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前行讲记 第十三讲 前行备忘录-中士道发心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来源:   作者: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前行讲记 第十三讲 前行备忘录-中士道发心

 

  ——《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       传授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第十三讲 2012年11月12日

  【原文】

  三、善的发心:包括小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和大士道的发心。

  (一)小士道的发心:希求自己从三恶趣解脱出来,获得人天善趣的果位,为此目的而修行声闻乘到光明大圆满之间的法。可是,获得善趣的远道近道捷径,由补特伽罗的意乐所致,不会成为证得佛果的因。怀着这种发心的人即使守持二百五十三条别解脱戒,身穿三法衣,也不会胜过俗人的想法,因此只能算是一个具戒的人。同样,如果观修生起次第实有的寂静本尊,结果将投生到欲界天,如果观修实有的忿怒本尊,会转生为魔和热札魔。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如果观修张着嘴巴、瞪着眼睛的本尊,会变成鬼。”同样,怀着这种发心去观修本来清净直断与任运自成顿超,如果以积资净障摄持,将转生到无色界四处和色界十七处;如果没有以积资净障摄持,只会变成老鼠和马熊,而别无出路。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数趋向恶趣处。”我们必须断除这样的发心。如云:“若贪轮回非出离。”

  (二)中士道的发心:发现六道痛苦的自性犹如火坑、罗刹洲、剑锋以后追求自己从六道轮回之处解脱出来,达到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而实修远道等(等字包括近道捷径)。但是,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的远道近道并不能成为证得佛果的因。无等阿底峡尊者住在藏地期间,有一天早晨用餐时,对坐在面前的佛子仲敦巴说:“哎呀呀!”仲敦巴问:“到底出了什么事?”尊者说:“在印度,我有一个修黑班则的弟子,今年步入了声闻灭道。”仲敦巴问:“依靠黑班则法怎么会入于声闻灭道呢?”尊者说:“不懂得以补特伽罗的意乐来修行,依靠黑班则法能引入到地狱中去,也能引入到饿鬼中去,也能引入到旁生中去,也能引到佛地,因此修行的方法或修行的心态比所修的法更为重要。”如云:“若贪自利非发心。”如今上上下下的人都说“为了临终时不害怕不迷惑,我要修行修行”,这种发心归根到底就是谋求私欲的心态。

  ——《前行备忘录》

  【正文讲解】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意心相融之加持!

  愿尽虚空之际有情父母,即生证得四身五智之金刚持果位。为此结合《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而宣讲。

  此前行分三:首义、论义和结义。首义已宣完,今天所宣的是论义。论义为大圆满龙钦心滴之前行,殊胜上师无谬之口传所做之记录。论义分为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前行和正行之支分捷径往生法。今天所宣的是:第一、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分为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过患、解脱利益和依止上师六个科判。今天所宣的是暇满难得之引导。此又分为闻法的方式和所宣之法,今天首先所宣的是第一——闻法的方式。闻法的方式又分为动机和行为,今天所宣的是动机。

  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动机分为两种: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动机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动机,除此之外,没有分不善的动机、无记的动机和善的动机,或者小士道之动机、中士道之动机和大士道之动机,也没有详细讲解。

  此等法义在《前行备忘录》当中,由堪布昂琼如是详细做了讲解之故,在《前行备忘录》中如是做宣讲。

  之前也宣讲了闻法的方式、修法的方式。讲法的时候,要反观自心,一切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动机和意乐。自相续会生起种种分别念,这些分别念概括在不善的动机、无记的动机和善的动机之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动机。

  今天所宣的是小士道的动机(意乐)、中士道的动机(意乐)、大士道的动机(意乐)。首先所宣的是小士道的意乐或动机。

  小士道的意乐为何?是怎么样的呢?

  小士道的发心:希求自己从三恶趣解脱出来,获得人天善趣的果位,为此目的而修行声闻乘到光明大圆满之间的法。可是,获得善趣的远道近道捷径,由补特伽罗的意乐所致,不会成为证得佛果的因。

  小士道的动机是希望自己一个人从地狱、饿鬼或畜生道解脱出来,自己一个人从三恶道中解脱出来,自己一个人获得人天的果位。若以这样的动机所摄,你所修之法无论是世间乘或出世间乘,还是声闻乘至光明大圆满之间的法,获得只是善趣的远道、近道或捷径之道,不会成为证得佛果之因。为什么呢?因为由此补特伽罗意乐和动机所致。

  比如说修光明大圆满法,一生一世能得到佛的果位。但是他的意乐和动机所摄之故,哪怕他所修的是大圆满法,也无法成为证得佛果之因。原因也就在此处——因为修行者的动机为小士道的动机。

  怀着这种发心的人即使守持二百五十三条别解脱戒,身穿三法衣,也不会胜过俗人的想法,因此只能算是一个具戒的人。同样,如果观修生起次第实有的寂静本尊,结果将投生到欲界天,如果观修实有的忿怒本尊,会转生为魔和热札魔。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如果观修张着嘴巴、瞪着眼睛的本尊,会变成鬼。”同样,怀着这种发心去观修本来清净直断与任运自成顿超,如果以积资净障摄持,将转生到无色界四处和色界十七处;如果没有以积资净障摄持,只会变成老鼠和马熊,而别无出路。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数趋向恶趣处。”我们必须断除这样的发心。如云:“若贪轮回非出离。”

  此处法义为何意呢?

  如果怀着这种动机,自己一人从三恶道中解脱,或者自己一人获得人天之果报,此动机是什么?这是自私自利的动机和意乐。以这样的动机和意乐所摄,即使此人守持二百五十三条别解脱戒、身穿三法衣,也无法超胜俗人的想法。

  俗人是怎么想的?希求自己安乐、自己快乐,或者自己从三恶道中解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想法。所以说如果守持戒律,也无法超胜俗人的想法。小士道动机与自私自利相似,因此只能得到一个在家的具戒者称呼以外,无法超越在家俗人的想法。

  若以自私自利的意乐和动机观修一个实有的寂静本尊,结果也会转生到欲界天。

  若以自私自利的动机和意乐所摄,哪怕你观修生起次第的寂静本尊,结果只能生到欲界天,比如说梵天、大梵天,或者初禅、二禅等等之外,无法得到佛的果位,也无法成为成佛之因。

  以小士道的动机观修一个忿怒本尊,会转生为魔和热札魔。

  什么称为魔和热札魔?魔和热札魔指的是世间的魔王波旬等。

  魔王波旬在何处?在他化自在天的一角,住着魔王波旬,他损害一切众生。此就称之为魔和热札魔。

  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如果观修张着嘴巴、瞪着眼睛的本尊,会变成鬼。”

  一定要理解和掌握如是要点。比如修寂静本尊,会投生到欲界天;修忿怒本尊,会转生为魔和热札魔。此处在宣讲此等法义。修学之时,一定要认识和理解、并掌握此处要点。

  一定要认识和掌握此要点,否则会认为观修本尊,就会转生到欲界,或转生为魔和热札魔。这样理解是不如法的。

  此处宣讲观修寂静本尊,会转生到欲界;观修忿怒本尊,会转生为魔和热札魔。其要点在何处呢?此处要点就在于实有的寂静本尊和实有的忿怒本尊。

  什么是实有?

  以自私自利之动机所摄,在观修之时,执著寂静或忿怒本尊。此处的“实有”就是所宣法义的要点所在。

  每个人都在修本尊。尤其汉族弟子,祈请导师开示:“我的本尊是什么?我修本尊的话,什么本尊最好?我前世具有宿缘的本尊,是哪位本尊?……”如是祈请得到开示以后,再修本尊。

  修本尊的时候,是不是如理如法呢?如果未能如理如法去观修的话,有可能会转生为欲界天,或者有可能会转生为魔和热札魔。未掌握此要点而修行本尊的话,会如是投生。

  喇嘛仁波切曾讲过一个公案,我之前也许讲过。

  以前喇嘛仁波切住世期间,有一天晚上在十二点或一点钟,我听见喇嘛仁波切猛烈地祈祷:“上师遍知!上师遍知!”当时我没有在意,因为我跟喇嘛仁波切中间隔着木板墙,而且喇嘛仁波切经常如是祈祷。

  第二天一早我到喇嘛仁波切尊前去供佛、供水等等的时候,喇嘛仁波切对我说:“唉,活佛啊,你怎么睡得那么沉?昨晚有一个变成鬼的僧人到我这里来了,我为了调伏他而修诛法,最后猛烈地祈祷上师才能调伏他。你为什么睡得那么沉呢?难道你没有听见吗?”

  变成鬼的僧人来到喇嘛仁波切尊前之时,喇嘛仁波切想通过诛法的方式救度他,就观想自己变成忿怒本尊金刚手菩萨。而那个僧人以前也修忿怒本尊,好像修的是马头明王,他就转化成马头明王,耀武扬威,根本不害怕喇嘛仁波切,反而在回遮喇嘛仁波切。这样的话,喇嘛仁波切无法调伏他。当时喇嘛仁波切唯依祈祷上师,并以菩提心和见解所摄,此时幻化本尊之相具足无比力量而调伏并诛了这个鬼。

  此僧人在修忿怒本尊之时,既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也没有以见解摄持,也没有祈祷上师之故,所以变成了鬼。

  此处宣讲为何意呢?观修本尊之时,形象应该观想成上师;修本尊之时,应该以菩提心摄受。如果认为本尊为实有,以此执著去观修本尊的话,最后会转生为魔和热札魔。

  此处的要点在何处呢?

  不管你修寂静本尊或忿怒本尊,观修生起次第或观修圆满次第,此时观修之时,必须要以菩提心和祈祷上师所摄受。此修法才具足要点。

  以自私自利之动机和意乐观修生起次第的寂静本尊,只能转生到欲界天;观修忿怒本尊,转生为魔和热札魔。

  怀着这种发心去观修本来清净直断与任运自成顿超,如果以积资净障摄持,将转生到无色界四处和色界十七处;

  之前所宣的是观修一个实有的寂静本尊,将转生到欲界天;如果没有以积资净障和菩提心摄持的话,修本净直断与任运自成顿超,只是转生到无色界四处和色界十七处的因而已。

  无色界四处的众生,身体是意生身或光身,除此之外无有世间质碍的身体,此就称之为无色界四处。包括空无边处、四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天。色界的十七处,包括梵天、大梵天、无量梵处、初禅至二禅、三禅、四禅……等等。可以一个一个数出来。若欲详细了解,可以翻阅《如意宝藏论》和《俱舍论》,其中有详细记载。

  如果没有以积资净障摄持,只会变成老鼠和马熊,而别无出路。

  以自私自利之动机修本净直断与任运顿超、念修或近修,既没有祈祷上师,也没有以积资净障,只会变成老鼠和马熊而别无出路。

  此处讲义中的“老鼠”指的是雪猪子,不是家里老鼠。在藏地有种冬眠动物,叫雪猪子 。

  此处法义为何意呢?

  现今很多人修本净直断和任运顿超或近修,在三个月、六个月或者一年当中闭关。在闭关之时,如果既没有祈祷上师,也没有菩提心,也没有以积资净障所摄持的话,只是心能安住下来。这样修行的话,只能成为雪猪子和马熊。因为雪猪子和马熊在冬眠之时,不会生起粗大之念。这样在无念中闭关如同处于冬眠之中,没有任何区别。

  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数趋向恶趣处。”

  此处所宣的意义就是刚才所宣的内容。

  我们必须断除这样的发心。如云:“若贪轮回非出离。”

  现在大众的相续中,有没有自私自利的动机和意乐呢?如果有的话,现在就要断除。

  现今的直断和顿超之道,是不是有人以这样的动机而修呢?要反观自相续。

  接着所宣的是中士道的动机。

  (二)中士道的发心:发现六道痛苦的自性犹如火坑、罗刹洲、剑锋以后追求自己从六道轮回之处解脱出来,达到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而实修远道等(等字包括近道捷径)。但是,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的远道近道并不能成为证得佛果的因。

  什么是中士道的动机呢?比起小士道的动机,中士道的动机比小士道更广大,但比大士道小,因此称为中士道的动机。

  中士道的意乐和动机为:认识到六道痛苦的自性犹如火坑、罗刹洲、剑锋。

  刚才所宣的小士道,只能见到三恶趣之痛苦,除此之外轮回没有痛苦。此时中士道认识到六道都是痛苦之自性,希求自己一人从六道中解脱,故称为中士道之发心。

  三有六道如何称呼呢?心之迷乱习气所成,就称之为三有六道。

  六道是痛苦之自性

  下至地狱、上至天庭之间都是处于迷乱之中的众生,都处于无始无终的六道之中。

  六道痛苦之自性犹如火坑、罗刹洲、剑锋以后追求自己从六道轮回之处解脱出来。

  罗刹洲为海中的岛屿。从外表看,该岛非常悦意。但是人登上岛后,才发现岛上,有专门吃人肉的非人损害人。因此人到了岛上马上想脱离此岛,刹那间都不会停留在此处。

  如同此喻,中士道认识到六道的痛苦犹如火坑、罗刹洲、剑锋,掉入火坑、罗刹洲的话,刹那间不愿停留在火坑、罗刹洲中,马上欲求从中脱离。此称为中士道的动机。

  达到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而实修远道等(等字包括近道捷径)。但是,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的远道近道并不能成为证得佛果的因。

  寂灭是什么?寂灭指的是断除世间的业和烦恼,最后达到阿罗汉的果位。以中士道的动机修远道因法相乘或者近道金刚乘,最后的果位只能达到声闻缘觉,无法得到其他的果实。

  若以中士道之动机所摄,下至声闻上至光明大圆满之间的法,以远道、近道和捷径之道去修,只能成为声闻缘觉果位,无法成为佛果之因。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动机所决定,不能趋于究竟的果位。

  无等阿底峡尊者住在藏地期间,有一天早晨用餐时,对坐在面前的佛子仲敦巴说:“哎呀呀!”仲敦巴问:“到底出了什么事?”尊者说:“在印度,我有一个修黑班则的弟子,今年步入了声闻灭道。”仲敦巴问:“依靠黑班则法怎么会入于声闻灭道呢?”尊者说:“不懂得以补特伽罗的意乐来修行,依靠黑班则法能引入到地狱中去,也能引入到饿鬼中去,也能引入到旁生中去,也能引到佛地,因此修行的方法或修行的心态比所修的法更为重要。”如云:“若贪自利非发心。”如今上上下下的人都说“为了临终时不害怕不迷惑,我要修行修行”,这种发心归根到底就是谋求私欲的心态。

  希望大众反观自续。如果为了自己从六道特别是地狱、饿鬼或畜生道中解脱,或临终的时候自己不害怕,或者自己从三恶道中解脱,以这样的自私自利的动机所摄,不管所修之法从声闻乘乃至光明大圆满之间的法,去修的话,自然只能得到如是相应阿罗汉的果位,无法得到佛之果位。

  为什么呢?因为动机所摄,所以无法得到佛果。

  今天的法就讲到此。

  回     向

  【备注】

  此为弟子根据大恩上师讲法记录略作整理,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闻法录音。因时间仓促,恐有错谬。故于大恩上师及道友面前忏悔!

  愿大恩上师*轮常转!信众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