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百喻经》故事今译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百喻经》故事今译

  尊者僧伽斯那 撰

  周 绍 良 今译

  笨人吃盐

  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味道就觉得很好了。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不多的就已这样好吃,那么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就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这故事比喻∶修行人适当地节量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宣传,矫枉过正,索性提唱不进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困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

  从前有一个人要在一个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预备起来,使临时不致缺少供应。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从牛身上取下来积储,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应该考虑到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坏。不如把它放在牛腹里,到宴客那天一并来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鲜的牛奶,不是再好没有了吗?”因此,他就把他所养的那一头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也不每天去挤奶了。一个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牵来,正要取牛奶,使客人们嗜到新鲜的牛奶,可是不论怎样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来,当场给客人们讥笑了一顿。

  这故事比喻∶修布施的人,想等待到钱多时再来救济穷困的人是错误的,应该把握时间,及时来作,否则不就和那个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的愚人一样吗?

  梨子打破头

  从前有一个呆子,是一个秃头。一天,有一个人看到他头上没有头发,就用梨子打他的头,打了一个又一个,把这个呆子的头皮都打破,而且流出血来。可是这个呆子默默的忍受着,不抵抗,也不避开。这时有另一个人看到,心里很是不忍,就对呆子说∶“你为什么只是站着挨打?如果不敢回手,也应该避开才是。看你满头是血,不怕痛吗?”呆子回答说∶“唉!这种人愚痴横蛮到这样地步,真太不讲理了。他以为我头上没有头发,当作一块石头,好像可以随便用梨子来打的,不知道这是我的头呢。终于打出血来了。你看,唉!这种毫无知识的人,我对他是没有办法的。”另一个人听了,很是生气,就青骂呆子说∶“你真是笨得可怜,难道别人打你,你只是站着不动,弄得头破血流,倒不痴吗?”

  这故事比喻∶有些学佛人不能真实守戒、习定、学慧,只是外表威仪,以获得人家的称赞,结果自己受苦,就和那个挨打的呆子同样的愚痴。

  口渴见了水

  却不喝...

  过去有这样的一个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当作是水,可是走过去一看,却又不是。后来东找西寻,终于给他找到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着,而且很是清洁;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望着,并不下去喝水。别人看也很奇怪,问道∶“你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听了,都笑他。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广泛严格,一时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舍弃不受,仍旧流转生死,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烈火上的糖浆...

  有一个人,正在家里煎熬砂糖,那时来了一个富人,他想趋奉那富翁,请富翁吃一杯糖浆,就舀了一些砂糖汁到小锅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炉子里的火很猛烈,糖浆放上去不久就沸滚了,他又怕富翁等得不耐烦,想把糖浆立刻减低温度,就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浆上用力扇,可是慌忙间忘记了把小锅子从火炉上拿下来,因此虽然扇了很久,糖浆还是在沸滚。那人很着急,弄得满头是汗。旁人看了觉得很好笑,对他说:“你这样是作是白费气力的。锅子下面不停止烈火,上面怎能扇得冷呢?”这个故事比喻: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去除灭贪、嗔、痴烦恼的烈火,是不可能得到清凉解脱的,尽管您忙着其它无益的苦行,还不是徒劳无功无补实际,将来依旧是流转生死,受苦无穷。

  事实证明...

  有许多人坐在一间屋子里,谈论某人的品行,内有一个人说道∶“这个人别的都好,只有两件事不好∶第一是他常常动火发怒,第二是他作起事来很鲁莽。”不料所说的这个人刚从门外经过,这些话被他听到了,立刻怒气冲冲,走进屋内,用手打谈论他的 人,并说∶“我在什么时候曾经动身火发怒,什么时候曾经作事鲁莽?”当时许多的人都对他说道∶“您现在的举动,不是足以证明你的恼怒和鲁莽了吗?”这个故事比喻∶有一种人有过失自己不明白,别人对他提出意见,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恼羞成怒,挟嫌报复。这样不但阻碍自己的进步,并且暴露和发展了原来的过恶,招致了不良的后果!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