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三)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三)

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华严菩萨怎么讲呢?。这个“华”就是种种美丽的花,
是很庄严的,是很美妙的。从佛法上来说,就是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够修
行六波罗蜜的华。六波罗蜜就是华,六波罗蜜在果上,能庄严无上菩提的功德,能得
到这个功德。用因华庄严果德,所以叫华严。
大庄严菩萨,其实也就是华严菩萨,说“大”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无生法忍以后,
用般若波罗蜜修行六度万行,去庄严无上菩提,这是大。如果初发菩提心,还是凡夫
的时候,说是行六波罗蜜,但是你这个取着心还在,他就不是大,就是很局限,你这
个心一执着,这个功德就受到局限,他就不大了。
宝藏菩萨。宝藏菩萨,就是这个菩萨,他的藏里面有很多的宝,那么就叫做宝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11
菩萨。如果说这个宝是无量无边的佛法,说是他得到了布施波罗蜜的功德,戒波罗蜜、
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或者三十七道品,无量无边的法门
功德,叫宝。你得到这些宝,这是法宝。这些宝得到以后,而不失掉,那叫藏。得了
又失掉了,那就不能说是藏了。譬如说我们念大悲咒,你若天天的念,你就愈念愈熟,
愈念,这个功德愈多。有时候我有事情,我不念了,你过多少日不念,再念,你念不
上来了,就不会念了,那就是失掉了,你得到了以后,又失掉了!说我把《金刚经》
背下来,你过几天你不背,你再背,你背不上来了。就是得了以后,又失掉了,那就
是没有藏。现在说是宝藏菩萨,是说这菩萨他修成了一样功德以后,这个功德不失掉,
叫宝藏菩萨。
德藏菩萨。宝藏菩萨这个宝是用譬喻来说的,德藏就是直接说他,不是用譬喻,
直接在佛法上说,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意思是一样的。这个“藏”也有积聚的意思,
有个不失掉的意思。你这个东西,你放在仓库里边,它不容易丢,如果你随便一个地
方,放在那里,那就被人拿去了。所以这个藏,有个不失掉的意思。成就了一样功德
不失掉,在圣人,在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来说,应该比凡夫容易一点,但最好是法身菩
萨以上,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有的时候,也还不容易,不是
那么容易的。我们凡夫是最差劲了,勉强的成就了一样功德,过一些时候就不行了,
就懈怠了,一懈怠,功德就失掉了。
金刚藏菩萨。金刚是不可破坏的意思,他成就的功德是不可破坏的,这是法身菩萨以
上的,才可以有这种功德。
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藏,不可思议的大菩萨境界。就是他成就了功德,但是在
他这个清净心里面,和没有成就一样。譬如说我们若成就了一样功德,我们就容易说
给人听,啊,我怎么怎么的,我把《华严经》背下来了,我把《法华经》背下来了,
向人说,就是心里面有所得,有所执着。当然凡夫能有这个功德,虽然这样说,但是
也是很好了,也是不错!但是大菩萨他成就了不可思议功德,在他们心中就好像没有
成就一样,所以叫虚空藏菩萨,他心里面无所著,他没有这种分别。
弥勒菩萨,弥勒翻作中国话,翻作慈,慈悲的慈,所以称作慈氏菩萨。慈氏菩萨
最初发心的因缘,他发菩提心的时候,不吃肉,最初一相信了佛法,一发心的时候,
就能不吃肉,就是因为有慈悲心的关系。我们说不吃肉,是因为有卫生的理由,因为
感觉这个肉,里面有毒素,人吃了对身体健康,不见得好,所以这样我们就不吃肉了。
这是一个卫生的理由,其实也是因为私心的理由。
我看印光老法师文钞上有一件事,他说他看见报纸上,说是在外国,不知是什么
国家?这个女人,他的丈夫脾气很大,不讲道理,随时发脾气就是打他的太太,他打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12
太太,他的小孩就哭,小孩一哭,她马上把小孩一抱过来,给他奶吃,就是这样办法,
给他吃奶,他就不哭了,她就这样子。结果这个儿就死掉了,以后又有小孩了,还是
这样子,又死掉了。死掉了,心里面也不是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说是忽然间有什
么觉悟,她就在她丈夫打她的时候,她愤怒的时候,她把这个奶挤出来,去请医生化
验,一化验,这个医生说这个奶里有毒。喔,她就讲:我以前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吃
这个奶死掉了,应该是毒死掉的。医生说可能是这样。
这个报纸登出来以后,印光法师看见了,就拿这个向人讲,就讲这个道理。印光
老法师是大智慧人,就说,说是我们人吃肉,吃肉,你杀这个猪,杀羊、杀牛的时候,
它也是不高兴,它也是愤怒的,愤怒的,是不是它这个肉里面就是有毒了呢?应该是
有毒,道理是这样讲法,比类可发明的。所以这样子,我们应该吃素了,你要是吃它,
就是有毒了。印光法师文钞上,有这么一段,推知不吃肉。这样子不吃肉,是为了保
护自己的安全,所以不要吃肉,这并不是慈悲心。
现在是弥勒菩萨,他最初来到佛教里边一发心,他就是不吃肉,不是为了保护自
己的安全,是慈悲心。说是我们同是一个有情,你杀害它,是不合道理的,不平等,
它很痛苦的,不应该这样子的。因为慈悲心,不吃肉,所以名之为慈氏菩萨。弥勒菩
萨最初发心是这样子的。
弥勒菩萨,我们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说是佛在世的时候,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因为相貌特别出众,国王有一点担心,
怕他将来会造反,我这个王位可能保不住了,所以就想要抓住他,要杀他,他家里人
就把他送到别的国家去,到他舅父那里读书。他这个舅父是特别有学问的人,知道有
佛出现世间,应该去亲近佛,就派他十六位学生,弥勒菩萨在内,来见释迦牟尼佛。
他这个舅父是老师,就提出几个问题,叫他这几个学生去问,如果答得上来,这就是
佛。这十六个人去见佛的时候,就是还没有见,可是离佛不太远了,心里面默念,佛
就把这个问题解答了,这十六个人认为这就是佛。十六个人里面,因为决定是佛了,
就回去几个人通知他的老师,但是这几个人在半路,被老虎吃掉了。弥勒菩萨他没有
回去,他就随佛出家了。
在《阿含经》上说他“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个弥勒比丘。但是佛为他授
记,他在佛入灭度之前,这个弥勒菩萨先入灭,就生到兜率天。欲界六天,最低一层
是四王天,然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兜率天上面还有一个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他是在兜率天。兜率内院的年月,按人间来计算,人间四百年,他是一昼夜,他的一
昼夜,人间就是四百年了。这样子,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他那里是四千
岁,兜率天的人的寿命,就是四千岁。四千岁,这个人死了,那么弥勒菩萨在那里四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13
千年,在那里就入灭了,就来到人间。到了人间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就不是现在
这样的世界,那个时候,是人寿八万岁,那个时候,这个世界的人,人寿八万岁。这
个世界上的人,都是讲仁义道德,是七宝庄严的世界,特别和平的世界。那时候的人,
没有像现在人那么多的病痛,好像连头痛都没有,人特别的健康、长寿、快乐。
弥勒菩萨在那个时候成佛了,成佛的时候,先是有三次大集会的说法,大集会说
法,都是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边,受过三归五戒的人,就在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
法、末法时代,受过三归五戒的人,都在弥勒菩萨三会说法里面,得阿罗汉,得解脱。
这个三会以后,那时候叫弥勒佛,他度化的众生,是他自己久远以来,教化的弟子。
最初的三会说法,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三会说法以后,是与弥勒菩萨久远以来结过
缘的弟子。不是说弥勒菩萨就是三会说法,以后还有很多会说法的。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边,和文殊菩萨是非
常重要的大菩萨。观世音菩萨,虽然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因缘很深厚,但是他是外
来的菩萨,他是从阿弥陀佛国来的,他不是这个世界的人。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面,
主要的大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普”怎么讲呢?德周法界为普,智顺
调善为贤。这个解释也很多,我们就说这么一个。
文殊师利菩萨,翻到中国话,翻作妙吉祥。梵语文殊师利,也有地方说曼殊师利,
翻作中国话,叫妙吉祥。妙吉祥是新翻译,古翻译,翻作妙德,这个德和吉祥的意义
也可以相通的。怎么叫妙吉祥呢?说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他
的道力、神通、慈悲、辩才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叫做吉祥。
文殊师利菩萨,也在《法华经》上说,过去七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学生。过去
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叶罗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
佛,这七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学生。释迦牟尼佛原来是他的学生。文殊师利菩萨过
去成过佛,现在在北方世界成佛,叫做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过去成佛叫龙种上尊王佛,
将来还要成佛,叫普见如来。已经成佛了的人,现在又作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作释
迦牟尼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以前是他的学生,今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又来作他的
弟子。所以这个圣人的境界,是无我的智慧,他没有高慢心。
说我们人的境界,你是我的学生,我怎么能听你的,有这种种的分别。佛菩萨的
境界不是,观世音菩萨以前也成过佛,释迦牟尼佛也给观世音菩萨成佛的时候,作他
的弟子的。现在释迦牟尼在这里成佛,观世音菩萨又自称弟子。佛菩萨的境界就是这
样子。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在佛法里边是不可思议的人,像《华严经》,也是文殊师利菩
萨和普贤菩萨,你一读,你就知道他的地位很高。你读《法华经》也是的,一开始那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14
个序品,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有所疑问,就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解答他
的疑问。后来到最后一品,又是普贤菩萨来了。所以这两位大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
佛法里面是很重要的两位法师。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刚才列的名字,这么多的菩萨,是十
五位菩萨,后边还有个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的。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
子。灌顶是个譬喻,世间上的国王,他要做国王的时候,他是用四大海水,放在瓶子
里面,这个瓶子用种种的璎珞庄严,然后就灌在他的顶上。这就是就位的典礼的时候,
有这么一个节目,表示他作王了。现在说这个菩萨,也是到了成佛的前一个阶,就是
等觉菩萨,到了这个时候,所以他是大法王子,就是佛的弟子,到了要成佛的阶级了,
所以叫做灌顶大法王子。
法王这句话,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叫做法王。我们平常人,我们的心老是不
自在,我们平常人,没有得定的人,我们对这个欲的境界,心老是不自在。若是得了
定,得了色界定以上,对欲界的境界就好一点。但是,还是凡夫,终究是不究竟。得
到大阿罗汉的境界,对于三界以内的事情,他的心就自在,但是那法身菩萨,那无量
胜妙庄严的境界,阿罗汉也有些不自在。因为他就是烦恼还没能够究竟的清净,所以
还有点不自在,唯独到了佛的境界,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了。所以“大法王”,就是佛。
“子”就是弟子。就是前面列的这么多的菩萨,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里面,
有尚未灌顶的,就是还有不是等觉菩萨的,他们已经到了等觉的地位了,他们都是接
近成佛的地位了,就是他的地位很高的意思。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