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烦恼对治>>正文内容

断身见的作意要领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2日
来源:圣弟子法脉   作者:大卿 弘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上一回我们去拜访赵州佐佐木禅师的道场,赵州佐佐木禅师他的修行要领,与我们在方法的使用上有不同之外,精神上跟我们是非常类似的。最相似的一点就是“把世间看成自已,把自己看成零”。

  最基本的练习就是:我们每一次在跟人家说话的时候,都要觉得是在跟自己说话。可以是跟自己所不认识的自己说话,只要是跟自己说话,至少都有某种程度的由衷。只要是跟别人说话就很难由衷,除非这个人是上帝,除非这个人是佛陀。所以我们说:“世间没有别人,唯一的别人是上帝”,或者说,“唯一的别人是佛陀、阿罗汉”。所以我们跟人家说话的时候,试著看成是在跟自己说话。

  千万不要想我们自己很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对自己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跟一个不太了解的自己说话,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内心,就是在没有跟人家说话的时候,我们仍照常进行著无数的对话,我们仍然有著很多犹豫不决的事情,那个就是“内心的对话”。我们在六根触境的时候,有很多的取相;在感受与联想之间,也有很多的取相;甚至在接触与感受之间,也可能生出很多的乱想,这些乱想就是勾起过去没有消化的记忆。在独处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取相,有很多内心的对话,这些都可以看成是自己在跟自己说话,自己在跟一个不太认识的自己说话。好像是醒过来了,才回想起刚刚是在睡觉。好像是失念了,在注意力回神后,才想起刚刚是失念的状态。好像是念头拉回来了,才知道刚刚是念头乱飞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心乱与心定,这样的一种梦与醒,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所以我们是经常的在面对昏昏沉沈的自己,经常的在面对散散乱乱的自己,经常的在面对起欲贪的自己,经常在面对起烦燥、甚至是嗔心的自己。那一个才是自己呢?很多很多的自己,自己不断地在跟自己对话,自己不断地在跟自己消磨。有时候自己可以接受自己,有时候很不能接受自己,这样子的很不能接受自己,就像有时候我们很不能接受别人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接受别人,就是没有心量去接受别人,就等于在面对一个没有心量的自己。所以到底我们是不能接受谁呢?我们是不能接受一个没有心量的自己,我们是不能接受一个还没有成为阿罗汉的自己。

  那我们就先学习接受自己。接受一个自己还不太认识的自己,从那里开始,把那里当作零,把那里当作起点。永远都是起点,在没有成就解脱之前,在没有成就佛陀之前,在没有与上帝同在之前,永远永远都是零啊!永远永远都是起点!这叫做“把自己看成零”,把全世界都看做自己,再把自己看成零。把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头所尝到的、口腔所咀嚼的、身体所触的、脚所触的、乃至全身皮肤所触的、意根所想的,全部看成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是自己对境界的取相,自己对过去发生的事的取相。我们一直进行著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一直进行著现在与未来的对话,这些对话不是全部发生在我们的心里面吗?这些对话不是全部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吗?所以一切的触,一切对于世间的触,都是自己的触,都是自己在触世间。自己所触的世间仍然是自己啊!没有别人啊!唯一的别人是佛陀,是阿罗汉,唯一的别人是上帝。这一点一定要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对话,每一个起心动念,乃至每一个触,这是断身见的关键。

  六祖坛经里面有一句我最喜欢的话,那一句话深深的吸引我,它说:“佛性就是无常”。普天之下,我只有看到一位禅师,对这一句话做了非常好的诠释,就是当今九十三岁的赵州佐佐木禅师。我没有听过他直接引用这句话,只是在他的说话中,感觉到他是在诠释这一句话。他对这句话的诠释,让我想起从前中国人对心的描述。中国人描述心用了非常好的字,叫“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古代的中国人形容什么叫做大呢?没有外面。形容什么叫做小呢?没有里面。这定义真是好啊!“无外无内”,好个无外无内!好个收缩膨胀啊!膨胀、膨胀到没有外面;收缩、收缩到没有里面。膨胀到没有外面,收缩到没有里面,这就是心的领域、心的界啊!我们在每一个触境的时候,就去感觉所有触的收缩膨胀,去体会那个触的无内无外啊!这就是无常!

  修行就是接受自己,接受全世界都是自已,并且接受自己是零,自己才刚开始。自己的今天是第一天啊!真的面对自己的欲望,面对自己的可意、不可意,面对自己的好恶啊!真的去看所有的贪、嗔、痴的收缩、膨胀,去看到它的领域,去看到它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真的去贯彻、去体验。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有欲望,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体验过欲望!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想结婚,是因为我们没有真的结过婚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想谈恋爱,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谈过恋爱啊!我们今天还会对人起嗔心,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嗔心啊!所以,一个人可能结了三次婚,但他还没有结过婚啊!一个人可能起了一万个嗔心,但是对嗔心一个都没有体验过。一个人可能有一千万个欲望,但是他一个欲望都没有体验过。因为他不懂得体验收缩、膨胀,他不懂得什么叫做无常?他不懂得把世间看成自己,把自己看成零啊!这里说看成,其实不是看成,其实世间就是自己啊!自己就是零啊!

  不要小看这个归零,永远把心安住在零。我今天一切的成就付诸流水,我通通可以安住,我今天所赚的钱全部不翼而飞,我的心照样安住,我这一生所赚的钱全部付诸流水,我照样安住,这样叫做归零啊!永远的去体会“没有”就是“有”,“有”就是“没有”啊!没有绝对的“有”,没有绝对的“没有”。“有”真的就是“没有”,因为只要有一个“有”,我们就被这个“有”所占据。每一个“没有”就是“有”啊!因为我们被占据的就愈少,“有”的就愈多,可能我们被占据的就愈多啊!“没有”的愈多,可能我们被占据的就愈少啊!

  我们的心要住在那里呢?我们的心唯一可以住的地方就是无常啊!永远的安住在无常,就是把世间看成自己,再把自己看成零。把自己看成一无所有的人,所有的“有”都会消失啊!唯一能有的就是零啊!天天就是面对这个零。我们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零,没有别的。今天我们做再多的事情,赚再多的钱,事实上都是零。这个零就是无常,就是“心经”讲的“不增不减”的心。安住在无常,就是安住在零,就是安住在一无所有。完全地去体会,完全地去经验,这个世间就是自己啊!一切的触,都是归零!完全地去体验自己的欲望,欲望就不会再升起啊!今天我们每一个努力都是回向给自己,都是回向给全世界。回向给自己就是回向给全世界,因为自己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就是自己。没有自己就没有世间,没有世间就没有自己。世间就是自己,对待世间就跟对待自己一样。

  把自己看成零,今天就是第一天,今天就是最后一天。很多人很容易因为这句话而困惑,他说:“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又何必去赚钱呢?”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你就不去赚钱,那你的赚钱就是没有归零啊!你以为还有明天,那你就不是住在无常里面,你就是没有把自己看成零,你还没有体验过什么叫赚钱的欲望,从来不曾体验过,你只是一个逃避者。所以真的能面对自己的欲望吗?能够看到所有的欲望都是导向出离吗?能够看到所有的欲望都是导向寂静吗?从早上起床的第一个念头到睡前的最后一个念头,我们都是安住在零吗?我们都是安住在“这是第一个念头,这是最后一个念头吗?”。我们都是安住在生生灭灭,入流而无所入吗?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不可抓的,那我们在抓什么呢?我们是在追求什么欲望呢?如果我们的欲望不是让世间变得更少苦离苦,我们的追求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到底是为谁在赚钱呢?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赚钱真的是为了少苦离苦吗?还是只是一个借口,一个不太了解自己的一种内心强迫性官能症的对话。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呢?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这个零吗?一切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世间看成自己吗?不是为了把自己看成零吗?我们一切工作不是为了认识无常吗?我们一切工作不是为了让心安住在无常吗?一切的得,就是失啊!有得必有失,我们的工作真的是无得无失吗?我们所赚的钱是无得无失吗?我们所赚的钱不再是为自己赚钱,是为了解脱赚钱,为了安住在无常赚钱,为了安住在无常而工作啊!我们是这样在做吗?我们有面对欲望吗?我们真的知道欲望吗?我们真的认识我们的欲望吗?我们的欲望到底把我们带向何处?我们在忙什么?我们把精力花在什么地方?我们所花的精力是为了解脱吗?我们所花的精力是安住在无常吗?我们所花的精力是安住在收缩膨胀吗?我们所花的精力是安住在我们无内无外、不增不减的心吗?我们真的体验过这个心吗?我们真的能够对待这个世间跟对待自己完全一样吗?我们真的能够把自己安住在零吗?无得无失的零啊!

  修行就是好好的面对这个身见,面对这个我见。这个身见一定要断,不然我们真的这一生会为了一个不存在的我,莫须有的我,而奔波劳碌、而精疲力竭、而鞠躬尽瘁、而不知所终啊!真的是这样子。“色身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那我们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呢?“我们一切的感受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那我们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我们一切的联想认识,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那我们又为谁辛苦、为谁忙呢?“我们一切的习惯、冲动不是我、不是我的”,那我们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我们一切的分别认识,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那我们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欲望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那为什么我还有欲望呢?“嗔心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那为什么我会起嗔心呢?“掉举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那为什么我会掉举呢?“昏沉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那为什么我会昏沉呢?谁在昏沉啊?谁在掉举啊?谁在起嗔心?谁在攀缘啊?

  我们说五蕴不是我、不是我的,但我们却被五蕴绑住。五蕴是天罗地网,我们给五蕴绑住,嘴巴却说:“五蕴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我们都知道身见是什么,但是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身见是什么?因为我们给这样子的身见绑住,庸庸碌碌、汲汲营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不知所终啊!不知自己来是为了什么?去是为了什么?这一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每天都活在五蕴的阴影下,被五蕴驱迫,受到五蕴种种冲动的驱迫。我们追逐五蕴,也被五蕴追逐,嘴巴说:“五蕴不是我、不是我的”,但我们却追逐乐受,逃避苦受,怎么说它不是我、不是我的呢?我是谁啊?

  我们曾经好好的体会过什么是苦受吗?一个真正体会过苦受的人,是没有苦受的,一个真正体会过乐受的人,是没有乐受的。今天我们还会追逐乐受,还会逃避苦受,是因为我们还没完全的体会什么是乐受,什么是苦受啊!会轮回就是因为我们对轮回没有体验。你说我轮回几万次了,轮回几万次是佛陀说的啦,你怎么有轮回过几万次?你没有轮回过啊!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轮回啊!你没有体验过轮回,所以才会一再的重覆。因为你还没有体会,所以只好不断地去品尝那个滋味,你是有想品尝,但每次都囫囵吞枣就忘了。我们的心不自主地就开始抓,抓我们的好恶,抓我们的可意、不可意。可意的我们要,不可意的我们不要。

  对触没有体验,对受没有体验,对欲贪没有体验,对抓取没有体验,我们就形成各种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爱”就是我们常常要牺牲别人,把自己当成最重要的,我们的欲望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上。然后也可能累了、想要成就“有爱”,想要对世间有贡献,想要做社会福利、社会改革,真正想要成就禅定、成就解脱,这些都可以是“有爱”的欲望啊!想要成就解脱,却没有走在解脱道上,那就是“有爱”啊!想要成就禅定,却没有在上座、下座打成一片上下功夫,这就是“有爱”啊!就是欲望啊!想要解脱也是欲望啊!因为想要解脱,你只是想啊,你并没有真的这样做。想了半天眼高手低,连净土宗的早晚课都没做,却称呼自己是一个阿含的修行人,然后说自己修行上有很多的挫折。修行都还没开始就说自己有很多的挫折,就说自己修行为什么都没有突破?连基本的功课都还没有贯彻,所以我只看到你的“有爱”,没有看到你的“欲神足”啊!没有欲神足的人,不可以说我修行没有突破,这样子是没有人听得懂的,没有人听得懂你在讲什么?因为你不如一个净土宗的行者啊!净土宗的行者,都要做到大势至菩萨说的:“收摄六根,净念相继”,你曾经做过吗?一个没有像净土宗行者那样用功的人,是没有资格说我修行没有突破的,没有资格。你说你要修行,只是你的欲望,跟你真的要修行是不相关的。欲望不是真的要修行,这种修行的欲望跟想要社会改革的欲望是一样的,这叫“有爱”。

  这个有爱,又常常伴随著“无有爱”。所谓的社会改革,就先要破坏,破坏一些旧的,要除旧布新。没有除旧,就不能布新。除旧是一种无有爱,想要改变别人也就是“无有爱”。你心中还有别人,还想要改变别人,所以改变别人的过程很容易生出不耐烦、嗔心,这是跟“无有爱”紧紧毗邻的。有时候讲:“恨铁不成钢”,那个“恨”就是一种“无有爱”,又如“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想法,都是“无有爱”。但是对这些“爱、取、有”,事实上我们也没有体验过。我们有那么多的爱、取、有,但我们对这些爱、取、有却没有体验过。所谓的体验就是完全地觉知,完全地去体会里面的无常,完全地去体会这些通通是自己啊!没有别人!这些通通是零!

  当体会到零的时候,当体会到这是生、这是死的时候,当体会到这是第一次、这是最后一次的时候,这是第一天、这是最后一天的时候,那个抓取就没了,就没有要或不要了。这时候的爱、取、有就逐渐地脱落了,就逐渐能够看到受与想的关系,逐渐能够看到触与受的关系,更能够接受自己的触,接受自己的受,接受自己的欲爱、有爱、无有爱。完全地去体验欲爱、有爱、无有爱,完全地去体验这里面的收缩、膨胀、生死、聚散、起落。当我们完全体验以后,它就会脱落,没有要、也没有不要。只有完全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就是“觉”,就是“菩提”。当真正体验了,就不会再轮回了。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要贯彻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整天都活在自己的冲动里面。讲都会讲,“诸行如芭蕉”、“诸行如洋葱”等,但是却很少去体会。总是被我们的诸行驱迫追赶,我们很少有接受诸行苦迫的时候,很少有接受冲动的时候。接受冲动不是随著冲动走啊!是真的把冲动看成零。真的接受冲动,真的体会冲动,不是一个冲动、一个冲动地跟著跑,那是体会不到冲动的。你真正体验冲动,就没有冲动。所有的跟著冲动跑,都是对冲动没有体验,因为修行就是体验,体验就会脱落。修行实在是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就是要将所听闻的法,好好地思考,好好地记住,好好地贯彻,不要让不修行变成借口。

  修行只是把心打开来,很开心地去体验每一个触境。可意也好,不可意也好,没有要,也没有不要。没有要这个不可意,所以它不是苦行;没有要这个可意,所以它也不是乐行。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是什么就体验什么。当我们有体验了,可意就不再是可意了,不可意就不再是不可意了。所以不管自身的五蕴发生什么,都能够接受,如实地接受,如实地观察。看著它的生灭,生灭就是出现、消失,看著它的聚,看著它的散,看著它升起来了,看著它下去了。没有一个升起来的东西不会下降,真的愿意看到嗔心升起来了,也看到嗔心下降。然后看到了就会有一种相信,相信有聚就有散,相信有起就有落,这样的相信是建立在体验上。就好像我们把无常翻成两句话,第一句话:“这个是会过去的”,第二句话:“不要跟会过去的事情过意不去”。这样子的两句话要贯彻在每一个触境上,不要抽象的以为自己对事情没有抓取,不要死到临头才突然发现自己有抓取。平常都说自己对自己所赚的钱没有抓取,一旦全部失去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原来我的抓取这么重啊!修行是不能抽象的。

  有真正的学生,才有真正的老师。老师不会凭空产生的,老师的说法一定是建立在学生的体验上。学生体验到多少,老师就讲到多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学生一定要会提出问题来。

  每天要记录自己起身见的时候,身见的定义就用我们一开始讲的,“把世间看成自己”。每一次的对话,每一次的触境都没有别人,所触到的都是自己的取相。只要我们在触境的时候,触到别人而这个别人不是耶稣基督,不是佛陀,我们就称之为“身见”。定义就这么简单,不要去依经典上的定义,“色身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这样子的定义很抽象,观念上都知道,但问题是你深深地被色身的痛绑住,不舒服绑住,偏偏被这色蕴绑住,怎么说不是我的呢?你头痛,你就被束缚了,你鼻塞,你就被束缚,胃痛你就被束缚了。嘴巴说那个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偏偏你就一直被绑著跑,怎么会说不是呢?你说受不是我、不是我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但什么时候你没有在抓苦受和乐受?你抓的时候就是身见啦!那很多了,不得了!多少身见?但我们要把它当成一个问题,当成一个目标,看能不能准准的射中这个目标,把每一次看到都当成在练习射箭一样,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能射中,这个真的是要练习的,而不是抽象地说,这个我知道了。

  我知道我今天起了很多身见,大部分的事情你是没有注意到的,现在只是要我们去注意能够注意的范围。大部分的漏是没有注意到的,严格来说,大部分的漏你是没有注意到的,因为你不是整天都在明觉。大部分人整天都在忙碌,忙碌时起心动念都有非常多的漏。所以很多人说验漏,又不肯验漏,说那么多漏,怎么写?你不需要每个都写,你只要一天写几个漏,写现在我们能对治的漏,你不要写现在不能对治的漏,那个写了也没有用。所以把现在能够对治的漏写出来就好,现在不能克服的漏就不要写了。你没办法克服,何必写呢?写的漏就是我现阶段,这个礼拜准备好好对治的。好好地把它戒掉,把它当成可以甪戒来戒掉的,你不要说你定力很差戒不掉,你现在不需要定力就要戒掉的东西,才是你现在需要降服、断除的漏。

  需要定力是你要观察现在观察不到的漏,现在观察得到的漏全部要靠戒断除。定力要对治的是你现在看不到的,定力是要帮助我们看到看不到的漏,戒是要帮助我们降服、断除现在观察得到的漏。观察不到的漏才需要定力,已经观察到的漏不需要定力,只需要彻底的闻思,彻底的贯彻,如此而已。就是要肯贯彻,就是要有欲神足,不要说我现在没有五禅支,我现在定力不够,所以我没有办法断除这个漏,调伏这个漏,这是百分之百的借口,没有这种东西的。所有现在观察到的漏,依靠持戒就可以调伏断除。

  我们的持戒很简单,“不要去接触会让自己心不开的缘,不要去接触会让自己心不柔软的缘”,也就是一种界与界聚。这个触境我一定会心地不柔软,我一定会心不开,那你就少触。或者你在触的时候,愿意从头到尾一直去看自己的起心动念,一直去看所有的触境里面,都只看到自已。你真的愿意把它当成一个道场,那就可以去触,甚至可以很勇猛地去触,就像我们练功夫要对打一样,对打也是在磨练你的功夫。所以每一个触境,我们明知道这个触境,有可能让自己心地不柔软、心念不清净,我们照样去触,但我们去触的时候,我们愿意都看到自己没有别人。就等于事前的作意非常地强,然后才进去,甚至你可以在事前沙盘推演,甚至可以把一切触境都流程化,就比较容易对事不对人。好像你经营一个小店,很多的客人进来,很多不可意的客人问东问西,也没有要买很多,就问了一大堆问题,花我那么多时间,最后不耐烦地问,你到底要买多少?客人回答十块钱,十块钱花了我一个小时,马上你就很不可意。很多事情你可以流程化,流程化就是对事不对人。好像说有一定的招式,有一定的公式化,当然公式不表示你不能变化,但是有一定的公式可以依准的话,比较不会临时要去想如何对招,想见招拆招,一下子想不起来。如果你有一个公式,有一个流程,就比较好对待,修行就是这样子。

  所有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嗔念,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对别人的嗔念,全部要调伏断除。你不要想靠打坐来调伏这个,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打坐跟这些是没有关系的。打坐的目的是要看到现在还没有看到的漏,你现在看得到的漏,就已经这么多了,不要以为打坐会对那个有什么帮助。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上座都没事,下座却一大堆问题。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很多同修是这样子的,上座没有贪嗔痴,下座贪嗔痴一大堆。因为他没有持戒,没有认真地在对待自己的漏,就是随随便便,掉以轻心,反正我活了四、五十年都是这样过的。你期待有一天开悟后,那些漏、习气自然都通通断除了,我想不会这样子的,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

  注::“佛性就是无常”请见《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六祖与僧志彻的对话:

  志彻曰:“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标签:止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