感受到。这显然超越物理学与数学对于外在现象的探索。虽然在藏文典籍中有不少有关前往香巴拉的指南,讲到行者除了必须翻越无数的崇山峻岭,渡过无数的大江长河,走过无数的不毛之地,还须依靠诸位护法和空行的协助,以慑伏沿途的妖魔鬼怪,而本人更是必须进行各种精神修炼,唯具有相当的证悟和菩萨道发心,方能进入香巴拉圣境。有些人认为这其实指的是内心,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香巴拉。

  不过大多数人只能藉由传说来相信净土的存在。与其说他们相信净土的存在,毋宁说,他们宁愿相信净土的存在。事实上,香巴拉乃所有净土在人间的象征,因而被赋予许多美好而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弥漫着人间的烟火,浸透着人类的愿望,强烈地吸引着渴望解脱生死之苦的人们。人们在无数美好的传说中心驰神往,有些人于是踏上了寻找之路。

  这是一条漫长的、螺旋式的寻找之路,它终将由有形转化为无形,再转化为更隐秘的无形;由心外转向心内,最终转向更深入的心内——那是否属于另一个时空?应该是有各种地图存在的,因为有各种地理存在。自然的地理自不必说,还有历史的、文化的地理存在。而且,还有宗教的地理存在。在宗教的地理上,山山水水全部有了新的说法,当然是神圣的说法,妙不可言。

  比如位于阿里南部的岗仁波钦,一位来自瑞士的探险家莫雷恩如是说: “无神论者对于喀拉斯的认识不过是将它看成一座再也无法朴实的22028英尺高的砾岩层山体,但是作为信仰对象的喀拉斯来说,它在信徒们心目中是山之极致,朝圣之路千里迢迢,那执着既在精神世界中同时又在现实世界中通往圣地。”

  他还说:“想要理解喀拉斯全部的意蕴以及它非凡的气氛,就不仅要考察它的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朝圣者的视角去观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弃我们自己个人的狭而窄的视界……”

  因此,当他历经磨难,站在高高的岗仁波钦脚下,抬首仰望,心中不禁升发起这样的宗教感情:“喀拉斯,天地宇宙所铸就的曼陀罗,雄伟而且壮观,只有你亲眼看见它的时候,才能发现那自然的绝对真实的存在,,它是自然的曼陀罗,如佛陀所说:它非我们凡人的眼睛所能见,它是精神之极地。”

  幸运的是,我也终究见到了这样的喀拉斯,不,这样的岗仁波钦。1998年的夏天,一个像是从天而降的机会让我终于圆了去阿里的梦。阿里果然让我一言难尽。在十分明显的时空交错中,以岗仁波钦为象征的阿里,成为肉眼看不见的天梯上的重要的一阶。虽说这机会是从天而降的,但阿里或者说岗仁波钦是永不下凡的,又如乌有之乡。我想我至少要再去一次才能说出我看见的阿里。而在当时,乃至此时此刻,我只是感觉到: “在阿里,一切都是可能的——突然地或渐渐地消失,复活,甚至幻变。”这是我在离开古格废墟的时候,用一块碎成几段的“擦擦” (那上面还残留着半截形状优美的手指,不知曾经属于度母还是属于罗刹女)写在堆积着千年尘土的地上的一句话。

  摘自《人世间》2006年总第9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