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松原文化述略——宗教 宗教概况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阿汝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松原文化述略——宗教 宗教概况

  作者:阿汝汗主编

  松原地方的宗教文化,包括宗教的传入、发展及各种宗教活动,也包括宗教建筑以及庙会活动等内容。在松原地方,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宗教的演变而变化的。早期各民族自然崇拜的发展,使居于本地的古代居民多信仰萨满教;随着佛、道、伊斯兰、天主、基督教的传入,使本地的宗教信仰渐归上述五大宗教。

  旧时,境内寺庙建筑较多,佛、道教庙宇主要分布在伯都讷地方,主要有关帝庙、南大寺、慈云寺、灵佑寺、福庆寺、和文庙、三母庙、城隍庙、普善堂、太阳庙等;藏传佛教的寺庙主要分布在郭前旗,以崇化禧宁寺、福兴寺、妙因寺、广庆寺、普祥寺和德寿寺为代表;另外,还有扶余清真寺、基督教堂和苏家天主堂等。这些宗教建筑在建筑风格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各自的建筑文化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宗教建筑,以前郭县的藏传佛教寺庙妙因寺、宁江区的佛教寺庙龙华寺最有代表性,两所庙宇充分表现了寺庙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庙会文化主要表现在旧时伯都讷地方的集宗教活动与大型商贸活动于一体的四月“逢八”、五月十三等传统庙会和郭前旗崇化禧宁寺的“达拉圣母查玛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庙会活动重启,以妙因寺、龙华寺开光法会规模为最。

  第一节 宗教概况

  一、萨满教

  松原地方的原始宗教为萨满教。萨满教无统一的教义,无寺庙。萨满由原始公社各氏族的“祭司”演变而来,后来为专门职业。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其职能主要有三:一是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二是为氏族成员求儿求女,保佑牲畜兴旺;三是担任巫师,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从十六世纪末开始,随着佛教、喇嘛教的传入和广泛传播,萨满教渐入衰微,进入廿十世纪以来,逐渐消亡。但长期以来,萨满教对人们生活习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在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中如祭祀(祭敖包、祭查干湖、祭松花江等)、敬献礼仪(献哈达、献德吉等),满族新城戏、蒙古族民俗表演,满、蒙民族歌舞等,萨满的影响都以文化形态存在着。而且,境内城乡(主要农村)很多人仍信奉巫师,他们往往在家庭成员患病或身边发生突然事故时,请那些民间巫师跳神,祛邪除病。这些活动至今也没有绝迹。

  二、佛教

  据文献记载,佛教的传入东北当始于晋朝、渤海时期,佛教已成为国内的主要宗教。而佛教传入松原地方见于文献最早的记载应在辽代。塔虎城遗址曾出土过佛像和塔基,即可作为重要的证据。清朝初期,境内即建有佛教寺庙,中期以后,佛教寺庙渐多,信者日众。据1938年统计,境内佛教寺庙已达60余处,其中扶余县佛教寺庙及教会计有50余处,有信众3万多人。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寺庙大多拆毁,僧侣多还俗或去外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在地方上重又有所发展。到2002年,全市计有佛教寺庙(已登记的活动场所)8处,其中以正在修建的龙华寺(市区江北)规模最为宏伟壮观(详见后文);全市佛教信众10万余人。

  喇嘛教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在境内原蒙古族聚居之地的草原地区,喇嘛教在清初便逐渐兴盛起来。清代,在郭前旗境内先后修建了6所规模较大的喇嘛教寺庙。清顺治年间建崇化禧宁寺,雍正年间建福兴寺(四克基庙),乾隆年间建妙因寺和广庆寺,同治年间建普祥寺,光绪年间建德寿寺(黑帝庙)。其中阿拉街庙(崇化禧宁寺和普祥寺)为全旗喇嘛教活动中心。清末民初时,境内计有喇嘛千余人。2002年恢复重建于查干湖畔的妙因寺,成为藏传佛教在松原宗教活动的中心。

  三、道教

  道教传入松原应始自渤海国时期。据《松辽文化》资料所载,渤海国时期道教便已传入松辽地区。渤海人早期信仰萨满教,后来由于师法盛唐,便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族的宗教,呈现出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唐玄宗即位后大兴道教,对渤海影响很大,五京地区道教盛行。今松原地方当时为渤海夫余府所在地,必然有道教活动。辽金时期,道教也较流行,辽太祖立国之初,便曾“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辽道宗时,境内有龙兴观,并有讲《道德经》的法师。金朝道教新派出现,金熙宗曾在上京召见过太一教创始人道士萧抱珍。现存黑龙江省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的承安四年(1199年)所立的《曹道士碑》,也充分说明金朝大定时期的道教影响。但道教传入松原的具体年代尚无考。清朝中期以后,道教在境内的伯都讷地方较为盛行,共建道教庙观9处,但其中一些庙宇却有的为僧人驻寺。各庙主祀神袛多为流传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自然神、英雄神、文化神、各种保护神、行业神和功能神。晚清以后,道教逐渐传入松原其他地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松原境内有道教寺观30余处。解放后,职业道士有的病故,多数还俗,参加劳动,道教因而不传,仅少数人保留信念。2002年,全市道教信众有1800余人。

  四、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于清康熙年间始传入松原地区,最早的传入地是伯都讷,系随着山东等地的回族移民传入,以后逐渐传至其他县(旗)。20世纪40年代,松原境内有清真寺8处,其中扶余县有清真寺5所,阿訇9人,穆斯林3478人;前郭、长岭、乾安等县各一所,计有教众350人。原扶余县城(今松原市江北市区)内的清真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破土重建,以其雄伟华丽著称于松嫩平原。该寺建成近二百年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1981年始复建,1985年告竣。2008年,以伊斯兰风格再次重建。目前,全市有清真寺6处,穆斯林9600余人。

  五、天主教

  清咸丰年间,天主教传入松原境内的伯都讷地方,初为法国传教士来此传教。后逐渐传入长岭、乾安等地,在长岭、乾安各建有教堂1处。扶余县三骏乡(原四马架、三义乡合并)苏家村是镜内天主教信众集中的地方,村内有天主教堂一所(于1964年经省批准拆毁,后重建)。80年代中期该村信众3400余人。此一时期,松原境内计有天主信众5000余人,其中扶余3880人,长岭县2165人。2002年,全市有天主教堂(含一般已登记的天主教活动场所)5处,信众8500人。

  六、基督教

  清光绪年间,基督教(基督教新教,旧时亦称耶稣教)传人境内。由“英格兰长老会”的牧师布教,先后在伯都讷新城(后为扶余镇,今松原江北市区)、陶赖昭、石头城子等地建立耶稣基督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新城城内(今宁江区民主街)建教堂一座,共有祀典室7间,平房30间,钟楼一座。中华民国成立后,扶余县内耶稣教活动摆脱英人的束缚而自立,但不久因经济无援而解体。“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扶余县城内有10名信众。到1986年,在三岔河、榆树沟、四马架等乡镇和吉林油田采油三厂家属区有较快发展,信教群众发展到50余人,家庭聚会点4处。90年代后,基督教活动逐渐发展至前郭县等地,并呈继续发展趋势。到2002年,全市的基督教登记活动场所发展到82处,信教群众迅速增加至9600余人。

  松原境内佛教(含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计有信教人口约18万人,宗教活动场所167处,宗教团体4个。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