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修法窍诀>>正文内容

直视心的本性〔Looking Into The Nature Of The Mind〕

       

发布时间:2006年02月11日
来源:乐趣园〖止 观〗   作者:萨迦法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前言

  “心的本质”若要理会得来,先决条件就是你要作禅修,在禅坐中将心意集中,避免吵杂干扰,最好选取一个安静舒适之处,而采取七支跏趺坐,若无法盘腿最少要背脊挺直,双手接合,如我现在的姿势〈法王示范〉……。

  就初学者言,若无目标物心将不易集中,所以最好选择一目标物,如佛像、花朵、或其它东西,将之置于前方距自己两呎处,高度与眼睛平齐,并且放置稳固,否则若它晃动将导致念头生起。这时有三件事应注意:呼吸、眼睛和心,试著把这三样东西都集中在目标物上。不要去想这个东西的品质、形状或颜色,而只是集中你的精神,试著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愈久愈好。当有事情发生时,如声音响起、光线射入、或其他事情出现时,常态下你会生起杂念,而无法如前的专注。此时必须马上再将注意力收回目标上,并试著让它持续下去。

  二、禅修的过患

  这种禅修训练,要注意避免五种过患:第一怠惰,没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物上,或虽有注意但未尽全力。第二健忘,忘记禅修的方法和指示。第三昏沉和掉举,昏沉指精神迟缓,如睡觉般;掉举则与之相反,精神不断向外驰逐。第四不对治,当你已发现精神处于昏沉和掉举状态,却仍不加以对治。第五过度对治,过度对治非但无益,且会形成对心的干扰,所以应当采行中庸之道。以上是五种过患。

  三、禅修过患的对治法

  为了克服上面的五种过患,而有八种对治方法,其中前四种方法用于对治怠惰,其他四种分别对治健忘、昏沉和掉举、不对治、过度对治。以下分别述明之:

  对治法的第一种是兴趣,当我们有兴趣于一件事时就必然会尽力从事,所以应生起对禅修的兴趣。

  对治法的第二种是努力,当我们有兴趣之后,自然会全力以赴。

  对治法的第三种是信心,要相信如此修持可以得到相对和究竟的成就,有了这样的信心后修持便会增强而有力。

  对治法的第四种是成效,经由专注的修持,可使内心与身体得到很好的觉受,这会深深的吸引你。好比生意人,当他见到有利可图时,当然就会拼命经营,反之若无利可图,便觉意兴阑珊。同理,当你禅修时见到非但有究竟利益,而且有眼前的好处,如心中舒坦、自在、无挂碍,身体轻松无压力且清凉无比等等,这些都是禅修很好的诱因。案身与心本为互相关连,故会相互影响,心的平静会产生身体的轻安,二者之中,心的重要性又超过身,若你心智坚强,即使身体稍差,亦无大碍;但若心志不稳定,即使身体健朗仍会觉得不对劲。

  以上四种方法中,以第二种对治法的努力最为重要,必须随时努力以使你的心意集中,假如作不到,可想想轮回的过患,或看一些转心识四思维的书,尝试去除感情的纠葛,然后努力集中精神于禅修上。

  对治法的第五种是记性和明觉,它用以对治健忘的过患,当我们听闻禅修的教授时,应将所学戒慎敬谨的铭记在心,以备任何时间修持之用。

  对治法的第六种是看住自己的念头,这用以对治昏沉和掉举,可避免念头跑掉,此点非常重要。如前所言,昏沉如同睡觉一般,心思非常迟缓昏昧,而掉举使你杂念纷飞,一个念头接著一个念头,永无停息。这两种过患皆需时时防范,要随时看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跑掉。

  对治法的第七种是加以对治,这是用以克除“不对治”的过患,当我们一旦察觉自己的念头走掉时,就应该立刻努力对治它。

  对治法的第八种是平静,这用以对治“过度对治”的过患,当过度对治时,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心会变得焦躁不安,此时对心而言反而是干扰,故宜轻松自在,不要将心绷得太紧,而适合采中庸之道,不疾不徐地作禅修。

  以上八种对治法,可用以克除禅修训练的五种过患。以下接著说明心意集中的九个要领:

  四、心意集中之要领

  第一个要领是先安置身心和目标物:身体必须静止不动,眼睛尽可能不要眨,也不宜张太大,以半开半闭为佳,气息保持自然且舒缓,目标物则需明确且稳固,以此方式进行修持,将心、眼睛和呼吸三者放在一起,而专注于目标物上。

  第二个要领是采取每座时间短而座数多的策略,案心意专注的修持法,对初学者言,很难长时间维持在最佳状况,若坐太久易造成身心的倦怠,因而会对这种修持法产生排斥;故初期宜采每座时间短而座数多的方式,等心意完全调服后,再渐次将时间增长。

  第三个要领是:当我们进行修持时,若发生干扰事件,心一旦被打扰了,就应该立时将它拉回来,再度专注于目标物上。

  第四个要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记住,要一直将心专注于禅修的目标物上。

  第五个要领是:随时忆起禅修所能得到的功德,以激励意志与士气,例如当昏沉和掉举产生时,马上想到禅修的功德,立刻将昏沉和掉举排除,然后将精神重新集中于目标物上。

  第六个要领是不断将注意力拉回目标物上,当你受到外来干扰,使你的专注力产生障碍,造成心有旁鹜时,你应马上将精神拉回目标物上,而将散乱彻底去除掉。

  第七个要领是当你在工作以上的修持时,如果产生不好的情绪,如忿怒、嫉妒等,不能任由你的心随著这情绪转,否则越想越多,情绪也就越遭,你应该立刻将它斩断,重新将你的心放回目标物上。

  第八个要领是纵使应用这些对治法,也无济于事,不能使精神集中于目标物上,即使试著尽力修持,但心已去作些别的事时。则与其跟著这些念头打转,不如看著这些念头由何而来?它的本质为何?…等等。然后再将之带回所修持的目标物上,并试著消除这些杂念。

  第九个要领是作以上的修持时,初期时间不宜太长,但座数可增加,然后再慢慢延长每座的时间,虽然禅修并非易事,但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你就可以不费力的达到了。

  以上共有九个要领可作为心意集中禅修的准则。依此而修,你将生起以下的这些觉受:

  五、禅修的觉受

  第一种禅修的经验是“察觉意念”的觉受,这叫做“瀑布”如同瀑布一般,当你作心意集中的修持时,会看到许多杂念,有如瀑布之水,一滴接著一滴,永无间断的产生。当我们看到这情景可能会遭受到打击,因为我们已禅修多时,但仍有如此多的妄念,而且不断的干扰我们。但是你须知即使在平常时候,我们也有许多杂念生起,只是我们不曾注意到它的存在而已;如今一旦我们静下来,看著我们的心念作修持时,自然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所以这是进步,而不应该气馁。这种现象叫作“察觉意念”的体验,因为我们经常忽略他们,直到我们静下来后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是禅修的第一种经验。

  接著第二种禅修经验是“妄念疲惫”的觉受,这叫作“峡谷溪水”,是念头暂停或中断的经验,此时即使有念头生起,也参杂有中止的经验,念头似乎处于疲惫状态,而且在念头与念头之间,存在著间隔与空隙,此为第二种经验。

  第三种禅修经验是历经持续的禅修之后,产生“妄念止息”的觉受,这叫作“峡谷之池塘”,此时需有外来状况发生,念头才会再度生起,要是没有外来的因素触及,念头将不会再生起,这是第三种经验。

  第四种禅修经验是在平静心湖中,“妄念杂生”的觉受,这就做“海洋的波浪”,我们的心经过长期禅修之后,如同海洋一般的稳定,但亦如同海洋般偶尔也有波浪生起,但频率不高。当你精神平静,而且清楚的保任此专注力时,虽偶有一、二个妄念生起,但已为数甚少;这是第四种经验。

  第五种禅修经验是“不受干扰之平静”的觉受,这叫作“没有波浪的海洋”。当你专注于禅修一段长时间后,心力能完全集中于目标物,此时心中异常平静,如同海洋之不生波浪。即或有外在干扰,念头仍不会走远,依然十分稳定,一心专注于目标物上。若你已可达这种境界,那修持法要作一些调整,此时与其专注外在的目标物,不如试著向内观察自心的明觉,透过内观以去除妄念,而让此一味的禅修持续下去。

  以上是心意集中禅修的略述:接下来是内观之前的教授,当我们作心意集中的训练之后,我们的心会安住于没有杂念的稳定状态,此时我们便可进入内在的观修。这个部份又可分为三个教授,以下分述之:

  六、向内观修的教授

  第一个教授称为“认知这个明觉”,意指根据佛陀的教授,我们身上并没有所谓的“自我”。现在的蕴识色身,只不过是身和感觉等的混合状态,我们妄执此为“自我”或“我”。但是,“我”在何处?其实,如果真有一个“我”,那么它只会是一种称谓、色身、或肉团心而已。而当知名称只是空洞名词并无实义,它只是被给予的一种称谓,一个名称可以给予任何人或任何事,同理所有人也都可以被命名为任何名称;故知名称只是名称,它并不是真正的“我”。

  其次,肉体只是由血、肉、骨头、皮肤等组合而成者,当我们试著在色身中,由头到脚去找寻“我”时,将会遍寻不著。我们惯于说“我的身体”,当我们这样说时,这个“身体”与“我”并不等同。犹如我们说“我的房子”时,“房子”并不等同于“我”。所以当我们说“我的身体”、“我的手”、“我的脚”时,表示“我”并不等于肉身,“我”当是存于身体之外的其它地方。

  本贴由古慈于2003年8月21日17:07:34在乐趣园〖止 观〗发表.

标签:禅修|般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