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舟山群岛的摩崖石刻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3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成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摘要 本文介绍了舟山群岛自明清以来分布在各岛屿的摩崖石刻,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礼佛宏法、赞景咏物和地名记事三大类,具有浓郁的海岛特色。同时对部分重要摩崖石刻的作者生平、历史背景与书法艺术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关键词 舟山群岛摩崖石刻 史料价值 海岛特色

  舟山是一座美丽的千岛之城,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其地风光旖旎,岛屿星罗棋布,犹似颗颗珍珠散落在东海之滨,是一幅壮观的山海画卷。舟山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上可溯自春秋战国,其人文景观独特,历史文化沉积丰厚。若论海山之摩崖石刻,其海味之浓,其佛教文化之丰,实为罕见。根据调查,现存的摩崖石刻,近二百余处。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礼佛宏法,赞景咏物、地名记事三大类。这些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石刻文化,浓缩了舟山的军事、佛教与道教发展史,增添了海山景色与佛教圣地神奇而浪漫的情调。

  在舟山,明清摩崖石刻字径最大(每字高3.8米、宽3.5米)、最富有气势的,当推嵊泗小洋之观音山“倚剑”。“倚剑”两字,粗犷浑厚,莽莽亘列于巍巍山麓。两字之间,又横向套嵌“中流砥柱”四字。整幅石刻,庄重肃然,意味深长,令人敬畏;字中套字,大小均衡,错落有致,亦属罕见。石刻作者,乃是明•李楷,字邦正,江西吉水人,由举人授汤溪知县,嘉靖年任浙江青田知县。时于癸丑(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夏。

  凡过境小洋山者,无不为李楷豪书惊叹不已。观音山,是小洋乡境内海拔最高山峰,其山势陡峭,雄伟壮观,山脚直插海底。在波涛滚滚的茫茫大海中,远望观音山,犹如通天神针,似如擎天之柱,以“中流砥柱”喻之,却亦毫不夸张;趋近仰视,观音山顶天立地,犹如倚剑屹立、叱咤风云的巨灵神将,因之以“倚剑”赋山,亦确乎意味深长。想当年,倭患东南,烽火海山,俞大猷、刘恩至等抗倭明将转战东南沿海,江浙军民于大小洋山巡缉,同仇敌忾,协同作战,为捍卫祖国边疆立下了丰功伟绩。那大小羊山,那观音山,巍然屹立,似“中流砥柱”,似“倚剑”神将,象征着祖国海疆的守御者。李楷惠书“倚剑”、“中流砥柱”,既是对海疆军民的颂扬,亦表达了捍卫祖国海疆的坚强意志与信念。

  反映舟山抗倭斗争的石刻比较多,然最具史料价值的,则是普陀山潮音洞抗倭石刻和金塘沥港的“平倭港”碑刻。抗倭石刻书曰:“明嘉靖癸丑(1553)季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使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寥寥数字,是舟山军民抗倭斗争取得辉煌胜利真实纪录,史书称之“普陀山大捷”。金塘沥港“平倭港”碑刻,记录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参将卢镗率官兵在金塘岛之沥港经过浴血奋战,诱斩倭首辛五郎等数百倭寇的事迹。清人朱绪曾有诗纪其事曰:“双灯红引机智深,一董声呼自就擒。沥表门高看勒石,莫将功业让梅林。”因就这段难忘的史事,沥港一度改称为“平倭港”。舟山的沥港、岑港、普陀山以抗倭而名扬天下,诸多抗倭名将以战功名垂史册,其中家喻户晓的当属俞大猷、卢镗与戚继光。俞大猷(1504--1580),福建晋江人。少时喜爱读书,曾拜师攻读《易经》,学习剑术。嘉靖十四年(1535)中武举,不久被授千户之军职。在倭寇大举侵扰东南沿海之际,俞大猷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奉调浙江,从此转战江、浙、闽、粤之间,在抗倭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舟山的普陀山之战,岑港之战、柯梅山之战、沈家门之战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成为与戚继光齐名的一代抗倭名将。另一位卢镗,今河南汝南人,将门出身。嘉靖时,在福建防御倭寇,后参与围剿六横双屿港的倭寇巢穴的会战,与俞大猷等大战倭寇于普陀山和金塘洋面,因诛倭首王直有功,并享誉“敢战将军”的盛名。

  在明人中,题刻最多的还数侯继高。侯继高,字龙泉,金山卫(今上海淞江人)。明万历十四年(1585)任宁绍参将,督镇两浙海防。其所书石刻,最为著名的当属普陀山之佛顶山香云路上段的“海天佛国”。如今,这寓含佛学深意又极天宇海翰之域的四个大字,成为普天下皆知的观音道场普陀山的代称。其次是嵊泗枸杞岛最富海山韵味的“山海奇观”四字。古今游人至此,无不惊叹其书意之妙。山是海中山,海以山为屏;海为碧波万里,山有千姿百态,山海交融,奇景蔚蔚大观。普陀山有众多奇石,然“磐陀石”,以形奇而闻名。其中“磐陀石”三字为侯继高所书。磐陀石之名,元已有之。元黄镇成有句曰:“潮音海洞磐陀,送子东游奈何。”绪曾说:“古观旭,皆登磐陀石。迨后万历五年,内臣明凤结庵朝阳,因名朝阳。於是朝阳擅观旭之名,改磐陀为夕照。然普陀海岸高峰无处不可观旭,必以磐陀为最奇。”

  磐陀石上,尚有明参将何汝宾题“灵石”两字。此外,磐陀石上尚有“大士说法处”、“天下第一石”、“金刚宝石”等书刻。

  普陀山正趣峰西南“白华山”等石刻亦系侯继高手笔。侯将军手笔苍劲浑厚,书道纯正,落笔似有千钧之力,可谓武将中一大书豪。

  与“山海奇观”语相似的,还有清定海总兵蓝理题于普陀山之南天门大观蓬左侧的“山海大观”。其书法虽不及侯氏雄健圆润,却亦不乏童叟笔风。侯氏以一个“奇”字见妙,而蓝氏却一个“大”字见雄。蓝理(1648--1719)福建漳浦人,字义甫,号义山。有勇力,彪彪雄风,有大将风度。平素虽有傲上之态,但对下却以礼相待,尤敬儒士。蓝氏平台有功,屡受康熙封赐。二十九年(1690)任定海总兵。在任期间,曾奉诏复建普陀山寺庙,继修复定海祖印禅寺,并在道头设八闽会馆。民感其德,在普陀山和定海设有“蓝公祠”以示纪念。

  在诸多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的“入三摩地”、“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磐陀庵”和王震的“听潮”、“望海”。董其昌(1555--1636)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字思白、香光居士。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其书、画并绝,为一代大家。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立于普陀山妙庄严路口之石刻“入三摩地”,系佛教用语。“三摩地”意为清净地界,指佛家精神境界。其书体结构端正,运笔凝练,形与意融合,在苍劲秀逸的风格中透露出祥和的气息。而“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则是董氏描述泛海登普陀山的意境。据史料记载,董其昌居普陀山时达三月,所书碑铭、路桥名多达十余处,而今仅剩三处,颇为珍希。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生于上海,在绘画、书法和文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谐。绘画,早年学任伯年,中年拜吴昌硕为师。一生好佛,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其书于普陀山千步沙北隅崖岩上的“听潮”、“望海”,气度洒脱,章法自然。

  舟山的摩崖石刻多集中于普陀山,粗略统计,近一百六十余条(不包括碑刻)。除上述之外,梅岑山有石形如雄狮,名曰无畏石,其上刻有“海天春晓”四字,楷书中正,颇为显目,它是明万历三年(1575)盛夏由浙江海道副使刘鹮所书。普陀山之“南天门”由三大巨石架成,横石凌空,基石稳固,“南天门”三字,寓指通达天庭之南天之门。与此相应,西山则有“西天法界”、“证菩提道”,这八大字又寓意通向佛国圣境之径。昔日诸多“心”字石刻与妙善大法师所书“即心即佛”道出了佛学之真缔:佛在心中,心修成佛。

  南天门古闽丹霞左都督苏木贵题刻的楷书“得月最先”、“别一洞天”别有韵味。南天门无名款的隶书“大土重现处”、行书“海岸孤绝处”和隶书“海天深处”、仙人井西侧的篆书“共泛慈航”。潮音洞石壁“潮音洞”三字为康熙御笔。刻于清宣统元年(1909)楷书的“朝阳洞”石刻,系乌程(今浙江湖洲)周庆森等所题。普陀山著名十景之一的短姑圣迹岩石上散刻着“佛”、“乐土”、“同登觉岸”、“慈航普渡”、“佛放光明”、“短姑古迹”等10余处。

  除普陀山拥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外,朱家尖岛的石刻亦是挺有名气的。位于石牛山(蜈蚣峙)麓的石壁上有“廉泉”两字,题款风化,据称为明代石刻。其下为一石砌水井,其水清沏,汩汩不息。据当地耆老传言,该石刻成于明代,与宋代的“包青天”包公有关。因时久年远,此言已难考实。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即:在明代,此处称“石牛港”,为“总哨兵船泊处”,明《舟山志》有记。如今石刻之东北侧尚存百余间兵营遗址。且“廉泉”东侧原有“十汛平安”、“君赐酒”等石刻。廉,有廉洁、清廉、省之意。“廉泉”,可解作“廉洁之泉”。史载,古代泉有“盗泉”、“廉泉”、“贪泉”之名。说的是:齐鲁泗水有泉名曰“盗泉”,相传孔夫子过此“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谓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南朝时,江西赣州有一郡守清正廉洁,关爱百姓,而其地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时当地雨后出一泓清泉,百姓为纪念这位郡守,遂赋泉名曰“廉泉”,以喻颂郡守为政清廉之功德,期待后任官员不染尘垢,洁身自好,德馨泉涌,恩泽民众,代代相传;东晋时,广州有泉曰“贪泉”,明喻地方官员贪污受贿成风。联系“三泉”典故,考察地方史迹,愚以为朱家尖“廉泉”、“十汛平安”,乃是对明代舟山将士的颂扬与期望。

  嵊泗列岛尚有小洋乡音观音山“海阔天空”和双南村“鲲鹏化处”,刻于明万历戊申(1608)春,由游击兵都司张文质书。黄龙乡大岙村“瀚海风清”,刻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9),由宁绍参将刘炳文书。还有元宝山的“东海云龙”,由张佳隆书于清光绪戊申(1908)六月四日。大洋镇至姑礁“群览毕至”湘潭雷玉春统帅:营将刘长春、金玉田、袁联魁、汤怀里、田腾贷、韩元化巡海到处题,刻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仲夏月吉旦。

  定海区道头东嶽山西侧石壁,今存“海邦云嶽,万山罗拜”石刻。其字行书,潇洒流畅,阴刻,题款:“赵秋舫”。赵秋舫,邑人,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士绅。据古籍《浙定体仁局证信录》记载:赵锦堂,字秋舫,曾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三年(1877)间,曾担任定海体仁局司年总。是书称,赵等办事公正,不避劳苦,认真管理局中事务,为众人所信赖。东岳山,原名“舟山”。《昌国州图志》云:“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之湄以舟聚,故名舟山。”其山上因古有东嶽宫而俗称东嶽山。东嶽山山虽不高,但在历史上却是座名山。清道光年间,定海保卫战时,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定海军民与英军浴血奋战六天六夜,而葛云飞等于东嶽山坚守威远城,血洒疆场,名垂青史。东嶽山西崖石壁原有众多石刻,后不幸毁于文革。“万山罗拜”书于“海邦云嶽”右侧,其署名因字迹模糊,难以辨识。愚以为,此两处石刻,书家当为纪念、颂扬三总兵而作。

  普陀区沈家门之西山麓“鹤龄泉”,有“汉代家声”四字。据民国定海旧报所载,该石刻为士绅刘寄亭创建鹤龄泉时所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刘寄亭任中国银行定海、沈家门办事处主任,献其祖父刘鹤龄百岁冥寿礼款13000余银元,于沈家门教场北山岙兴建云、德、亦三渠,统称鹤龄泉。其时,国民政府赐“仁心之举”匾,社会名流于佑任赠“山高水长”额,戴季陶题“功侪郑白”额、陈其瑗题“民被其泽”额。相传刘氏家族乃汉代刘邦后裔,故书“汉代家声”。这些内容和风格各异的摩崖石刻,今已成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市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舟山的摩崖石刻,多种书体并存,大部为楷体。无论从镌刻工艺还是视觉效果来说,山崖摩刻不宜草书或篆书,唯有楷书才会产生较佳的视觉效果。楷书风貌端庄、雄庄,能与作者所要营造的气氛相谐合。再说,我国书法艺术笔至所至,流露出书家心中的意象,它吸纳山川之气,万象之美于心而流洒于笔端。这种见于笔端而凝聚于山石上的灵气,自然与周围山、色、景物相融,从而为海岛增色添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