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论文辑要:女性宗教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蒋美华 李瑾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文辑要:女性宗教认同研究

  作者:蒋美华 李瑾瑾

  综观女性与宗教的历史,可以发现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女性始终是宗教的积极支持者和虔诚信仰者,也是宗教发展的推动者。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河南省郑州市女性基督徒和女性佛教徒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宗教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试图对女教徒的宗教认同的确立过程做一番客观的描述,进而探讨女性宗教认同对当今社会人生的价值,并提出信仰认同的重构等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学界对认同的基本解释是认同是群体关系的系统。每个人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又作为一种社会认同标示着个人意识。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群体,属于这些群体的个人经常以这些群体成员的一分子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这样的自我界定和归属是形成个人社会态度的重要基础之一。

  女教徒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和周围人际关系两种途径接触到宗教信仰的。例如基督徒G是通过家庭亲子之间的代际影响而接触到宗教的,她从小生活在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从其外祖母起全家人就开始信教了,很小的时候便由家人领着去教堂,十几岁便开始受洗了。佛教徒F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接触到宗教的,她的丈夫在佛教盛行的南方做生意,每次回家都要给她讲一些南方人如何信佛保佑生意平安的事迹。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女教徒是通过其它途径接触宗教信仰的,例如宗教书籍及其他宗教传媒、宗教活动和宗教象征物等等。

  从最初接触到正式皈依所信仰的宗教,大多数女教徒都或多或少谈到了特殊的宗教体验和宗教教义在皈依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而,每位女教徒皈依的支持因素并不是单一的,皈依往往是特定的宗教体验、对教义的认同、对信仰群体的归属感和人际网络的导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对教义的认知像是一个宗教认同的长期积累、奠定基础的过程,人际网络将人们引向踏入信仰之门的最后一步,特定的宗教体验更像是长期信仰之后得到的回报,引发人们最终的皈依。

  女教徒宗教认同的面向:杜尔克姆将宗教划分为四个元素:圣物、信仰、礼仪与团体。其中,圣物即神圣的象征;信仰就是宗教的教义;仪式是宗教信仰及象征的外显,是信仰的实践行为;团体指分享共同的信仰与实践的成员团体。在此,笔者将通过女教徒对信仰对象、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信仰团体的认同状况来了解女教徒的宗教认同面向,从而也可以得知女教徒宗教认同的获得程度。

  女教徒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型塑:由于宗教本身首先是一个信仰体系——关于人性、大自然本身、社会和超自然事物的表征,同时宗教还是一组行为模式。因此,一旦人们获得对宗教信仰的认同,就或多或少地获得了该宗教的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这样,宗教认同不仅会通过宗教徒的活动和行为呈现出来,还会对宗教徒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和重塑的作用。在此,笔者欲从女教徒日常行为与人格和价值观上的变化来探讨宗教信仰对女教徒的影响和型塑,从另一个方面也进一步了解女教徒宗教认同的发生与发展状况。

  研究结论与辩证思考:

  1、宗教认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宗教经验和对教义的认知是认同的建构的基础,而自感个人状态的改善则是宗教认同维持的重要因素。宗教学家斯塔克等人曾提出用“经济理性特质”来研究人的宗教行为,认为宗教行为除了主观的意义之外,亦有理性选择的行动在内,尤其是个人偏好及利益最大化也是导致人们宗教行动的重要因素。这一现象在本文的个案中也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综合个案资料的分析,“个人在信仰生活中所获得的某些‘福报’”、“个人在参与信仰团体的崇拜活动中所获得的集体归属感”和“个人在信仰生活中由于教义的学习和仪式的参与所获得心灵状态的改善”是女教徒认同得以维持的三大因素。

  2.宗教认同是一个由外到内逐渐演化的过程,进而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世界和人格世界。宗教心理学家梅多与卡霍指出,宗教徒的宗教信念和实践可能受无数的恐惧与焦虑所驱使,包括身体上的、社会上的、心理上的和自我存在上的恐惧与焦虑。开始人们寻求宗教主要是为了寻求安全和一种自我保护,对一些人来说宗教只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工具。但事实上,每个人的思想都具有一种成长的能力,特别是在某种有组织的宗教制度的刺激下,宗教徒的宗教认同会由外向内逐渐转移。

  3.辩证地看待女性宗教认同。女性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生存竞争等方面遭遇的困难更多。而宗教哲学中包含的某些积极思想,对当代女性及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对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生幸福和完满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宗教弃恶从善的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抑制人的不合理欲望、制止人的错误行为;宗教的博爱利他原则,可培养高尚的人格,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宗教的“为出世而入世”、为获得来世的幸福而在今生努力奋斗的理念,对人们勤奋工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宗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于信仰宗教的人具有很强约束力,有助于减少恶行,维护社会的秩序。

  作者简介:蒋美华(1971—),女,山西大同人,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社会学硕士生导师。李瑾瑾(1982—),女,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社会学研究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