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大德专集>> 耕云先生>>正文内容

悟后起修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三日讲于台北市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0日
来源:【安祥禅】   作者:耕云先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 悟是禅的生命

  人有修行,才能开悟,开悟以后,应该是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修行?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要认识清楚,开悟以前的修行叫前方便,开悟以后的修行才叫正行。

  当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就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了这么久,大家心里应该很明白,佛法不是学问,因为学问不能解决生死苦乐的问题;佛法也不是什么道理或理论,因为理论的本身并不是智慧,无法使你获得心灵的解脱。

  我们谈悟后起修,首先就要知道为什么参禅要追求开悟?何以参禅贵能开悟?因为你如果不开悟,纵然是深入三藏,涵融教海,那都是法尘边事,都不是真实。

  禅的真实生命就在悟,离开了悟,就没有禅的生命,就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法脉及慧命的延续。所以悟非常重要。

  人若不开悟,他一定是糊里糊涂地无明厚重,完全听从环境的摆布;今天境顺,走路就轻飘飘的,明天遭遇挫折,感觉地心引力加倍,环境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完全被幻象所转。开悟以后,绝不是这样子。

  悟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心态,这种心态须经师父印证和自肯,如果不经师父印证,自己也不曾有过悟的经验和体验,悟来了也不知道是悟,就会当面错过。悟,这个字拆开来就是“吾心”,开悟即是悟了自己那个原本的心,当下、瞬间那种心灵的状态。

  孟子说“生之谓性”,生命的本质就是性。参禅开悟、见性,是见到了自己生命的属性。人这个肉体,当一口气不来时,打他他不知痛,骂他没反应,针刺他不出血……了以后五官四肢尚在,为什么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他已不具备生命的属性,既然不具生命的属性,他就不再是生命,所以见性就是要醒悟、领悟、觉醒自己生命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要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你若是找出来了,你就见到了生命的永恒相,如果找不出来,你对生命是茫茫然,是无知的,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做适当的安顿,生死苦乐就更无法作主。

  禅宗说见性成佛,佛者觉也,觉就是如来,如来者如其本来,本心就是如来,本心就是原本的心,见到自己原本的心以后,要努力肯定以原本的心为自我,不再执着肉体为真实自己。

  二、消业去障、护念专一

  所谓悟,就是见性。性是最真实的、最普遍地存在;既然是普遍存在,为什么看不见?因为有障,比如患了白内障的眼,什么都看不见,你必须开刀动手术把那个障碍拿掉,才能重见光明。我们要见性,也要先消除见性的障碍,见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业,什么是业?业就是今天以前,你的思想、行为的总和,比如一个公司,一年经营的结果,总检讨以后的业绩,这就是业。

  人是被官能所支配的,所以人的业大多不好,不好的业就叫恶业,恶业就是心灵的障碍,即所谓业障。

  如何去障?就是要反省、要忏悔。

  (一)反省忏悔

  古人说:天大的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悔的积极意义和表现就是不二过。所以我们要想开悟,首先必须做一番非常精密、一丝不苟的彻底反省;从自己的现在反省到出生,把它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对天或对着佛像去忏悔。有的人恳请修养有素的人作证明,证明什么?不是证明你做的那些坏事,而是证明你悔改,不二过,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所以忏悔着重在发露。

  为什么要发露?因为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阴”,所谓阴,就是非向阳。色、受、想、行、识叫五阴,大菩萨转世都还有隔阴之迷。我们过去的错误想念和行为,如果不发露出来,不把它曝光,它还是“阴”的,一见天就是“阳”。打牌的人所谓“见光死”。经上也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

  有些人认为发露、找人证明、把自己一生很不好意思、叫人看来很漏气的事都抖出来,那是多么难为情、没面子!面子、难为情就是我执的发露,如果没有自我的执着,谁难为情?谁没面子?就因为面子跟难为情坚固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如果你不扫掉它,罪业便永远存在,你扫掉了自我意识,业就没有了。所以要想开悟,首先必须消除见性的障碍。

  (二)护念

  什么叫护念?守护、保护自己的意念不要再被污染,所谓“守身如玉,护心如城”,矢志、决心保持一种光明、磊落、无私、无愧的心灵状态,能够这样,一定会活得很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求心安。我们做每件事,想每个问题,首先要求内心的平安,心不安的事绝对不做,做了必定有恶果。一个被通缉的诈欺犯,虽然口袋里有的是钱,但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吃东西不香,睡不安稳,更不会做甜蜜的梦,因为物质的满足没有办法填补一个人心灵的空虚,我们必须自我反省,透过认真彻底的忏悔以后,不再犯以往的错误,也就是说要坚守自己的意念,才能求得内心的平安。古圣有一句话说“克念作圣,妄念作狂”,一定要克服以自我利益和欲念为出发的念虑,如果放纵自己这个私念为所欲为,那你就是狂人、疯子、神经病。

  所以要修行、想开悟,必须要忏悔、去障,然后护念,保护自己的意念,如坚守一座城池一般,如果不下这种功夫,你就跟真正的佛法绝缘。

  (三)专一

  佛经上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不专一,没有办法,做任何事都不会有结果。

  我自己也因体验而产生一句辞汇,就是“把你生命的全部情感、智慧、精神、力量贯注、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使它形成一个焦点,然后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出智慧的火花”。如果你声色犬马……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学,你一定什么都学不好,不会有结果,你必须要集中心力,任何事都是成于一、败于二、三,所以专一意志──恒心加毅力,非常重要。

  三、悟的途径

  (一)观心

  学禅开悟实际上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观心”,比观心更猛烈的就是参话头,参话头开悟了以后更要观心。古人说“暂时不在,如同死人”,什么叫暂时不在?就是你开悟后那种极为稀有、难得的心灵状态如果不在了,就跟死人一样,因为你失去了生命的永恒,试问如果不观心的话,怎么会知道在不在?所以大澈大悟以后,都还要观心。

  我们为什么不悟?因为我们没有矢志修行,没有断惑,日常触途成滞,不管看见什么东西都是问题,都是疑惑,用“想当然耳”的态度去解释问题,绝对是错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唯一的,佛法是不二法门,当你完成自我突破的时候,你也突破了整个法界,因为你和法界不是对立的。

  西方哲学家唯心主义者说“意识决定存在”,唯物学者却说“存在决定意识”。这就是三祖信心铭所讲的“境由能境,能由境能”。能是主观,境是客观,主观和客观都是虚伪的,统统不实在,都是一种幻象,所以三祖说“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古时候参禅的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成天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成天穿衣没有挂着一根纱,外在的一切都不形成干扰,用这种心情去参禅,绝无不成之理。虚云和尚参禅,参到把开水朝手上倒,烫了手,打破杯,咦!开悟了。他为什么把滚烫的开水往手上倒?参禅参到成了大疑团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完全没有分别心了,这种心态,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到了这个心态,如果没有最后的开悟,这种心态是病,不是禅。

  以现今的心理学家分析,说人一天到晚脑子里装的是千头万绪,要使想念停止一秒钟都不可能,而且很多人喜欢想,把这个问题想一想,没有结论就放下;把那个问题想一想,也没有结果……而久之,他牵挂的太多,耽心的也多,脑子装了太多没有结论的问题,当他想一个问题时,十个、二十个问题一齐上来,这叫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的人,你问他一个问题,他会回答另一些不相干的问题,而且语无伦次,相互连接不上,问东答西,理路都打散了,用这种头脑或心理去接受佛法,本身就是障;像没有铜丝的塑胶线,本身就是绝缘体,接上电源也不来电。所去参话头的目的,就是藉一个最契机的话语,集中你全部的注意力;全生命、全感情、全理智、全思惟都集中到此一句话头上,把多头意识变成了独头意识,然后触机遇缘把独头意识粉碎,就会流露出原本的心──无我、纯客观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六尘缘影。在婴儿房里刚出生的婴儿,心态都是一样的,只有本能,饿便哭,饱就困。渐渐长大,六根接触六尘,本心表面上逐渐蒙上一层尘垢,光明的心被遮盖住了,灵明心态变成了阴暗、愚昧,这是很可悲的。当我们参禅独头意识被打碎,我们的原本心态就露出一线曙光,这一线曙光逐渐扩大,所污染的病态心情──联想、不满、敏感、生气……会消失。

  (二)保任

  开悟,不是什么神奇事,也没有神秘、没有古怪,佛法只是成佛的方法,要开悟,必须专一,二十四小时专门观心,这是个最有效的方法。曹洞宗有句话说“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这是讲的“保任”。开悟了以后要保任,若不观心,如何保任?这意思是说:你要把这种光明、无私、无我的安祥心态,像大臣对君王那样的忠,像儿子对父亲那样的孝,也就是中庸上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毋忘毋助”的每一秒钟都不要离开它,这就叫宝镜三昧。所以,专一观心非常重要。

  观心,不是闭目合眼,坐在那里跟土地公一样,不必执着,每天只管工作,工作时留意自己的心态,无论走路、上课、教书、吃饭……要放过任何一个念头,想什么?自己一定要知道。过去我在台南住的时候,每天早上到公园散步,碰到一个老朋友问他早上散步多久?他说四十分钟。问他四十分钟在想什么?他说什么都不想。我说你比释迦牟尼佛更伟大,四十分钟没有想念,那不可能。其实,他并不是没有想念,而是想什么都不知道,连自己的心都掌握不住,这就是无明,而参禅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无明,绽放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就叫“如珠吐光,还照珠体”。

  真正的参禅,就要观心,观心就是观虚妄的心,念头来了都不可错过,然后观念头的起处,念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念的实质是什么?边观边思索,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了,你也开悟了。

  (三)觉照

  开悟以后要觉照,觉照就是自心观自心,如珠吐的光,还照珠自体,即是观而不观,不观而观,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也享受这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觉照。没有事的时候自己观自己的心,自心自觉,自觉自心,有事的时候,我们借用庄子的话“至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你来了,镜上马上显影,你过去了,镜子上清洁溜溜,绝不留影作纪念,这也是庄子所说的“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过去的化掉了,所保存的只是清明在躬,精神不死,这是到达开悟的最方便法门。

  四、对悟的正确认知

  所以,悟,只是自己本心的发露,是摩诃般若的展现,没有任何神秘,神秘不是佛法。真理是普遍的,是一般的,绝不是特殊的。有些人说学佛法有很多好处,这也错了,佛法不是求好处,佛法不反对功利,但是佛法绝不是功利,如果为了求好处而学佛法,那释迦牟尼佛不必逃离王宫了,他何必抛江山,舍王位,弃娇妻、爱子、生活享受于不顾,而去证实生命的永恒?

  又有人以为悟了以后,就有神通,这也不正确,神通是威音王以后的事,悟,是超越威音王以前很远很远。真理是只能发现不可以创造的,谁能创造真理啊?既然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没有银河系,没有数不尽的太阳系和星球,没有恒河沙数的世界和众生,哪里来的神通呢?所以开悟不一定有神通,而神通不一定开悟才能获得。

  要求神通很容易,过去我曾指导一个人修天眼通,他的天眼开了以后,这个人精神分裂了,我现在懊悔得很。他为什么会精神分裂呢?别人看不到的他看得到;吃饭时旁边有鬼,睡觉时鬼在旁边,他感觉受不了,结果他精神分裂了,所以我再也不教人修学神通了。神通在佛法来讲,一文不值,你有神通能改变事实吗?不能改变。

  还有人错以为悟了一定会悟出一篇大道理,画出几个公式,列出几个基本论点,甚至可以写出一本类似相对论的著作,这完全错。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人,哪来的文字啊?没有文字哪里有什么道理?说禅是最究竟、最真实的,就是因为它不立文字,超越一切。我小时候曾看过一本小说薛仁贵征东,书中说九天玄女给薛仁贵一本无字天书,书里面没有字,薛仁贵要此书何用呢?我很不了解是怎么回事,等到有一天理性抬头了,才知道真实的是原本的,天书绝对没有字,若有字那是人书,绝不是天书。

  还有人认为开悟以后,不但会发露神通,而且是无所不如……所不知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上帝(即原本的心)的知,一种是知识的知,知识的全知是不可能的,“生也有涯,学也无涯”,你不可能同时获得二十个博士学位。上帝的全知是指一个绝对的知,没有上帝的知,就没有获得一切知识的基因,无法建立知识的基础,所以一切世间的学问和知识,都离不开上帝的知。

  所以开悟没有神奇,也并非悟出一篇大道理,没有什么全知万能,开悟只是悟我心,悟到了生命的真相,悟到了宇宙的真实,因为佛法是不二的,宇宙跟人生不是对立的,所以说“我即宇宙”,开悟的人他清楚地感觉:宇宙、众生即我,这就是完成大我的创造。

  古人说“还是原来的人,不是原来行履处”,人还是原来的人,但是心态改变了,开悟只是拾回了自己迷失的那个心而已。我们人从生到死不断地造业,不断地自我埋葬,六根对六尘,如胶似漆,一层一层的覆盖,如果没有六尘,便没有分别心,分别心是表层意识及六尘的作用,而不是本心,本心是真心离念,本心是不从缘有、本心是没有分别的。

  开悟了的人,绝学、无为、闲道人,肚子饿了他吃饭,疲倦了睡觉,冷了加件衣服,如此而已。大慧宗杲和他师父五祖演禅师所说的“无事、无为、无心闲道人”,就是佛的写照。因为开悟了的人,无一事挂心,无一理萦怀,心里既无事亦无理,平常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只是变成了一个闲道人而已。闲道人并非各位所想像的废物,没有用、只会吃饭、睡觉,大家都知道佛祖释迦牟尼,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事业,是他开悟后所开展的。王阳明一生的功业是龙场悟道以后才展开的,人若不开悟,就执着一个私我,时时、处处私字当头,开悟了以后,他清清楚楚的知道活着是活在责任义务里,死了是任务解除。人要不能勘破生死,他就不能面对苦乐,人要不能在生死苦乐中自由自在,毫无疑问地生活对他就形成了一种惩罚,他无法排遣那些无奈、挫折、伤感、失意、牢骚、沮丧……以,除了大澈大悟,不会有心花怒放的一天。

  五、悟后起修

  我们知道悟是怎么回事以后,才可以谈悟后起修,为什么悟了以后还要修?经上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无始以来的习气,不会因开悟而完全消失,要慢慢地去掉。悟前的修叫前方便,悟后的修叫正行。

  悟后起修是无为法,为了契入真实,用十八个字作为方便。这十八个字就是:心无心、我无我、致虚极、守静笃、契三无、证无余。

  (一)心无心

  就是以离念之心为心,不要以分别心为心,分别心是六尘的累积,它原本不属于你,只会蒙蔽你,只会使你活得不如意、不自在,不会使你安祥解脱,所以我们不要以有念之心为自己的心,要以无念之心为自己的心。

  西方哲学家说:“意识决定存在”,或“存在决定意识”,这是二元论的概念游戏,真理只有一个,他说成两边,一元论太鲁莽,说是心,不知道心是什么,像神学院派的哲学家笛卡儿,他所证的唯心是第二次的产物,是威音王以后的心,这在佛法来说毫无分量。

  (二)我无我

  你不要把四大、五阴、六尘所累积的罪恶业报之身当作自我。我无我就是叫你舍弃小我,舍弃原本不有、后天形成的这个业报的我,要把他舍弃,然后才能完成法身的建立。

  佛法讲布施,不只是施舍财物,而是叫你把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统统扬弃掉,最后把虚假的生命也舍弃掉,一个人彻底舍弃了生命,不再以分别心,不再以会坏的肉体为自己,而以原本的心为自己时,便得到了生命的永恒,慢慢地再把习气去掉,就摆脱了生死轮回。

  所以佛法是个舍,释迦牟尼佛舍江山、舍王位、舍娇妻、舍爱子、舍享受、舍荣耀……最后舍掉生命,什么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禅宗古德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你手趴在悬崖峭壁上,下面是万丈深谷,一松手就粉身碎骨了,你要真学佛法,就必须悬崖撒手!又说“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百尺竿头很高了,你在竿头上再前进一步,进到哪里去了?所以古德说“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法身遍满十方世界。这个我无我,就是说你要放弃小我,才能赢得大我,放弃短暂,才能赢得永恒,这是悟后起修最基本的着眼。

  (三)致虚极

  如果不是真修行,这三个字根本用不着。如果要是真修行,这三个字乃是法身成就最重要的关键。

  法身,是原本如此的,不须要建立,我们这么说,只是个形容而已。什么叫“致虚极”?简单地说,你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切的人、事、物时,能够突破和超越。

  不修行的人,看什么都是实在的。名利是实在的,得失是实在的,这个地球是实在的,自己的家庭组成分子是很实在的,我的事业工作是实在的,我赚的钱是实在,我口袋里的钱你给我掏走了,那可不行,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认为这根毛都很实在……在就是着相,只要一着相,就离不开这个现象界,就离不开六道轮回,因为你处处看得实在,别人讲你一句话你都很认真,说这个家伙我并没有得罪过他,为什么他讲我坏话?一天到晚挂在心上。很多人精神消化力不好,别人说了他,十天、半月放不下,天天吃饭都没味道,睡觉也睡不安稳,这就是把一切看得太实在了。

  在佛法上说,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说“空”谓之“无”,说有、说空这都不正确,不如说是“虚”──虚而不实,我们不把它空掉,我们也不说一切是实在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我们敦伦尽分地活在责任、义务里;做个国民,尽国民应尽的义务;做儿子,尽儿子的孝道;当人家的父母,对子女慈爱,这就够了,这就是“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法”,不要你空,也不可实,实就是烦恼的根源,就是摆脱六道的障碍,你要虚,不要执着,如梦如幻,若有若无,古人形容这种心态为“若片云点太虚”,我们修行要这样去观照,才算是真修行。

  (四)守静笃

  静,不是不动,而是动静皆静;游泳、打球、射箭、骑摩托车、开汽车、开飞机……是静,不但要静,而且要静到极点。

  禅,不讲特殊的事,如法而修,的确可以超凡入圣,很多人闭关出来为何依然故我?还有人闭黑关死在关里,入魔死掉了,就因为他没有做到虚极、静笃,修行一定要做到很虚、静极,否则不会成功。

  我们为什么会心乱?因为根尘相对,如胶似漆,纠缠不清。密宗为什么有闭黑关?叫你有眼睛看不到什么,有耳朵听不到什么,有嘴巴没人和你讲话,有心思你不可以想,没有想的对象,那样就是外门闭,内门开,六识无门可出,六识被闷死了,外门既闭,内门──心扉就会打开。如果有正确的指导,透过一百天的修行反省,心垢就会除掉,从此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古人开悟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所谓圣胎就是完成法身、生命的熔铸。为什么要找水边林下?水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可以保持身心清净,没有水便没有生命,任何东西一脱水就完了。现代的人越进化越有智慧,很多人知道森林浴对健康有益,古人老早就知道了,退休后就找个森林茂盛的地方住,修行也应该在水边林下,没有人干扰,心静无念、性水澄澈,反省出自己的错误、心垢,把这些业障抽出扬弃。所以悟后起修越虚越好,越静越好。

  在虚极、静笃之下要彻底断除我、法二执,二执如果不断就不能毕业,就没有了事。要把命根斩断,不要有我。大家听了也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没有我,那我修行干什么呢?修行是为了使我更充实、更升华;没有我,还不如不修,不修还有个灵魂在,修了连个灵魂都没有了,那岂不是把自己给消灭了吗?要知道灵魂的素材就是业,有业就有魂,没有了业就只有生命,修行就是要你舍掉那个业的灵魂,凸显出原本永恒的生命。法执就是执著有道理,有个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执就是病,因执就成偏,凡有执着就不对劲,所以要虚极、静笃。

  (五)契三无

  三无就是无念、无住、无相。这是六祖坛经的基本精神。

  1.无念

  如博陵王问道“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有心跟无心是一回事,而无念和有念也不是两回事,着眼处在有念而无我。

  一般人的念头都是从自我出发,真正修行的人,他是有念而无我,他的念是对外界自然的反应,而不是从自我意识出发,有念无我这叫无念。

  无念,不是停止想念,而是离开自我意识的念头,这也是王阳明说的“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2.无住

  金刚经讲无住;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有所住,则为非住,菩萨无住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住,就是拖泥带水,触途成滞,不管到哪里都是障碍,如果心不停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心也没有被任何事物所牵挂,你这个人就是“心似浮云无所寄,事如春梦了无痕”,无牵无挂,潇洒自在,如果你的心停留在某一地方,住境生心,慢慢就又会迷失,所以要无住。

  禅宗的特色是真理人格化,在威音王佛以前没有人类,而今天的大宇宙已发现的就有四万个银河系,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恒河,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恒沙世界,算数比喻所不能及,在这大宇宙中,人是何等的渺小,你若是执着这个沧海一粟都不到的幻相为自己,你的生命极为渺小,活得也极为无奈,生活对你形成一种不间断的惩罚,所以你活得很苦,活得很不顺心,而你的心若不停留在任何事物上,无住生心,外在的事物就不会对你形成干扰。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澈大悟,所以坛经上说“以无住为本”。

  悟后起修的根本就在于无住,你不要把心停留在任何地方,蜻蜓点水,点一下过去了,蜻蜓若不点水,掉进水里,命运一定悲惨。真实修行的心态就是无住。

  3.无相

  一个开悟的人,他是不着相的,实相无相,宇宙原本没有银河系,没有许多的星海世界,也没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密宗的大白伞盖经中,他不说如来,也不说释迦牟尼,他叫“出、有、坏”。佛法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毕竟寂灭。有人以为灭就是断见,如果你认为这房子坏了就是灭,那是断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房子根本就不是房子,你说它是房子就是执着,就是虚妄的执着,用般若观照这房子,当体即空,你将找不到丝毫房子的实质,所以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动机,缘是条件,一个动机加上许多条件所建立起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虚假的,因为若把条件恢复原状,这个虚假的形体就不存在了。

  人,是四大假合,是六十兆原子堆积起来的,如果把六十兆原子各归各位,根本就没有人的存在,没有人,并非没有原本的生命,生命是绝对的永恒。

  (六)证无余

  修行能够契入三无,你的思想和行为都能符合无念、无住、无相,便能够证到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不再有丝毫的习气,不再有剩余的道理,也不再有丝毫自我执着,极为自在。禅,修行的目标就是如此。

  六、用心如镜、过化存神

  各位能够做到以上十八个字,自然就会完成法身的熔铸,自然就证入有余涅槃,为什么叫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没有习气,非常的圆满,我们拖着这个肉体──缘生之舟,这是个臭皮囊(袋),饿了不吃东西不行,冷了不加衣服不行……这个肉体就不得自由,还有习气在,所以叫有余,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用心如镜”,可以做到“过化存神”。过着一种既具象又抽象、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所谓存在,敦伦尽分,不抵触、不破坏人际的关系和秩序,也不触犯人们公认的价值标准,这就是存在。

  所谓超越,我们用原本的心、用宇宙的心来过活这现象界的生活,以无量的心过活这有限的人生。

  不管境遇如何,我们的心绝不动摇;不管时代如何,我们一定要活得安祥自在。

  不管有事、无事,我们的心一定要不受外在的干扰,一定要活在自觉自在、秒秒安祥里。

  修行的基本着眼就在求心安,凡是让心不安的事断然不可做,否则,心既不安,灾祸、烦恼、痛苦就会因此而产生。安就是吉祥,不安就不吉祥,所以安祥不仅是解脱的无上法门,也是趋向幸福人生的基础。

  悟是怎么回事,我再补充说明一下:

  开悟,既不是领会了什么道理,也不是得了什么知识。开悟,只是悟“吾心”;只是心灵的变化。悟了的心境,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难得的觉(正)受,在座的各位都已经体验到了,悟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想念、没有昏睡、似幻似真、若虚若实。

  悟的同时,会产生正受和正见。

  正受,是修学佛法真正的受用,是一种最正确的感受,在未悟以前的感受都不正确,譬如在庄子一书里有个故事:

  有一个樵夫,他砍柴的斧头丢了,他怀疑是邻人偷的,于是他看到那个邻人就像个贼,贼头贼脑,全身上下无一不像是贼。过了几个月以后,樵夫的斧头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斧头把子都烂掉了,从此再看那个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贼了,这就是错觉──错误的觉受,佛教有个名称叫“恶觉受”。未开悟的人,活在错误中,日常大多像这樵夫一样感受不正确。

  第二个是正见。正见并不一定像证道歌所讲“了了见,无一物……”他讲的“了了见……”是用心眼见,修行人要五眼圆明,成佛不舍弃肉眼,“过者化、存者神”,看过去就没有了,不执着一切,这叫正见。

  什么叫邪见?执着,说这个是真的,那个是实在的,其实,什么东西都是原子的堆积,原子也不是真实的,把质子、中子、电子分开,什么也不存在。每个物体都是原子的堆积,有数不清的电子、原子在转动,你不能说某些事物是静止的。靠我们的肉眼便常常被我们的眼睛所欺骗,只有开悟了的人,才不受肉眼的蒙蔽、欺骗,才不会对周遭一切起执着。

  我今天为什么跟各位讲这些话呢?因为我认识各位多的已有六、七年,有时候看各位跟开悟的人没有两样,有的时候又退转,烦恼垢重,开悟了又不敢承认自肯,不敢承当,所以我讲这段废话的目的,就是使开悟的人,当他开悟时知道悟是怎么一回事,不会当面错过,使开悟以后的人知道如何保任、如何修行、如何净化、如何扩大、如何使本心完全出头,使虚伪的假我由君变臣,由主成从,不可以让虚伪的六尘所累积的假我,埋葬永恒不变的真我。

  悟后起修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为止,大家珍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