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空性正见>>正文内容

大乘佛法的根本要义是般若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06日
来源:美佛慧讯&nbsp第九十期   作者:胡春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本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不惜藉著种种方便,为诸众生宣说法要,使开道眼,悟入佛之知见。入佛之见,既是入如来圆融无碍大乘般若真实理性也。摩诃演义,无量无边,机教虽有变更,所说无非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实为大乘佛法之心髓和标帜。它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如是而般若行,唯有大乘而能异此。只有乘著般若的法船,航行于大乘的教海,以求一切智智的如意宝,才不会堕入二乘而证得佛果。故曰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等等咒,是一切咒王,能除一切苦厄,无有法门而能超此。其广大的体量,玄微的本性,神妙的威德,无不于佛法中显出般若的重要。《般若理趣经》云:“般若波罗密多无量故,一切如来无量;般若波罗密多无边故,一切如来无边;一切法一性故,般若波罗蜜多一性;一切法究竟故,般若波罗密多究竟。”

  般若为诸佛之母,诸佛由般若而生,佛法的根本就在般若。般若是佛法的眼目,如果没有这双慧眼,一切佛法都将变成世法,世法与佛法亦无从区别;如果没有这双慧眼的智慧观照,学佛人将无法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循著修行的正路而证入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正因著这般若大智慧而显示。《大智度论》说: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般若法门,是大乘佛法最高智慧成就的法门,学大乘佛法非修般若不可。

  何者是般若?胜义谛中不可说,胜义谛言的中道实相乃般若不可思议境;约世俗谛:以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菩萨般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观照般若照见五蕴皆空。思维诸法无我、无所、寂静,远离、无生、灭、染、净、空、无相、无愿。菩萨直入实相般若,体认一切法无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菩提心印大乘一实相印,因而能发挥般若的本来大用,修行六度,以方便善度众生,度一切苦厄。而无有能行、所行、行处、行时及由此行可得。观一切法,而于诸法都无所见,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般若,方便不二,是为菩萨般若。依法相明,以有漏无漏善慧为体。能观察体,是般若体性,为空。无少可得,是般若行相,为无相,无愿,无作因作起,于思故舍作称愿,是般若其用。般若是体,方便是用;般若是慧,方便是权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这包括菩萨二道的般若,才是大乘根本的般若要义。由于般若甚深,难信理解。谁于此生能一念清净信,且信解行证般若,直下承当,所获福德乃不可称计思议。

  般若有空不空两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诸法的空相是般若的智体。从破除我执的谬见而显其为空的,为我空般若;从破除法执的谬见而显其为空的,为法空般若。能空我空法,了知诸法缘起性空,完全由于般若妙智。

  大乘佛法诸宗,莫不以般若为其心髓,为其根本要义。般若虽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历来祖师,各宗各派,又不能不勉强“指月”地巧譬善喻而说。般若在大乘诸宗中,已成为各自核心的宗义神髓。

  例如:法相宗是从法相上说般若之不空。有相必有性,性便是般若。且本宗根本的修法,即在“五重唯识观”,这“五重唯识观”的第五重是遣相证性,可知证性为法相宗最后之目的,所谓证性者,即证般若也。又况本宗根本的证入,即在“二转”,“四智”上,所谓“六七因地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与第七识从因上初地见道位转成妙观察智与成平等性智,经此一转,便得著“无分别智”。又当十地究竟位上,转前五识成所作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经此二转,便得著“后得智”。所谓“智”者,不也就是般若吗?本宗的开山祖师玄奘三藏,曾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将般若的经典集为其大成。可知奘师在教义上十分尊重般若,才会如此。

  三论宗从法性上说般若之空。三论所明,不过是四重二谛,无碍正观。此宗大意,以破邪显正二门为轨,论虽有三,义唯二辙:破邪则下救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破邪者总破一切有所得见,不出四见。一破外道实我之邪见;二破毗昙实有之执见;三折成实偏空之情见;四摧有所得大乘见解。内外尽破,大小遍折,啻有所得,通皆遣破。破邪之外,无别显正,破邪已尽,无有所得,所得既无,言虑无寄。破邪显正,显正之义,至道玄极,言论不及。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湛湛无寄,寥寥绝据,不知何以而名,强名显正。由此可见,三论宗的宗义精髓,处处都显示著般若的境界。

  天台宗之三谛圆融,一念三千,是从理上说般若之空不空。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于是立一心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三观由般若而起,三惑由般若而破,三智由般若而分,三德由般若而显,绝生佛之假名,无自他之形相,正是“般若的甚深境界”:在真如平等的实相解脱的一真法界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天台宗实是以般若为根本。本宗以《法华》为宗骨,《大乘玄论》中有云:“一乘之中,般若最胜,故法华经名般若波罗密”。三谛圆融的妙理,一心三观及一念三千的观法,均立足在不可思议境的般若上。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大乘的涅槃,必须三德具足。般若者,菩萨既断所知障而入佛地,觉心微妙,无境不照;解脱者,菩萨既脱变易生死而入佛地,真体超绝,无果不尽;法身者,菩萨既为一切功德依而入佛地,自性清净,无漏不除;涅槃就是无为般若,法身以般若为因,解脱即是般若之用。通因及果,而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华严宗所独有的教义,以法界为缘起而演为十玄六相,三种法界,从般若不空的一面,说一切法的法相而归于般若,从事上说般若之空不空。华严“一乘圆教”的法界观,由法藏立十玄门与六相义,论证法界缘起的圆融无碍,重重无尽,自在相即,无碍溶融,乃至因陀罗无穷理事等。法藏将般若中观之空,涅槃佛性学说的佛性与法相唯识学说的阿赖耶识等掺和在一起,运用《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和不变随缘的思想,对华严宗的以法界为中心的教义体系作了全面而富有特色的论证,十玄列十门是说一切法的性。以示一切差别的现象,本无差别可得。就其体言,莫不“相即”;就其用言,莫不“相入”。因其相即相入,空间上的差别打破,于是处处见著“具足”;因其相即相入,时间上的差别也打破,于是处处见著“同时”。“同时具足相应门”的妙理是一心法界(体极)的无心境界无间断处在“心智契合”的“真行”境地,一时俱破时间空间次第,圆寂智明,使心无时无处莫不相应周遍。这也是十玄门的总义,也是般若的甚深境界。六相是言一切法的相及关系不出六相。从六相而观,也可见一切法的不二。所谓别相,异相,坏相与总相、同相、成相,在法界缘起中,为总体的事物(真如、理)与作为部分的事物(万法、事),若就圆融门而说,仍是一个平等,是在平等中见差别,差别中见平等,是互为显理,互相作用,亦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行施无碍圆融,圆融不碍行施,这便是六相的精义,也是般若的甚深境界,总之,十玄依般若而说一切法的性,开显净尽;六相依般若而说一切法的相,也开显净尽。故贤首一系,独衍成华严宗派。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而禅的特质及其精髓在于般若。禅宗之拈花一笑,从空不空的事上证金刚般若之空,是祖师禅。其宗义如《大智度论》上说:“禅是般若波罗密多依止处,依是禅,般若波罗密多自然而生。如经中说,一心观定,能见诸法实相”。祖师禅不立文字,不借言教,回绝言思,直指心源,顿同佛体,言虑无寄,一超直入。直入何处?直入般若。契于大乘的一实相印。当体透露而直趣于诸法的实相:非空非有,非色非心,顿绝百非,横超四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之。祖师的西来意,亦是以般若为根本,为佛之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般若之空而不空之真空,不空而空之妙有,甚深缘起。祖师禅是从心的本体上修,是从“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上以求观心明朗猛利,大明空觉而成正遍智,即心成智,即般若也。般若性相无碍,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回脱根尘,为禅之心髓。禅就是般若,般若就是禅,禅宗五家七派,宗义都离不开般若。禅宗修行,证悟,也须依著般若。

  真言宗之两部不二,从空不空的事上证理趣般若之不空,为秘密禅。由般若理趣演出的两部大法是二而不二。胎藏界即实相般若,金刚界即观照般若。其神奇微妙的菩提心,即所谓“发心便成正觉”,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涅槃。菩提心的形相,行原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莫不成就于般若。菩提心即是般若。真言宗是大乘,以般若为根本。

  因世人著有,二乘著法,所以佛才说空,空只是涤垢荡污,扫滞破执的工具,并非佛法的究竟目的,空的背面所显现的一切真空不空的净妙智德──“般若”,才是学佛者所要证取的究竟目的。般若是慈母,有了般若而后才有菩萨,而后才有如来,而后有人天,而后有二乘。无有毫末善,不从般若生;一切功德善根,依此缘此而得生长,甚深般若秘密藏中,能示世间实相义故,开示分别三乘法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切善法是般若之等流,般若之等流,即名般若。般若是眼目,有般若,而后施戒、忍、精进、禅定,才能越生死苦海,等安隐彼岸,而后施等名波罗密多,临如趣向一切智智,摄万行归六度,摄六度归般若。名般若之眷属,亦名般若相应。

  一切一切,般若尽摄,法无量心亦无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念相应般若空故,而后能无碍,而后能相入,而后能圆融,而后能遍满,而后能缘起,而后能修证,法界缘起相摄相入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义,遍计空,依圆有义,无边大乘法,微妙圆顿教,舍般若,将无从施设。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来辱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大乘佛法的根本要义是般若。

标签:般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空性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