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自杀问题>>正文内容

高学历人群的“心病”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31日
来源:中国社会报网 2006-6-29   作者:雷 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最近一段时期,在各大媒体上最抢人眼球的报道莫过于“XX,博士自杀了”、“XX,硕士又跳楼了”、“XX,本科生出走了,至今未归”……也许这也算不上什么新闻,但是人们在为这些天之骄子们扼腕的同时,也不免会发出置疑:这些“高才生”是怎么了?

  继农民、破产者、下岗工人、明星等成为自杀高危群体后,高学历人群也正在成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据《中国日报》报道,自杀已成为我国20-35岁人死亡的第一原因。2005年上半年,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对大学生自杀状况进行了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收回的189份有效问卷中,有近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自杀念头。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据《参考消息》报道,我国白领的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某职业顾问机构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白领职场生涯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感觉压力大的占67%,北京占45%,广州占46%,深圳占64%;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上海占23%,北京占12%,广州占8%,深圳占10%。最近一份研究中国自杀状况的报告称,中国平均年自杀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组组数据说明了有很多的高学历人群受到了心理问题的困扰,他们更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和理解。

  
  一组组令人震惊的“死亡”报道  

  
  2006年6月25日晚近9时,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一大二女生从该校主楼北侧跳楼身亡。
  
  2006年6月21日凌晨一点半左右,江苏镇江丁卯金田花园小区25幢三单元605室发生一起血案,一名在读医学博士深夜持刀狂砍妻儿18刀,后割脉自杀未成,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
  
  2006年6月,北方交通大学一名03级学生白某从12层的学生公寓楼跳下,砸伤两名行人,一人无碍,白某及另一人死亡。
  
  2006年5月24日下午4时许,中科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从研究所的公寓楼跳下当场死亡。同日,某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刘某,因导师指责其论文开题不好,有不足之处,跳楼自杀。
  
  2006年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董某跳楼自杀。同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大二学生小武从校内招待所五楼跳下身亡。
  
  2006年4月28日,四川省成都某高校博士楼一男博士因爱人的一句玩笑话而自杀。
  
  2006年4月15日,家在甘肃漳县、就读于宝鸡文理学院的大四学生包海军,由于患空洞型肺结核,面临毕业担心用人单位拒收,贫困大学生投河自杀。
  
  2006年4月,青岛某高校大一学生21岁的小柯化名因失恋跳海自杀。
  
  2006年4月20日下午2时30分左右,衡阳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卢某纵身从7楼跳下,送往医院抢救后不治身亡。据衡阳市蒸湘公安分局透露,卢某在跳楼之前曾因和同学李某发生过争执,一怒之下将李某刺死,自己也选择跳楼自杀。
  
  2006年3月26日凌晨6时许,安徽合肥市红星路某小区,一名即将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因就业压力大跳楼身亡。
  
  2006年2月28日下午大约4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男生因为英语四级未过,从5楼跳下,结束了让他魂牵梦绕4年的大学生活。
  
  2006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两周内4人连续跳楼。
  
  ……
  
  2005年仅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25人,其中有10人为自杀。
  
  大学生自杀“密度”之高,令人咋舌。而“百度”一下“博士自杀”,相关网页竟高达1800000个。
  
  纵观他们自杀的原因,无非是生活、情感、学业、健康等“小儿科”问题。按理说,作为高学历的人才,这些小挫折、小压力根本就不应该成为他们自杀的理由,可现在,竟然有这么多的“高才生”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他们就这样解脱了,身后留下了痛苦的亲人们——他或她的父母、子女、爱人、在意她或他的朋友,他们的痛苦又有谁来承担呢。
  
  “高才生”为何走上了不归路
  
  心理专家通过对35位大学生自杀案件的调查后,发现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是导致他们走上自杀道路的首要因素。与社会上的一般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同时,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变革、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环境,他们对自我的期望值也不时地受到大的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特殊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走上自杀的道路。
  
  据专家们分析,当代大学生自杀率攀升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4.家庭原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最近一段时期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教授的关注,他认为这些自杀事件的发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原因,但是他们也有相同的因素,就是暴露出了我国目前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挫折教育的缺失。从小到大,他们不缺少关爱,但缺少挫折的教育。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哪怕是很小的挫折和委屈,自身也无法找到释放的方式,采取极端的行为来解决,这往往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是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年轻人责任心太低了,根源是极端个人主义,没有家庭责任心,没有社会责任心。诚然,生命是自己的,但同时也是属于你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的。
  
  三是珍爱生命教育的缺失。在传统的教育中,在珍惜生命教育这一环节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青少年不珍惜生命。自杀未遂的人,事后是非常后悔的,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已经晚了。作为学校,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问题困扰着当代大学生
  
  来自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专家们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抑郁 这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不少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的情绪反应。大多数学生都多少有过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暂,随着时过境迁也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患者中有的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过自杀行为。
  
  最近的流行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罹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35%,抑郁症越来越“偏爱”高学历人群。因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轻生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大学生抑郁症群体已不容忽视。
  
  悲观 大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力图塑造完美的自我,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显然是存在差距的。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能”,是个失败者,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之中。以悲观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等于是在原有的失败感中增添新的失败感,这必定会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对人生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
  
  自卑 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
  
  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张某,该生身体瘦小,皮肤偏黑,眼睛近视,身体素质差,体育成绩常处于全班最后一名。一天,全班上体育课,内容是100米跑,两人一组,由于男生的人数是单数,而他又排在最后,老师只好将他和一名女生排在一组,结果他没有跑赢这名女生。从这以后,该生变得更加沉默和孤僻,一天夜晚外出未归,第二天早晨发现他在学校的后山上吊身亡。不难看出,这名学生是因自卑而引发自杀的。
  
  成功焦虑 28岁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柳剑锋,2005年8月15日凌晨离校出走,至今音讯全无。据媒体报道,柳剑锋从小成绩很好,考上北大后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周围的同学都有女朋友了,他还没有;好多同学都考了驾照,他考了但没通过;出国留学也受挫了;马上面临毕业,还不知道能否找到好工作,又没有钱买房子……”大约因为不堪现实和未来的压力,柳剑锋选择了逃避。
  
  像柳剑锋这样渴望拥有出国留学、有好工作、买房子、交漂亮女朋友等多种“硬件”,渴望用这些“硬件”来证明自己成功的年轻人,由于他们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待,一旦不能如意或落魄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焦虑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成功焦虑”,严重的还可称为“成功焦虑症”。
  
  “成功焦虑”和“成功焦虑症”的诱因,则在于流行的社会意识对所谓“成功”的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竞争压力大的问题,在全国的重点大学里尤为突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首次公布了他们在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结果。调查显示,46.6%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同时有1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至于造成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51.4%的调查对象将其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另外还有9.9%和9.3%的调查对象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咎于“情感原因”和“家庭经济困难”。
  
  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你对自己的亲属感到满意吗?”“在腾空而起或身处偏窄之处时,你会感到无法控制自己或失去自由行动而恐惧吗?”这不是哪本杂志上的心理测试题,而是2005年4月初西安工业大学在研究生复试时增添的一份心理测试题目。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复试加试心理测试,教育界人士称在全国高校闻所未闻。
  
  建立“高校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董险峰认为,大学生频繁自杀在我国已经不是个别孤立现象,也不仅仅是心理问题造成的,而成为一种具有特殊代表和典型性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家庭教育的不成功,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较强,情商下降。二、学校制度体制以及教育理念的缺陷,过于强调竞争,造成人格扭曲。全国一千多所高校,有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到30%。建议学校要建立“高校危机干预机制”。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不到3000人,政府应该引起重视,提供专项经费,像重视医院一样重视心理咨询诊所。
  
  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是不太令人满意的,由于经费等问题,规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庆、四川和浙江开设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设了两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但囿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时候因为电话占线而无法被接听。
  
  鼓励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
  
  浙江省财经学院教授黄学规研究“挫折教育”已有十多年,他认为,学历高的人不一定是心理素质好的人,高学历人才往往较少经受挫折,自尊心强,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稍有不顺便容易走极端。有的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有明显的自闭心理;有的不堪学术科研的压力,终日抑郁寡欢;有的在感情问题上不能自拔,无法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有的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心理产生巨大落差。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关键是如何用一个健康的心态去应对。黄学规说,从某个角度看,挫折其实是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评价自己的反思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挫折面前,要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要豁达一些,学会适当地“宽慰”自己,压力自然也会减小。
  
  浙江大学心理系博士生毛良斌则认为,遇到挫折,出现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与身边的亲朋好友多交流,一方面排解心理烦恼,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建议。每个人都必须深刻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
  
  关注高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张海燕指出,由于研究生群体在扩大,他们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在增加,其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网络建设亟待加强。由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比较“个体化”,所以有必要建立心理互助系统,使同学之间能相互扶持。还要鼓励研究生组建自己的心理社团,开展自我教育。
  
  心理教育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研究生的迫切需求是多方面的,高校要创设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导师也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掌握知识。
  
  调研显示,研究生中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约占5%-10%,这一比例比本科生略低。但是,专业人士认为,由于研究生顶着高学历“头衔”,他们出现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行为时,更容易引起各方关注,成为议论热点。
  
  有专家呼吁,应该有意识让大学生在挫折中去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挫折窘困的耐受力,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理智地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与厄运的挑战,让他们意识到人的生命是很珍贵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标签:自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