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防病治病>>正文内容

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学渐次通(2)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15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乐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上篇提到苦杏仁可通大肠,降肺气。这里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

  手太阴之脉是属肺络大肠的,手阳明之脉是属大肠络肺的,故两者为属络关系。又由于两者位于手臂表里两侧对应位置,故又为表里关系。所以,可以通过通降大肠之(热)气而敛降肺(热)气,亦可以通过敛降肺气来助通大肠。

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在临床上,如果遇到儿童因咳嗽来就诊,首先要考虑食积咳或寒咳。因为现代儿童生活环境优越,贪食饮冷是常有的事,贪食会出现食积咳,饮冷会出现寒咳。此时,绝不能误认为是感冒轻症而用抗生素治疗。食积咳,会在大便中发现不消化的食物(完谷不化)。治疗上宜健脾为主,并配以消食导滞药。常用的健脾药为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常用的消导药有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莱菔子、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如果患者已出现便秘一症,应立即投强消导药以治标,待积滞排出后,投健脾药善后以固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