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天梯山石窟——石窟鼻祖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天梯山石窟——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与莫高窟齐名)。位于武威市城南约4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巅白雪皑皑,常年不化,山间泉水叮咚,草木丛生,风光绮丽。“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较早的石窟。据范文澜著《中国迥史》记载,天梯石窟始创于北凉王沮渠蒙逊时(40I~432)距今已1500多年,早于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北凉王沮渠蒙逊是临松卢水胡人,先氏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姓氏。沮渠蒙逊信仰佛教,从日常生活到军事政治都表现出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打仗要看日月星辰的变化,月满则进攻,月亏则迟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东晋义熙八年(412),蒙逊由张掖迁都武成,自称河西王,设置百官,修缮宫殿,大兴佛教,并“取佛书以名其于”称“菩萨”(梵语,意为正道)。不久其母病故,蒙逊散钱赈济百姓,还下沼自责自谴,实行大赦,并在武威南部天梯山上召集工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石窟,大造佛像。

  天梯石窟的开凿,使西域高僧接踵而来,佛教徒剧增。当时,就有西域畿宾国尚憎昙无谶由鄯善远道而来,在天梯山石窟传经说法,自称能驱鬼神疗疾病,深受蒙逊的器重,神尊为“圣人”。 昊无谶对佛教的传播贡献很大,也使天梯石窟更具盛名。

  此后,天梯石窟在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已成为喇嘛教寺院。据明正统十三年刘永诚《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正统十年(1445)天梯山石窟尚存26处。由于地质结构松软,天梯石窟在历次地震中遭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仅1927年武威大地震,就震毁洞窟10余处。解放后,实存造像和壁画的只有8窟。1959年9月,因兴修黄羊水库,而窟址地处水库淹没区,部分造像、壁画遂被迁至兰州市甘肃省博物馆。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

  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15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技术力量。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所用能工巧匠都是从姑臧迁徙而去的,主持开凿的也是姑臧憎人昊曜。

  天梯山石窟以它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客。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